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第十六课 阿房宫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_第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第十六课 阿房宫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_第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第十六课 阿房宫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_第3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第十六课 阿房宫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_第4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第十六课 阿房宫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第十六课 阿房宫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第十六课 阿房宫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年级:姓名:- 20 -阿房宫赋学习目标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2.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3.学习文章多用比喻、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自主预习1.杜牧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

2、、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古文,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他的诗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2.关于“赋”“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极尽

3、铺陈夸张之能事。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3.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并熟读全文。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1.教师泛读并正音。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语调。3.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就其内容看,主要包括几部分?4.由以上分析可见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哪些是“体物”,哪些是“写志”?二、研析第一段1.结合课下注释自读,明确重点实词的意义用法,理解段意。2.本段开头一句话写什

4、么?有何特点?3.体会其余句子各写阿房宫的什么特点?4.概括一下阿房宫宫殿的特点。5.如何理解“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学生分组讨论探究。6.学生朗读,背诵。三、研析第二段1.第二段写阿房宫内部,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的?2.本段写的阿房宫的宫女,主要来自哪里?有何特点和用意?作者又是如何写的?3.本段写了阿房宫的什么“物”,有何特点?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4.总结:5.学生集体朗读本段文字。6.总结第一部分:四、研析第三、四段1.学生自由朗读,疏通段意。这两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2.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用第三段中的哪一个字概括?从第三段的哪些短语和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作

5、者的这种情感?学生自读体会。3.第四段“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一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4.第四段不仅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也揭示了秦灭亡的原因,目的何在?5.齐读全文,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强烈情感,以及文中词句句式、声调的特点。五、欣赏文章的艺术特色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即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面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请结合学过的赤壁赋等,举例说明赋的特点。核心素养专练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治安策夏、殷、周为天子皆数十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

6、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及秦而不然。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7、。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庙:佛教的寺院b.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狱:审案c.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艾:通“刈”,割d.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得:恰当、得法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b.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c.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d.“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3.从本文看,下列句子全都不属于秦灭亡的根本原因的一组是()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胡亥之性恶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天下之命,县于太子

8、a.b.c.d.4.下面对原文的表述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总结秦灭亡的教训,目的是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文章通过夏、殷、周与秦对太子教育方法及结局的比较,指出了国家选择太子、教育太子的重要意义。b.作者认为,古代君王非常重视对太子的教育。这种教育从太子出生就开始了。幼儿时期,由三公、三少用孝仁礼义来教导他,选品行端庄的人来陪伴他。c.秦对太子的教育与古代不同,太子胡亥年龄很大时才让赵高作他的老师,并且教给他的除了对人施用酷刑,就是灭人三族,所以胡亥即位后视人命如草芥。d.作者通过对比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早对太子进行教育,为他选择左右近臣。教育得法,左右近臣正直,太子才会正直,

9、太子正直,天下就安定了。参考答案核心素养专练1.a解析:本题考查常用文言实词语境意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a项的“庙”译为“太庙”,当时佛教还未传到我国。2.b解析:本题考查常用双音节文言实词语境意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b项的“明日”在古时指第二天,现在指今天的下一天。其他三项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3.c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c。作者认为秦二世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胡亥,而在于择师不良,教之不得法。符合这个意思的只有。4.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c项中的“太子胡亥年龄很大时才让赵高作他的老师”的说法在文中没有根据。参考译文:夏、商

10、、周三代做天子都有几十代,秦做天子却两代就灭亡了。人的本性相差并不是很远,为什么三代之君就能有道这样长久,而秦却无道这样短促呢?其中的缘故是可以知道的。古代做王的,在太子刚刚降生时,就要举行典礼,官员们都穿戴着整齐的礼服,在南郊拜见他,路过王宫就要下车,经过太庙就要小步快走,从他还在襁褓中的时候起,教育就已经开始了。等到儿童时期,懂些事情了,三公、三少这些老师就开始向他阐明孝道、仁爱、礼义等知识,用来引导教育他,驱逐那些邪恶的人,使他不能见到那些恶劣的行为。在这时选的都是天下的端方正直的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有良好品德的人护卫着他,让这些人和太子在一起。所以太子从刚一出生,看到的就是正当的事情

