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_第1页
我国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_第2页
我国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_第3页
我国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_第4页
我国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提示 一 、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法 律 硕 士 专 业 的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类 型 分 为 :基础性 理论研 究、应 用性专 题、案 例分析 、调研 报告。 二 、 论 文 的 正 文 篇 幅 要 求 为 : 基 础 性 理 论 研 究 论 文 不 低 于 2万字,属于应用性专题,案例分析与调研报告的学位论文,不低于 1.5 万字。 三 、 应 用 性 专 题 、 案 例 分 析 、 调 研 报 告 型 的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必须要有 案例材 料作为 支撑, 案例材 料计算 在正文 篇幅的 字数内 。 注( 其余

2、要 求见网页):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网 站- 研 究 生 部 网 页- 法 律 硕 士- 培 养 要 求-关于规 范法律 硕士学 位论文 的通知提示: 我国民 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 是 基 础 性 理 论 研 究 论文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参考标准法 律 硕 士 理 论 性 研 究 论 文 法 律 硕 士 调 研 报 告 、 案 例 分 析 报 告 、 评 阅 参 考 标 准 应 用 性 专 题 研 究 论 文 评 阅 参 考 标 准 一、 论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与司法实践价一、论文的选题意义 值 二、对文献资料掌握的程度 二、所选案例及调研数据是否紧扣论题 三 、 论 文所反 映 出 的基

3、础 理 论 和专门 三、 论述及论证方法是否反映了对基础理知识水平 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四 、 是 否 针 对 特 定 的 问 题 做 出 了 独 立 思四、论文的创造性 考, 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 方法 五、 不拘泥于理论性研究论文格式, 具有五、写作的规范性和逻辑性等方面 与论文类型相适应的写作规范与逻辑 六、论文的不足 六、论文的不足 论 文 所 反映出 的 基 础理论 和 专 门知识 论文所反映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优( )良( )中( )差( ) 优( )良( )中( )差( ) 论文写作水平 论文写作水平 优( )良( )中( )差( ) 优( )良( )

4、中( )差( ) 该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 该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 是否同意该硕士生参加论文答辩 是否同意该硕士生参加论文答辩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我国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 research on the time period system of civil procedure law in china作 者 姓 名:汤 小 花指 导 教 师: 唐力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内容摘 要 公平和效率是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价值追求,在程序正义更为人们所重视的今天,实现实体正义的同

5、时又兼顾程序正义, 必然为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大众的利益所决定。 一系列以公正和效率为主题的司法改革也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二个 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 中也将实现司法公正、 提高司法效率、 维护司法权威 作为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不可否认, 公正与效率已经成为衡量司法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 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程序利益, 同时也影响到人民法院案件审判效率和审判质量的提高。然而,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期间制度却存在诸多不合理,比如没有科学地分配法院和当事人之间的权力 (利) 配置, 没有赋予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 法院的职权主义色彩浓厚, 没有科学地设置

6、各种诉讼期间等等。 这样的立法现状不但不能促使当事人依法及时行使诉讼权利, 履行诉讼义务, 而且也不利于法院及时正确地审理案件,无法确保诉讼进程的连续性。 民事诉讼期间作为民事诉讼一个保障措施, 在我国的立法尚称不上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且我国学界也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 的缺失。既有的研究也只是立足于具体的期间制度或者在阐述相关制度的同时有所涉及,因此,难免出现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的认识不够全面, 尤其是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的共性问题研究不足。 本文认为, 司法改革的成败在于改革是否以全局观念为指导, 民事诉讼期间的改革也同样,没有对民事诉讼期间共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就不

7、可能完善具体的期间,比如举证期限的改革。 因此, 本文试图以整体的思想为指导, 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进行系统的研究, 通过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的基本理论、 立法意义、 期间的共性以及法律后果的分析, 来剖析现行民事诉讼法中一些重要的诉讼期 间制度的立法和实践状况。 并在通过比较各国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的立法与实践的基础上, 以促进诉讼、 保障当事人程序利益和主体性、 程序安定为原则, 提出我国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的总体设想以及具体期间的改革措施,以期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以及司法实践有所裨益。关键词:期间制度;诉讼效率;程序利益1abstract justice and efficiency are th

