![生物样品的制备与提取12页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7/25/95eaaa4f-c8cc-4ed9-916a-ca62e7ee6346/95eaaa4f-c8cc-4ed9-916a-ca62e7ee63461.gif)
![生物样品的制备与提取12页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7/25/95eaaa4f-c8cc-4ed9-916a-ca62e7ee6346/95eaaa4f-c8cc-4ed9-916a-ca62e7ee63462.gif)
![生物样品的制备与提取12页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7/25/95eaaa4f-c8cc-4ed9-916a-ca62e7ee6346/95eaaa4f-c8cc-4ed9-916a-ca62e7ee63463.gif)
![生物样品的制备与提取12页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7/25/95eaaa4f-c8cc-4ed9-916a-ca62e7ee6346/95eaaa4f-c8cc-4ed9-916a-ca62e7ee63464.gif)
![生物样品的制备与提取12页_第5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7/25/95eaaa4f-c8cc-4ed9-916a-ca62e7ee6346/95eaaa4f-c8cc-4ed9-916a-ca62e7ee6346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生物样品的制备2. 1 生物分析化学分析对象的复杂性生物样品往往是一种具有高度复杂性的体系,这种复杂性表现在组成、含量、动力学范围、时空依存性等各个方面,这使得生物样品的处理有很大的难度。因此,与经典分析化学的样品制备相比,生物分析化学的样品制备有以下特点:(1)生物样品的组成极其复杂,常常包含有数百种乃至几千种化合物。如人类血浆蛋白质组学的阶段性研究结果表明,正常人血浆中的蛋白质至2005年时已鉴定了3020种。有的生物分子在分离过程中还在不断的代谢,所以生物分子的分离纯化方法差别极大,想找到一种适合各种生物大分子分离制备的标准方法是很困难的。(2)许多生物分子在生物材料中的含量极微
2、,只有万分之一、几十万分之一,甚至几百万分之一。分离纯化的步骤繁多,流程长,有的目的产物要经过十几步、几十步的操作才能达到所需纯度的要求。(3)生物分子往往有很宽的动力学浓度范围。如不同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浓度分布范围相差1061010倍,而同一种蛋白质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浓度相差有时也很大。(4)许多生物分子一旦离开了生物体内的环境时就极易失活,因此分离过程中如何防止其失活,就是生物分子提取制备最困难之处。过酸、过碱、高温、剧烈的搅拌、强辐射及本身的自溶等都会使生物大分子变性而失活。(5)生物分子的分离和制备几乎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很难准确估计和判断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各种参数对溶液中
3、各种成分的综合影响,因而实验结果常常带有很大的经验成份,实验的重复性较差,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学、乃至个人的实验技术水平和经验对实验结果会有较大的影响。制备生物分子的基本原则是:以尽可能少的步骤、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目标产品。通常包括以下步骤:确定要制备的生物分子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文献调研和预备性实验,掌握目标产物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性质;生物材料的破碎和预处理;分离纯化方案的选择和探索;选择相应的、可靠的分析技术,建立鉴定生物分子制备物的均一性(即纯度)的方法;产物的浓缩、干燥和保存。在进行样品处理时,需要考虑的生物分子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主要有:在水和各种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
4、在不同温度、pH值和各种缓冲液中的稳定性;固态时对温度、含水量和冻干时的稳定性;各种物理性质:如分子的大小、穿膜的能力、带电的情况、等电点、在电场中的行为、离心沉降的表现、在各种凝胶、树脂等填料中的分配系数等;其它化学性质,如对各种蛋白酶、水解酶的稳定性和对各种化学试剂的稳定性;对其他生物分子的特殊亲和力;在细胞内的定位等。生物大分子和生物小分子的分离纯化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在物理、化学及生物特异性的差异,如分子的大小、形状、酸碱性、溶解性、溶解度、极性、电荷和与其它分子的亲和性等。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混合物中几个组分分配系数的差异,把它们分配到两个
