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22-肝炎病毒_第1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22-肝炎病毒_第2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22-肝炎病毒_第3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22-肝炎病毒_第4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22-肝炎病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肝肝 炎炎 病病 毒毒 概概 述述 我国约有1.2亿人长 期携带乙肝病毒 肝炎病毒肝炎病毒 u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与与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由消化道传播, 引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引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u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 射器污染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射器污染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 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 u丁型肝炎病毒为一种缺陷病毒丁型肝炎病毒为一种缺陷病毒 u已型肝炎病毒(已型肝炎病毒(HFVHFV) u庚型肝

2、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HGVHGV) uTTTT型肝炎病毒(型肝炎病毒(TTVTTV) 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 nHAV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 n属于小属于小RNA病毒科的嗜肝病毒科的嗜肝RNA病毒属(原为病毒属(原为 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2型)。型)。 n甲型肝炎甲型肝炎 世界性急性传染病世界性急性传染病 占病毒性肝炎的占病毒性肝炎的50 年发病数超过年发病数超过200万万 6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AV infection HAV 的生物学性状的生物学性状 u属小属小RNARNA病毒科

3、,直径病毒科,直径2727nmnm,无包膜,无包膜 u呈呈2020面立体对称面立体对称 u基因组为单正链基因组为单正链RNARNA分子分子 u只有一个血清型只有一个血清型 HAVHAV的电镜照片的电镜照片 Feinstone 免疫免疫电镜电镜 (1973) HAVHAV的结构的结构 HAV 基因结构及编码蛋白基因结构及编码蛋白 11 抵抗力抵抗力 u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0可生存可生存1年多,在年多,在-20 可存活数年而极具有感染性。耐酸、耐乙醚。比一可存活数年而极具有感染性。耐酸、耐乙醚。比一 般肠道病毒更耐热,般肠道病毒更耐热,60 可存活可存活4h,但,但100 5m

4、in可灭活。可灭活。 u可在淡水、海水、毛蚶等水产品中存活数月,通过可在淡水、海水、毛蚶等水产品中存活数月,通过 污染水源引起暴发流行。污染水源引起暴发流行。 12 培养特性培养特性 u黑猩猩、猕猴及狨猴黑猩猩、猕猴及狨猴等灵长类动物对等灵长类动物对HAVHAV敏感。敏感。 u狨猴原代肝细胞或恒河猴胚肾传代细胞株、人胚狨猴原代肝细胞或恒河猴胚肾传代细胞株、人胚 肺成纤维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等可培养肺成纤维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等可培养HAVHAV,病,病 毒增殖缓慢,不引起细胞病变。接种后约需毒增殖缓慢,不引起细胞病变。接种后约需4 4周才周才 可检出抗原。可检出抗原。 u迄今在世界各地分离到的

5、迄今在世界各地分离到的HAVHAV属属同一个血清型同一个血清型。 甲型肝炎甲型肝炎 HAV 的致病性的致病性 粪口途径传播粪口途径传播小肠淋巴结中大量增殖小肠淋巴结中大量增殖 入血并形入血并形 成病毒血成病毒血 症症 肝脏为最终靶肝脏为最终靶 器官(病毒直器官(病毒直 接损伤或免疫接损伤或免疫 病理作用)病理作用) 通过胆汁随通过胆汁随 粪便排出体粪便排出体 外外 常见症状常见症状 u流感样症状流感样症状 u厌食厌食 u恶心恶心 u黄疸(眼部及皮肤呈黄色)黄疸(眼部及皮肤呈黄色) u尿黄尿黄 u腹痛腹痛 u乏力乏力 HAV 的免疫性的免疫性 u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诱生出高无论显性感染还