8、e basic values of the civil procedure. today the justice of proced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justice of both entity and procedure,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multi- interests-oriented society. a series of reforms about the litigation

9、that tagged justice and efficiency are undergoing, and the supreme court released the second outline of the reform of the peoples court, calling for the realization of judicatory justice, efficiency and maintaining the judicatory authority. these are its basic mission and target. undeniably, justice

10、 and efficiency become the criterion of the judicatory reformthe time period system of civil procedure law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paritys procedure interests and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he trial of the peoples court. but there are many defects and unreasonable regulations in the time p

11、eriod system. for example, the power and the rights between the court and the party are not reasonably distributed, the neglect of the status of the party as a subject, the authority principle is the main principle, and so on. such legislation cannot urge the party to use his rights and carry out hi

12、s obligations in time, and it is also bad for the court to try cases, keeping the procedure intermittentas an insurance system, the time period system is not a whole system in the legislation, and it is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by the researchers, leaving a vacancy in the study. the existed studies

13、 mainly focus on the specific time period, leading unilateral ideas about time period. i consider that the whole concept is the guide of the judicatory reform; it is the same to time period. the lack of research of the common rules will not ensure us to perfect the specific time periods. so this art

14、icle tries to have a systemic study on the time perio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purpose, common rules and the legal effect with the whole concept as a guide. then i try to research some typical time periods with the foreign legislations for reference, and lastly i try to perfect the time period s

15、ystem with the principles like promoting the litigation, the peace of procedure and ensuring the partys rights and suggest some measures to carry out. i hope such suggestions are helpful to the emendation of civil procedure law and the practice key words: time period system; litigation efficiency; p

16、rocedure interest1目 录 引 言. 1 一 、 民 事 诉讼 期 间 制 度种 类 和 构 成2 (一)民事诉讼期间的分类. 2 (二)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的构成4 二 、 我 国 民事 诉 讼 各 期间 制 度 的 立法 与 实 践 现 状5 (一)民事诉讼期间制度通用规则的立法与实践现状5 1.民事诉讼期间制度通用规则的立法现状5 2.民事诉讼期间制度通用规则的实践现状7 (二)民事诉讼主要的期间制度的立法和实践7 1.民事诉讼审限的立法与实践. 7 2.民事诉讼举证时限的立法与实践9 3.民事诉讼答辩期间与管辖权异议期间的立法与实践. 11 三 、 我 国 民事 诉 讼 期

17、 间制 度 的 完 善 12 (一)民事诉讼期间制度通用规则的立法完善 12 1.增加约定期间的规定12 2.建立期间的变更制度13 3.关于期间的计算问题14 4.明确违反期间的法律后果 14 5.期间的补救 15 (二)民事诉讼审限的立法完善 15 1.增加再审审限的规定15 2.审限延长事由法定化15 (三)增加民事诉讼举证时限的规定. 16 1.举证时限的确定主体和确定方式 17 2.举证时限的变更. 17 3.确立逾期举证的失权后果 17 (四)民事诉讼答辩期间的立法完善. 181 1.答辩期间的调整. 18 2.确定答辩期间的失权后果 19 (五)民事诉讼管辖异议期间的立法完善19

18、 1.重新确定管辖权异议期间 20 2.确定逾期不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失权后果 20 结语. 22 参考文献232 我国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 引 言 期间制度作为民事诉讼的保障制度之一, 虽然我国 民事诉讼法 有专节规定, 但无论从法条的数量还是从制度的完整性上看, 都存在着不足和缺陷。 由于立法简单, 司法实践中也没有严格地遵守期间的规定, 而期间又关系到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质量和充分程度, 也影响到法院审判的质量和效率, 所以, 违反期间并侵害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以及拖延诉讼的情况时有发生。 立法对期间制度重视不够, 学界也尚未对期间制度给予足够的关注。 既有的关于期间制度的研究, 多集中在对具体

