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 x x x 县县 抗抗旱旱规规划划报报告告 xx 县水务局 二 oo 九年六月 xxxx 县防洪抗旱规划报告县防洪抗旱规划报告 审审 批:批: 审审 核:核: 主主编:编: 编编 写:写: 制制 图:图: 参加人员:参加人员: xx 县水务局 二 oo 九年六月 目目录录 前前言言.5 5 1 1基本情况调查与评估基本情况调查与评估.7 7 1.11.1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7 1.21.2 干旱灾害基本情况调查评价干旱灾害基本情况调查评价.11 1.2.11.2.1 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12 1.2.21.2.2 历史干旱规律分析历史干旱规律分析.12 1.2.31.2.
2、3 城市基本情况和旱情调查城市基本情况和旱情调查.13 1.2.41.2.420002000 年以来旱灾特点分析年以来旱灾特点分析.14 1.31.3 抗旱基本情况调查抗旱基本情况调查.16 1.3.11.3.1 经济社会指标现状调查经济社会指标现状调查.16 1.3.21.3.2 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17 1.3.31.3.3 历年抗旱投入与抗旱效益调查历年抗旱投入与抗旱效益调查.19 1.3.41.3.4 抗旱减灾保障体系现状调查抗旱减灾保障体系现状调查.20 1.3.51.3.5 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现状调查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现状调查.21 1.41.4不
3、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21 1.4.11.4.120072007 年实际供用水调查年实际供用水调查.21 1.4.21.4.2水资源供需分析水资源供需分析.24 1.51.5抗旱能力评估及形势分析抗旱能力评估及形势分析.28 1.5.11.5.1现状供水安全评估现状供水安全评估.28 1.5.21.5.2 旱情监测预警体系和抗旱指挥调度系统评估旱情监测预警体系和抗旱指挥调度系统评估.29 1.5.41.5.4 抗旱能力评估抗旱能力评估.30 1.5.51.5.5 抗旱形势分析抗旱形势分析.30 1.5.61.5.6 城市干旱分析城市干旱分析.30 2 2规划布局规划布
4、局.3131 2.12.1 规划的依据规划的依据.31 2.22.2 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指导思想.31 2.32.3 规划的原则规划的原则.32 2.42.4 规划布局方案规划布局方案.32 3 3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3232 3.13.1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32 3.23.2 城镇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城镇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32 3.33.3 农村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农村抗旱应急水源工程.33 3.43.4 生态抗旱应急补水工程生态抗旱应急补水工程.35 4 4旱情监测预警系统旱情监测预警系统.3838 4.14.1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38 4.24.2 旱情监
5、测旱情监测.38 4.34.3 旱情分析预测评估旱情分析预测评估.40 4.44.4 旱情预警旱情预警.40 5 5抗旱指挥调度系统抗旱指挥调度系统.4141 6 6抗旱减灾管理体系抗旱减灾管理体系.4141 6.16.1 抗旱减灾组织抗旱减灾组织.41 6.26.2 抗旱减灾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应用抗旱减灾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应用.41 6.36.3 抗旱宣传培训抗旱宣传培训.41 7 7投资估算与规划实施意见投资估算与规划实施意见.4242 7.17.1 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投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投资.42 7.27.2 建设项目资金筹措方案建设项目资金筹措方案.42 7.37.3 阶段投资安排
6、阶段投资安排.42 8 8规划实施效果及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及环境影响评价.4343 8.18.1 规划实施的社会经济效益规划实施的社会经济效益.43 8.28.2 规划建设项目规划建设项目.43 8.38.3 环境效益环境效益.44 8.48.4 其他产业影响其他产业影响.44 9 9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444 1010附录附录.4545 10.110.1 附表附表.45 10.210.2 附图附图.45 前前言言 xx 县抗旱规划报告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抗旱工 作的通知 (国办法200768 号)精神和xx 市抗旱规划大纲, 为了保证全县城乡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