5、或几个相中,如盐析、有机溶剂沉淀、层析和结晶等;二是将混合物置于某一物相(大多数是液相)中,通过物理力场的作用,使各组分分配于不同的区域,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如电泳、离心、超滤等。目前纯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关键技术是电泳、色谱和高速与超速离心。由于生物大分子不能加热熔化和汽化,因而所能分配的物相只限于固相和液相,在此两相之间交替进行分离纯化。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制备出高纯度的生物大分子。制备物的均一性(即纯度)的鉴定,通常只采用一种方法是不够的,必须同时采用23种不同的纯度鉴定法才能确定。如蛋白质和酶制成品纯度的鉴定最常用的方法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
6、如能再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毛细管电泳(CE)进行联合鉴定则更为理想,必要时再做N末端氨基酸残基的分析鉴定。核酸的纯度鉴定通常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但最方便的还是紫外吸收法,即测定样品在pH 7.0时260nm与280nm的吸光度(A260和A280),从A260/A280的比值即可判断核酸样品的纯度。2. 2 生物材料的选择生物材料来源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应尽可能选择选择含量高、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的生物材料,但往往这几方面的要求不能同时具备,含量丰富但来源困难,或含量来源较理想,但材料的分离纯化方法繁琐,流程很长,反倒不如含量低些但易于获得纯
7、品的材料,由此可见,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决定取舍。植物材料的选材应注意季节性、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等。动物材料的选材要注意其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素质和生理状态等。动物在饥饿时,脂类和糖类含量相对减少,有利于生物大分子的提取分离。微生物材料的选材要注意菌种的代数和培养基成分等之间的差异,例如在微生物的对数期,酶和核酸的含量较高,可获得较高的产量。2. 3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是在显微状态或显微镜直视下通过显微操作系统对欲选取的材料(组织、细胞群、细胞、细胞内组分或染色体区带等)进行切割、分离,
8、获取均匀性很好的目标细胞,以用于后续研究的显微分离收集技术。2. 3. 1 LCM的特点(1)LCM可以从任何组织中快速、精准地分离出纯的特异细胞及细胞群。每次粘附的直径在7.530m可调,既能分离任何形状的单细胞,又能分离大面积组织。因此利用显微切割技术可以分离收集到像核仁和包涵体及染色体特异区带这样细微的对象。(2)利用显微切割技术是在组织细胞或染色体的原位取材,因此所取材料的定位清楚,所研究对象的历史背景明确。例如何杰金氏淋巴瘤中瘤组织成分多样,特征性的瘤细胞(R-S细胞及其变异型)占细胞成分的2%左右,且呈散在性分布,如果常规地用组织匀浆的方式从组织中提取蛋白质或核酸,则既包含了来自瘤
9、细胞的成分,又包含了来自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等多种非瘤细胞的成分,这样所提的蛋白质或核酸来自何种细胞并不清楚,而如果用显微切割技术则可以选择我们需要的细胞,以使研究对象的历史背景明确。(3)显微切割技术可以保证所取材料一定层次上的同质性。虽然流式细胞技术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同质细胞分离技术,但是它只能处理悬浮液中的细胞,不可能用于各种处于固态的组织中的同质细胞的分离;而且,流式细胞技术需要各种特殊的标记物才能完成分离。因此,可以认为,LCM是对流式细胞技术的一种重要的完善和补充。由于LCM的取材具有高度的均匀性,因此与从其它制备来源的样品细胞所得到的研究结果相比,其
10、获取的数据更为精确和具有代表性。(4)LCM适用于H&E染色、免疫组化、荧光标记等多种染色方式,可以与多种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病理学技术结合使用。LCM分离的特异细胞或组织可以进行测序、PCR、QPCR、生物芯片、质谱、二维凝胶电泳等分析。因此,在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LCM日益受到重视,已成为许多深入研究工作中起始的重要一步。2. 3. 2 LCM的仪器与基本操作 (略)2. 3. 3 LCM的实例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的材料可以是以各种方式贴附于固相支持物上的各种组织细胞成分,如石蜡组织切片、冰冻组织切片、细胞铺片、细胞爬片、细胞甩片、培养细胞、常规制备的染色体等。2. 4
