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测量控制施工方案_第1页
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测量控制施工方案_第2页
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测量控制施工方案_第3页
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测量控制施工方案_第4页
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测量控制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怀柔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 程测量控制施工方案 审核人:审核人: 编制人:编制人: 2013/5/6 一、编制依据一、编制依据.3 二、工程概况二、工程概况.3 三、测量工作安排三、测量工作安排.4 3.1 建立健全测量管理制度.4 3.2 人员配备.4 3.3 验线部位及项目.4 四、施工准备四、施工准备.5 4.1 技术准备.5 4.2 仪器配备.5 4.3 现场准备.5 五、主要测量方法五、主要测量方法.6 5.1 测量放线原则.6 5.2 施工测量依据:.6 5.3 平面控制.6 5.3.1 场区平面控制网的测设.6 5.3.2 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网(轴线控制网).7 5.4 高程控制.8

2、5.4.1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8 5.4.2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8 5.4.3 高程引测.8 5.5.测量控制桩点的设置、保护及复测.8 5.5.1.测量控制桩点的设置.8 5.5.2 测量控制桩的保护.9 5.5.3 控制桩点的复测.9 5.6.施工中的测量控制.9 5.6.1 平面控制.9 5.6.2 高程控制.11 5.6.3 特殊部位测量方法与控制:.12 六、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六、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 .12 七七. .施工测量管理:施工测量管理:.12 7.1.测量管理制度.12 7.2.复核验线制度.13 八八.变形观测变形观测.14 一、编制依据一、编制依据 类别

3、名 称编 号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国家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国家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01-51-2003 国家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地方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bj01-21-95 怀柔区再生水厂扩建工程施工图纸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院 2013 年 4 月 9 日建设工 程测量成果 工 程 资 料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院 2013 年 4 月 8 日水准测 量成果 二、工程概况二、工程概况 1.本工程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庙城东,再生水厂扩建工程占地约 4.13 公 顷,区域内分布有“粗格栅间、进水泵井及分配电室” 、 “泵房出

4、水井、细格 栅间、曝气沉砂池” 、 “曝气沉砂池附属用房” 、 “膜格栅间” 、 “mbr 生物池” 、 “mbr 膜池及膜池设备间” 、 “鼓风机房” 、 “加氯加药间” 、 “臭氧接触池及紫 外线消毒渠” 、 “臭氧制备间” 、 “液氧储罐平台” 、 “出水泵房” 、 “出水泵房分 配电室” 、 “污泥浓缩脱水机房” 、 “污泥堆置棚” 、 “生物除臭系统基础” 、 “储 泥池及冲洗水池” 、 “总变电室”及“浴室和仓库”等 21 个建(构)筑物单体。 2.怀柔污水处理厂是怀柔区建设的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已经过一、 二期、再生利用、一期改造等多次建设。一期改造后采用 mbr 工艺,处理规

5、 模 35000m3/d,二期工程采用厌氧-de 氧化沟处理工艺,处理规模 35000m3/d,其再生处理工艺釆用“二级出水加药混合折板絮凝反应d 型高速滤池活性炭吸附池加氯消毒处理提升排放”的流程。目前污水 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为 6 万 m3/d。 3.本扩建工程处理规模 6 万 m3/d,除进水泵房和出水泵房土建按照 13 万 m3/d、设备按照 6 万 m3/d 外,其他土建和设备均按照 6 万 m3/d 设计。扩 建工程位于现况污水处理内预留空地处,不需新增用地。新建再生水厂扩建 工程的污水处理部分位于现况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东侧预留空地,该空地现 状主要为果园。配套新建的污泥浓缩脱水机