19、制度中所涉及的具体期间, 而很少对期间制度本身, 尤其是对期间的通用规则进行研 究。 比如, 对于举证时限, 现有的研究成果一般集中在对举证时限制度在整个证据制度中的作用和它的失权后果, 而鲜有对举证时限的期间问题单独进行探讨。 期间制度虽然属于保障制度之一, 而且大多属于技术性规范, 但是, 其对于促进诉讼、 保障当事人和法院行使诉讼权利 (力) 和 维护程序的安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 期间制度在立法上应当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期间的通用规则的规定, 其主要包括: 期间的计算、 期间的分类、 期间的变更、 期间的中止、 期间的耽误、 期间的补救和期间的效力等方面。 二是具体期间

20、的规定, 该部分主要散见于民事诉讼法的 具体制度之中, 比如审限、 举证时限、 答辩期间、 管辖权异议期间等。 因此, 本论文的结构也是建立在以上对期间制度的划分的基础之上。 本文通过对期间的通用规则和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期间的研究, 结合域外关于期间的立法规定进行比较, 最后就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不足提出若干的完善措施。1 西南政法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一、民 事诉讼 期间制 度 种类 和构成 “ 民事诉讼中的期间,是指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或完成某种诉讼行1为的期限。” 为了保证民事诉讼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所有的诉讼行为包括当事人的 诉讼行为和法院的职权行为都应当在一定的时间期

21、限内完成, 否则, 该诉 讼行为不发生诉讼法上的法律效果。 可见, 期间制度作为民事诉讼的保障制度, 能够敦促当事人及时行使诉讼权利, 履行诉讼义务, 也保障法院及时审理案件, 节省审判资源, 提高审判效率 ,避免民事法律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保护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学理一般认为,诉讼期间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期间仅指期限,?2广义的期间包括了期限和期日。 所谓期日,是指诉讼法律关系各方主体在特定时间 共同为一定诉讼活动的时间限制。 鉴于期间和期日本质上的区别, 本文在论述有关期间制度的时候采取了狭义意义上的期间概念, 也即 期间仅仅指期限。 而与一般广义上的期

22、间和期日相比较而言,狭义上的期间有着自身独有的特征。 学界对于期间特征的概括主要体现在期间与期日的区别中, 具体有: (1) 期间是一段时间, 有始期也有终期。 (2) 期 间有法定期间和指定期间两种。 (3) 期间通常表现为一段较长的时间, 故期间开始后法院、 诉讼参与人不必立即为诉讼行为, 只要在规定的2期 间 内 完 成 诉 讼 行 为 均 符 合 法 律 的 要 求 。 (4 ) 期 间 是 针 对 诉 讼 主 体 的 单 独 的 诉 讼 行 为 的 。 笔者认为, 学界关于期间特征的归纳尚不够全面, 应当补充如下: 首先, 期间虽 然有始期也有终期, 但并不是所有期间都有确 定的始期

23、和终期。 其次, 期间是对诉讼主体的诉讼行为时间上的规范。 最后, 违反期间会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 这是期间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一)民事诉讼期间的分类 在理论上, 期间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以法律规定、 法院指定还是1详见国内一些代表性教材,如刘家兴主编: 民事诉讼法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常怡主编: 民事诉讼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田平安主编: 民事诉讼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江伟主编: 民事诉讼法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张卫平主编: 民事诉讼法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等。 2详见国内一些代表

24、性教材 ,如刘家兴主编: 民事诉讼法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常怡主编: 民事诉讼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田平安主编: 民事诉讼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江伟主编: 民事诉讼法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张卫平主编: 民事诉讼法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等。2 我国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 当事人约定为标准, 期间可以分为法定期间、 指定期间和约定期间; 以期间设定后是否允许变动为标准,期间可以分为不变期间和可变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以下简称 民事诉讼法 ) 所规定的法定期间又可以根据诉讼行为主体的不同, 分为当

