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概论_第1页
地质学概论_第2页
地质学概论_第3页
地质学概论_第4页
地质学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 质 学 概 论第一章 地 球 概 况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二节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 大气圈:由包围这固体地球的大气层构成。2) 水圈:地球表面3/4以上的面积被海洋、冰层、湖泊、沼泽、河流中的水体覆盖。3) 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第三节 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1) 地球的质量和密度2) 地球的重力3) 地球的压力4) 地球的磁性5) 地球内部的温度6) 地球的弹性和塑性第四节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莫霍面:33km处的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诺维奇于1909年首先发现的,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简称莫霍面(M)。该面上、下纵波波速由6.8

2、km/s陡升至8.1km/s;横波波速由3.9km/s,升至4.5km/s。现代研究认为,岩石成分由角闪岩、麻粒岩、玄武岩等突变为橄榄岩。2891km处的界面是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于1912年发现的。该面上、下纵波波速由13.7km/s陡降至8.0km/s;横波波速由7.3km/s到突然消失。2.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1)地壳:莫霍面以上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部圈层 ,称为地壳。地壳中部较普遍存在一个次级界面(称为康拉德面),据此将地壳分为上、下地壳。2)地幔: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的圈层称为地幔。分为上、下地幔。上地幔又分为:盖层、低速层、均匀层、过渡层。3)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

3、4)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因而称为岩石圈。第二章 岩 石 圈第一节 岩石圈的表面形态特征1. 陆地地形1) 山地:一般把海拔高程大于500m、切割深度大于200m的正地形称为山或山地。其中,500-1000m的地区,称为低山区;1000-3500m的地区,称中山区;3500-5000m的地区,称高山区;超过5000m的地区,称极高山区。呈线状延伸的山地称山脉。2) 高原:海波600m以上,广阔而较为平坦的地区,称为高原,如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3) 盆地:四周被山地(或较高的高地)包围、中间较低且起伏不大的地区,称为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4) 丘陵:海拔低

4、于500m具有一定起伏(相对高差在200m以下)的地区,称为丘陵,如闽浙丘陵、两广丘陵等。5) 平原:海拔低于500m的广阔而平坦的地区,称为平原,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2. 洋底地形1)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相连接的过渡地带,称大陆边缘。大陆架:又称陆棚。是指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其表面平坦,平均坡度小于0.3度。其外缘坡度明显变陡的部分,属于大陆坡。大陆坡:大陆架以外坡度明显变陡的斜坡地带称为大陆坡,其平均坡度约4度,最陡的可超过20度。大陆基:又称大陆裙。是介于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坡地带,其下界水深约4000m,展布宽度数百公里。海沟和岛弧:大洋盆地边缘深度超过6000m的

5、带状凹地,称为海沟。海沟宽度仅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长度最大可达几千公里。海沟则多呈弧形,沿其凸出的一侧排列着大小岛屿,称为岛弧。岛弧地区的岛屿多数是火山岩岛。2) 洋盆:指位于海沟与洋脊之间辽阔而平坦的洼地,一般深度4000-5000m。洋底丘陵:洋底分布有高几十至几百米的火山丘组成的丘陵地形。洋底平原:洋底极为平坦的地区,表面坡度小于1/1000。海山:洋底上相对高度超过500m的孤立高地。3) 洋脊:贯穿于洋盆中央或一侧、延伸几万公里的洋底山脉,称为洋脊。第2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1. 岩石圈的化学成分2. 矿物3. 岩石: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

6、。第三节 岩石圈的构造1. 现代板块的划分2. 板块边界的类型第五节 地质作用 的概念1. 一般概念: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2. 内动力地质作用:能源主要是地热能、重力能和旋转能。主要类型有:1) 地壳运动:主要是岩石圈的机械运动,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陷与上隆;岩层的断裂和褶皱等。2) 地震作用:地震是岩石圈机械运动积累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引起的一种现象,是由于地震波的传播引起底面快速颤动的作用。3) 岩浆作用:是指软流圈和岩石圈中、下部内集聚的高温熔融物质,顺通