7、态与环境安全,逐步提高 我县抗旱减灾能力和管理水平而编写完成的。 本次规划的目的是在 xx 发生中等干旱年时,城乡居民生活、工 业生产用水有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遭受大的影响。规划时重 点考虑发生严重干旱年时,城乡生活用水基本有保障,工业生产损失 降到最低程度;发生特大干旱时,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尽 量保证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用水。 规划利用我县大量详实的水利、水文、气象、环保、水资源等基 础资料,以 2007 年为基准年,2020 年为规划水平年,对全县水资源 量开发利用和发展进行分析,典型干旱年降水频率 75%的年份对应于 中度干旱年,频率 90-95%的年份对应于严重干旱年,
8、频率 97%的年份 对应于特大干旱年。预测各水平年遭遇不同频率的干旱时对 xx 的各 行业供、用水进行平衡分析,从而编制完成xx 县抗旱规划报告 的具体项目。 在抗旱规划项目的具体布设上,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建设一 批骨干水源工程,维修、改造、配套输水管道和渠系工程,新增应急 供水量,提高应急供水能力。按统筹规划的原则,重点布设抗旱应急 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建设、抗旱调度指挥建设、抗旱减灾管理建 设。共编制规划了 126 个项目,总投资320864 万元,规划实施完成, 基本能够保证全县居民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问题。 该规划工作得到了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水务局抽调了一批技术人员 成立了xx
9、 县抗旱规划报告编制办公室,专门负责规划的资料收集、 计算、制图、报告编制工作。 xx 县抗旱规划报告于 2009 年 3 月 8 日 开始,2009 年 6 月 10 日编制完成,报告完成后送初审小组初审合格,报 xx 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规划工作顺利完成。 规划编制工作经过编制人员近四个月的辛勤努力,全面完成了规划编 制任务,在资料收集和规划编制工作中得到了气象局、统计局、环保局、 水务局各科室等部门负责人和参加工作规划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我 们表示深切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编制水平有限,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在xx 县抗旱规 划报告编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提出宝贵意见。 编 者
10、 二九年六月十日 1 1基本情况调查与评估基本情况调查与评估 1.11.1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1 1)规划依据)规划依据 本次规划利用现有资料,采用相关的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和相关规 划成果。 2 2)旱情和旱灾基础资料收集)旱情和旱灾基础资料收集 (1)(1)旱情资料旱情资料 通过对全县 1956-2008 年的 xx 县降雨量统计,说明 xx 的旱情十分严 重,基本上是连年干旱,十年十旱。 (详见降雨量统计表) (2)(2)旱灾损失资料旱灾损失资料 通过对全县 1990-2007 年的农业、牧业、城镇旱情和灾情损失资料, 统计表明,xx 县的旱灾损失相当严重。 (详见附表 2-1xx 县
11、1990-2007 年 每次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表) (3)(3)抗旱效益资料抗旱效益资料 通过对全县 1990-2007 抗旱效益统计,xx 县投入抗旱资金少,取得 的抗旱效益十分明显。 (详见附表 2-5xx 县 1990-2007 年抗旱投入与抗旱 效益调查表) 3 3)特大干旱能力分析)特大干旱能力分析 经过对 xx 县现有水源工程调查分析,xx 县的现有水源工程不能满足 干旱缺水的需要,xx 县的水源工程抗特大干旱能力极差。 4 4)现状旱情及旱灾特征分析)现状旱情及旱灾特征分析 (1)(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xx 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xx 市西北部涪、琼两江中下流。东邻 合川,南
12、接大足,西连安岳,北靠蓬溪,东南与铜梁交界,西北与遂宁市 接壤。地跨东经 10530411060020,北纬 294733 30228之间,全境东西宽 47 公里,南北长 72 公里,幅员面积 1583 平方公里。 (2)(2)行政区划行政区划 xx 县建县于 1912 年,先后隶属遂宁、绵阳、江津、永川专区,1983 年划归 xx 市。据 2007 年统计,全县管辖 22 镇乡,总人口 92.53 万人,其 中农村人口 80.88 万人,占总人口的 87.4%,非农业人口 11.65 万人,占总 人口的 12.6%,xx 县人口密度较大,每平方公里 585 人。 (3)(3)水文气象水文气象
13、 气候气候 xx 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气候温和,热量充沛, 四季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无霜期长。春季气温回升早,夏季降水 集中,秋季阴雨绵绵;冬春少雨,多夏伏干旱,多年平均气温为 17.9。 最高月是 8 月,平均温度为 28,极端高温 42.7(2006 年 8 月 15 日双 江镇);最低是 1 月,平均温度 7,极端最低气温为3.8(1963 年 1 月 15 日)。全年无霜期长达 335 天,最多 365 天,最少 293 天,多年平均 日照时数 1228.4,日照最多是 1978 年为 1618.5 小时,最少是 1974 年, 只有 1015.7 小时。 降雨