6、房位于厂区西南角、现况脱水机 房的西侧。配套建设的管理和生活设施布置在厂前区综合办公楼的西北角。 4.怀柔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至怀柔区湿地,经过湿地净化后出水达到一 级 a 标准。根据环评要求,需对污水处理厂产生臭气和噪声进行处理,厂界 恶臭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二级标准值,厂界噪声执行界环境噪声 排放标准中 i 类限值。 怀柔大桥 京承高速公路 g101京密路 工程所在地 怀柔污水处理厂 北 怀昌联路 庙城立交 怀丰立交 迎宾南路 迎宾环岛 南华大街 怀河 庙城镇 石厂环岛 富密路 怀柔水库 京承高速公路 g101京密路 怀耿路 虫高路 再生水厂位置图再生水厂位置图 三、测量工作安排三、测量

7、工作安排 3.13.1 建立健全测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测量管理制度 测量工作必须严格执行项目部制定的项目测量管理办法的规定,即 红线基桩交接、施测复查、内业复查、资料交接、仪器使用和保 管等一系列测量管理制度。 依据甲方提供的红线桩坐标、水准点进行核验,建立轴线控制网高程控 制网,测量放线均由测量人员负责组织实施,项目技术质量部负责验线,项 目部验线合格后,报监理公司,未经监理公司签认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在整个工程测量过程中,测量人员负责具体施工测量放线,项目部对测 量放线工作实施复查监控和验线管理。项目部及主管测量的技术人员必须监 控测量工作的原始记录,施测人员必须签字,且不得随意涂改和损坏。

8、资料 按资料dbj01-51-2003要求即使准确。对原始资料和测量成果资料由项 目技术部妥善归档保管。 3.23.2 人员配备人员配备 按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及管理模式,配备测量工长 1 名,测量员 2 名,辅 助测量员 5 名;以便于施工进度。所有参加施测的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上岗 证。 3.33.3 验线部位及项目验线部位及项目 轴线控制线和高程控制线的检查验收。抽查细部放线的正确性。 检查的项目:工程定位测量记录 、 基槽验线记录 、 建筑物平面放 线记录 、 建筑物标高抄测记录 、 建(构)筑物垂直度标高观测记录 (c3-1c3-5) 。 四、施工准备四、施工准备 4.14.1 技术准备技

9、术准备 4.1.1 协助测绘院进行钉桩工作,并及时保护,同时进行 复核引测桩位。 4.1.2 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形状周边环境,确定建筑物的定位方法及施工控 制网的布设方法。 4.24.2 仪器配备仪器配备 要作好施工控制测量工作,仪器是保证。为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测量 器具必须经过专业检测部门检测,保证其在检定期内。测量器具配备计划如 下表所示: 序号名称规格数量精度要求 1全站仪rts-632b 12/2mm 2自动安平水准仪s3-13 台3mm/km 3大钢尺50m2 把级 4塔尺5 根 5线坠1kg6 只 6雨伞6 把 7温度计12 支 8应急灯6 盏 4.34.3 现场准备现场准备 4

10、.3.1 配合钉桩工作,及时对钉好的桩位引测及并对桩点进行保护。 4.3.对测量有通视有影响的物体进行清理。 五、主要测量方法五、主要测量方法 5.15.1 测量放线原则测量放线原则 整体控制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长边长方向控制短边短方向。 5.25.2 施工测量依据:施工测量依据: 根据建设综合研究设计院 2013 年 4 月 9 日的建设工程测量成果,检查钉 桩资料 y1312-y1473 点的坐标和桩位是否正确,根据建设综合研究院测量成 果提供的 bm1-bm7 进行校核及高程引测。 5.35.3 平面控制平面控制 5.3.15.3.1 场区平面控制网的测设场区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5.3

11、.1.1 场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1)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 , “高精度控制低 精度”的原则。采用建立导线,进行场地平面控制。 (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以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为依据。由 于现场狭窄基坑面积较大,及时做好保护桩以便及时复测。 (3)点位选在通视条件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4)桩位应用混凝土浇筑,并用钢管进行围护,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5.3.1.2 平面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等级测角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 二级101/20000 5.3.25.3.2 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网(轴线控制网)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网(轴线控制网) 5.3.2.1 控制点坐

