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要跟上时代的进步_第1页
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要跟上时代的进步_第2页
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要跟上时代的进步_第3页
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要跟上时代的进步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理论探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要跟上时代的进步于铁成关键词: 中医基本理论;研究;数理逻辑;非线性科学;模糊数学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在人们探索! 世纪科学发展与进步的时候,总 辑佚以及传注、阐发义理方面着手,他们在学术上是把生命科学放在首要的地位,医学是研究生命科 的那种求实精神和精密的考证方法,从文献学的角学的,医学的进步理所当然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 度看,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对继承中医学作出了很中国传统的医药学是世界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中 大贡献。考证中的每一个发现,对每一种善本的校医药学的发展和突破也就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近 勘,都为

2、后学者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宝贵资料。几十年来,随着全球范围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在充分肯定这些成果的同时,感到尽管这些研究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社 成果颇丰,但并没有使原有的理论前进一步。原原会的年龄结构、人们的健康需求的变化,为中医药 本本的继承并不等于发展,因为科学进步的标志是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尽管中医药界在科学 理论上的进步,中医界仍在苦苦寻找中医发展之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研究的成 路。后来国家大力提倡西医学习中医,一些有志于果,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研 学习中医学的西医人员进入了中医研究的行列,他究没有重大进展,中医药

3、的临床实践也远远没有满 们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为研究中医理论开辟了新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是什么原因制约了中医药的发 径。这就是用现代医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理论或方展?中医药学如何寻找发展的道路? 法,去诠释中医传统的理论,即“用现代语言阐明中追溯中医科研所走过的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以 医科学内涵”。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现代中医理论研前漫长历史进程中,由于中医队伍基本上是散在 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领域是多方位的,如的,大多是个体行医甚至是走方行医,没有形成一 对中医生理、病理、药理、治则、经络等的研究都投股合力,其间虽然也出现了不少声名显赫的名医, 入了相当大的力量,但是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医疗实践

4、中,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人们期待更 一种解释和证实性研究,最终达到用现代科学技术 成熟、系统的中医理论。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医学的进入,中医药学倍受摧残,保持生存成为首要 的问题,更何谈科学研究与理论进步。新中国建立 以后,中医中药枯木逢春,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 重视,才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 科研才开始走上正常的轨道。 回顾建国以来中医科研所走过的路程,最初基本上是纯中医人员进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承袭了中国经学的研究方法,多从对古医籍的训诂、校勘、作者单位:!#$! 天津中医学院作者简介:于铁成(#$%&),男,硕士,教授,天津医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黄帝内经理论

5、研究,主要著作有黄帝内经辞典、全科中医学等,近期主要进行关于中医思维学的研究。 可以证实中医是有道理的目的。可是当我们再度冷 静下来反思的时候,依然感到尽管这些研究成果很 丰厚,却仍然没有使中医药学理论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迈进一步。 纵观世界医学的发展,医学的每一点进步都是 以其他自然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为支撑点,西医学正 是很好地凭藉了现代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的进步才发展了自己。中医却一直没能走出经验论的旧 圈,没有把现代的技术化为己有,更没有学说描述 语言的变革,因此虽有充足的炫耀辉煌历史的资 本,却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下面仅对中医基 本理论的研究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用数理逻辑(符号逻辑)

6、的方法解读阴阳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医学中一切理论的根本支架,正如黄帝内经 式。由于复杂性往往与非线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所说是“万物之纲纪”。中医学理论中对阴阳在哲学 此,在近 #$ 年中,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甚至社会科意义上的运用,研究的资料已经非常多了,主要是 学各领域,广泛深入地开展了非线性问题的研究,用阴阳的基本概念对一切事物现象进行分类,并运 已经取得的成果显示了非线性研究在诠释丰富多用阴阳之间相互对立、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来说 彩的自然界、复杂多变的周围世界方面的深刻性,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 并且在哲学方法论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变革。过

7、去一上中医对阴阳的运用除了其哲学上的意义之外,还 直认为世界从根本上看是简单的,从还原论的角度有更深一层的数理方面的意义。黄帝内经中曾多 出发,用分析的方法把事物一层一层地剥开,寻找次提到“阴阳多少”的问题,这里讲的“多少”,从本 出其初始的条件,这就是科学,在思维上也一直是质上说就是“数”的问题。说明中国古代对阴阳的认 线性的。古典科学讲的就是因果关系的简单性,在识除了哲学上的意义以外,还有数理方面的意义。 “整体等于一般之和”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可以从某利用计算的方法来代替人们思维中的逻辑推 一点局部而知全貌,所谓“一叶知秋”。所以世界从理过程,早在 ! 世纪就有人提出过。著名的德国数 根本