6、是隐性感染均能诱生出高 效价抗效价抗-HAV u抗抗-HAVIgM阳性是甲肝的确诊依据阳性是甲肝的确诊依据 uIgM型抗体在感染后仅持续存于型抗体在感染后仅持续存于3-6个月个月 IgG型抗体则可存在多年型抗体则可存在多年 微生物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 甲肝患者一般不作病原体分离,而以测定病毒甲肝患者一般不作病原体分离,而以测定病毒 抗原抗体为主。应用的方法包括:抗原抗体为主。应用的方法包括: u检测抗原:免疫电镜、检测抗原:免疫电镜、 ELISA和放射免疫。和放射免疫。 uRT-PCR检测检测HAV RNA。 u检测抗体:检测抗体: HAV-IgM检测检测:早期、快速诊断的血清学指标:早期、快速

7、诊断的血清学指标 HAV-IgG检测检测: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疫苗免疫效果: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疫苗免疫效果 评价或流行病学调查评价或流行病学调查 甲肝的防治甲肝的防治 u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急性期病人隔离治疗急性期病人 所有废弃物及日常用水均需严格消毒所有废弃物及日常用水均需严格消毒 u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 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 水产品不宜生吃水产品不宜生吃 水果蔬菜要洗干净水果蔬菜要洗干净 免疫预防免疫预防 u被动免疫可用丙种球蛋白被动免疫可用丙种球蛋白 u免疫预防对象是未感染者,主要为儿童和与免疫预防对象是未感染者,主要为儿童和与 肝炎病人有

8、密切接触者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 u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HBsAg Prevalence 8% - High 2-7% - Intermediate 2% - Low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Chronic HBV Infection 电镜下的电镜下的HBVHBV 一、生物学性状一、生物学性状 1 1、形态与结构、形态与结构 u大球形颗粒大球形颗粒 u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 u管形颗粒管形颗粒 继续 25 Dane颗粒颗粒,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

9、,球形,颗粒,球形, 42nm,双层衣壳。双层衣壳。 n外衣壳外衣壳-相当于包膜,相当于包膜,HBsAg PreS1 PreS2 n内衣壳内衣壳- 20面体立体对称,面体立体对称, 27nm , HBcAg n核心:基因组核心:基因组-环状环状 不完全不完全 dsDNA和和DNA多聚酶多聚酶 大球形颗粒大球形颗粒 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 u直径为直径为2222nmnm,为一种中为一种中 空颗粒,成分为空颗粒,成分为HBsAgHBsAg, 是由是由HBVHBV在肝细胞内复在肝细胞内复 制时产生过剩的制时产生过剩的HBsAgHBsAg 装配而成。装配而成。 管形颗粒管形颗粒 u由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

10、成分与小球形颗粒由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成分与小球形颗粒 相同,因此抗原性与相同,因此抗原性与HBsAgHBsAg相同。颗粒长相同。颗粒长 100-100-500500,直径为,直径为2222nmnm,存在于血液存在于血液。 HBV DNAHBV DNA的结构特殊,为不完全双链环状的结构特殊,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DNA,两条两条 链长度不一样,长为负,短为正。链长度不一样,长为负,短为正。 长链:长链:又称负链,长度固定,约含3200个核苷酸, 有4个开放阅读框架(S、C、P、X区); 短链:短链:又称正链,长度可变,约为长链长度50%- 100%。 基因结构与功能基因结构与功能 HBVHBV

11、的基因组结构的基因组结构 3.23.2KbKb不完全双链环状不完全双链环状DNADNA,含含4 4个个ORFORF S区:区: S基因基因 PreS1. 2基因基因 HBsAg PreS1. 2 C区:区:C基因基因 Pre-C基因基因 HBcAg Pre-C 蛋白经切割蛋白经切割HBeAg P区:编码区:编码DNA多聚酶(逆转录酶功能)多聚酶(逆转录酶功能) X区:编码区:编码x蛋白(蛋白(HBxAg)激活原癌基因,与激活原癌基因,与 肝癌发生发展有关肝癌发生发展有关 ORF HBVHBV的基因组结构的基因组结构 HBVHBV的复制的复制 复复 制制 方方 式式 HBVHBV的的DNADNA