11、 细胞的破碎除了某些细胞外的多肽激素和某些蛋白质与酶以外,对于细胞内或多细胞生物组织中的各种生物分子的分离纯化,都需要事先将细胞和组织破碎,使其充分释放到溶液中,并不丢失生物活性。不同的生物体或同一生物体的不同部位的组织,其细胞破碎的难易不一,使用的方法也不相同,如动物脏器的细胞膜较脆弱,容易破碎,植物和微生物由于具有较坚固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组成的细胞壁,要采取专门的细胞破碎方法。(表2.1)表2.1 各种细胞破碎方法的应用范围细胞破碎方法剧烈程度应用对象机械法研磨法剧烈固体组织细胞、微生物细胞组织捣碎法(匀浆法)剧烈固体组织细胞、微生物细胞物理法反复冻融法温和细菌细胞、组织培养细胞超声波处理
12、法剧烈悬浮细胞压榨法剧烈微生物细胞、含有细胞壁的细胞冷热交替法温和细菌细胞或病毒化学与生物化学方法自溶法温和组织及各种细胞溶胀法温和血细胞、组织培养细胞酶解法温和植物细胞、细菌细胞、真菌细胞2. 5 生物大分子的提取“提取”是在分离纯化之前将经过预处理或破碎的细胞置于溶剂中,使被分离的生物大分子充分地释放到溶剂中,并尽可能保持原来的天然状态不丢失生物活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将目的产物与细胞中其它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分离,即由固相转入液相,或从细胞内的生理状况转入外界特定的溶液中。影响提取的因素主要有:目的产物在提取的溶剂中溶解度的大小;由固相扩散到液相的难易;溶剂的pH值和提取时间等。一种物质在某
13、一溶剂中溶解度的大小与该物质的分子结构及使用的溶剂的理化性质有关。一般地说,极性物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物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碱性物质易溶于酸性溶剂,酸性物质易溶于碱性溶剂;温度升高,溶解度加大;远离等电点的pH值,溶解度增加。提取时所选择的条件应有利于目的产物溶解度的增加和保持其生物活性。2. 5. 1 水溶液提取蛋白质和酶的提取一般以水溶液为主。稀盐溶液和缓冲液对蛋白质的稳定性好,溶解度大,是提取蛋白质和酶最常用的溶剂。用水溶液提取生物大分子应注意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是:(1)盐浓度(即离子强度):离子强度对生物大分子的溶解度有极大的影响,有些物质,如DNA-蛋白复合物,在高离子强度下溶解
14、度增加,而另一些物质,如RNA-蛋白复合物,在低离子强度下溶解度增加,在高离子强度下溶解度减小。绝大多数蛋白质和酶,在低离子强度的溶液中都有较大的溶解度,如在纯水中加入少量中性盐,蛋白质的溶解度比在纯水时大大增加,称为“盐溶”现象。但中性盐的浓度增加至一定时,蛋白质的溶解度又逐渐下降,直至沉淀析出,称为“盐析”现象。(2)pH值:蛋白质、酶与核酸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与pH值有关。过酸、过碱均应尽量避免,一般控制在pH=68范围内,提取溶剂的pH应在蛋白质和酶的稳定范围内,通常选择偏离等电点的两侧。碱性蛋白质选在偏酸一侧,酸性蛋白质选在偏碱的一侧,以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提高提取效果。例如胰蛋白酶为碱
15、性蛋白质,常用稀酸提取,而肌肉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属酸性蛋白质,则常用稀碱来提取。(3)温度:为防止变性和降解,制备具有活性的蛋白质和酶,提取时一般在05的低温操作。但少数对温度耐受力强的蛋白质和酶,可提高温度使杂蛋白变性,有利于提取和下一步的纯化。(4)防止蛋白酶或核酸酶的降解作用:在提取蛋白质、酶和核酸时,常常受自身存在的蛋白酶或核酸酶的降解作用而导致实验的失败。为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常常采用加入抑制剂或调节提取液的pH、离子强度或极性等方法使这些水解酶失去活性,防止它们对欲提纯的蛋白质、酶及核酸的降解作用。例如在提取DNA时加入EDTA络合DNAase活化所必须的Mg+。(5)搅拌与氧
16、化:搅拌能促使被提取物的溶解,一般采用温和搅拌为宜,速度太快容易产生大量泡沫,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会引起酶等物质的变性失活。2. 5. 2 有机溶剂提取一些和脂类结合比较牢固或分子中非极性侧链较多的蛋白质和酶难溶于水、稀盐、稀酸、或稀碱中,常用不同比例的有机溶剂提取。常用的有机溶剂有乙醇、丙酮、异丙醇、正丁酮等,这些溶剂可以与水互溶或部分互溶,同时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其中正丁醇在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0.5,40时为6.6,同时又用具有较强的亲脂性,因此常用来提取与脂结合较牢或含非极性侧链较多的蛋白质、酶和脂类。例如植物种子中的玉蜀黍蛋白、麸蛋白,常用7080的乙醇提取,动物组织中一些线粒体