7、道运移至浅部甚至涌出地面冷凝成岩石的过程。4)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圈内部先存岩石在新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也可能有外来气、液物质参与,使原岩在固态状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的改造过程。3. 外动力地质作用1) 风化作用:岩石在原地因气温、大气、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分解、破坏的过程。2) 剥蚀作用:是风、冰川、地面流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质营力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破坏并脱离原地的作用过程。3) 搬运作用:运动着的介质(水、大气、冰川等)将风化及剥蚀下来的产物进行搬离和卸载的过程。4) 崩滑作用:特指基岩块体和松散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崩落或沿斜坡下滑的过程。5) 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到达

8、适当场所,由于搬运动力和介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沉淀和堆积的过程。6) 固结成岩作用:松散的沉积物被压实、固结而形成岩石的地质过程。4. 内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是促使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上滑移、升降、分裂和碰撞聚合,导致地震,岩浆上涌和喷发,形成岩浆岩和变质岩,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造成海洋盆地和大陆高地以及区域性地面起伏等。第二章 矿 物第一节 矿物通论1. 矿物与晶体的概念1) 矿物: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而岩石则是由矿物组成的。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可以是化合物,也可以是单质元素。2) 晶体:指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2. 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化学式1) 元素的离子

9、类型:惰性气体离子、铜型离子、过渡型离子。2) 引起矿物化学成分变化的原因类质同像:矿物结晶时,晶体中的某些质点被性质相似的质点以各种比例相互置换或取代,而晶体结构类型和化学键性基本不变的现象。3) 矿物的化学式:指用化学元素符号表示矿物化学成分的方式。有结构式和实验式两种表示。3. 矿物的形态与物理性质:矿物的肉眼识别特征是指凭借肉眼(或放大镜)和小刀等简单工具,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矿物特征。主要包括矿物的形态、颜色(包括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或断口等主要物理性质。1) 矿物晶体的形态:理想晶体、实际晶体的形态和晶体的习性晶体的习性:矿物晶体在一定条件,常常趋向于形成的某一习惯性形态。

10、三向等长:晶体在三维空间发育程度基本相等,晶体呈粒状,如石榴子石、黄铁矿等。二向延展: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发育,而另一个方向不太发育,晶体呈板状或片状,如重晶石、云母等。一向伸长:晶体只沿一个方向特别发育,而另两个方向均不发育,晶体呈柱状、针状或纤维状,如红柱石、软锰矿、纤维石膏等。4. 矿物集合体的形态:1)肉眼可以辨认出单体的,称显晶集合体;显微镜下才能辨认出单体的,称隐晶集合体;在显微镜下也不能辨认的称胶态集合体。显晶集合体:规则和不规则。规则集合体:指矿物晶体按照一定规律连生在一起而形成的集合体(有穿插双晶和接触双晶两种类型)。穿插双晶:构成双晶的两个单体之间相互穿插,如萤石的穿插双晶。

11、接触双晶:双晶单体之间以简单平面相接触,如石膏的燕尾双晶。不规则集合体:有粒状、板状、片状、柱状、放射状、纤维状等集合体和晶簇(丛生与同一基底上,另一端自由生长并具有良好晶形的一群晶体,如石英晶簇。2) 隐晶质或胶态集合体:有结核体(由隐晶质或胶态非晶质围绕某一核心自内向外逐渐生长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分泌体和钟乳状集合体。常呈球状、透镜状或不规则状。根据大小可分为:鲕状(直径小于2mm,形如鱼卵)豆状(直径2-5mm,形如豆粒)结核(直径大于5mm,常星散分布)。分泌体:是在形状不规则或球状空洞中,由洞壁向中心逐层沉淀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常具有同心层状构造,各层在成分和颜色上往往有所差别,从而构

12、成条带状色环,如玛瑙。中心未被填满的空腔壁上常见晶簇。钟乳状集合体:在同一基底上逐层向外生长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常呈圆柱形或圆锥形。这种集合体多具有同心层状、放射状或晶粒状构造。在石灰岩地区的溶洞中洞顶上悬挂的石钟乳和洞底上生长的石笋就属这种类型,通称为钟乳状集合体。有些钟乳状集合体的外形似堆起的葡萄,则称葡萄状集合体;有的外形似蚕豆或动物的肾,特称为肾状集合体。此外,有一些矿物的胶体覆盖于岩石或矿石表面呈薄膜状产出,可称之为薄膜状集合体;若呈较厚的层状产出,则称之为皮壳状集合体。有一些矿物呈粉末状堆积,具有较大量的微细孔隙,可称之为土状集合体,如高岭石就常以这种形态产出,因而俗称为高岭土。5.