12、 S S+ +延长修补延长修补DNADNA聚合酶聚合酶 完整双股环状完整双股环状DNADNA 超螺旋环状超螺旋环状DNA DNA 以以DNADNA- -为模板为模板RNARNA聚合酶聚合酶 转录转录 两种两种RNARNA 短短 mRNAmRNA 转译转译 外衣壳蛋白外衣壳蛋白 不同步、过剩不同步、过剩 结合成结合成DaneDane 长长 mRNAmRNA 转译转译 内衣壳蛋白内衣壳蛋白 DNADNA复制模板复制模板 DNADNA聚合酶逆转录活性聚合酶逆转录活性 子代子代L L- - 模板模板 复制复制 子代子代S S+ + 结合结合 结合结合 HBVHBV的抗原组成的抗原组成 u表面抗原表面抗

13、原HBsAgHBsAg u核心抗原核心抗原HBcAgHBcAg ue e抗原抗原HBeAgHBeAg 表面抗原表面抗原HBsAgHBsAg 1)HBsAg大量存在于感染者血中,因此是受HBV感染 的主要标志。 2)具有抗原性,为中和抗原中和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 有保护性的抗HBs抗体,也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3)HBsAg有不同的亚型:adr,adw,ayr,ayw。我 国汉族以adr多见,少数民族多为ayw。因有共同的共同的a 抗原抗原,故制备疫苗时各亚型间有交叉保护作用。 4) 诱导细胞免疫反应 35 前前S S抗原有相当的重要性:抗原有相当的重要性: 1 1

14、)前前S抗原的免疫原性比抗原的免疫原性比HBsAg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 在清除循环中的病毒,在清除循环中的病毒,阻止吸附,抑制病毒感染肝细阻止吸附,抑制病毒感染肝细 胞胞等免疫防御中有重要意义。等免疫防御中有重要意义。 2)PreS1及及PreS2抗原具有吸附于肝细胞受体的表位,可抗原具有吸附于肝细胞受体的表位,可 促进病毒吸附至肝细胞表面。促进病毒吸附至肝细胞表面。 3)前)前S抗原是病毒复制的指标,抗原是病毒复制的指标,preS1是否存在与病毒复是否存在与病毒复 制的关系甚密切,抗制的关系甚密切,抗preS1存在血清中时间较持久存在血清中时间较持久。 核心抗原核心抗

15、原HBcAgHBcAg u仅存在于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颗粒中 u不易在血液中检出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u仅存在于肝细胞核仅存在于肝细胞核,血清不易检出血清不易检出 u刺激机体产生抗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 u抗抗-HBc IgM表明病毒在复制表明病毒在复制 u是是CTL识别并清除识别并清除HBV感染细胞的靶抗原之一。感染细胞的靶抗原之一。 e e抗原抗原HBeAgHBeAg u仅存在于仅存在于DaneDane颗粒中颗粒中 u可溶性蛋白,游离存在于血液中可溶性蛋白,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u其消长与病毒体及其消长与病毒体及DNADNA聚合酶消长基本一致聚合酶消长基本一致 u为病毒复制及强

16、传染性的指标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u产生抗产生抗- -HBeHBe,是预后良好的征象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uPre-C区突变区突变- -免疫逃逸免疫逃逸 38 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u黑猩猩黑猩猩是对是对HBVHBV最敏感的动物,故常用来进行最敏感的动物,故常用来进行HBVHBV致病致病 机制研究,检测疫苗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的效果和进机制研究,检测疫苗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的效果和进 行安全性的评价。行安全性的评价。 u19801980年以来,在鸭、土拨鼠及地松鼠中分别发现与年以来,在鸭、土拨鼠及地松鼠中分别发现与HBVHBV 基因结构相似的肝炎病毒,这些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基因

17、结构相似的肝炎病毒,这些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在我国已被用于筛选抗病毒药物及研究消除免疫耐受在我国已被用于筛选抗病毒药物及研究消除免疫耐受 机制。机制。 u体外细胞培养尚未成功体外细胞培养尚未成功,目前采用的细胞培养是目前采用的细胞培养是病毒病毒 DNADNA转染的细胞培养系统。转染的细胞培养系统。 u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只有黑猩猩对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只有黑猩猩对HBVHBV易感,体外细胞易感,体外细胞 培养尚未成功培养尚未成功 40 抵抗力抵抗力 u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 u不能被不能被70%乙醇灭活。乙醇灭活。 u煮沸煮沸100,10