17、及微粒上的酶常用丁醇提取。有些蛋白质和酶既溶于稀酸、稀碱,又能溶于含有一定比例的有机溶剂的水溶液中,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稀的有机溶液提取常常可以防止水解酶的破坏,并兼有除去杂质提高纯化效果的作用。例如,胰岛素可溶于稀酸、稀碱和稀醇溶液,但在组织中与其共存的糜蛋白酶对胰岛素有极高的水解活性,因而采用6.8乙醇溶液并用草酸调溶液的pH为2.53.0,进行提取,这样就从下面三个方面抑制了糜蛋白酶的水解活性:6.8的乙醇可以使糜蛋白酶暂时失活;草酸可以除去激活糜蛋白酶的Ca+;选用pH2.53.0,是糜蛋白酶不宜作用的pH值。以上条件对胰岛素的溶解和稳定性都没有影响,却可除去一部分在稀醇与稀酸中不溶解的
18、杂蛋白。2. 6 生物大分子的分离与纯化由于生物体的组成成分是如此复杂,数千种乃至上万种生物分子又处于同一体系中,因此不可能有一个适合于各类分子的固定的分离程序,但多数分离工作关键部分的基本手段是相同的。为了避免盲目性,节省实验探索时间,要认真参考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少走弯路。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和技术有:离心法、沉淀法(包括: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选择性沉淀等)、色谱法、等电聚焦制备电泳法等。本节以介绍离心法和沉淀法为主。2. 6. 1 离心技术离心技术(Centrifuge Technique)是根据颗粒在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一个外向的离心力的行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技术。这项技术应用很广,诸如
19、分离出化学反应后的沉淀物,天然的生物大分子、无机物、有机物,在生物化学以及其它的生物学领域常用来收集细胞、细胞器及生物大分子物质。离心技术具有比较温和、分离样品量大等特点,在生物学、医学、制药工业等方面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2. 6. 1. 1 离心力与相对离心力离心作用是根据在一定角度速度下作圆周运动的任何物体都受到一个向外的离心力进行的。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Fc)等于离心加速度2X与颗粒质量m的乘积,即:Fc=m2X,其中是旋转角速度,以弧度 秒-1为单位;X是颗粒离开旋转中心的距离,以cm为单位;m是质量,以克为单位。由于各种离心机转子的半径或者离心管至旋转轴中心的
20、距离不同,离心力因而会发生变化,因此在文献中常用相对离心力(relative centrifugal force,RCF)或“数字g”表示离心力,只要RCF值不变,一个样品可以在不同的离心机上获得相同的结果。RCF就是实际离心场转化为重力加速度的倍数。RCF = F离心力/F重力 = m2X/mg = 2X / g = 1.118105nX式中X为离心转子的半径距离,以cm为单位;g为地球重力加速度(980cm sec-2);n为转子每分钟的转数(rpm)。一般情况下,低速离心转速以r min-1表示,高速离心以重力加速度g表示。在计算颗粒的相对离心力时,应注意离心管与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即离心
21、半径r(cm)的长度,离心管所处的位置不同,沉降颗粒所承受的离心力也不同。因此,超速离心常用重力加速度的倍数(g)代替转速(r min-1),这样可以真正反映颗粒在离心管中所受到的离心力。离心力的数据通常是指相对离心力的平均值,也就是指离心管中点的离心力。为了便于相对离心力和转速之间换算,人们对半径、相对离心力和转速三者之间进行换算,设计了相对离心力的转换列线图。2. 6. 1. 2 沉降系数、沉降速度与K系数2. 6. 1. 3 离心技术的分类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目前已设计出许多离心方法,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三类:平衡离心法。根据粒子大小、形状不同进行分离,包括差速离心法和速率区带离心法。等密度
22、离心法又称等比重离心法,依粒子密度差进行分离。等密度离心法和上述速率区带离心法又合称为密度梯度离心法。经典式沉降平衡离心法,用于对生物大分子分子量的测定、纯度估计、构象变化研究等。(1)差速离心法它利用不同的粒子在离心力场中沉降的差别,在同一离心条件下,沉降速度不同,通过不断增加相对离心力,使一个非均匀混合液内的大小、形状不同的粒子分部沉淀。操作过程中一般是在离心后用倾倒的办法把上清液与沉淀分开,然后将上清液加高转速离心,分离出第二部分沉淀,如此往复加高转速,逐级分离出所需要的物质。差速离心的分辨率不高,沉淀系数在同一个数量级内的各种粒子不容易分开,常用于其他分离手段之前的粗制品提取。(2)速
23、率区带离心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分离的粒子在梯度液中沉降系数s的不同,使具有不同沉降速度的粒子处于不同的密度梯度层内分成一系列区带,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在离心前,于离心管内先装入密度梯度介质(如蔗糖、甘油、KBr、CsCl等),待分离的样品铺在梯度液的顶部、离心管底部或梯度层中间,同梯度液一起离心。离心后在近旋转轴处(X1)的介质密度最小,离旋转轴最远处(X2)介质的密度最大,但最大介质密度必须小于样品中粒子的最小密度,即Pm。梯度液在离心过程中以及离心完毕后,取样时起着支持介质和稳定剂的作用,避免因机械振动而引起已分层的粒子再混合。由于Pm,可知s 0,因此该离心法的离心时间要严格控制,既要有足够