13、 矿物的物理性质1) 矿物的光学性质a.颜色:是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线吸收、反射的效应。有自色:指矿物自身固有的颜色。他色:指矿物由于外来带色杂质的机械混入而呈现的颜色,它与矿物本身的主要成分无关。假色:由于某种物理原因或氧化作用所引起的,常见的有锖色和晕色两种。锖色是指矿物表面氧化膜所引起的颜色。晕色是指某些透明矿物的表面呈现出的一种彩虹状色彩,它是由于照射到矿物表面的光线受到矿物解理面或薄层包裹体表面的层层反射造成的干涉现象。b.条痕:指矿物粉末的颜色。一般是指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擦划时所留下的痕迹。c.光泽:反映的是矿物表面对可见光波的反射能力。分四级:金属光泽(反光很强 ,好像金属的新

14、鲜面一样,光亮耀眼。)半金属光泽(反光较强,呈较暗的金属状光泽。)金刚光泽(反光较强,但无金属色彩,有像金刚石那样灿烂耀眼的光泽。)玻璃光泽(反光弱,像玻璃表面那样。)当矿物表面不平坦或呈集合体时,常会呈现一些特殊光泽。常见有:油脂光泽(矿物表面像涂了一层油脂似的,多见于透明矿物的断口面上)蜡状光泽(有些矿物有像蜡烛表面那样的光泽,在透明矿物的隐晶质或非晶质致密快状集合体表面常见)丝绢光泽(在纤维状集合体表面呈现出这种光泽,好像丝绸的表面一样)珍珠光泽(似珍珠或贝壳内壁的光泽。)土状光泽(有些矿物表面暗淡无光,像土一样)d.透明度:指矿物允许可见光波透过的程度。一般以0.001mm厚的矿物薄片

15、透过光的程度为标准,分三级:透明(隔着透明矿物可见到另一侧物体的清晰轮廓)半透明(隔着半透明矿物仅能看到另一侧物体的模糊阴影)不透明(隔着不透明矿物完全不能见到另一侧的物体)2)矿物的力学性质:包括解理、断口和硬度 a.解理和断口: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严格沿着一定结晶方向裂开称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矿物受力后,形成的方向不定、不规则的裂开面 称为断口。极完全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极易沿着某些结晶方向裂成薄片)完全解理(具这种解理的矿物很易裂成规则的块体,解理面光滑、 平整)中等解理(沿解理方向裂成平面,但每个解理面的面积较小,各小解理面间与断口交叉出现,因而呈现不平整的状态)不完全解

16、理(具这种解理的矿物较难沿解理面裂开,解理面常为小面积的零星出现,断口常见)极不完全解理(有些矿物很难或实际上无解理,见到的断面一般都是断口)。b.矿物在受外力打击时,不沿一定结晶方向破裂而形成的断面,称为断口。贝壳状断口(断口面呈弯曲的凹面,且具有不很规则的同心纹,形似贝壳)参差状断口(端口面很粗糙,而且参差不齐)平坦状断口(断口面虽然粗糙,但还平坦)土状断口(断口面粗糙,好像土块的表面)c.硬度:指矿物抵抗外来某种机械作用的能力。一般用摩氏硬度计测定矿物的相对硬度。摩氏硬度计分为10级,以始终不同硬度的矿物为标准,这十种矿物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

17、、黄玉、刚玉、金刚石。低硬度(其硬度小于2.5,用指甲可以刻动)中硬度(其硬度为2.5-5.5,手指甲不能刻动,小刀易于刻动)高硬度(其硬度大于5.5,用小刀可不动)3)矿物的其他物理性质 a.相对密度:指矿物在空气中的重量与同体积的水在4摄氏度时的重量之比。轻矿物:矿物的相对密度小于2.5;中等密度矿物:矿物的相对密度在2.5-4之间;重矿物:相对密度大于4。 b.磁性:指矿物在外磁场作用下,被吸引、排斥和对外界产生磁场的性质。有强磁性矿物、弱磁性矿物、无磁性矿物等。 c.发光行:矿物在外界能量的激发下能发出可见光的性质。第二节 矿 物 各 论1. 矿物的分类与命名a. 分类:自然元素、硫化