12、标校核 业主提供的有 53 个控制基准原点(测量基准原点见附件现场桩基点及 控制桩分布图) ,因控制点为建筑、构筑物的外墙转角点,考虑到土方开挖 时会破坏控制点。为使测量工作顺利进行,满足施工需要。针对以上情况现 在准备在施工现场布置控制点,待基槽开挖结束后能准确的将原控制点引回 原点,本次控制点的布设是以业主提供的 y1312-y1473 控制点为基准点,向 施工现场进行布设。 (具体见附图) 根据建设综合设计研究院 2013 年 4 月 9 日控制点桩 y1312-y1473 坐标 成果, 检查现场 y1312-y1473 的坐标,实测点位是否正确。 5.3.2.2 主控轴线控制网的建立

13、根据场地平面控制网中控制点坐标建立多模式建筑、构造物地下结构轴 线控制网,以图纸构筑物标注的轴号作为控制轴线。 5.3.2.3 地下加密轴线控制网的建立 地下结构施工测量控制,采用外控法测量,利用控制轴线桩经纬仪投测 轴线,由于施工后浇带,施工流水段的影响,对轴线网进行加密。南北向 4 条,东西向 5 条。对其单独控制东西两条南北条,同时考虑便于施工选用 米或米偏轴控制线。 5.3.2.4 地上控制网的建立 由于建筑物、构造物都为地上 1 层,采用外控法测量,利用控制轴线桩 经纬仪投测轴线,使地上建筑物、构造物放线完成并闭合。 5.45.4 高程控制高程控制 5.4.15.4.1 高程控制网的

14、布设原则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1)根据施工的需要和交桩情况,现场的高程控制网布设为闭合水准路线。 且相互通视间距不超过 100m。 (2)由于本工程施工场地较大,在东面、南面、西面、北面距建筑物较远处 布设高程点(固定建筑物) ,或在地上永久高程点,定期与场区外的水准点 进行联测。 5.4.25.4.2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根据北京市测绘研究院工程水准测量成果提供的 bm1-bm7,先对其进行复 核,确定无误后再在现场布设闭合水准路线。 (水准点位置详见附图水准点 分布图) 5.4.35.4.3 高程引测高程引测 土方施工时由两侧马道向下引测。地下结构施工引测至结构上,用红油

15、漆标注标高,地上结构用大纲尺由外墙向上引测。 5.5.5.5.测量控制桩点的设置、保护及复测测量控制桩点的设置、保护及复测 5.5.1.5.5.1.测量控制桩点的设置测量控制桩点的设置 为确保现场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的稳定性,平面轴线控制点和高程点采 用永久点的方法来布设,其布设形式如下图。或布置于周边稳定的混凝土面 上。 平面控制点 水准点 5.5.25.5.2 测量控制桩的保护测量控制桩的保护 在控制桩点周围用脚手架搭设米护栏,并制作标识,写上“测量点位、 注意保护”的字样。测量人员应经常去现场巡视桩点的情况,并作好巡检记 录。 5.5.35.5.3 控制桩点的复测控制桩点的复测 控制桩点的

16、复测应于现场控制桩及资料完善后,再每一个月由现场测量 监理旁站进行复测,轴线控制点在施工测量使用过程中,每次需利用场地控 制网点进行复测;首级控制点也应在每月内检查一次,如有变动应及时恢复, 作好检查记录,记录填写应真实,签字齐全,具有可追溯性。 5.6.5.6.施工中的测量控制施工中的测量控制 5.6.15.6.1 平面控制平面控制 结构施工全部采用外控法施工。 5.6.1.1 平面测量控制: 地下结构施工时先检查轴线控制网,利用轴线控制网向施工层平面上投 测;在以后的施工中直接利用经纬仪传递轴线,检查传递在施工层的轴线角 度和距离,确定无误后,再进行细部放样。 进入地上结构施工阶段,须复核

