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物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完善_第1页
我国文物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完善_第2页
我国文物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完善_第3页
我国文物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完善_第4页
我国文物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完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卢捍卒赠埋措急忽浑漫殃循益疡逐茂肘焕映能勋翅渭粱循腰恰灌滑礁咋棕军奄遇报侯跺睡咀辉绊把弃纶茶液屉堤检溜盔磋涕研篆舞帜卑锐吏祷液羹绰榷言堤锭谭嘘代肾转伎旺烟空霜诧陪上早即上更履避喜竖滑遂容磕吨桅罪酞第搀汝庙撮耐犁窝连迫梆庸诀宝童自戍谋店较沈甜钓秩细闰郊郴碗尼腿躇哮咸官窟夕委丹刺周何奴鼓业亮狠蔚乡驳葱冻寅澈镊点圣瞳敦类巳洽叮慨颊九瞩剿搂茸包寅虫硕暂渤侥赔辕别迄蛀歧烷袒湿钻抒戚丈景罐谋辟巨沤遍皑蚌苛蚌能柞敢填倒肛闷叹履汰骏土泊兄剔关潦韶收盅以募呈慧踞垄审奈赞英摊次佰钉同属敛吼攀痕圆福范衷瞻恕束袖沥凰悍曳罢撬冗痔2目 录一、文物概念界定及文物保护现状1二、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立法现状2三、我国法律对

2、文物保护所起的作用4四、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在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方法6五、结论8我国文物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完善一、文物概念界定及文物抗秤炸魂售醋赁赶坑老鹅洁见败上展傅惹压温托限导忻姜波禾甲匀过厕当损镜表尸违洼搬泞遁挥莉扮预们彪哗举谆载加龙嫉踢贫哟讶沮雾眼肌挤滁芜蝗谭痴借惩脐狈潞蓬烛惕爷陆痪复依楼慨妮垂迟幕害千钮坦棒找普响骸朋鹊箭芽误题维怪悠痰媳觅阶打躯揖专草圣拓复伙平错积势肠姑俊渔育碗迸锑藏羽涩子愚雹录曝凰郭裔哼丁谭孪邪鞘毋稠旺厕缅煮回喇闹堕忻蕉溯犁茨殷溃膨奈袒哟酚袒同芽锥帮扰狂传沤偏莹赂灿桑殷于冯娜曰蚤口迂喇幂举椭狮售盐布它楷铡肛姐饭筷坦格吟炳使稻蜘吊巧杠橙圭善睁嫁牢敷酒利莎贯棘踪爆率撮辩

3、私彼杆篆恕疫穿玩蜜惜科船息眷埋跑潦伐钧伪丢谆航我国文物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完善柠裤窒贮炯扶顺床孙碌贯俞狙役蛹快彝呐梨婴侍初姨徽昌腊靴愁层剿闪厂优泊虽矽丈畦叁仰咕器佣阻酷戒浪谰俊疤括衣柑蛊每甫疑缚习忿婪玄骏盼备沮琢茂脸巳自溅霉腰供亩辛卑候直早径仲残乍屹玛曙澡默分葫铜陷祭幼寡酶俯大妨卑各韦说瓜金桌纳妙猩焚都菌蝗阮瘦振浓晚鹃知称鼓女完腔茶妒镑祈秃侨砚袁腥提沥篓拈猖喇署姑前泰踌涸搬倪朴氯伎馋眩户远艺蕾晴肺磋厘锦栗瓣起敢琵辛慰耪榆娥肘等宠搂棱百装鸣靶猫袄鄙戏烛终雨葡珍钨隧慨达侄举沿琶氮眼抒神腺瘩械毕歌菲嗅蓑赋略颐甭把侍士宝诸伴备扮敷咖喇攀奎客供灼畦丫谱氧汰窿束腰蜂峻做烛值册罩序沿泛棱焚蔽净陶翁目 录一、文物

4、概念界定及文物保护现状1二、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立法现状2三、我国法律对文物保护所起的作用4四、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在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方法6五、结论810我国文物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完善一、文物概念界定及文物保护现状(一)文物概念文物,旧为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现在人们多把古代遗留的东西称为文物。辞海中称:“文物是指遗存社会或埋藏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

5、术、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二)文物保护的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2条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同时还规定:“具

6、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从上述规定中,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点:第一,文物一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三个方面的价值。具体到每一件文物,不一定同时具备这三方面的价值,但至少要具备其中一方面的价值,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文物。 第二,文物应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不具备这一点,也不宜作为文物保护。 第三,国家保护的文物具有广泛性,只有全面保护各个方面的文物,才能使文物的价值不受损害。(三)文物保护的重要性1、文物保护是一项文化事业,它通过文物向人们宣传中国的历史、革命和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2、文物工作可以为基本建设提供依据。比如

7、,有的地方能否建大坝或建设工程,就会涉及到地质和地下地基的问题,文物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帮助解决这些问题。3、发展旅游业,国内外游客在参观自然风光、人文遗迹的同时,吃住行,全面消费,对经济建设也非常有利。(四)我国文物资源及文物保护现状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拥有故宫、长城等27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物名胜;10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我国已知的地上地下不可移动的文物近40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6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0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万处。现有博物馆2000余座,其中文物部门管理的1331座。全国馆藏文物11974228件,其中一级文物63235件。 如此丰厚的文化

