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说课稿[人教版][教案1]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说课稿[人教版][教案1]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说课稿[人教版][教案1]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说课稿[人教版][教案1]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说课稿[人教版][教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说课稿0701班 李秋萍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0701班的李秋萍。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的第21课内容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说明、学法引导、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向各位展示本节课。一、教材分析 下面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认识: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三个方面来谈。首先,来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本课是文化史中中国史部分的最后

2、一课, 也是必修三册书中唯一涉及教育的一课。而教育是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谈到教育的时候曾经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学生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科教兴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最终由此激发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故本课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谈完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再分析一下教学目标:本课的课程标准为: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在对“课标”的解读后,我认为学习本课首先要知道我国从建国到现

3、在教育发展方面的相关史实,这其中就包括各个时期教育方针的制定、教育发展的表现、新时期教育的政策调整、对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领导人等等,并通过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来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即教育与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间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最终由此含义来分析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的措施,并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教育水平来服务国家,以使国运兴盛的爱国情怀。在解读“课标”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1)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素质培养人才的伟大意义。(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

4、较,明确其原因;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问题探究:对比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历史书籍编写专家,主动分析归纳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实际,青年学生应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通过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探究,激发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

5、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依据:课标和考试大纲都要求学生了解教育发展的史实,本课教材三个子目主要是讲述了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进行的三次探索的过程。而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国家的发展、学生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而我们现在高二的学生也许将成为今后解决相应教育问题的探索者和倡导者解决者。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教育与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依据: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和复杂,需要很高的分析、概括能力,才能化抽象为具体,而学生多感性思维,理性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从一般历史材料中归纳历史结论的能力不足,因此,比较难理解这个问题。二、教法说明以上就是我

6、关于对教材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在说教法之前,我想先得分析一下学情 :学情分析我的教授对象是广州市培英中学高二(3)班的学生。该班是选修历史的文科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有鉴于此,为了满足个个像小羊一样的学生,随心所欲地吃草,吃更多的草,我采用了互动教学模式。 教法当前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

7、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科学历史观的形成,为落实新课改精神,同时结合本课内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以师生互动为主,利用学习迁移理论,创设情境,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方式 :角色深入研究法 图示法 问题讨论法 讲解法 三、学法引导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谈完了教法的运用,我再来谈一谈与之相应的学法的引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

8、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学法课前:预习;课时:情境体验、小组合作、讨论;课后:复习、完成课后作业。以上就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其运用过程中要凭借一定的媒介和材料,主要是多媒体资源。四、教学过程设计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抛砖引玉导入新课,用时4分钟、创设情境主动学习,30分钟、情感共鸣升华新知,3分钟、布置作业拓展转化,2分钟。第一个环节:抛砖引玉,导入新课(时间:4分钟)过程叙述那么,我们先来看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抛砖引玉,导入新课(时间:4分钟)让学生观看播放视频西北大学百年校庆(大约3分钟)从视频中了解到西北大学的发展史。看完后,让

9、学生讨论并回答影片中西北大学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如何体现。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获得了新生,“文革”遭到破坏,改革开放迎来了历史机遇。接着教师将此发展过程整合成三大篇章“奠基篇”、“挫折篇”、“发展篇”,串联全课。设计意图以一段视频作为导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当中,促使他们进入有助于学习的精神状态中。而西北大学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我会运用讲解法,引导学生对西北大学发展史的了解,从而让他们认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的历程,为掌握新知作了铺垫。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主动学习(时间:30分钟)过程叙述为了让学生积极

10、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我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想象自己是现代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研究专家,需要他们去编写出其发展的三大篇章“奠基篇”、“挫折篇”、“发展篇”。这就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亮点。设计意图我运用这种情景体验教学法使其能近距离感受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激发兴趣,进而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奠基篇的编写人民教育的奠基(8分钟)过程叙述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并参考我所提供的材料,用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第一篇章奠基篇的相关要点:时代背景、教育指导方针、内容、影响。时代背景教育指导方针内容影响奠基篇板书奠基篇:(建国初期)1. 措施:(1)社会主义教育制度(2)人民教育方针2