14、降雨 xx 县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降雨时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据县气 象局实测资料统计,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 982.66 毫米,春季(35 月)为 223.08 毫米,占 22.7%;夏季(68 月)为 443.33 毫米,占 41.5%;秋季 (911 月)为 264.91 毫米,占 26.9%;冬季(122 月)为 51.33 毫米,占 5.2%;汛期(59 月)为 708.8 毫米,占 71.9%。因而出现暴雨的机率大, 暴雨往往伴随着洪涝发生。 降雨量不仅在年内四季分配不均,而且年际间、地区间变化较大,有 着明显的差异,其最多年(1956 年)降雨 1439.6 毫米,最少年(1966
15、 年) 降雨 650.8 毫米,两者相差 788.8 毫米,接近于年平均降雨量。在地区上 也分布不均,县境北部的玉溪、古溪镇及东部的上和镇的部分乡村多年平 均值为 825 毫米,南部的卧佛镇为 1017 毫米,中部地区在 941981 毫米 之间。 (4)(4)自然资源自然资源 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 涪、琼两江横贯 xx 县域东西,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 地下水一般由降雨补给,多年平均总量 6.11 亿立方米。中度干旱年 (p=75%)3.96 亿立方米,严重干旱年(p=90-95%)2.44 亿立方米,特大 干旱年(p=97%)1.50 亿立方米。在计算水资源量时仅考虑境内地表水
16、和 已利用的过境水。2007 年度全县平均降雨量 957.2mm,利用过境水资源量 11764 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 50800 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 54873 万立方米。 水力资源水力资源 境内有水域面积 49.3 平方公里,水力资源丰富,水电资源蕴藏量 14.2 万千瓦。 (5)(5)河流水系河流水系 涪江水系涪江水系 涪江是县内主要过境河流,属嘉陵江右岸大支流,河面宽,水流充沛。 发源于岷山东麓松潘县三舍译的红星岩(海拔 5010 米)和雪宝顶主峰 (海拔 5555 米)之间,向东南流经平武、江油、绵阳、三台、射洪、蓬 溪、遂宁等市、县,于潼到米心镇入境,再经玉溪、双江、梓
17、潼(县城) 、 桂林、上和、别口乡出境,进入合川,于合川市城南汇入嘉陵江。干流全 长 670 公里,流域面积 36400 平方公里。县境内长 67 公里,天然比 0.46,水域面积 18.8 平方公里,流域面积 838.75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 流量 461 立方米/秒,最枯流量 99.5 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 145.4 亿立 方米。 琼江水系琼江水系 琼江亦名安居河,是过县境的第二条大河,属涪江右岸较大支流。发 源于乐至县三星场金马寺,由西北向东南经遂宁的拦江、白马、安居、三 家区,在县境崇龛镇入境,又经柏梓、太安、塘坝、小渡镇,于小渡镇青 云出境。干流全长 235 公里,全流域面积 4
18、329 平方公里。县境内长 81.5 公里,流域面积 754.83 平方公里,天然比降 0.49,水域面积 13.8 平 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 26.6 平方米/秒,年径流总量为 8.39 亿立方米。 (6)(6)水资源概况水资源概况 地表水地表水 涪、琼两江横贯 xx 域东西,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 地下水一般由降雨补给,多年平均总量 6.11 亿立方米。中度干旱年 (p=75%)3.96 亿立方米,严重干旱年(p=90-95%)2.44 亿立方米,特大 干旱年(p=97%)1.50 亿立方米。在计算水资源量时仅考虑境内地表水、 已利用的过境水和地下水。2007 年度全县平均降
19、雨量 957.2 毫米,利用 过境水资源量 11764 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变 50800 万立立米, 水资源量为 50490 万立方米。 地下水地下水 县属川中红地层丘陵区,地下水储量不丰富,分布不均匀,地区差别 较大。按照大气降水渗入法和地下径流模数法计算,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 为 2.769 立方米,全县地下水资源储量约为 4383 万立方米。 5)5)经济社会指标现状调查经济社会指标现状调查 通过对全县 1987-2007 年全县经济社会指标现状调查,xx 县的社会 经济指标较差,不能抵御农业和城市旱情及旱灾的需要,致使 xx 县的旱 情十分严重。 (详见附表 2-3xx 县
20、2007 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调查表) 6)6)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 通过对全县蓄、引、提水工程、地下水源工程的规模和供水能力调查, xx 县的供水基础设施多数建于六、七十年代,运行多年,设备老化,供 水能力极差,需要更新改造。 7)7)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 通过对 2007 年至 2020 年的中度干旱年、严重干旱年、特大干旱年的 水资源供需状况调查分析,xx 县的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但供水基础设 施差,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年的需求。 8)8)干旱减灾体系状况调查干旱减灾体系状况调查 通过对全县抗旱组织机构、旱情监测和抗旱指挥调度等情况调查,
21、xx 县镇乡无专门的防洪抗旱组织机构,没有抗旱物资储备,防洪抗旱形势十 分严峻,需急待解决。 9)9)抗旱能力及评估能力分析抗旱能力及评估能力分析 (1)(1)现状抗旱基本情况调查现状抗旱基本情况调查 通过对 xx 县抗旱基本情况调查。显示 xx 县没有现代化的抗旱指挥系 统,目前对旱情收集的捕捉,仍靠人工实地调查,时间长,反应慢,不能 及时掌握抗旱的主动权。且没有固定的防洪抗旱车辆和物资;一遇险情, 防洪抗旱的车辆和物资基本上都是临时调度,抗旱能力较差。 (2)(2)常出现的抗旱缺水情况常出现的抗旱缺水情况 xx 县属于丘陵地区,丘陵地区面积 1256.11 平方公里,占县城面积 79.35