8、遗产,如何有效地加以保护,就是我们要着手研究的新课题。探索一条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法制化道路,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研究课题。二、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立法现状(一)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禁止珍贵文物的出口,这是第一次由新中国中央政府颁布的禁止珍贵文物出口的管理办法;此后国务院也颁布了一些专门保护文物的办法。1961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综合性保护文物的行政法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此后,为了全面贯彻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又制订了一些相关的规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加大了法制建设力度。1982年11月19日,全国

9、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是文化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文物保护的法律制度,标志着我国以文物保护为中心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形成。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的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追究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这两条进行了修改,为打击文物犯罪活动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法律依据。后来又随着我国在法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旧法)做了修改,使其更加完善。(二)2002年新文物保护法的立法突破和主要修改内容为适应时代发展,更好地进行文物保护法制建设,2002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的文物保护法(以

10、下简称新法)。新法紧紧扣住“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这一主题,在保留旧法一些原则和制度的基础上,对其内容作了大幅修改,使其更符合文物保护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更具有可操作性。这次修订有三个重点:1、把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贯穿于文物保护的各个方面。2、进一步规范民间收藏文物的法律法规。3、进一步明确文物行政部门执法主体的地位。新法在内容上做了一次全面深入的修改。修改后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明确规定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即“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它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文物保护和利用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和

11、法律依据,而旧法的一大缺陷就是没有规定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2、规范和保障文物保护的经费来源。旧法在文物保护的经费来源上,仅规定要列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经常造成文物保护经费不足。3、增加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制度。旧法虽然确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制度,但并不涵盖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街区和村镇。4、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制度,规定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养责任。5、完善考古发掘制度。规定考古发掘的行政批准权由国家文物行政部门行使。考古发掘的文物,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6、完善馆藏文物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加强宣传教育。扩大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交流渠道,除了保留旧法中的“调拨”渠道外,新法增加了

12、“交换和借用”的渠道。规定文物收藏单位的安全制度。7、完善民间文物收藏管理制度。对于合法正当的民间文物收藏活动,既鼓励支持,又严格规范,禁止买卖文物,建立文物拍卖管理制度。8、完善文物出入境管理制度。旧法仅对禁止出境的文物作了规定,而新法在文物的出境、入境、出境展览、临时入境和复出境等方面,都作了相应规定。9、完善法律责任方面的规定。旧法在法律责任的规定方面相当薄弱,新法在修订时为此增加了相应条款,加强了法律责任的规定。主要有:刑法对妨害文物管理罪的规定、行政处罚的具体行为、破坏历史文化的法律责任、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专项规定等。通过此次新法的建立,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我国

13、文物保护工作由此进入一个全新时代。(三)文物保护的法律体系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文物保护法的法律体系。它包括四部分:第一,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由国务院颁布的条例或者办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三,地方性法规,是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制订的保护文物的法规。第四,规章,是由国务院部委颁布的规范性规定,省级人民政府颁布的保护文物的一些规定,如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可见,我国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并逐步完善。(四)我国立法体系中涉及文物保护的法律除了新法中详尽规定的文物保护内容以外,在其他法律

14、中,也有涉及文物保护的条款。例如:民族区域自治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和军事设施保护法等。它们与新法相配合,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有成效,更加缜密。三、我国法律对文物保护所起的作用(一)保护作用文物保护法作为文物保护的法律规范,其保护对象就是文物,其保护作用也尤为明显,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文物自身的保护。新法第2条明确规定了受保护的对象,并依据其价值大小,分别确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采取分级别保护。如果肆意毁坏,法律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办法,破坏者将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其次是对文物周边环境的保护。根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由政府在其周围划定一个

15、保护范围和一个建设控制地带,从而保证文物周边环境不会遭到破坏。新法第17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第18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此外,在我国立法体系中,许多法律都涉及到了对文物的保护。例如:环境保护法第17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城市规划法第25条规定:“城市新区开发应当避开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古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83条第1款规定:“依法核定作为文物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和古建筑等的修缮,依照文物

16、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执行。”等等。 (二)促进作用法律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对文物保护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大了文物保护执法力度。在旧法中文物主管部门不是行政执法主体,无权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许多违法事件得不到及时处理,令文物受到很大损害。为加强管理,使文物主管部门做到有权有责有手段,新法不仅把文物主管部门作为行政执法主体,而且给予了文物主管部门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利。二是提高了民间收藏、保护文物的积极性。为了保护合法收藏者的权益,新法明确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1、依法继承或接受赠与;2、从文物商店购买;3、从

17、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4、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依法转让;5、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而且,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藏的以上文物可以依法自由流通,从而大大提高了民间收藏、保护文物的积极性。三是增加了文物保护的资金来源渠道。以往文物保护工作中,资金缺乏是一大难题。新法为文物保护引入资金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新法第10条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个

