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建设规划_第1页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建设规划_第2页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建设规划_第3页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建设规划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20)学科专业建设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是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为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科发展的总体规划,指导未来五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特制定水产养殖专业“十二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一、专业现状和背景水产养殖本科专业是在原西南农业大学淡水渔业本科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西南农业大学1985年开始招收淡水渔业本科学生,1999年国家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调整时,改设为现在的水产养殖专业。本专业已为国家培养统招本专科生1150余人,硕士研

2、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2人,在职专业证书培训学生、自考学生等1200余人。本专业现有专任师资23名,其中教授6名(博导3名),副教授9名,讲师3名,高级实验师1名,助教1名,实验师3名。师资队伍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淡水鱼类生殖与发育”教育部创新团队骨干成员4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名;3位教授担任重庆市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专任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近5年,本专业获包括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子项目,省级重点攻关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总经费2100多万元。自办学以来,获8项省部级科技成

3、果奖,其中,近5年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10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自办学以来,获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其中,近5年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和优秀图书出版奖1项。经过26年的办学,目前西南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已经形成了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历教育,成人本专科教育培训与自考等较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也是我国内陆富有特色的水产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是全国高校仅有的6个水产养殖学博士学位点之一。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培养具备较宽广坚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和科技素质及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水产专业

4、人才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为重点,体现专业特色与时代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在水产及相关的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推广、产品设计与开发、营销与贸易、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多适应。 三、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1、坚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完善和优化专业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2、坚持协调发展,重点建设的原则,突出抓好重点专业建设,增强专业发展后劲,使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优势和特色更加明显,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4、根据学院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和办

5、学条件,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支撑条件和关联度,积极慎重地分批增设部分新专业。四、专业建设的目标瞄准市级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科学规划制定了本专业建设发展的整体目标:在现有校级特色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紧跟水产科学的发展前沿方向和动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构建创新型科研团队,研发创新科技成果,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形成办学条件先进、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水平一流,特色突出的品牌专业,力争本专业在保持西部领先地位的同时,10年内将其建成整体办学水平国内一流,且部分研究领域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专业,使本专

6、业成为国内外水产科学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我国西部水产教育、科研和学术交流中心。五、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创建重庆市和国家特色专业为契机,以教学改革为平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为核心,充分发挥水产养殖专业办学26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坚持创新,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学科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人才培养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优化专业结构,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建设优质实验、实习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

7、定良好基础,将本专业建成学术上保持西部领先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水产科学高级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六、主要措施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总体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学科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将教学、科研与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为重点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创新意识,推进专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引进高水平师资,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外深造,加强国内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建设一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具备广阔国际视野、具有国内前沿水平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加强科研创新力度,以科研带动教

8、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创新型科研团队,拓展研究深度,追踪水产科学的发展前沿方向和动态,研发创新科技成果,推动西部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适应学科发展和市场需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深入研究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分析水产养殖学科发展和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需求,构建研究型大学背景下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适应教育部按大类招生的要求,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养殖、动物科学、动物医学、草业科学四个专业,按动物科学类进行大类招生,实施“1.5+1.5+1”的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让学生通过1.5年的通识教育课程和生物学理论基础课程学习后,在对动物生产类各专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人兴趣和就

9、业愿望选择自己想学的专业继续学习;专业学习分为专业综合素质培养阶段(1.5年)和专业素养提高阶段(1年)。(2)基于“1.5+1.5+1”的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制定实施各阶段培养重点突出、各环节之间有机联系的,符合“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培养目标要求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3、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1)适应“1.5+1.5+1”的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建立面向21世纪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型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课程的重组、分化和新建,精品课程的建设,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制定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2)

10、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加强已有的专业主干课程水生生物学、鱼类学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争取2-3年内成为市级精品课程。加快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等专业重点课程的建设,力争1-2年内成为校级精品课程、3-4年内成为市级精品课程。启动鱼类增养殖学、养殖水环境化学、水产资源学等专业重点课程的建设,力争3-4年内成为校级精品课程。(3)建立并完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完整的和符合标准要求的、体现改革思想和现代思维的教材体系。到2010年为止,本专业教师已主编或参编了国家“十五”和“十一五”等国家级规划教材水生生物学、鱼类学、淡水捕捞学、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水产生物统计、水产养殖学专业英语、渔业法规

11、与渔政管理、鱼类行为及行为生态学等专业课程。为此,我们将继续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参与国家、省部级教材的编写工作和课件建设工作。在教材的选择使用上,要求专业教师尽力选用国家、省部级统编教材开展授课,注重教材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4)加强教学管理,规范课程教学文件,建立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形成完善合理科学的教学质量体系。4、强化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1)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本专业现有教学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面积约 1920 平方米,拥有实验仪器设备550 台套,价值 600余万元,是2008年批准的西南大学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点建设单位之一。我们将利用国家和

12、学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做好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2)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全面改革专业实验课程,使各类实验课程成为与相关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又具有实验课教学特点的独立课程,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实现实验课程“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教学目标。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巩固和完善原有的实习基地,同时加强其内涵建设,逐步健全和规范实习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开辟新基地,鼓励学生面向人才需求量大的公司和企业实习就业,以学科发展带动基地建设,从而拓宽学生就业市场。专业建设体现了学科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同时也决定着学科的生存和发展。历经26年的艰苦奋斗,水产养殖专业现已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