22、%。干旱缺水主要分布于这些地区,缺水的主要形式有水质性缺水和 季节性水资源缺水。 (3)(3)设施和管理存在的问题设施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抗旱设施存在的问题抗旱设施存在的问题 抗旱设施老化,年久失修,达不到设计供水水平。 管理存在的问题管理存在的问题 镇乡防洪机构不健全,没有固定的编制和人员,防洪管理工作由分管 农业的领导负责,但没有专职的防洪抗旱工作人员。 10)10)抗旱形势分析抗旱形势分析 根据 xx 县 2020 年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xx 县水资源工程 少,设施老化,配套设施差,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气 候变暖形势的日趋严峻,同时根据 xx 历年旱情的分析,xx
23、的旱情发生频 率越来越高,受旱程度越来越重。加之,xx 地处川中与川东结合部的分 水岭,特殊的地理环境,我们必须面对 xx 十年十旱,年年抗大旱,抗长 旱的现实。因此,未来抗旱工程的总体要求应该努力建成现代抗旱指挥系 统,覆盖县、乡、村,并建设一批水源工程,改造一批配套水利设施,切 实加强管理,实现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由被动抗旱由主动抗旱的转变, 牢牢掌握抗旱的主动权。 1.21.2 干旱灾害基本情况调查评价干旱灾害基本情况调查评价 1.2.11.2.1 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 根据 xx 县 1990-2007 年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表的要求,xx 县旱情及 旱灾十分严重。据统
24、计造成的受旱面积 853 万亩,受灾面积 768 万亩,成 灾面积 597 万亩,绝收面积 171 万亩。因旱粮食损失量 209410 万公斤, 农业直接经济损失 219683 万元,牧业旱灾损失 184944 面积,城镇干旱影 响人口 41 万人,影响工业增产值 252529 万元。年实际供水量 35107 万立 方米,因旱减少供水量 9693 万立方米。 1.2.21.2.2 历史干旱规律分析历史干旱规律分析 (1)(1)干旱规律特征分析干旱规律特征分析 根据 1987-2007 年干旱时间可以看出,xx 县旱情发生的时间一般在 头年的 12 个月至次年的 5 月,也有出现在 7-8 月的
25、情况。从这点分析可 以看出,xx 县的旱情主要是“冬旱” 、 “春旱” 、 “夏旱” , “秋旱”出现频 率较少。旱情出现的特征是“时间持续长,危害大,旱灾损失严重” ;属 于十年十旱,年年抗大旱、抗长旱的地区之一。 (2)(2)干旱时间分布特征分析干旱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从xx 县 1990-2007 每次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表可以看出,近 20 年来,连年发生干旱,月月出现干旱,干旱的频率相当高;持续时间长, 季节性干旱年份也较多,连续 12 次发生季节性干旱。 干旱发生频率分析。干旱发生频率分析。20 年来,年年都有干旱,时间持续最短的是 1988 年 1-2 月,持续时间最长的是 2006
26、 年 5-9 月。 干旱持续性分析。干旱持续性分析。统计表明,1991 年 3 月、1998 年 3-4 月出现“春 旱” (3-5 月发生的干旱) ,发生 2 次,频率为 9.5%;1989 年 7-8 月、 1990 年 7-8 月、1994 年 7-8 月、1995 年 7-8 月、1996 年 7-8 月、2003 年 7-8 月、2004 年 7-8 月、2005 年 7-8 月、2007 年 7-8 月出现“夏旱” , 发生 9 次,频率为 42.8%;1997 年 8-9 月出现“秋旱” ,发生 1 次,频率 为 4.8%;2006 年 5-9 月出现“春夏秋连旱” ,发生 1
27、次,频率为 4.8%;1988 年 1-2 月、1992 年 12-1 月、1993 年 12-2 月、1999 年 1-3 月、 2000 年 1-3 月、2002 年 12-2 月出现“冬旱” ,发生 6 次,频率为 28.6%;1987 年 5-8 月、2001 年 3-6 月出现“春夏连旱”发生 2 次,频率 为 9.5%。详见 xx 县易旱季节分布图。 (3)(3)干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干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xx 县土地面积 1583 平方公里,涪、琼两江河谷地 122.67 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 7.8%,这些地方一般不出现大的旱情;丘陵 1256.11 平方公 里,占总面
28、积的 79.4%,是干旱易发地区;台地 74.87 平方公里,占总面 积的 4.7%,只是高程较高的台地出现严重干旱,较低的台地一般不出现 严重干旱。 xx 县干旱最严重地区是卧佛、五桂、花岩、新胜、古溪、宝龙、米 心、别口等丘陵地区;干旱严重地区是双江、崇龛、上和、龙形、田家等 丘陵地区。详见 xx 县旱灾易发地区分布图。 1.2.31.2.3 城市基本情况和旱情调查城市基本情况和旱情调查 (1)(1)城区基本情况城区基本情况 xx 县 2000-2007 年城区干旱及抗旱基本情况调查表中显示,xx 县城 区人口 2000 年 11.2 万人,2001 年 11.5 万人,2002 年 11
29、.8 万人,2003 年 12.1 万人,2004 年 12.7 万人,2005 年 12.28 万人,2006 年 12.57 万 人,2007 年 12.68 万人。 2007 年城区生产总值为 733285 万元;第二产业 234810 万元,其中: 工业 148903 万元,第三产业 297114 万元。 (2)(2)城区供水城区供水 xx 县自来水厂是 xx 城区唯一的供水企业,自来水的水源是从三块石 电站引水渠中取水,经过引提水工程提水净化,2007 年的城区供水量为 3057 万立方米。 城区用水情况:居民生活用水(未包含电力发电工业用水)2113 万 立方米,其中:建筑业和第三