18、min、高压灭菌、高压灭菌121, 20min、 干烤干烤160,1h可失去感染性,但仍可保持表面可失去感染性,但仍可保持表面 抗原活性。抗原活性。 u0.5%过氧乙酸、过氧乙酸、5% 次氯酸钠及环氧乙烷次氯酸钠及环氧乙烷。 41 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与免疫性 u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HBVHBV携带者,潜伏期为携带者,潜伏期为3030 160160天。天。 u传播途径:血液、血制品传播传播途径:血液、血制品传播 母婴传播母婴传播 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 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 注射、外科、牙科手术注射、外科、牙科手术 u临床类型临床类型 n潜伏期:潜伏期

19、:60-18060-180天天 病毒潜伏期病毒潜伏期1-2W1-2W 临床潜伏期临床潜伏期60-18060-180天天 o隐性感染隐性感染 o急性肝炎急性肝炎 o重症肝炎重症肝炎 o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 o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o携带者携带者 说明免疫病理肝细胞损伤说明免疫病理肝细胞损伤 致病性致病性 u急性肝炎急性肝炎 n潜伏期潜伏期 n前驱期前驱期1-21-2周,疲乏不适,低热,胃肠道症状,右周,疲乏不适,低热,胃肠道症状,右 腹部不适,疼痛,肝大腹部不适,疼痛,肝大 n黄疸期黄疸期以上症状加重,但发热减退,黄疸(巩膜以上症状加重,但发热减退,黄疸(巩膜 黄染、浓茶样尿),

20、可持续黄染、浓茶样尿),可持续1 1个月,转氨酶升高,肝个月,转氨酶升高,肝 功异常功异常 n恢复期恢复期症状减退,肝功正常症状减退,肝功正常 u重症肝炎:重症肝炎:急性肝炎发展而来,急性肝坏死急性肝炎发展而来,急性肝坏死 u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的持续性,一般在急性肝炎的持续性,一般在1212个月个月 u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进行性损害,或时好时坏,经常慢性进行性损害,或时好时坏,经常 活动,可发展成坏死性肝硬化活动,可发展成坏死性肝硬化 致病性致病性 HBVHBV的致病机制(免疫病理损伤)的致病机制(免疫病理损伤) HBV的致病机制十分复杂,尚未完全的致病机制十分复

21、杂,尚未完全 清楚除了病毒对肝细胞的清楚除了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直接损伤外,外,免免 疫病理反应疫病理反应以及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 作用作用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45 1)特异性特异性CTL的直接杀伤作用的直接杀伤作用 识别肝细胞膜上的识别肝细胞膜上的HLA-I类分子和病毒抗原类分子和病毒抗原 (HBcAg),),直接杀伤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病毒感染靶细胞靶细胞。 2)细胞因子的抗病毒效应细胞因子的抗病毒效应 3)诱导)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细胞凋亡作用 1 1、细胞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细胞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46 一方面一方面 :

22、 细胞免疫是彻底清除病毒的主要因素细胞免疫是彻底清除病毒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另一方面: 过度的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大面积的肝细胞损过度的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大面积的肝细胞损 伤,导致重症肝炎伤,导致重症肝炎。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导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导 致慢性感染致慢性感染。 细胞免疫具双重性细胞免疫具双重性 47 p抗感染:抗感染: 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体HBsAb、PreS1-Ab和和PreS2-Ab直直 接清除血循环中游离的病毒接清除血循环中游离的病毒 p免疫病理:免疫病理: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液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液 囊等处,

23、激活补体,导致囊等处,激活补体,导致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肝内,可使肝毛细管栓塞,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肝内,可使肝毛细管栓塞, 导致急性肝坏死,表现为重症肝炎导致急性肝坏死,表现为重症肝炎。 2、体液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体液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48 HBV感染使肝特异性感染使肝特异性脂脂蛋白抗原蛋白抗原(liver specific protein, LSP)暴露)暴露,LSP作为自身抗原诱导机体作为自身抗原诱导机体 产生自身抗体,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导致肝细产生自身抗体,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导致肝细 胞损伤胞损伤。 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抗核