11、. 影响: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过程叙述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我运用了分析图表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开基创业中国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通过以上的材料分析及课本的知识,学生应该能顺利地完成第一篇的编写工作。设计意图本课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基本能通过阅读课本掌握教育发展的基本史实,因此我创设情景,带领学生通过主动阅读和分析相关材料学习教育第一阶段的探索初有成就的一段,从而解决教学重点的第一部分。同时让学生在分析图表的过程锻炼其阅读归纳的基本功。挫折篇的编写动乱中的教育(7分钟)过程叙述在学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的乐

12、趣之后,继续让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曲折的一段。关于“动乱中的教育”这一目教材内容不多,但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因此,我将运用资料回放的图示法,先提供一些文革期间教育受到的冲击的照片和材料。其中包括有师生卷入的批走资派活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废止高考招收“工农兵学员”等图片资料。让学生填写第二篇章表格的内容:时代背景教育指导方针内容影响挫折篇板书挫折篇:(文革)1表现:改革学校领导体制、教学体制和高校招生体制2影响: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过程叙述在我对这些文革时期的背景知识简单介绍后,能引起学生对这时期的荒唐事件产生自己的看法,因此,我采取问题讨论法,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发表或者讨论对文革

13、时期教育受到的破坏的看法。设计意图运用资料回放的图示法,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这时候教育事业所受到的冲击,更好地了解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曲折的这一段,从而帮助解决本课教学重点的第二部分。通过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过程叙述我在总结挫折篇的影响时,同样也结合一组数据,“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图中学生就可以直接分析得出这时期文盲人数没有减少,也就反映了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材料分析,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难点突破策略一文革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那同一时

14、期其他的发达国家的教育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会通过一段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材料来说明。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就可以发现日本国内生产与其教育科技人才的增长有正比例的关系。我设计的意图是以此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帮助学生初步解决本节课的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在此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我会运用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意图是使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发展篇的编写教育的复兴(15分钟)过程叙述在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前两篇的编写之后,进入到最后一篇,发展篇的编写。“教育的复兴”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自

15、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领导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这个具体的表现,我会通过一张具有纪念性的图片(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加以说明。同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相关知识点,继续填写发展篇的表格:时代背景教育指导方针内容影响发展篇板书复兴篇:(文革结束后)1.方针:(1)“科教兴国”战略 (2)“三个面向” (3)依法治教 过程叙述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完成编写工作,我将指导学生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学生结合课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如下问题,(1)邓小平

16、复出后是如何自告奋勇抓教育的?(2)改革开放后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据此出台了哪些大政方针?(3)在这些方针引导下在哪些领域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取得如何成就?通过对材料一的阅读后,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设计意图这些问题的设置,正好是让学生了解到改革开放后出台的重大方针(“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及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过程叙述接着让学生阅读材料二、三:材料二: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回答:据材料一、二,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材料三: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

17、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回答: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的观点。 难点突破策略二选择这两则材料主要原因是通过指导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让学生理解到,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教育与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重点突破策略这时候学生已经顺利地完成了三大篇章的编写工作了,其实就是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

18、探索三个阶段。环节三:情感共鸣 升华新知(时间:3分钟)接下来,我会进行一个小结,以留下一下两个问题:1.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2.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整体回顾,复习本节课的基本史实。而让学生思考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学生积极出谋划策,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教育水平来服务国家,以使国运兴盛的爱国情怀,从而作为本节课的升华。环节四:布置作业拓展转化(时间:2分钟)本堂课第四个环节即布置作业:让学生采用图表或者漫画的方式,总结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完成课堂小作业,并通过自己的总结,认识本课的深刻内涵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设计意图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开放性的作业,引发学生对中国教育的思考,让学生拓展深化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的内容,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激励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整体板书设计:建国初期1. 措施:(1)社会主义教育制度(2)人民教育方针2. 影响: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革1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