30、产业用水 176 万立方米;生态用水(园林、 绿化等)65 万立方米。 (3)(3)城区干旱城区干旱 xx 县城的供水水源是涪江地表水,一遇洪水和污染,县城无其他水 源补水,将导致城区正常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城区旱情十分 严峻;统计表明,2000 年因旱减少供水量为 534 万立方米,影响人口 2.12 万人,影响工业增加值 11914 万元;2001 年因旱减少供水量为 905 万立方米,影响人口 3.46 万人,影响工业增加值 20439 万元;2002 年因 旱减少供水量为 506 万立方米,影响人口 1.98 万人,影响工业增加值 12265 万元;2003 年因旱减少供水量
31、为 518 万立方米,影响人口 2.17 万 人,影响工业增加值 14203 万元;2004 年因旱减少供水量为 825 万立方 米,影响人口 3.4 万人,影响工业增加值 27520 万元;2005 年因旱减少 供水量为 22 万立方米,影响人口 0.1 万人,影响工业增加值 9863 万元; 2006 年因旱减少供水量为 1611 万立方米,影响人口 5.93 万人,影响工 业增加值 72737 万元;2007 年因旱减少供水量为 1070 万立方米,影响人 口 4.08 万人,影响工业增加值 22036 万元。 1.2.41.2.420002000 年以来旱灾特点分析年以来旱灾特点分析
32、(1)2000(1)2000 年以来干旱灾害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分析年以来干旱灾害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分析 干旱发生时间。2000 年干旱灾害发生时间在 1-3 月,时间持续近 3 个月;2001 年干旱灾害发生时间在 3-6 月,时间持续近 3 个月;2002 年 干旱灾害发生时间在 12-2,时间持续近 3 个月;2003 年干旱灾害发生时 间在 7-8 月,时间持续近 2 个月;2004 年干旱灾害发生时间在 7-8 月, 时间持续近 2 个月;2005 年干旱灾害发生时间在 7-8 月,时间持续近 2 个月;2006 年干旱灾害发生时间在 5-9 月,时间持续近 4 个月;2007 年 干
33、旱灾害发生时间在 1-6 和 7-8 月,时间持续近 8 个月。 从以上可以看出,2000 以来干旱连年出现,干旱年际变化不均;年 内变化较大。2000 年出现“春旱” ,频率为 12.5%;2003、2004、2005、2007 年出现“夏旱”频率为 50%;2002 年出 现“冬旱” ,频率为 12.5%;2001 年出现“春夏连旱” ,频率为 12.5%;2006 年出现“春夏秋连旱” ,频率为 12.5%;2007 年出现“冬、 春、夏连旱” ,频率为 12.5%;年内变化明显。 在 2000-2007 年 8 年中干旱持续时间最短的是 2 个月,有 4 次,主要 分布在夏季。出现春夏
34、连旱、春夏秋连旱的频率也较高,加之气温高,干 旱十分严重。 干旱时间长。2006 年出现了“春夏秋连旱” ,时间长达 4 个月之久, 是百年难遇的特大干旱年。2007 年出现“冬、春、夏连旱” ,时间长达 8 个月之久。 (2)2000(2)2000 年以来干旱灾害范围分析年以来干旱灾害范围分析 2000 年受灾面积为 35.9 万亩,成灾面积 27.9 万亩;2001 年受灾面 积为 56 万亩,成灾面积 43.6 万亩;2002 年受灾面积为 30.4 万亩,成灾 面积 23.7 万亩;2003 年受灾面积为 38.7 万亩,成灾面积 30.1 万亩; 2004 年受灾面积为 47.6 万
35、亩,成灾面积 37 万亩;2005 年受灾面积为 13.7 万亩,成灾面积 10.6 万亩;2006 年受灾面积为 84.6 万亩,成灾面积 65.8 万亩;2007 年受灾面积为 58.5 万亩,成灾面积 45.3 万亩;8 年来 受灾面积 365.4 万亩,成灾面积 284 万亩,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的比值为 78%。干旱受害的影响范围遍及全县 22 个镇乡及街道办事处,造成人畜饮 水困难,农业粮食减产,工业产值下降,严重地制约着 xx 县地方经济的 发展。 (3)2000(3)2000 年以来干旱灾害损失特点分析。年以来干旱灾害损失特点分析。2000 年总产值为 312320 万 元,干旱
36、受灾损失粮食 10532 万公斤,农业经济损失 12112 万元,影响工 业增加值 11914 万元,牧业经济损失 7833.75 万元,损失率 10.2%;2001 年总产值为 344335 万元,干旱受灾损失粮食 1828 万公斤,农业经济损失 26412 万元,影响工业增加值 20439 万元,牧业经济损失 12365 万元,损 失率 17.2%;2002 年总产值为 381228 万元,干旱受灾损失粮食 7563 万公 斤,农业经济损失 9454 万元,影响工业增加值 12265 万元,牧业经济损 失 676.15 万元,损失率 5.87%;2003 年总产值为 441219 万元,干
37、旱受灾 损失粮食 1200 万公斤,农业经济损失 4800 万元,影响工业增加值 14203 万元,牧业经济损失 6613.95 万元,损失率 5.81%;2004 年总产值为 525023 万元,干旱受灾损失粮食 2600 万公斤,农业经济损失 2835 万元, 影响工业增加值 27520 万元,牧业经济损失 10246.4 万元,损失率 7.73%;2005 年总产值为 596315 万元,干旱受灾损失粮食 500 万公斤, 农业经济损失 248 万元,影响工业增加值 9863 万元,牧业经济损失 3900 万元,损失率 2.35%;2006 年总产值为 635565 万元,干旱受灾损失粮
38、食 16186 万公斤,农业经济损失 36300 万元,影响工业增加值 72737 万元, 牧业经济损失 16122.6 万元,损失率 19.69%;2007 年总产值为 733285 万 元,干旱受灾损失粮食 13329 万公斤,农业经济损失 7400 万元,影响工 业增加值 22036 万元,牧业经济损失 10357.7 万元,损失率 5.43%;抗旱 损失程度逐年加大,抗旱资金也逐步投入,对抗旱的损失程序有一定的凝 止,但是由于抗旱持续时间长,气温一年比一年高,造成抗旱的损失逐年 增加。 1.31.3 抗旱基本情况调查抗旱基本情况调查 1.3.11.3.1 经济社会指标现状调查经济社会指