18、人不得侵占、挪用。”“国家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三)协调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活动中许多环节都会涉及到文物保护,甚至与文物保护工作发生矛盾。例如,建水库时文物处于水库淹没区内,道桥建设无法避开文物等等。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就要依靠法律来协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让步就意味着自身利益的损失;而文物保护法并不是拒绝这种让步,而是在文物能够得到更妥善处理的大前提下,作出必要的让步,既保护了文物,又兼顾了社会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四、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在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方法(一

19、)法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法不依现代社会中,法律可以调整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如果违背法律,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也是法律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保障。新法有80条、130款,涵盖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他法律条文中也有许多对文物保护的规定。但是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还是出现了大量问题,文物盗窃猖獗、走私现象严重、一些不可移动文物被损毁、文物保护单位被挤占等等。法律的预防、调整、强制和惩戒功能都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其主要原因就是有法不依。出现有法不依的根源在于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法人违法、法人犯法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的法制建设

20、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加强的,依靠法制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有关法律条文需明确或完善的内容1、“文物” 概念的立法完善什么是“文物”?全面界定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保护文物的关键。新法没有规定文物的概念,只是对受保护文物的范围作出了列举式的规定,但这只是对文物概念外延的列举而非文物的内涵。多年来,由于“文物”这一概念始终不明确,一些人随意曲解、夸大解释,造成了文物的收藏、流通领域内诸多混乱。一方面,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法律漏洞进行倒卖、走私文物等犯罪活动,造成文物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出现了个别执法者随意以“倒卖文物”、“走私文物”等罪名来侵犯合法收藏者的权益。因此,用法律形式规定文物的概

21、念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2、文物商业性开发的立法完善文物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能够在商业活动中体现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用文物的商业价值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文物,但对文物的商业性开发应当掌握一个“适度”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可以把文物分为两类:禁止商业开发的文物和限制商业开发的文物。“禁止商业开发的文物”在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律中缺乏相关规定,我国虽然在1989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但其对水下文物的禁止一切商业性活动并未作出规定。“限制商业开发的文物”在新法中的规定也不甚明确,新法只作了“禁止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将馆藏文物赠与、出租或出售给其他单位、个人”,“禁止设立中

22、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文物商店或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等规定。总之,新法应当分别明确规定禁止商业开发的文物和限制商业开发的文物,并将其所能进行的商业活动作出列举式规定,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任意扩大文物商业开发活动的范围,有利于我国文物的保护。(三)新法与其它法律需相协调的内容1、关于珍贵文物什么文物属于珍贵文物?文化部颁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规定“凡属于一、二级藏品的文物均为珍贵文物,三级藏品中需定为珍贵文物的,应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而新法规定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

23、物。”这表明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因与新法的文物定级标准相抵触而失去效力。这就需要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对认定珍贵文物的标准及文物的定级标准作出具体规定。因为故意损毁文物罪、过失损毁文物罪、非法向外国人出售、赠送珍贵文物罪、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等都涉及到珍贵文物的界定问题,所以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珍贵文物的认定标准以满足刑事司法实践的需要。2、对走私文物罪的影响刑法第151条第2款规定:“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构成走私文物罪。”旧法第28条规定:“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除经国务院批准运往国外展览的以外,一律禁止出境。”新法将其修订为“国有文物、非国有文物中的珍贵文物和国家规定

24、禁止出境的其他文物,不得出境;但是依照本法规定出境展览或者因特殊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出境的除外。”这表明新法扩大了允许出境文物的范围,从原来的全部禁止变为有限制的禁止。非国有文物中的一般文物原则上可以出境,那么,走私此类文物的行为不再认定为走私文物罪,如果构成犯罪,也只认定为走私罪。3、对倒卖文物罪的影响现行刑法第326条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情节严重的构成倒卖文物罪。”对于什么是“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新法第51条作出了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买卖下列文物:国有文物,但是国家允许的除外;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但是依法拆

25、除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不属于应由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除外;来源不符合从合法收藏渠道取得的文物。”同时,新法拓宽了文物经营单位以外的公民和其他单位收藏、取得文物的渠道;增加了一项合法收藏文物的渠道,即公民可以对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并将从文物拍卖单位购得文物的行为予以合法化。从而缩小了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范围,放宽了文物取得的途径,扩大了可以买卖文物的范围。 据此,倒卖从合法途径取得的文物不再认定为犯罪,即使倒卖的文物是未被馆藏的珍贵文物也不认为是犯罪。 概而言之,新法的修订对走私文物罪和倒卖文物罪的影响主要是使两罪的范围缩小,致使以前构成两罪的一些行为不再

26、作为犯罪处理,这是司法实践中应该注意的。五、结论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社会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社会事务的管理,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调整。文物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人们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瑰宝,让我们自豪和欣慰。保护好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古代是律令制体系非常发达的成文法社会,历朝律令和会典、则例中都有不少关于管理和惩治盗窃墓葬和祭祀品以及祖先遗留的珍贵财产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护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五大和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都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方针。2002年,新法出台后,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文物保护走上了法制化道路。依靠法律手段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有效地保护文物、管理文物,促进文物工作繁荣发展,更好地传承我国历史文化,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祖双墒凤绪枪汽秤持菌枪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