11、,听到的就是正确的言论,所行的就是正直的道理,他的周围都是正直的人。到了秦就不是这样。秦王让赵高做胡亥的老师教他审案,所学的除了砍人的脑袋、割人的鼻子,就是灭人的三族。胡亥头一天即位,第二天就杀人。那些忠心劝谏的人,被认为是诽谤,那些为国家考虑长远的意见被认为是妖言,他看待杀人就好像割草一样。难道是胡亥的天性恶劣吗?这是用来引导他的不是正理的缘故啊。天下的命运,悬在太子的身上,太子的善良,在于早期的训教和选择左右近臣。训教得法,左右正直,那么太子就会正直;太子正直,天下就会安定了。尚书中说:“(天子)一个人有了(生儿子的)喜庆事,天下百姓都会仰仗他。”这是现实最紧要的事务啊。学案设计(二)学习

12、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及用法。2.在反复诵读中赏析赋体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3.领会文章借古讽今、卒章显志的主题,感受文人的忧患意识,厚植责任与担当意识。自主预习1.“赋”的文体特点“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

13、、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2.对照注释,通读阿房宫赋3.解释加点字(1)蜀山兀,阿房出(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4)盘盘焉,囷囷焉(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6)杳不知其所之也(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9)剽掠其人(10)奈何取之尽锱铢(11)使六国各爱其人(1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掠,宫车过也。(2)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14、(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课堂探究1.自由诵读,读完这篇赋之后有什么感受?对阿房宫的总体印象是什么?2.课堂活动任务学校文学刊物在“品读经典”栏目中确定推荐阿房宫赋一文,作为刊物的主编,你准备如何介绍推介,如何带领同学真正领略经典的魅力?3.活动任务一:绘制结构导图,欣赏结构之美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每组绘制一张阿房宫赋文章结构的思维导图,并由专人展示、解说。4.活动任务二:诵读最爱句段,品味语言之美阿房宫赋语言精美,脍炙人口。骈散结合的句式,使文章错落有致;大量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华美多姿,十分感人。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赋”的

15、语言特点和文言气韵贯通的魅力,班级举行“最美朗读者”朗诵会。要求:组长负责统筹安排,小组成员共同商量确定朗诵内容及处理细节,撰稿人负责撰写报幕词(可从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解说),报幕员负责报幕解说,朗读选手负责朗读,评委打分。“最美朗读者”评分表基础分(8分)评分项分值评委评分选手总分报幕大方、解说到位1吐字清晰、声音响亮2准确把握语言节奏、轻重音等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基调2体态语言自然1提高分(2分)脱稿1形式富有创意15.活动任务三:撰写编者寄语,感悟情怀之深请以“忧患意识责任担当”为话题为“品读经典”栏目写一段编者按。核心素养专练一、以“穿过历史的尘烟,我看到了阿房宫里我想到了我又想到了

16、”为格式,写一段优美的200字以上的话,请尽量模仿“赋”的语言特点。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相应题目。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

17、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节选自唐才子传杜牧【注】薄施尘露:效绵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进士: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均称进士。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善属文属文:阅读分析文章b.侍郎以峻德峻德:品德高尚c.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扬眉:眉飞色舞d.更否,则请以赋见还更否:还觉得不行的话3

18、.选出对加点字的说明正确的一项()(1)侍郎以峻德伟望则请以赋见还(2)然敬依所教多焚所为文章a.两个“以”作用相同,两个“所”作用不同。b.两个“以”作用相同,两个“所”作用也相同。c.两个“以”作用不同,两个“所”作用相同。d.两个“以”作用不同,两个“所”作用也不同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2)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参考答案自主预习3.解释加点字蜀山兀,阿房出(光秃)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通达)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盘盘焉,囷囷焉(曲折回旋的样子)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杳