39、标现状调查 (1)(1)行政区划及人口组成行政区划及人口组成 xx 县建县于 1912 年,先后隶属遂宁、绵阳、江津、永川专区 1983 年划归 xx 市。据 2007 年统计,全县管辖 20 个镇乡,2 个街道办事处, 总人口 92.53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 80.88 万人,占总人口的 87.4%,非农 业人口 11.65 万人,占总人口的 12.6%。xx 县人口密度较大,每平方公里 571 人,其中最密的梓潼镇每平方公里 741 人,最稀的五桂镇每平方公里 416 人。 (2)(2)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 随着 xx 县的不断发展,xx 县的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2007 年 国内
40、生产总值达 733285 万元,其中第一产业 201361 万元,第二产业 234810 万元,第三产业 297114 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7924.84 元。 2007 年,全县农业总产值 174000 万元。 2007 年,全县工业产值 62961 万元,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 36.18%。xx 工业和个体私有经济不断发展状大,逐步成为 xx 县国民经济 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3)(3)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全县人均收入 14335 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10486 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3849 元。 (4)(4)粮食产量粮食产量 xx 县在中国西
41、部地区经济百强中名列 63 位,xx 市名列第 10 位,是 xx 市主要农业大县之一。耕地面积 80.5 万亩,其中:水田 42.25 万亩, 旱地 38.25 万亩。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主产水稻、小麦、红苕等 农业产品;农副产品以蔬菜、生猪、蚕桑、水果、养鱼为主,是 xx 市主 要的远郊蔬菜基地,优质水果基地和蚕茧基地,也是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 之一。 2007 年,粮食生产总量 380829 万公斤,其中:谷物类 27.41 万公斤, (稻谷 18.57 万公斤,小麦 3.24 万公斤,玉米 5.6 万公斤, )豆类 1.55 万公斤,薯类 9.14 万公斤。 (5)(5)牲畜牲畜
42、2007 年 xx 县总牲畜 59.187 万头。其中:大牲畜 2.05 万头(牛 1.86 万头,马 0.19 万头) ;生猪 56.8 万头,山羊 2.39 万头,家禽 1.9 万只;牧业总产值 87411 万元。 1.3.21.3.2 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 1 1、供水设施现状、供水设施现状 1 1)供水管网老化,供水效率不高)供水管网老化,供水效率不高 由于历史的和经济的原因,目前的城镇供水管网是上个世纪 70-80 年代铺设的,经过 30 多年的使用,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达 20%以上,使 现有的城镇供水系统安全保障难度加大。 2 2)水质监测体系不完善)水质监测体
43、系不完善 行业检测与企业的自身检测划分不清。水质检测还只是针对出厂水 和管网水,对用户终端水还未做到有效的检测,不能完全保证每个用户都 能用上合格的水。 3 3)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 根据 xx 农村饮水现状调查报告统计,全县拥有饮水不安全人口 451000 人。其中:水质问题的不安全人口为 94788 人,水量不达标人口 为 225390 人,方便程度不达标人口 22351 人,保证率不达标人口 108471 人。由此,推算出饮水不安全农村人口普及率为 56.12%。 根据集中式供水调查统计,全县拥有饮用自来水的受益人数为 77386 人。2007 年我县农村人口 80
44、.88 万人,统计表明我县农村饮水用户 84400 人;由此,可以计算出我县农村人口自来水普及率仅为 10.44%。 4 4)农村饮水缺水十分严重)农村饮水缺水十分严重 目前,我县已解决农村饮水 17.9 万人,还有 27.2 万人水量不达标, 且居住分散,贫困面大。因为缺水,大部分人只希望有水饮用,根本不能 顾及水质是否达标。 5 5)农民群众饮用安全水意识淡薄)农民群众饮用安全水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加之水资源缺乏农民群众只求有水饮用, 对水的饮用安全意识滞后,水污染防范意识差,给饮水安全带来严重的隐 患。 6 6)工程设施老化)工程设施老化 据统计,建于七十年代以前的电灌站 1
45、46 处,占总数的 56%。其中: 五、六十年代的 75 处,七十年代的 71 处。这些电灌站,主要设备是五、 六十年代的产品。由于建站时受设备质量、技术水平、配套动力和机型的 限制,又经过 30-50 年的运行,不少电灌站的电器设备绝缘破损漏电,难 以保证安全操作;水泵气蚀,出水量减少或不出水;输水管道锈蚀穿孔等 等。机组长期带病运行,效率低,个别电灌站已不能使用。 7 7)改造资金不足)改造资金不足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全县已改造电灌站 19 处,25 台,1048 千瓦,但仍然有 120 余处电灌站设备老化。因资金不到位,不能更新设备, 效率显著下降,根本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农业灌溉