18、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含氧盐(硅酸盐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卤化物。b. 命名原则目前尚不统一。2. 第一大类-自然元素自然元素化学组成形态物理性质成因产状鉴定特征自然金(Au)纯金极少见晶体呈八面体或立方体,但极少见,常呈分散粒状或不规则树枝状集合体颜色和条痕均为金黄色;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硬度2-3;相对密度15.6-18.3;具有延展性主要产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石英脉中。亦产于砂砾石中,形成砂金矿金黄颜色和条痕;强金属光泽;硬度低;相对密度大;具强延展性金刚石(C)经常有硅、铝、钙、镁等晶体常呈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晶棱、晶面常弯曲而呈浑圆状。纯净者无色透明,常因

19、含杂质而带不同的色调;金刚光泽;透明;八面体;解理中等或不完全;硬度10产于超基性岩的金伯利岩中,也产于砂矿中。金刚光泽;硬度极高;具发光性。石墨(C)常含有石英和泥质等机械混入物。晶体呈六方板状,但少见。常呈鳞片状或致密块状、土状集合体铁黑至钢灰色;条痕为亮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片状解理极完全;硬度1-2;相对密度2.09-2.23;有滑感,易污手。石墨是变质作用的产物,主要由富含炭质、有机质的沉积物或煤层在高温条件下经受强烈的变质作用而形成。颜色;硬度低;相对密度低;有滑感,易污手。 3. 第二大类-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化学组成形态物理性质鉴定特征方铅矿(PbS)Pb

20、86.60,S13.40;常含银、铜、锌等混入物呈立方体、或立方体与八面体聚形,集合体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铅灰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三组完全解理铅灰色;强金属光泽;立方体完全解理;相对密度大闪锌矿(ZnS)四面体、具有晶面条纹、集合体粒状或块状颜色变化大,一般淡黄至棕褐色,条痕为白色至褐色;金刚光泽到半金属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菱形十二面体完全解理;硬度3.5-4;不导电金刚光泽;多组完全解理;常与方铅矿共生黄铜矿(CuFeS2)常为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铜黄色,表面常具有蓝、紫红、金黄色等锖色;条痕绿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硬度3-4;具导电性铜黄色;金属光泽;硬度中等;辰砂(

21、HgS)厚板状或柱状,常见矛头状穿插双晶;集合体多为粒状、致密块状或粉末状鲜红色,表面有时呈铅灰锖色;条痕鲜灰色;金刚光泽;半透明;平行六方柱解理完全;不导电辉锑矿Sb2S3晶体呈柱状、针状,柱面上常有纵纹;集合体常呈柱状、放射状或晶簇状铅灰色,条痕灰黑色,表面常有暗蓝色锖色;金属光泽;不透明;平行柱面解理完全;解理面上常具有横纹辉钼矿MoS2晶体常呈六方板状、片状;集合体常呈片状或鳞片状铅灰色;条痕亮灰色,在涂釉瓷板上为黄绿色;金属光泽;不透明;片状解理完全;薄片具挠性;有滑感雄黄AsS晶体呈柱状、针状,但少见;通常呈粒状、致密块状或土状集合体桔红色,风化破碎后呈桔黄色粉末;条痕浅桔红色;晶

22、面为金刚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半透明;平行柱面一组解理完全;硬度1.5-2黄铁矿FeS2晶体常呈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或它们的聚形;立方体晶面上常见三组相互垂直的晶面条纹;集合体常呈粒状、致密块状浅铜黄色,表面常有黄褐色的锖色;条痕绿黑色或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粉;无解理;断口参差状;良导电性;性脆4. 第三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化学组成形态物理性质鉴定特征刚玉AL2O3呈柱状或桶状,晶面上常见条纹。集合体为粒状或致密块状常见颜色为灰色、蓝灰色、黄灰色,含不同杂质时呈不同的颜色,如含Cr呈红色(红宝石),含Ti呈蓝色(蓝宝石),含Fe呈黑色等。玻璃光泽;透明;无解理筒状晶形;硬度