8、上是简单的,而复杂只是特例。现在非线性科学家莱布尼兹就曾经设想过能不能创造一种“通用 学家们正在倡导一个新的观念,即“复杂是根本的,的科学语言”,可以把推理过程像数学一样利用公 而简单却只是特例。”简单是相对的,而复杂却是绝式来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由于当时的 对的。现在在科学上处于前沿的非线性科学、复杂社会条件,他的想法并没有实现。但其思想却是现 科学、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生态科学等理论,代数理逻辑的萌芽。中国古代的周易学,曾把“象 与经典科学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数”作为重要的内容,如果剖去其中迷信的外衣之 所谓“线性”与“非线性”原来是数学上的概念。后,是不是可以认为中国古人也

9、曾经实践过用数学 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来进行推理呢?莱布尼兹设想的这种“符号语言”, 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则指不既可以作为“思想的字母”,又可以进行“思维的运 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算”。在中医学中对“阴阳”概念的运用也正具备了 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只眼睛看东西的视敏度这两方面的特征。 确定了,那么两只眼睛合起来的视敏度应该是一只现代数理逻辑包括两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 眼睛的几倍?大家很容易想到的应该是 # 倍,而实的组成部分,就是“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命题 际上是%&!$ 倍 ,! 不等于#。这就是非线性。演算是研究

10、关于命题如何通过一些逻辑连接词构 中医的辨证论治属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成更复杂的命题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命题是指具 辨证是专门研究人体基本症候的,从辨证所要做的 有具体意义的又能判断它是真还是假的句子。中医 对于事物现象阴阳属性的判定也基本上具有与此 相似的特征。谓词演算也叫做命题涵项演算。在谓 词演算里,把命题的内部结构分析成具有主词和谓 词的逻辑形式,由命题涵项、逻辑连接词和量词构 成命题,然后研究这样的命题之间的逻辑推理关 系。在中医学中,由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按照 内经的说法是“阴阳多少”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事 物现象阴阳量变的表述,如果能够运用数理逻辑的 方法,来对应研究中医的

11、阴阳推理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些新的启示呢。! 用非线性科学来认识中医“辨证”的思维过程 非线性问题提出以后,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探索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复杂性问题的热 情,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人们观察周围世界的思维方 工作来看,主要着眼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在同 一时间段人体疾病出现的各种症侯,这些症侯组合 就是中医所讲的“证”,从而判断证的性质;二是研 究从这一个时间段到下一个时间段“证”的变化,即 中医所说的传变。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的人都知道临 床“证”的构成和传变都是非线性的。在非线性科学 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处理这些复杂的“证”的变化问 题只能凭经验。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 创立的六经

12、辨证体系,虽然设想了“顺经传”、“逆经传”、“直中”等种种传变方式,还提出了所谓“或然 证”的概念,仍不能完全、真实、准确地反映出疾病 症候的复杂变化。以往对中医“证”的研究,习惯于 用现代医学分析的方法,希望从微观的角度寻找 “证”的实质,结果并不理想。非线性科学的出现,为研究中医的“辨证”,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当用新的理念重新审视中医辨 作,但是在有些对客观指标量化的过程中往往忽略证思维过程时,也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医“证”的 复杂了其模糊性。中医的各种辨证方法都自成一个系性和非线性特征。中医药学理论发展的滞后,关键统,在研究系统时当然不能无视人所具有的模糊的原因在于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储、

13、使用与理解 性,积极地进行模糊性的定量化,这样才能使中医的技术落后,不足以支撑中医药学对信息量、信息 的辨证系统科学化。处理利用效率与能力的要求,中医所讲的“辨证”, 既然模糊性数学已经找到了模糊集的刻画方究其实质就是对病人临床症候信息的采集和分析, 式,那么中医辨证施治所运用的判断、推理、决断和因此需要引进全新的观念和方法。 控制的过程就可以用模糊性数学的方法来逐步刻! 用模糊数学来处理中医诊断指标的定量问题 画,建立一个思辨的模糊数学模型,实现学说描述日本学者浅居喜代治等人所著的模糊系统理语言的变革。论入门中说:“一个人在描述某个对象(客体)时, 关于微观与宏观具有同一性的假想作为认识主体

14、的那个人必须首先认识这个对象。可 西医学借助现代科技,利用还原论的分析方是 ,我们人类又不能十分明确地认识各种各样的对法,在上个世纪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西医学从象 因此,现实对象的大多数不得不用模糊的 人体的器官,逐层细化发展到对组织、再到对细胞 、表现来表现,这就是说,可以认为模糊的表现对细胞核,现在已经达到分子生物学的水平,已经非于我们人类是一个本质的东西。”人类对于自然界 常微观了。也许随着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还可以事物的认识,从一开始其思维和行为就伴随着模糊 到更微观的世界中寻找生命的信息。而中医学从其性,如用模糊的语言谈话,在 复杂的情况下凭着模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在中国古代传统的 “