46、。 8 8)工程配套差)工程配套差 现有水利工程设计灌面为 47.18 万亩,有效灌面 34.62 万亩,占设 计灌面 71.4%;保证灌面为 23.4 万亩,占设计灌面的 49.6%,占有效灌面 的 69.4%;设计干、支渠道 659.6 公里,实际配套 437.9 公里,占设计的 53.7%。 9 9)渠道坍塌,淤积十分严重)渠道坍塌,淤积十分严重 由于年久失修,目前已有 200 余公里的渠道坍塌,尚未整治修复; 设计防渗渠道 392.7 公里,现已防渗 210.9 公里,占设计的 53.7%。由于 工程配套差,有的水库自修建以来就是死水一潭。渠道有大部分没有防渗 工程,输水利用率只有 4
47、0%左右,灌溉成本高,严重影响了灌溉效益。 2 2、地表水源工程、地表水源工程 xx 全县拥有蓄水工程 73 处,引水工程 73 处,涪、琼两江提水工程 404 处,其中:中型蓄水工程 2 处,总库容为 6500 万立方米;小型蓄水 工程 71 处,总库容为 4699.9 万立方米;实际提、引能力 9409.9 万立方 米,其中:从水库提、引水能力为 6541.3 万立方米,从江河提、供水能 力 2868.6 万立方米。 3 3、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 我县拥有幅员面积 1583 平方公里,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和地下径流 模数法计算,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 2.34 万立方米,全县地下水资源储量 为
48、 3704.22 万立方米。 4 4、地下水源工程、地下水源工程 全县拥有地下水井 13265 眼,其中:配套机井 8000 眼,供水能力为 1022 万立方米。 5 5、其他水源工程、其他水源工程 xx 县的集雨工程较少,无污水处理再利用工程,其它水源工程主要 是溪河石河堰工程。我县拥有大小石河堰工程 830 座,设计蓄水量为 1454 万立方米。这些石河堰建于上世纪 60、70 年代,由于运行多年,多 数石河堰被淤积或冲垮,不能正常蓄水。 6 6、抗旱应急备用水源、抗旱应急备用水源 xx 县无专门的城市和农村抗旱水源,靠天靠地表水解决抗旱应急水 源问题,一遇天干江河水利工程蓄水量下降,抗旱
49、就找不到水源,因此常 出现旱情、险情。 1.3.31.3.3 历年抗旱投入与抗旱效益调查历年抗旱投入与抗旱效益调查 1 1、抗旱投入统计、抗旱投入统计 据 1990 年-2007 年 18 年统计,县委、县政府历年对抗旱工作都高度 重视,组织专门的工作组,由县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基层,指挥抗旱工作,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 2006 年,xx 县委、县政府召开抗旱紧急会议 10 多次,发出抗旱文件 20 个,出动 10000 多名干部投入到抗旱中,群众 和社会各界人士投入抗旱救灾中的人达 434.96 万人次,有 295 家单位和 个人捐钱捐物 328 万元,其中:接受社会各界捐款达 253.
50、1 万元;市、县 财政拨款 280 万元,群众自筹资金 560 万元,投入抗旱的资金达 893.2 万 元。 2 2、抗旱效益统计、抗旱效益统计 据 2006 年统计,由于各类抗旱措施有力,xx 人在特大干旱面前不动 摇,坚持抗旱,与旱魔做顽强的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不因旱 渴死 1 人和 1 头大牲畜”的抗旱目标。解决了 53.2 万人、61.08 万头大 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减少粮食损失 15.25 万公斤,减少农业经济损失 18.24 万元,减少工业增加值损失 27360 万元,减少牧业经济损失 7300 万元,创造了 xx 抗旱史上的辉煌。 3 3、抗旱面积统计、抗旱面积统计
51、2006 年我县的抗旱灌溉面积达到 38 万亩,为 xx 县的农业减少损失 18.24 万元。 1.3.41.3.4 抗旱减灾保障体系现状调查抗旱减灾保障体系现状调查 1 1、抗旱服务组织、抗旱服务组织 我县拥有抗旱服务组织 23 个,其中:专职的防汛抗旱机构 1 个,有 编制人员 8 人,兼职的防洪抗旱报务机构 22 个,其中:镇乡、街道办事 处的农业服务中心 22 个;这些机构无专门的编制,有兼职人员 23 名,有 预备的抗旱人员 669 名,拥有应急送水能力 10 吨/次,机动浇地能力每天 400 亩。 2 2、抗旱预案、抗旱预案 xx 县防汛抗旱办编制有全县的防汛抗旱工作预案和抗旱应急
52、 处置预案 。各镇乡(街道)及县直有关部门也都编制了相应的预案 。 一旦发生旱情,随时都可以启动相应的抗旱应急处置预案 。同时,每 年结合实际,对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可操作性。 2008 年 10 月 1 日, xx 市防汛抗旱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抗旱工 作进入了一个依法抗旱和科学抗旱的崭新时期。 3 3、旱情监测网络系统、旱情监测网络系统 xx 县防洪抗旱应急办公室无专门的旱情监测系统,土壤墒情监测主 要依靠气象局分析提供。防汛抗旱应急办公室有办公电脑 4 台,传真机 1 部,固定电话 1 部,抗旱指挥系统基本健全。 1.3.51.3.5 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现状调查城市抗旱应急备
53、用水源工程现状调查 xx 县城市饮用水从三块石电站的人工运河中提水处理后供用,无城 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抗旱水源的主要依靠涪江河的地表水。涪江河系径 流式河床,没有拦河设施,来多少水就走多少水;因此 xx 县没有饮用水 备用工程。 1.41.4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 1.4.11.4.120072007 年实际供用水调查年实际供用水调查 降雨量统计表降雨量统计表 年/月123456789101112全年 195616.213.428.8194.799.6262.7177.8292.4198.489.351.315.01439.6 195720.636.115.989.