19、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剽掠其人(抢劫、掠夺)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极言其细小)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史为鉴)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掠,宫车过也。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2)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

20、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核心素养专练一、以“穿过历史的尘烟,我看到了阿房宫里我想到了我又想到了”为格式,写一段优美的200字以上的话,请尽量模仿“赋”的语言特点。示例1:穿过历史的尘烟,我看到了气势磅礴的阿房宫遮天蔽日,烈日下金光闪闪,灼人眼球。参天古木,雕栏玉砌,朱红涂壁,极尽奢靡。我想到天下黎民,穷困潦倒,无以度日。而阿房宫内,歌舞升平,酒池肉林。于是我感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21、死骨”,我又想到了统治者鱼肉百姓,最后必将是山河破碎!示例2:穿过历史的尘烟,我看到了阿房宫里流水潺缓,楼阁紧蔟,如龙一般蜿蜒盘旋,道相交错,如云浮空;烟雾缭绕,歌舞升平。六国之后,皆朝于秦,珍器珠宝,叠积如山。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我想到了宏伟瑰丽宏大宽广的建筑是用多少人的汗水与泪水凝结而成,有多少人的生命筑就了它的华丽?多少人的幸福成就了它的辉煌?我又想到了不是所有的楼阁都可以不朽,不是所有的权势都可以长存,只因为它们都没有建立在人民幸福之上,长存于人民心田之中。二、唐才子传杜牧1.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2

22、.a解析:a中项“属文”应为连缀字句,即写文章。3.c解析:两个“以”,前为介词,表凭借;后为介词,把。两个“所”均为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4.(1)读书人中大多说杜牧放纵豁达,不拘小节,然而我尊敬地依照您的指教,不再改变。(2)赏识他的人把他和杜甫相比,所以把他们称作“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六国论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议论文写作要关注时代、具有现实针对性和读者意识的特点,把握文章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2.通过比较阅读,感知文意,把握不同的观点和写作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史论文的逻辑性,培养其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魅力。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

23、国情怀和责任感。自主预习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三苏”的六国论2.解释加点词(1)率赂秦耶(2)其实百倍(3)诸侯之所亡(4)思厥先祖父(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6)始速祸焉(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8)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9)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10)而韩、魏乘之于后(1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12)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13)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14)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15)莫不宾礼(16)皆致客无数(17)则民靖矣(18)故堕名城(19)槁项黄馘(20)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4、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5)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6)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7)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8)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9)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课堂探究1.任务活动一:发现六国灭亡的真相(1)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关于六国存亡的史论颇多。北宋著名的“三苏”父子的六国论就是典型的例子。不过,

25、尽管父子三人用了同样的篇名,但持论却各不相同。关于六国的存亡,三苏的立论角度和观点分别是什么?请浏览文章,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下列表格。洵论辙论轼论立论角度中心论点(2)你是否完全同意三苏的观点?请说明理由。就六国灭亡的原因,你还有怎样的看法?2.任务活动二:探究观点各异的原因(1)宋代的积贫积弱,尽人皆知,来自北方的辽国(耶律氏)、金国(完颜氏)和西夏国(李元昊开国)威胁不断,让宋代君臣寝食难安。如何破解这样的困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苏就此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哪些启示?请通读文章后,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表格。洵论辙论轼论立论角度外交政策战略形势人才中心论

26、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六国灭亡,战略失策六国久存,在于养士写作目的现实启示(不求面面俱到,合情合理即可)(2)面对六国兴亡这同一话题,三苏反复开掘,观点各异,让我们看到了异样的精彩。三人的观点为何不同?这给我们的写作带来怎样的启示?学生分组讨论,组长负责汇总组员的看法,并指定组员发言交流。3.任务活动三:欣赏精彩各异的名篇三苏的六国论都是史论名篇,你更欣赏哪一篇?请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语言运用三个方面择一角度进行评价。小组分工,组员讨论,指定代表发言交流。核心素养专练苏辙六国论(节选)、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六国论(节选)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

27、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则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1.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2.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不同之处在于。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亲魏以摈奉”。b.李桢“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