15、天人合一”糊的感觉决定自己的行动,在商品交易会上对多种 的观念指导下,从宏观的大宇宙中寻找生命的原商品的评价等,虽然都带有很大的模糊性,但人们理,或者叫做生命之“道”。黄帝内经说:“其知 道之间却能顺利地交流。!#$ 年美国控制论学者%& 扎德发表了论文模糊集合,标志着模糊性数学这 门新学科的诞生。模糊性是一种普遍现象,以前人 们总是回避它,由于现代科技所面临的系统越来越 复杂,模糊性总是伴随着复杂性出现,一些软学科 如社会学学科、人文学科等的数学化和定量化的趋向把模糊性的数学处理方法推向了重要的地位。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这里说的数术讲的就是 天地之道,即天地间的自然数理。所以大宇宙是天

16、 道,小宇宙是人道,而大宇宙与小宇宙的“道”是一 致的。正是因为中西医在思维理念上的不同,这也 给中西医理论结合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甚至说很难 找到结合点。中医药要现代化,不能走废医存药的路子,也不能用西医的理论来改造中医,关于这一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 ”的诊断方法,实际 点在中医界已经形成了共识。那么中医药学的发展上是调动了医生的感觉、视觉、触觉、嗅觉以及语言 要走什么道路?笔者以为依然要沿着中医原本的思交流等所有的手段来采集病人发生疾病后呈现的维模式,在更广阔的宏观世界里去探寻生命的奥 信息,是对病人疾病认识的过程,因此不可避免地 带有模糊性。中医辨证诊断思维的过程,从本质上 说是把人

17、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客体,要对人体的生理 和病理现象做出精确的描述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多 数不得不用“模糊的表现”来描述。诸如象八纲辨 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每一种 辨证方法中的分型证候都带有显著的模糊性,而证 型与证型之间的界定也都有一个较宽的模糊区域, 这是符合人类思维客观规律的。但是,自然科学从 来就是从模糊的状况中那些组成明确的东西,使之 定量化和致力于阐明未知的领域。近年来,为了使 中医走向现代化,很多人都把中医辨证诊断指标量化和客观化作为主攻的课题,而且做了大量的工 妙。科学的真理只有一个,这样走下去中西医会不 会背道而驰越走越远?中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叫做庄子,在

18、庄子书中,记载了被称为“诡辩 家”的惠施提出的 (! 个命题,过去人们对诡辩家 的 论题是不屑一顾的,但是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 化,当重新审视这些命题时,却发现其中有不少深 邃的思想内涵,比如像“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 不竭”,就道出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理论。其中惠施 还有一个命题:“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 之小一。”数学界认为这是我国最早提出的关于“极 限”的命题。是不是也可以从中悟出这样一个道理, 从宏观的角度发展到“至大”的程度;从微观的角度发展到“至小”的程度,最终归结到的都是“一”。这)里所说的“一”,应该是同一的意思,即同一的“道”。 假想。笔者只是想从这样的假想中推论,

19、西医从微如果说需要举出什么例子的话,笔者尚不能确定这观世界着眼,中医从宏观世界着手,不仅不会背道个例子是不是恰当。从微观的世界看,原子的结构, 而驰,相反可以殊途同归。爱因斯坦有两段诱人深是一个原子核,核外有电子围绕旋转,只有外层电 思的名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子为, 个的时候,这个元素才是最稳定的;再从宏 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了一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观的角度看,宇宙间的恒星系,比如太阳系也是一 更重要 ”, 因为只有提出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颗恒星,周围有行星围绕旋转,是不是要有 ,颗行 开始。笔者的结论是中医只有沿着自己原有的理论星才能保持这个恒星系的稳定呢?也许有人会说太

20、 模式发展才能够有出路。中医与西医相比,在借用阳系有九大行星,这是基本的常识。但是最近世界经典科学上中医是落后了,现在只有引进最前沿的上的一些天文学家通过长期的观测, 已经提出最晚 科学才有发展的出路。发现的、距离太阳最远的冥王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收稿日期: )#)#+!#+)!行星,而是一团星云。当然上述的观点仅仅是一种伤寒论治饮!% 法及用药特点李晓华关键词: 伤寒论;饮证;治法;药物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水饮的形成与多个重要脏器有关,水饮的存在 助运化之力,又与桂枝相伍,辛甘化阳,以退阴翳。本又影响了多个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因水饮病的 法见于伤寒论第 &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临床证型多,证候复杂,故水饮病证的辨证论治有 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伤寒论中称水饮病为“水 ”、“水 气 ”、“水饮”, 温胃化饮通阳行气记载了 ! 个饮证,叙述水饮病的条文有 #$ 条,其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