54、466.2144.9250.874.2161.557.336.612.4965.9 195815.15.59.6106.581.7174.3303.4170.982.667.728.433.01079.7 19596.132.033.214.4183.0196.7137.255.7129.862.546.814.3911.7 196011.826.110.574.1121.2188.3191.7122.0116.988.542.917.11011.1 19616.024.436.155.190.138.6219.2126.699.1120.751.017.7884.6 196222.86.82
55、8.657.0135.1155.5172.8215.9131.476.138.110.61050.7 19635.119.127.846.2125.387.7182.7103.8151.8122.065.027.9964.4 196422.06.025.688.6116.0204.049.7305.4242.370.229.917.51177.2 196528.615.432.9124.4114.7206.4371.6251.987.8118.115.446.71413.9 19666.213.111.149.682.565.196.8120.767.788.423.326.3650.8 19
56、6717.833.854.1101.7129.9328.5181.0122.5129.784.953.39.51246.7 1968199.836.456.491.876.9107.5247.8178.7141.072.953.83.71086.7 196914.81.866.817.830.175.4190.559.5201.494.486.65.8844.9 197026.227.747.365.1114.6132.4202.464.4156.968.444.78.7958.8 197125.811.612.653.6144.6149.662.291.7109.666.215.16.574
57、9.1 197211.235.617.3103.5142.7112.7106.314.6140.478.728.12.9794.0 197313.35.527.6103.7105.3142.3302.532.0313.173.223.723.81166.0 19749.518.738.766.583.4221.8154.2292.592.581.616.918.61094.9 19758.922.029.290.3103.0187.637.3121.6161.0101.238.740.8944.6 197616.28.132.537.5221.4116.3132.092.3126.983.04
58、2.022.2930.4 197714.314.529.9131.554.4132.9125.979.531.389.539.713.6757.0 197823.03.533.077.2129.1171.5136.155.741.229.758.54.3762.8 197917.210.424.653.154.371.6113.5172.9320.9137.420.916.81016.6 198023.510.38.190.299.2121.1171.9322.779.8112.441.213.71094.1 198118.115.516.080.8148.5129.2255.8124.384
59、.235.929.819.1957.2 19824.019.223.981.4157.9101.8146.379.4236.960.960.228.41000.3 198325.720.516.334.8189.895.876.2245.3177.989.835.115.11022.3 198413.3.18.868.5247.4149.2276.3160.090.638.217.420.21092.7 198521.915.956.399.2118.1161.7146.573.4205.148.051.028.91026.0 198610.728.845.156.0133.8120.6418
60、.4106.0142.940.533.06.81142.6 198712.35.035.086.959.6105.2159.9258.2105.586.233.711.2958.7 198817.56.531.128.6115.5214.9275.357.0170.187.413.518.91036.3 198930.427.120.787.877.2160.6383.8128.4101.478.536.221.51153.6 199020.028.325.982.7106.5133.479.5127.452.5111.640.42.1810.3 199113.522.320.735.417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设备监控与管理
- 语法全册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语法总结
- 信息技术(第2版)(拓展模块)教案 拓展模块5 5.3常用核心技术2
-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
- 2019年小学安全教育全册教案
- 【中考考点基础练】第1讲 内能 内能的利用 2025年中考物理 一轮复习 (河南)(含答案)
- 2014-2020年全球PET注坯系统行业市场深度调查及战略投资分析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无纺布厨师帽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折叠胶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工业钢质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山西省中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及解答参考
- DB23T 3844-2024煤矿地区地震(矿震)监测台网技术要求
- 《阿凡达》电影赏析
- 火灾逃生自救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DB42-T 2286-2024 地铁冷却塔卫生管理规范
- 合作伙伴合同协议书范文5份
-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高级执法资格考题及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装备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PHM)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中式烹饪赛项)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2024新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1课我们的身体教学课件含微课视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