23、9赤铁矿Fe2O3晶体呈片状或板状;集合体呈鳞片状、肾状、鲕状致密块状或土状。其鳞片状集合体称为镜铁矿。显晶质为钢灰-铁黑色,隐晶质呈红色,土状者呈红褐色;条痕均为樱红色;金属光泽,土状者呈土状光泽;不透明;无解理磁铁矿FeFe2O4晶体呈八面体或菱形十二面体,菱形晶面上常见沿长对角线方向的条纹;集合体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铁黑色、条痕黑色;半金属至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具磁性铬铁矿FeCr2O3晶体呈细小八面体,但少见;集合体常为粒状或致密块状。黑色至暗棕色;条痕棕色、褐色;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具弱磁性锡石SnO2晶体多为四方柱、四方双锥或二者的聚形;常见膝状双晶;集合体呈不规则粒状

24、或致密块状。无色者少见,一般为褐色至黑色;条痕白色至浅褐色;金刚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柱面解理不完全;常具贝壳状断口软锰矿MnO2晶体呈针状、柱状;集合体多为肾状、结核、针状、放射状,也可呈粉末状、土状产出钢灰至黑色;条痕黑色;半金属至金属光泽;不透明;柱面解理完全;硬度变化大;细小针状集合体或隐晶质集合体硬度降低。石英SiO2晶体常呈六方柱与菱面体组成的聚形,柱面具横纹;集合体常为粒状、致密块状或晶簇纯净者无色透明,即水晶,因含杂质常呈乳白色、紫色、黄色、烟灰色、黑色等;条痕白色;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无解理;具贝壳状断口;具压电性。黑钨矿(Mn,Fe)WO

25、4晶体常呈厚板状或短柱状;集合体呈板状或块状。颜色和条痕随Mn,Fe含量而变化,一般为红褐色至黑色;条痕为黄褐色至铁黑色;金刚光泽至半金属光泽;不透明;平行板面解理完全褐铁矿Fe2O3-nH2O常呈多孔状、土状、钟乳状、结核状、鲕状、肾状、致密块状集合体,有时见细小针状晶体,多为针铁矿。黄褐色至黑褐色;条痕黄褐色;半金属光泽,常见土状光泽;不透明;无解理;常见参差状断口。铝土矿AL2O3-nH2O常呈鲕状、豆状、土状、致密块状等集合体颜色变化大,一般为灰白、灰褐色、青灰色以及棕红、黑灰色等;条痕为白色至浅黄褐色;土状光泽;无解理;常见平坦状断口;硬度随成分和集合体形态而异;在新鲜面上,用口呵气

26、后有强烈的土臭味。硬锰矿mMnO-MnO2-nH20通常呈钟乳状、葡萄状、肾状、土状或块状集合体。黑色;条痕为黑色或褐黑色;半金属光泽或土状光泽;不透明;无解理。5.第四大类-含氧盐含氧盐化学组成形态物理性质橄榄石(Mg,Fe)2(SiO4)晶体呈短柱状或厚板状;集合体粒状随着含铁量的增加可从浅黄色变至暗绿黑色,常见橄榄绿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石榴子石Al3Be2SiO43晶体常呈菱形十二面体;四角三八面体及其组成的聚形;集合体为粒状或致密块状褐色至黑色;条痕白色或略呈淡黄褐色;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半透明;无解理;红柱石Al2SiO4O晶体呈柱状,横断面近似正方

27、形;含碳质包裹体的红柱石,其断面上呈黑十字形,又称空晶石;集合体呈柱状或放射状,放射状集合体形似菊花,称为菊花石。新鲜面呈浅玫瑰色,一般为灰白或浅褐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半透明;平行柱面解理中等蓝晶石Al2SIO4 O晶体呈扁平的柱状;集合体呈柱状或放射状一般为浅蓝色,亦有呈灰白色。绿色。粉红色等;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平行柱面解理中等至完全;在晶体的最大板面或解理面上,平行延长方向硬度为4-5,垂直此方向硬度为6,故又称二硬石。普通辉石晶体呈短柱状,断面呈近正八边形。集合体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黑绿色,褐黑色或黑色 ;条痕白色至浅褐色;玻璃光泽;半透明;平行柱面解理中等透辉石晶体呈柱状,断