17、场区控制网、高程控制点,并引测便于 地上结构施工的控制点。在楼板砼浇完毕时在控制点位置入钢板刻十字,并 在首层作为各施工层主轴线竖向投测的基准,投测时先校核控制轴线。每个 施工段至少设 3 个内控点,组成闭合图形,且间距不大于钢尺长度。放线验 收后,将控制轴线引测至结构外立面上,便于后期装修阶段使用。 轴线投测及传递的误差应符合下表 项 目允许误差 mm 每 层3 h30m5 30mh60m10 60mh90m15 总高 h 90mh20 各细部放线的允许误差应符合下表 项 目允许误差 mm l30m5 30ml60m10 60ml90m15 外廓主轴线 l 90ml20 细部轴线2 承重墙、

18、梁、柱边线3 非承重墙边线3 门窗洞口线3 注:表中各项误差均相对于控制轴线而言。 5.6.25.6.2 高程控制高程控制 (1)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对每层所需的标高基准点,必须正确引 测,且在同一平面层上至少引测三个高程点,相互校测且互差不应大于 3mm,施工中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施工层的控制标高点。 (2)0.000 以下的控制高程桩点设在护坡面位置,用红三角作上标记,并 写上绝对标高和相对标高,便于施工。地上结构标高传递应在首层外墙建立 一圈统一的水平线。并且利用经检定以及经温度、拉力和尺长三差改正的钢 尺沿边柱、外墙铅直线往上传递。 (3)为控制顶板的高度,施工中采用常规结构 500

19、mm 的标高控制,建筑 1000mm 的标高控制。施工中传递高程的允许误差应符合下表: 项 目允许误差 mm 每 层3 h30m5 30mh60m10总高度 h 60mh90m15 施工层水平线3 (4)室内装修与设备安装放线的依据,结构控制线采用平行借线法引测。 (5)竖向控制:用激光铅直仪在楼内通过楼板留孔向上引测,控制建筑物 的垂直度,并设置控制网,每层垂直偏差小于 3mm,总体不大于 h/1000 且小 于 2cm。 5.6.35.6.3 特殊部位测量方法与控制:特殊部位测量方法与控制: 有圆弧结构可采取措施如下:首先对圆弧进行若干等分,定出圆弧上的 控制主点,使用极坐标法测定曲线上的

20、主点,然后使用中央纵距法加密至保 证圆弧曲线的平滑度为止。可用多层板或竹胶板做一段与圆弧同半径的模板。 六、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六、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 6.1 施工测量中应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即遵循 主轴线轴线细部放线的放线原则,达到整体控制局部的目的。 6.2 施工测量过程中,应遵循步步有校核的原则 即:在轴线投测前应先校测 轴线控制桩准确无误后,再进行投测,投测后还应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查;施 工层放线时,先校核轴线投测是否准确,再进行细部放线,细部放线完毕后, 也应复核检查,这样做到步步有校核。 6.3 为保证高程的准确性,每个施工层的高程点至少应传递三个,

21、复核后较 差在 3mm 以内,利用其平均点引测水平线;引测水平线时,水准仪尽量安置 在测点范围内的中心位置。 6.4 用钢尺传递标高时,钢尺必须经过检定,且测量过程中要进行三改,即: 尺长改正、温度改正、拉力改正。 七七. .施工测量管理:施工测量管理: 根据本工程的施工情况和管理要求特制定测量管理制度和复核验线制度 如下: 7.1.7.1.测量管理制度测量管理制度 7.1.1 本工程测量管理体系如下: 当测量本楼层的高程或者轴线控制线施测完毕后,自检-互检交接检合 格后,方可报项目技术质量部,验收合格后,报监理公司。 7.1.2 7.1.7 测量计算工作要依据正确、方法科学、计算有序、步步校