24、的时间使各种粒子在介质梯度中形成区带,又要控制在任一粒子达到沉淀前结束离心。如果离心时间过长,所有的样品可全部到达离心管底部;离心时间不足,样品还没有分离。由于此法是一种不完全的沉降,沉降受物质本身大小的影响较大,一般是应用在物质大小相异而密度相同的情况。常用的梯度液有Ficoll、Percoll及蔗糖。(3)等密度离心法这种方法是根据颗粒密度的不同来进行分离的。在离心前,预先配制介质的密度梯度液,此种密度梯度液包含了被分离样品中所有粒子的密度,待分离的样品铺在梯度液顶上或和梯度液先混合,离心开始后,梯度液由于离心力的作用逐渐形成管底浓而管顶稀的密度梯度,与此同时,原来分布均匀的粒子也发生重新
25、分布。当管底介质的密度大于粒子的密度,即mP时,粒子上浮;在管顶处Pm时,则粒子沉降,最后粒子进入到一个它本身的密度位置即Pm,此时dx/dt为零粒子不再移动,粒子形成纯组份的区带。区带与样品粒子的密度有关,而与粒子的大小和其他参数无关,因此只要转速、温度不变,则延长离心时间也不能改变这些粒子的成带位置。2. 6. 2 沉淀法沉淀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沉淀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是分离纯化生物大分子,特别是制备蛋白质和酶时最常用的方法。此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不同溶解度的产生是由于溶质分子之间及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亲和力的差异而引起的,溶解度的大小与
26、溶质和溶剂的化学性质及结构有关,溶剂组分的改变或加入某些沉淀剂以及改变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和极性都会使溶质的溶解度产生明显的改变。通过沉淀,将目的生物大分子转入固相沉淀或留在液相,而与杂质得到初步的分离。在生物大分子制备中最常用的几种沉淀方法是:中性盐沉淀(盐析法):多用于各种蛋白质和酶的分离纯化。有机溶剂沉淀:多用于蛋白质和酶、多糖、核酸以及生物小分子的分离纯化。选择性沉淀(热变性沉淀和酸碱变性沉淀):多用于除去某些不耐热的和在一定pH值下易变性的杂蛋白。等电点沉淀:用于氨基酸、蛋白质及其他两性物质的沉淀,但此法单独应用较少,多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有机聚合物沉淀: 是发展较快的一种新方法,
27、主要使用PEG聚乙二醇(Polyethyene glycol,PEG)作为沉淀剂。2. 6. 2. 1 中性盐沉淀(盐析法)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使生物大分子沉淀析出的过程称为“盐析”。除了蛋白质和酶以外,多肽、多糖和核酸等都可以用盐析法进行沉淀分离,2040饱和度的硫酸铵可以使许多病毒沉淀,43饱和度的硫酸铵可以使DNA和rRNA沉淀,而tRNA保留在上清液中。盐析法应用最广的还是在蛋白质领域,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其突出的优点是:成本低,不需要特别昂贵的设备。操作简单、安全。对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稳定作用。由于酶和各种蛋白质通常是在低温下稳定,因而盐析操作也要求在低温下(04)进行。(1)中性盐
28、的选择常用的中性盐中,最重要的是(NH4)2SO4,其突出的优点是溶解度大,即使是在低温条件下,仍有相当高的溶解度,这是其他盐类所不具备的。(2)盐析的操作方法(3)盐析的影响因素蛋白质的浓度。中性盐沉淀蛋白质时,溶液中蛋白质的实际浓度对分离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通常高浓度的蛋白质用稍低的硫酸铵饱和度即可将其沉淀下来,但若蛋白质浓度过高,则易产生各种蛋白质的共沉淀作用,除杂蛋白的效果会明显下降。对低浓度的蛋白质,要使用更大的硫酸铵饱和度,其共沉淀作用小,分离纯化效果较好,但回收率会降低。通常认为比较适中的蛋白质浓度是2.53.0,相当于2530 mg mL-1。pH值。蛋白质所带净电荷越多,它的
29、溶解度就越大。改变pH值可改变蛋白质的带电性质,因而就改变了蛋白质的溶解度。远离等电点处溶解度大,在等电点处溶解度小,因此用中性盐沉淀蛋白质时,pH值常选在该蛋白质的等电点附近。温度。对于多数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温度升高溶解度加大,但对于蛋白质、酶和多肽等生物大分子,在高离子强度溶液中,温度升高,它们的溶解度反而减小。在低离子强度溶液或纯水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大多数还是随浓度升高而增加的。在一般情况下,对蛋白质盐析的温度要求不严格,可在室温下进行。但对于某些对温度敏感的酶,要求在04下操作,以避免活力丧失。2. 6. 2. 2 有机溶剂沉淀法(1)基本原理有机溶剂可以使许多蛋白质(酶)、核酸、多