24、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 3 3、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害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害 49 HBVHBV免疫耐受产生的条件:免疫耐受产生的条件: 1 1)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低下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低下 2 2)HBVHBV宫内感染,宫内感染,HBVHBV特异性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淋巴细胞克隆 被被排除排除; 3 3)幼龄感染幼龄感染HBVHBV,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4 4)病毒感染量大,致特异性病毒感染量大,致特异性T T细胞被耗竭细胞被耗竭 机体不能有效地清除病毒,导致机体不能有效地清除病毒,导致HBVHBV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 4 4、免疫耐受与慢性肝

25、炎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 50 免疫应答过强 大面积肝细胞损伤 爆发型肝炎(重症肝炎) 免疫功能正常 隐性感染或急性肝炎 免疫功能低下 慢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 免疫耐受 无症状携带者 51 p S基因变异:基因变异:a抗原表位基因发生变异抗原表位基因发生变异,导致导致 HBsAg抗原性改变抗原性改变, 出现免疫逃逸和出现免疫逃逸和“诊断逃诊断逃 逸逸”。 p PreC基因的变异:基因的变异: 使使PreC基因不能转译出完基因不能转译出完 整的整的HBeAg。 pC基因的变异,导致基因的变异,导致HBcAg抗原位点的改变,抗原位点的改变, 出现免疫逃避出现免疫逃避。 (四)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四)

26、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 52 u流行病学方面:流行病学方面: HBsAg携带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比无携带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比无HBV 感染者高感染者高217倍。倍。 u动物模型:动物模型:WHV u肝癌组织检测发现有肝癌组织检测发现有HBV DNA的整合:病毒的整合:病毒X 蛋白有反式激活原癌基因作用。蛋白有反式激活原癌基因作用。 (五)(五)HBVHBV与原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 Jaundice HBV抗原、抗体检测抗原、抗体检测 血清血清HBV-DNA检测检测 血清血清DNA多聚酶检测多聚酶检测 微生物学检查 乙肝五项及乙肝五项及HBV DNAHBV DNA的临床意义的临床意义 uHBsAg、抗

27、抗HBs uHBeAg、抗抗HBe u抗抗HBc (HBcAg) uHBV DNA HBsAg HBV感染的重要指标感染的重要指标 感染早期出现感染早期出现 急性肝炎恢复后急性肝炎恢复后14个月内消失个月内消失 持续持续6个月以上提示为慢性肝炎或个月以上提示为慢性肝炎或HBV携带者携带者 HBsAb 中和抗体中和抗体 见于恢复期、既往感染、疫苗接种后见于恢复期、既往感染、疫苗接种后 阳性提示机体对乙肝有免疫力阳性提示机体对乙肝有免疫力 PreS1、PreS2 u与与HBV-DNA成成正比正比 u是病毒复制的指标是病毒复制的指标 PreS1-Ab、PreS2-Ab u在恢复期的早期出现在恢复期的

28、早期出现 u阳性提示病毒正在或已经被清除阳性提示病毒正在或已经被清除 u是预后良好的指标是预后良好的指标 HBcAg u不易检出不易检出 u阳性提示病毒颗粒存在阳性提示病毒颗粒存在 u血液具有血液具有传染性传染性 HBcAb-IgM 阳性提示阳性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具有强处于复制状态,具有强 的的传染性传染性 HBcAb-IgG 低滴度提示既往感染,低滴度提示既往感染, 高滴度高提示急性感染高滴度高提示急性感染 HBeAg 阳性提示病毒在体内复制阳性提示病毒在体内复制,具有传染性具有传染性 HBeAb 机体获得免疫力机体获得免疫力 病毒复制减弱病毒复制减弱 传染性降低传染性降低 两对半检查