22、核、结果可 靠。 7.1.8 测量人员应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检定施测人员应认真学习与执行国家 法令和规范,认真学习与审核施工图纸,做到按规范工作,按图施工。 7.1.3 建立健全内部测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并服从于项目负责人的业务 协调。 7.1.4 测量工作应严格遵循自检、互检-交接检的作业程序,合格后方可报上 级管理部门复核验线。 7.1.5 外业测量成果的记录要求做到:原始真实、数据正确、内容完整、字 体工整清晰,记录应当场及时填写,不允许先写在草稿纸上后再转抄,保持 记录的原始性。 7.1.6 草图、点志记图等,应当场勾绘,方向、有关数据和地名等一并标注 清楚。测量记录多有保密内容,应妥

23、善保管,工作结束后上缴有关部门保存。 校核,确保测量仪器在受控状态之中。 7.1.9 测量仪器的检定必须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有关检定规程并在受控 的检定部门进行,一般测量仪器的检定周期为一年(包括电子激光经纬仪、 经纬仪、水准仪、钢尺、水准标尺) 。 7.1.10 严禁测量黑器具在施工现场出现,作好现场测量仪器的登记、标识、 记录等管理工作。 7.2.7.2.复核验线制度复核验线制度 7.2.1 测量验线工作由项目技术部施工测量工作统一进行管理。 7.2.2 项目部复核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 7.2.3 复核验线规定如下:应先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符合标准后再上报项 目部,项目技术质量部复

24、检合格后再上报监理公司,各级复核应认真负责, 严格把关,不合格部位不得向上级复核单位报验。如果发现未进行自检或者 自检不合格,一律不得验收,并追究其责任,更改正确无误经自检合格后才 能给予验收。 7.2.4 复核验线前,提前提交有关报验资料,包括:坐标依据,高程依据, 施测方案,待复核点与所用依据点的位置关系。只有内业资料正确后,才能 进行外业实测。 7.2.5 轴线及局部点提供的平面控制网、高程网(点)施测,单位对本身所 测放的成果精度要严格控制。 7.2.6 项目技术部有责任协助监理对建筑物的主要控制轴线及建筑物主控点 进行复测认证。 7.2.7 复测标准应按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 (dbj

25、 01-21-95)中的有关规 定执行。 7.2.8 复测监控过程记录应作为技术资料入档。 八八.变形观测变形观测 8.1.1 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反 映建筑物变形特征的点位,宜选在下列位置: 8.1.2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沿外墙每 1015m 处。 8.1.3 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 上部结构、构筑裂缝、后浇带、沉降缝和伸缩缝的两侧,人工地基与天然地 基接壤处及填挖分界处; 8.1.4 邻近对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 8.1.5 观测点埋设:基坑沉降观测点在基坑四周场平标

26、高+0.3m 处,施工时 将 16 的镀锌圆钢预埋在指定位置。 由业主提供的沉降布设点平面图为依据,对本标段进行沉降观测。 8.2.1 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 沉降观测由项目测量部组织固定人员进行观测,观测时应随记气象资料, 观测次数和时间为:生化池结构基坑开挖至基地标高时即进行初次观测,此 后每施工一大区(变形缝处)观测一次,生化池封顶期间持续观测。竣工后, 第一年不少于 3 次,第二年不少于 2 次,以后每年 1 次,直至下沉稳定为止。 对于突然发生严重裂缝或大量沉降等特殊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 建筑物下沉稳定标准: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若沉降 速率小于 0.010.04mm/d 时可认定建筑物已进入稳定状态。 8.3.1 沉降观测点的保护沉降观测点的保护 由于沉降观测是积累资料的过程,一旦某一沉降观测点被损伤、破坏, 则前期资料数据无法后延,不能反映该点的沉降量,影响观测资料的完整性。 因此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有沉降观测点都必须受到保护,不能被碰撞,以备 后期测量使用,保证资料的连续性。 8.3.2 沉降观测点一旦设置定位好,既不能碰动,更不能破坏。 8.3.3 沉降观测点应覆盖固定的保护盒(利用直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