30、糖和小分子生化物质发生沉淀作用,其作用的原理主要是降低水溶液的介电常数。溶剂的极性与其介电常数密切相关,极性越大,介电常数越大,如20时水的介电常数为80,而乙醇和丙酮的介电常数分别是24和21.4,因而向溶液中加入有机溶剂能降低溶液的介电常数,减小溶剂的极性,从而削弱了溶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加了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另一方面,由于使用的有机溶剂与水互溶,它们在溶解于水的同时从蛋白质分子周围的水化层中夺走了水分子,破坏了蛋白质分子的水膜,因而发生沉淀作用。有机溶剂沉淀法的优点是:分辨能力比盐析法高,即一种蛋白质或其他溶质只在一个比较窄的有机溶剂浓度
31、范围内沉淀。沉淀不用脱盐,过滤比较容易(如有必要,可用透析袋脱有机溶剂)。其缺点是对某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容易引起变性失活,操作需在低温下进行。(2)有机溶剂的选择和浓度的计算(3)有机溶剂沉淀的影响因素温度:多数蛋白质在有机溶剂与水的混合液中,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酶和核酸在有机溶剂中对温度特别敏感,温度稍高就会引起变性,且有机溶剂与水混合时产生放热反应,因此有机溶剂必须预先冷至较低温度,操作要在冰盐浴中进行,加入有机溶剂时必须缓慢且不断搅拌以免局部过浓。一般规律是温度越低,得到的蛋白质活性越高。样品浓度:样品浓度对有机溶剂沉淀生物大分子的影响与盐
32、析的情况相似,即低浓度样品要使用比例更大的有机溶剂进行沉淀,且样品的回收率低,具有生物活性的样品易产生稀释变性。但对于低浓度的样品,杂蛋白与样品共沉淀的作用小,有利于提高分离效果。反之,对于高浓度的样品,可以节省有机溶剂,减少变性的危险,但杂蛋白的共沉淀作用大,分离效果下降。通常,使用520 mg mL-1的蛋白质初浓度为宜,可以得到较好的沉淀分离效果。pH值:有机溶剂沉淀适宜的pH值,要选择在样品稳定的pH值范围内,而且尽可能选择样品溶解度最低的pH值,通常是选在等电点附近,从而提高此沉淀法的分辨能力。离子强度:离子强度是影响有机溶剂沉淀生物大分子的重要因素。以蛋白质为例,盐浓度太大或太小都
33、有不利影响,通常溶液中盐浓度以不超过5为宜,使用乙醇的量也以不超过原蛋白质水溶液的倍体积为宜,少量的中性盐对蛋白质变性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但盐浓度过高会增加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了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的效果,通常是在低盐或低浓度缓冲液中沉淀蛋白质。有机溶剂沉淀法经常用于蛋白质、酶、多糖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沉淀分离,使用时先要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然后注意调整样品的浓度、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使之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沉淀所得的固体样品,如果不是立即溶解进行下一步的分离,则应尽可能抽干沉淀,减少其中有机溶剂的含量,如若必要可以用透析袋透析脱有机溶剂,以免影响样品的生物活性。2. 6. 2. 3 选
34、择性变性沉淀法这一方法是利用蛋白质、酶与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与非目的生物大分子在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的差异,选择一定的条件使杂蛋白等非目的物变性沉淀而得到分离提纯,称为选择性变性沉淀法。常用的有热变性、选择性酸碱变性和有机溶剂变性等。(1)热变性利用生物大分子对热的稳定性不同,加热升高温度使某些非目的生物大分子变性沉淀而保留目的物在溶液中。此方法最为简便,不需消耗任何试剂,但分离效率较低,通常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初期分离纯化。(2)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变性不同蛋白质和酶等对于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的敏感性不同,在分离纯化过程中使用它们可以使那些敏感性强的杂蛋白变性沉淀,而目的物仍留在溶液中。使用此法时通常
35、都在冰浴或冷室中进行,以保护目的物的生物活性。(3)选择性酸碱变性利用蛋白质和酶等对于溶液中酸碱不同pH值的稳定性不同而使杂蛋白变性沉淀,通常是在分离纯化流程中附带进行的一个分离纯化步骤。2. 6. 2. 4 等电点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是利用具有不同等电点的两性电解质,在达到电中性时溶解度最低,易发生沉淀,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氨基酸、蛋白质、酶和核酸都是两性电解质,可以利用此法进行初步的沉淀分离。但是,由于许多蛋白质的等电点十分接近,而且带有水膜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仍有一定的溶解度,不能完全沉淀析出,因此,单独使用此法分辨率较低,效果不理想,因而此法常与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或其他沉淀剂一起配合