28、面呈方形或矩形;集合体呈粒状,放射状或块状。浅绿色,灰绿色至暗绿色;条痕无色至浅绿色;玻璃光泽;透明;平行柱面解理完全普通角闪石晶体呈长柱状或针状,柱状晶体断面为近似菱形的六边形;集合体为柱状,纤维状或粒状,纤维状角闪石称为角闪石石棉浅绿色,深绿色至黑色;条痕白色或略带浅绿色;玻璃光泽;半透明;平行柱面解理中等至完全透闪石 晶体多为长柱状,针状;集合体贴常呈针状,纤维状或放射状;隐晶质呈致密块状者称为软玉。显微状集合体称为透闪石石棉。颜色为白色,灰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柱面解理中等至完全。滑石晶体呈六方或菱形片状,但极少见;通常呈致密块状,片状或鳞片状集合体。纯净者无色或白色,因含杂质

29、可呈浅黄,浅褐色,浅绿色,粉红等颜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解理面上具有珍珠光泽,块状集合体具有蜡状光泽;半透明;片状解理完全;致密块状者呈贝壳状断口;薄片具挠性;粉末具滑感。白云母晶体呈六方柱状,板状或片状;集合体呈片状或鳞片状。呈极细鳞片状集合体具丝绢光泽者,称为绢云母。薄片为无色透明,因含杂质可带有不同色调如淡灰,浅绿,浅红等。玻璃光泽,解理面具珍珠光泽;透明;片状解理极完全;薄片具挠性;具具绝缘性。黑云母同白云母黑色,褐黑色,绿黑色,也可呈浅绿色;玻璃光泽,解理面具珍珠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片状极完全解理;薄片具弹性。绿泥石晶体呈假六方板状,片状;集合体呈鳞片状,致密块状或鲕状。绿色至暗绿

30、色,随铁含量增加颜色变深;条痕为淡绿色至浅灰绿色;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或油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片状解理极完全;薄片具挠性。蛇纹石单晶体极为罕见;通常为致密块状或纤维状集合体;纤维状集合体称为蛇纹石石棉或温石棉。浅绿色,绿色,浅黄色及深绿色,有时呈白色,常有蛇皮状的青、绿色斑纹;条痕白色;玻璃光泽或蜡状光泽;透明;完全解理;块状者具贝壳状或参差状断口。高岭石晶体极细小,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晶体呈六方形片状体,集合体为土状或致密块状。白色,因含杂质可带浅红,黄褐,绿色,蓝等色调;条痕白色;土状光泽;不透明;解理极完全;集合体具土状断口;干燥时具吸水性,潮湿时具可塑性。正长石晶体常呈完好的厚板

31、状或短柱状,常见卡式双晶;集合体呈粒状,块状。肉红色,粉红色,浅黄色,浅黄褐色等;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无色透明者称冰长石);平行柱面(两组解理)完全,解理夹角为直角。斜长石晶体常呈板状或柱状;常见聚片双晶;集合体呈粒状或块状。常为白色,灰白色,有时也呈浅灰绿色,粉红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平行柱面(两组)完全解理。霞石晶体呈短柱状或厚板状;集合体呈粒状或块状。常呈无色,灰白色或带浅红,浅蓝等色调;条痕无色或白色;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透明;解理不完全;断口呈贝壳状。以上为硅酸盐类方解石晶体形态多样,常见菱面体,六方柱以及它们的聚形等;常见聚片双晶或接触双晶;集合

32、体呈粒状,致密块状,钟乳状或晶簇状。一般为无色或白色,因含杂质可呈灰色,黄色,浅红色,蓝色等;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无色者呈冰洲石);菱面体(三组)解理完全。白云石晶体常呈菱面体,晶面常弯曲成马鞍形;集合体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白色,灰白色,因含杂质可呈浅黄色,灰褐色等;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或半透明;菱面体(三组)解理完全。孔雀石晶体呈柱状,针状或纤维状,但极少见;通常呈放射状,钟乳状,肾状,葡萄状,皮壳状等集合体。常呈孔雀绿色,但色调变化较大(鲜绿色至暗绿色);条痕浅绿色;玻璃光泽,纤维状集合体呈丝绢光泽;半透明;两组解理完全。重晶石晶体常呈板状,有时呈柱状;集合体呈板状,粒状