29、两对半检查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u大三阳大三阳 HBsAg(+), HBeAg (+) ,HBcAb (+) u小三阳小三阳 HBsAg (+), HBeAb (+), HBcAb (+) 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结果分析 +- HBV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 状携带者状携带者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 强,强,“大三阳大三阳”)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30、(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小三 阳阳”) -+ 既往感染恢复期既往感染恢复期 -+- 既往感染恢复期既往感染恢复期 -+ 既往感染或既往感染或“窗口期窗口期”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69 u血清血清HBV DNA检测:检测: 是是HBV感染、复制和血液具有传染性的直接标志;感染、复制和血液具有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核酸杂交法、核酸杂交法、PCR,应用于临床诊断及考核药物疗效。应用于临床诊断及考核药物疗效。 u血清血清DNA多聚酶检测:多聚酶检测: 判断体内是否有病毒复制,已逐渐被判断体内是否有病毒复制,已逐渐被DNA 检测取代。检测取代。 u筛选供血员筛选供血员 u加

31、强传染源的管理加强传染源的管理 u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 HBsAg血源疫苗血源疫苗 u主动免疫主动免疫 HBsAg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多肽疫苗、核酸疫苗多肽疫苗、核酸疫苗 u被动免疫:被动免疫: HBsAb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 防治防治 无特效疗法无特效疗法 -IFN 拉米夫定拉米夫定(lamivudine) 泛昔洛韦泛昔洛韦(famciclovir) 有一定疗效有一定疗效 单磷酸阿糖腺苷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 治疗治疗 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 HCVHCV的生物学性状的生物学性状 u404060nm60nm球形球形 u有包膜有

32、包膜 u单正链单正链RNARNA u6 6个基因型,我国以个基因型,我国以HCV2HCV2多见多见 u细胞培养困难,黑猩猩是唯一理想的细胞培养困难,黑猩猩是唯一理想的 动物模型动物模型 76 基因结构图基因结构图 u5 5NCRNCR序列保守性强,可用于基因检测诊断。序列保守性强,可用于基因检测诊断。 uC C区和区和E E区编码结构蛋白区编码结构蛋白 uE1E1、E2/NS1E2/NS1区基因易发生变异,是区基因易发生变异,是HCVHCV引起慢性肝炎的原引起慢性肝炎的原 因之一。因之一。 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u传播途径似传播途径似HBVHBV u是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

33、化的主要原因是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u无症状无症状HCVHCV携带者和慢性丙肝者多见携带者和慢性丙肝者多见 u诱发肝外损伤:肾小球肾炎诱发肝外损伤:肾小球肾炎 丙型肝炎的特点丙型肝炎的特点 u我国丙肝病毒携带者的比例在我国丙肝病毒携带者的比例在2%2%5%5% u随着年龄的增长,丙肝病毒携带率增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丙肝病毒携带率增高 u乙肝患者容易重叠乙肝患者容易重叠HCVHCV感染感染 u免疫力不牢固免疫力不牢固 HCVHCV的诊断的诊断 p 检查病毒检查病毒RNA 因因HCV在血液中含量很少,故需用极敏感的在血液中含量很少,故需用极敏感的 检测方法;目前常采用套式检测方法;目

34、前常采用套式RTPCR法、荧光定法、荧光定 量量PCR技术检测技术检测HCV RNA 。 p 检查抗体检查抗体 筛选献血员、诊断丙肝患者以及流行病学调筛选献血员、诊断丙肝患者以及流行病学调 查。(查。(ELISA或或Western blot) 80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u主要预防措施主要预防措施: 严格严格筛选供血员筛选供血员、加强血制品管理、加强血制品管理 u最常用的药物最常用的药物IFNIFN- u新的抗丙肝药物:新的抗丙肝药物:Sovaldi(Sofosbuvir) NS5B NS5B聚合酶的核苷抑制剂聚合酶的核苷抑制剂 丁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 uHDV是一种缺陷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 u由由HBsAg构成其外壳构成其外壳 uHDV定位于肝细胞核内,在血液中由定位于肝细胞核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