36、使用,以提高沉淀能力和分离效果。此法主要用于在分离纯化流程中去除杂蛋白,而不用于沉淀目的物。2. 6. 2. 5 有机聚合物沉淀法有机聚合物最早应用于提纯免疫球蛋白和沉淀一些细菌和病毒。近年来广泛用于核酸和酶的纯化。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聚乙二醇PEGHOCH2(CH2OCH2)nCH2OH(n4),它的亲水性强,溶于水和许多有机溶剂,对热稳定,在生物大分子制备中,用的较多的是分子量为600020000的PEG。PEG的沉淀效果主要与其本身的浓度和分子量有关,同时还受离子强度、溶液pH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pH值下,盐浓度越高,所需PEG时浓度越低,溶液的pH越接近目的物的等电点,沉淀所需PE
37、G的浓度越低。在一定范围内,高分子量和浓度高的PEG沉淀的效率高。对于聚乙二醇沉淀作用的解释主要有:聚合物与生物大分子发生共沉淀作用。由于聚合物有较强的亲水性,使生物大分子脱水而发生沉淀。聚合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以氢键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通过空间位置排斥,使液体中生物大分子被迫挤聚在一起而发生沉淀。本方法的优点是:操作条件温和,不易引起生物大分子变性。沉淀效能高,使用很少量的PEG即可以沉淀相当多的生物大分子。沉淀后有机聚合物容易去除。2. 6. 3 透析自Thomas Graham 1861年发明透析方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透析已成为生物化学实验室最简便最常用的分离纯化
38、技术之一。在生物大分子的制备过程中,除盐、除少量有机溶剂、除去生物小分子杂质和浓缩样品等都要用到透析的技术。透析只需要使用专用的半透膜即可完成。通常是将半透膜制成袋状,将生物大分子样品溶液置入袋内,将此透析袋浸入水或缓冲液中,样品溶液中的大分子量的生物大分子被截留在袋内,而盐和小分子物质不断扩散透析到袋外,直到袋内外两边的浓度达到平衡为止。保留在透析袋内未透析出的样品溶液称为“保留液”,袋(膜)外的溶液称为“渗出液”或“透析液”。透析的动力是扩散压,扩散压是由横跨膜两边的浓度梯度形成的。透析的速度反比于膜的厚度,正比于欲透析的小分子溶质在膜内外两边的浓度梯度,还正比于膜的面积和温度,通常是4透
39、析,升高温度可加快透析速度。透析膜可用动物膜和玻璃纸等,但用的最多的还是用纤维素制成的透析膜,目前常用的是美国Union Carbide (联合碳化物公司)和美国光谱医学公司生产的各种尺寸的透析管。截留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cut off,MWCO),即留在透析袋内的生物大分子的最小分子量,通常为1万左右。2. 6. 4 超滤超滤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化实验技术,广泛用于含有各种小分子溶质的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酶、核酸等)的浓缩、分离和纯化。超滤是一种加压膜分离技术,即在一定的压力下,使小分子溶质和溶剂穿过一定孔径的特制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留在膜的一边,从而
40、使大分子物质得到了部分的纯化。超滤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不需增加任何化学试剂,尤其是超滤技术的实验条件温和,与蒸发、冰冻干燥相比没有相的变化,而且不引起温度、pH的变化,因而可以防止生物大分子的变性、失活和自溶。在生物大分子的制备技术中,超滤主要用于生物大分子的脱盐、脱水和浓缩等。超滤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直接得到干粉制剂。对于蛋白质溶液,一般只能得到1050的浓度。2. 6. 5 冰冻干燥冰冻干燥是指将生物大分子的水溶液冰冻,然后在低温和高真空下使冰升华,留下固体干粉的过程。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后的最终产品多数是水溶液,要从水溶液中得到固体产品,最好的办法就是冰冻干燥。冰冻干燥得
41、到的生物大分子固体样品有突出的优点:由于是由冰冻状态直接升华为汽态,所以样品不起泡,不暴沸。得到的干粉样品不粘壁,易取出。冰干后的样品是疏松的粉末,易溶于水。冰冻干燥特别适用于那些对热敏感、易吸湿、易氧化及溶剂蒸发时易产生泡沫而引起变性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酶、核酸、抗菌素和激素等。冰冻干燥的过程在冰冻干燥机内完成。冰冻干燥机的国产品牌近年来发展很快,如北京的军事医学科学院生产的小型、中型和大型工业用冰干机,已可以取代昂贵的进口产品。冰冻干燥操作十分简单,但以下的注意事项却必须认真记取:(1)样品溶液(2)样品溶液的容器(3)溶液冰冻(4)冻干2. 7 固相萃取与固相微萃取固相萃取(Soli