33、或块状等。无色或白色,因含杂质呈灰,黄,浅红,浅褐色等;条痕白色;玻璃光泽,解理面具有珍珠光泽;透明至半透明;平行板面(一组)完全解理。石膏晶体常呈板状,柱状,片状,常见燕尾双晶;集合体呈片状,纤维状或致密块状。无色透明者称透石膏。一般为白色,因含杂质可带灰,褐,红等色调;条痕白色;玻璃光泽,纤维状集合体具有丝绢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片状解理极完全。磷灰石晶体呈六方柱状,锥状及它们的聚形;集合体多呈粒状,致密块状或结核状(胶状或隐晶质集合体称胶磷矿)。纯净者无色透明,但少见,常见黄绿色,灰绿色,褐红色等;条痕白色;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半透明至透明;解理不完全;断口呈参差状

34、;在紫外线下发磷光。以上为碳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类6. 第五大类-卤化物卤化物化学组成形态物理性质萤石CaF2晶体呈立方体、八面体以及它们的聚形,常见穿插双晶;集合体常为粒状或致密块状。常为浅绿色、浅紫色、浅蓝、浅红等颜色,有时呈黑紫色和深绿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八面体解理完全;紫外线下显示萤光,加热后可发磷光。石盐NaCl晶体呈立方体,有时呈晶面陷入的骸晶;集合体呈粒状、块状。无色、白色,因含杂质常呈灰色、黄色、褐色等;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立方体解理完全。第5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第1节 风化作用1) 物理风化作用:或称为机械风化作用。是指在气温频繁升降的反复变化的

35、条件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碎裂的过程。2) 类型:温差作用,冰劈作用,其他。3) 特点:使岩石碎裂、崩解、剥落的碎块和岩屑在重力作用下滚落到基岩的坡脚,形成坠积物。其特点是大小混杂,层次不清,岩屑成分与原岩基本相同。4) 化学风化作用:指在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岩石发生的化学分解过程。5) 类型:氧化作用,碳酸化作用,其他。6) 风化壳:表层为富含腐殖质的残积层土壤;向下逐渐变为基本不含腐殖质的残积层;再往下为半风化基岩;其下则为过渡为为风化的基岩。地质上把地壳基岩被风化的表层称为风化壳。它包括土壤、残积层和半风化基岩在内。从横向上观察,除悬崖峭壁外,大陆上基岩表面多被风化壳覆盖。第2节 剥蚀作

36、用1) 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流的下蚀作用:湍急的河水以其动能冲刷谷底岩石或河水挟带的沙石磨损和撞击谷底岩石,使河床加深的作用。 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水以其动能及其挟带的砂石冲刷并磨损河床底部及谷坡岩石,使得谷坡后退,谷底加宽,河床左右迁移形成河曲。 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蚀作用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但这一过程不会无限发展,以海平面为基线,从河源到入海口的距离为横坐标,以各测点的河 底高程为纵坐标,绘出河床的纵剖面图。一般将海平面当作河流的侵蚀基准面。2) 海水的剥蚀作用3) 其它:风蚀作用4) 冰川的剥蚀作用5) 地下水的剥蚀作用第3节 搬运作用第4节风化和剥蚀作用所产生的各种产物,被流水、冰川、风等运动着的介质从原地转移到另一地点的迁移过程。1) 河流的搬运作用2) 海洋的搬运作用3) 风的搬运作用4) 冰川的搬运作用5) 地下水的搬运作用第4节 沉积作用指搬运介质的卸载过程,其中包括有呈碎屑搬运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与堆积;也包括化学溶解物质和胶体状态被搬运的物质在物理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结晶与凝聚,以及生物的吸附和某些生物化学作用而造成的沉淀等。1) 河流的沉积作用2) 海洋的沉积作用3) 浅海的沉积作用4) 风的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