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_第1页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_第2页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_第3页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_第4页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模具的装配,就是把它们的组成零件按照图纸的要求连接或固 定起来成为各种组件、部件。最后将所有的零件、组件和部件 连接或固定起来成为模具,并能够生产出合格制品的过程。 当许多连接装配在一起构成组件并成为模具的组成时,称为模 具的部件。当这些零件是部件的直接组成时,称为模具的组件。 把这些零件装配成组件、部件和最终成为模具的过程,称之为 模具的组件装配、部件装配和总装。 装配过程中,既要保证配合零件的配合精度,又要保证零件之 间的位置精度。对于具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还必须保证 它们之间的运动精度。 模具的装配是模具制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第一节

2、模具装配的组织形式及方法 一、模具装配的组织形式: 固定式装配和移到式装配两种。 1.固定式装配 是指从零件装配成部件或模具的全过程是在固定的工作地 点完成。它可分为集中装配和分散装配两种形式。 集中装配 集中装配是指从零件装配成部件或模具的全过程,由一个 (或组)工人在固定地点来完成模具的全部装配工作。 由技术水平较高的技术工人来承担,装配周期长、效率低、工作地点面积大。 适用于单件和小批量或装配精度要求较高,及需要调整的部位较多的模具装配。 分散装配 是指模具装配的全部工作,分散为各种部件装配和总装配, 在固定的地点完成模具的装配工作。 参与装配工人多、工作面积大、生产效率高、装配周期短,

3、适用于批量模 具的装配工作。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2.移动式装配 是指每一装配工序按一定的时间完成,装配后的组件、部 件或模具经传送工具输送到下一个工序。根据输送工具的 运动情况可分为断续移动式和连续移动式两种。 断续移动式 是指每一组装配工人在一定的周期内完成一定的装配工序, 组装结束后由输送工具周期性的输送到下一装配工序。 该方式对装配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低,效率高,装配周期短。适用于大 批和大量模具的装配工作。 连续移动式 是指装配工作是在输送工具以一定松动连续移动的过程中 完成装配工作。其装配的分工原则基本同断续移动式,所 不同的是输送工具做连续运动,装配工作必须在一定的时 间内完成

4、。 该方式对装配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低,但必须熟练,装配效率高、周期 短,适用于大批量模具的装配工作。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二、模具的装配方法 1.互换装配法 根据模具装配零件能够达到的互换程度, 可分为完全互换法和不完全互换法。 完全互换法 完全互换法是指装配时,各配合零件不经选择、修 整和调整既可达到装配精度的要求。 要使装配零件达到完全互换,其装配的精度要求和被装配零件 的制造公差之间应满足以下条件。即: hh1h2hnhi 式中h装配精度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hi影响装配精度的零件尺寸的制造公差 该法具有装配工作简单、质量稳定、易于流水作业、效率高,对装配工人 技术水平要求低、模具维修方

5、便。广泛应用于模具和其它机器制造业。特 别适用于大批、大量和尺寸链较短的模具零件的装配工作。 零件的精度要求高而且装配尺寸链的组成环较多时,易造成各组成环的 公差很小,使零件加工困难。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是指装配时,各配合零件的制造公差将有部分不 能达到完全互换装配的要求。 不完全互换法 h hi2 不完全互换法是按照 确定装配尺寸链中各组成零件的尺寸公差。 尺寸链中各组成环的公差扩大,这种方法克服了采用完全互换法计算出来的 零件尺寸公差偏高、制造困难的不足,使模具零件的加工变的容易和经济。 但由于公差的扩大会造成有0.27%的零件不能互换。 不完全互换法充分考虑了零件尺寸的分散规律,在

6、保证装配精度要求的情况 下降低了零件的加工精度,使零件的加工容易,适用于成批和大量的模具装 配工作中应用。 2.分组装配法 是将模具各配合零件按实际测量尺寸进行分组,在装配时 按组进行互换装配使其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 先将零件的制造公差扩大数倍,以经济精度进行加工,然后将加工出来的零 件按扩大前的公差大小和扩大倍数进行分组,并以不同的颜色相区别,以便 按组进行装配。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组别标志颜色销轴尺寸孔的尺寸 配合情况 最大间隙最小间隙 1白 0.0025 250.0050 +0.0005 250.0020 0.00550.0005 2绿 0.0050 250.0075 0.0020

7、 250.0045 0.00550.0005 3黄 0.0075 250.0100 0.0045 250.0070 0.00550.0005 4红 0.0100 250.0125 0.0070 250.0095 0.00550.0005 分组装配零件的尺寸分组 单位:mm 各组零件的尺寸公差和配合间隙与原设计的装配精度要求相同,经分组装配法 扩大了组成零件的制造公差,使零件的加工制造容易。在同一批装配组内,既 能完成互换装配又能达到高的装配精度,适用于要求装配精度高的成批或大量 模具的装配。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3.修配装配法 是将指定零件的预留修配量修去,达到装配精度要求 的方法。适用于

8、单件或小批量生产的模具装配工作。 指定零件修配法 是在装配尺寸链的组成环中,指定一个容易修配的零件为修配件(修配 环),并预留一定的加工余量。装配时对该零件根据实测尺寸进行修磨, 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方法。 合并加工修配法 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合零件装配后,再进行机械加工使其达到装 配要求的方法。 指定修配的零件应易于加工,而且在装配时它的尺寸变化不会影响其它尺寸链。 几个零件进行装配后,其尺寸可以作为装配尺寸链中的一个组成环对待, 从而使尺寸链的组成环数减少,公差扩大,容易保证装配精度的要求。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装配后要求上型芯1的端面 和凹模4的底面B;凹模的上 平面和固定板3的下平