42、d Phase Extraction SPE)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与样品的基体和干扰化合物分离,然后再用洗脱液洗脱或加热解吸附,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与液液萃取相比,固相萃取有很多优点:固相萃取不需要大量互不相溶的溶剂,处理过程中不会产生乳化现象,它采用高效高选择性的吸附剂(固定相),能显著减少溶剂的用量,简化样品于处理过程,同时所需费用也有所减少。一般说来固相萃取所需时间为液液萃取的1/2,费用为液液萃取的1/5。其缺点是: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和精密度要低于液液萃取。SPE可用于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红外光谱(IR)、质谱(MS)、核磁
43、共振(NM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原子吸收(AAS)等各种分析方法的样品预处理。SPE在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析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 7. 1 固相萃取的模式及原理固相萃取实质上是一种液相色谱分离,其主要分离模式也与液相色谱相同,可分为正相(吸附剂极性大于洗脱液极性),反相(吸附剂极性小于洗脱液极性),离子交换等几种类型。固相萃取所用的吸附剂也与液相色谱常用的固定相相同,只是在粒度上有所区别。正相固相萃取所用的吸附剂都是极性的,用来萃取(保留)极性物质。在正相萃取时,目标化合物在保留吸附剂上的保留程度取决于目标化合物的极性官能团与吸附剂表面的极性官能团之间相互作用,其中包括了
44、氢键,键相互作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和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以及其他的极性极性作用。正相固相萃取可以从非极性溶剂样品中吸附极性化合物。反相固相萃取所用的吸附剂通常是非极性的或极性较弱的,所萃取的目标化合物通常是中等极性到非极性化合物。目标化合物与吸附剂间的作用是疏水性相互作用,主要是非极性非极性相互作用,是范德华力或色散力。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所用的吸附剂是带有电荷的离子交换树脂,所萃取的目标化合物是带有电荷的化合物,目标化合物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静电吸引力。2. 7. 2 固相萃取常用的吸附剂鉴于固相萃取实质上是一种液相色谱的分离,故原则上讲,可作为液相色谱柱填料的材料都可用于固相萃取。固相萃取
45、中吸附剂(固定相)的选择主要是根据目标化合物的性质和样品基体(即样品的溶剂)性质。目标化合物的极性与吸附剂的极性非常相似的时,可以得到目标化合物的最佳保留(最佳吸附)。两者极性越相似,保留越好(即吸附越好),所以要尽量选择与目标化合物极性相似的吸附剂。例如:萃取碳氢化合物(非极性)时,要采用反相固相萃取(此时是非极性吸附剂)。当目标化合物极性适中时,正反相固相萃取都可使用。吸附剂的选择还要受样品的溶剂强度(即洗脱强度)的制约。样品溶剂的强度相对该吸附剂应该是较弱的,弱溶剂会增强目标化合物在吸附剂上的保留(吸附)。溶剂强度在正反固相萃取中的顺序是不同的。如果样品溶剂的强度太强,目标化合物将得不到保留(吸附)或保留很弱。例如:样品溶剂是正己烷时用反相固相萃取就不合适了,因为正己烷对反相固相萃取是强溶剂,目标化合物将不会吸附在吸附剂上;当样品溶剂是水时就可以用反相固相萃取,因为水对反相固相萃取是弱溶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辆租赁续签合同
- 环境科学与绿色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
- 商业银行抵押品风险检查报告
- 2025年立体生化填料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可研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 直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搭建
- 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环境的构建研究
- 员工住宿申请书
- PE植绒片材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 快乐的动物 北师大版
- 冬季安全生产知识讲座
- 2024年媒体与传媒行业培训资料掌握新媒体技术和内容创作的最佳实践
- 护士团队的协作和领导力培养培训课件
- 安全生产法培训课件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简要分析课件
- 数字示波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 病史采集评分标准-纯图版
- 自行联系单位实习申请表
- 冲动式与反动式汽轮机的优劣比较
- 新起点新作为初二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