9、面A及 凹模下平面和下固定板6的 上平面C同时接触。为了保 证零件的加工和装配简化, 选择凹模为修配环。凹模的 上、下平面在加工时预留一 定的修配余量,其大小可根 据具体情况或经验确定。修 配前应进行预装配,测出实 际的修配余量大小,然后拆 开凹模按测出的修配余量修 配后,再重新装配达到装配 要求。 指定零件修配法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图示凸模和固定板装配后, 要求凸模上端面和固定板 的上平面为同一平面。采 用合并加工修配法后,在 加工凸模和固定板时对A1 和A2尺寸就不必严格控制, 而是将凸模和固定板装配 后,再进行磨削上平面, 以保证装配要求。 合并加工修配法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10、4.调整装配法 是用改变模具中可调整零件的相对位置或选用 合适的调整零件,以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 可动调整法 是在装配时用改变调整件的位 置来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 图示为用螺钉调整塑料注射模 具自动脱螺纹装置滚动轴承的 间隙。转动调整螺钉,可使轴 承外环作轴向移动,使轴承外 环,滚珠及内环之间保持适当 的配合间隙。此法不用拆卸零 件,操作方便,应用广泛。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固定调整法 是在装配过程中选用合适的调 整件,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 塑料注射模具滑块型芯水平位 置的调整,可通过更换调整垫 的厚度达到装配精度的要求。 调整垫可制造成不同厚度,装 配时根据预装配时对间隙的测 量结果,选

11、择一个适当厚度的 调整垫进行装配,达到所要求 的型芯位置。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第二节 冷冲模的装配 在模具装配之前,要仔细研究设计图纸,按照模具的结构及技术要求确 定合理的装配顺序及装配方法,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及测量工具等。 一、冷冲模装配的技术要求 1.模具外观要求 铸造表面应清理干净,使其光滑并涂以绿色、蓝色或灰色 油漆,使其美观。 模具加工表面应平整、无锈斑、锤痕、碰伤、焊补等,并 对除刃口,型孔以外的锐边、尖倒钝。 模具质量大于25kg时,模具本身应装有起重杆或吊钩、吊 环。 模具的正面模板上,应按规定打刻编号、图号、制件号、 使用压力机型号、制造日期等。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12、 2.工作零件装配后的技术要求 凸模、凹模的侧刃与固定板安装基面装配后,在100mm长度 上垂直度允差: 刃口间隙0.06mm时小于0.04mm。 刃口间隙0.060.15mm时小于0.08mm。 刃口间隙0.15mm时小于0.12mm。 凸模、凹模与固定板装配后,其安装尾部与固定板安装面 必须在平面磨床上磨平,Ra=1.60.80m以内。 对多个凸模工作部分高度的相对误差不大于0.1mm。 拼块的凸模或凹模,其刃口两侧平面应光滑一致,无接缝 感觉,对弯曲、拉深、成型模的拼块凸模或凹模工作表面,在 接缝处的不平度也不大于0.02mm。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3.紧固件装配后的技术要求 螺栓装

13、配后,必须拧紧,不许有任何松动。螺纹选入长度在钢件连接时, 不小于螺栓的直径,铸件连接时不小于1.5倍螺栓直径。 定位圆柱销与销孔的配合松紧适度,圆柱销与每个连接的配合长度应大 于1.5倍直径。 4.导向零件装配后的技术要求 导柱压入模座后的垂直度,在100mm长度内允差:滚珠导柱类模架 0.005mm;滑动导柱I类模架0.01mm;滑动导柱II类模架0.015mm; 滑动导柱III类模架0.02mm。 导料板的导向面与凹模中心线应平行,其平行度允差:冲裁模不大于 100:0.05mm,连续模不大于100:0.02mm。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5.凸、凹模装配后间隙的技术要求 冲裁凸、凹模的

14、配合间隙必须均匀,其误差不大于规定间隙的20%,局部 尖角或转角处不大于规定间隙的30%。 压弯、成型、拉深类凸、凹模的配合间隙装配后必须均匀,其偏差值最大 不超过料厚料厚的上偏差,最小不 料厚料厚的下偏差。 6.装配后模具闭合高度的技术要求 模架闭合高度200时,允差31mm。 模架闭合高度200400时,允差52mm。 模架闭合高度400时,允差73mm。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7.顶出、卸料件装配技术要求 冲压模架装配后,其卸料板、推件板、顶板、顶圈均应露出凹模模面, 凸模顶端、凸凹模顶端0.51mm。 弯曲模顶件板装配后,应处于最低位置,料厚为1mm以下时允差为 0.010.02mm

15、;料厚大于1mm时允差为0.020.04mm。 顶杆、推杆长度,在同一模具装配后应保持一致,允差小于0.1mm。 卸料机构动作要灵活、无卡阻现象。 8.装配后模板平行度要求 冲裁模。刃口间隙0.06mm时,300mm长度内允差0.06mm。刃口间隙 0.06时,300mm长度内允差0.08mm。 其它模具在300mm长度内允差0.10mm。 9.模柄装配后的技术要求 模柄对上模柄垂直度在100mm长度内不大于0.05mm。 浮动模柄凸凹球面接触面积不少于80%。 第七章 模具的装配技术 二、模具零件的固定方法 1.机械固定法 是借助机械力使模具零件固定的方 法,根据其紧固方式又分为紧固件 法、压入法和挤紧法。 紧固件法 是利用紧固零件将模具零件固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