25、事人实施具体诉讼行为的期间和法院实施具体诉讼行为的期间 。 法定期间具有确定性和刚性的特点。 指定期间是法院行使诉讼指挥权的表现, 指定期间一旦经人民法院指定, 非经法定理由不得随意变更, 即使变更也需要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提出申请, 并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这样既能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法院的审判权威,又能灵活应对诉讼过程中具体情况的变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 证据规定 ) 中规定的当事人可以约定举证期间属于约定期间。 约定期间是现代民事诉讼发展的产物, 程序选3择 权 逐 渐 成 为 学 者 们 关 注 的 一 个 热 点 。 然 而 , 我 国 民 事

26、 诉 讼 法 没 有 约 定 期 间 的 规定, 而 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针对具体的举证期限规定了约定期间, 因此当事人能够适用约定期间的范围存在相当的局限性。 此外, 笔者认为, 以期间约束的诉讼行为内容的性质不同为标准, 期间还可以分为4权 利 期 间 和 义 务 期 间 。 这 种 区 分 虽 然 尚 不 为 主 流 教 科 书 所 采 纳 , 但 这 种 划 分 方 法 有 助于区别对待这两种期间在设置目的、 适用对象、 适用后果等方面所存在的不同, 因而是有价值的。 所谓权利期间, 即诉讼权利期间的简称, 是指为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行使诉讼权利所设置的期间。 权利的行使不是无界限的,

27、 任何权利的行使必然受到限制, 诉讼权利的行使同样如此, 而权利 期间就是为诉讼权利的行使设置的时间限制, 目的在于敦促当事人5以 及 其 他 诉 讼 参 与 人 及 时 行 使 诉 讼 权 利 。 诉 讼 参 加 人 往 往 通 过 实 施 一 定 诉 讼 行 为 来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果超过法定期间实施诉讼行为, 就会遭到法律否定性的评价, 预期的诉讼效果将无法实现, 因此, 权利期间的设置, 融入了立法者督促行为人及时行使诉讼权利和提高诉讼效率的期望。 3如台湾的邱联恭先生的专著程序选择权论 ,左为民、谢鸿飞. 论民事 程序选择权j. 法律科学,1998,(6);吴晓莉. 试论民事

28、程 序选择权j. 柳 州师专学报,2003,(4); 李静. 论民事诉讼 中程序选择权j.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 江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修改建议稿 (第三稿) 及立法理由m. 北京 :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邵明. 民事诉讼当 事人的基本权n. 法制日报,2002-8-18(3) 4比如, 江伟. 民 事诉讼法m. 北 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2; 江伟. 民事诉讼法 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18;张晋红. 民事诉 讼法学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97 5本文所言的诉讼参加 人,

29、是指当事人以及其他的诉讼参与人。3 西南政法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所谓义务期间, 即诉讼义务期间的简称, 是指为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诉讼义务所设置的期间。 诉讼义务的履行, 需要行为人实施一定行为方能实现, 因此, 义务期间的设置 ,旨在强制行为人及时实施诉讼行为, 其带有强制性 和刚性。 比如, 在美国民事诉讼过程中, 当事人之间具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当事人之间存在权利义务关系, 因此, 一方当事人的权利必然有另一方当事人的义务相对应, 原告在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后, 应当在 120日内将传唤状和起诉状送达给被告。 这就是典型的义务型期间。 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 民事诉讼法 大多用期间限制当事

30、人对诉讼权利的行使, 而对于诉讼义务的规定则显得比较概括, 并没有关于履行诉讼义务的具体期间规定, 这可以说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诉讼义务规定的一个盲点。 (二)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的构成 期间制度的构成, 是指期间作为一项具体 的诉讼制度是由哪些内容组成的。 期间的建立需要制度化, 而制度化的前提就是理清期间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或者说,诉讼期间制度的构成所要研究的内容就是构成该制度在立法层面上须有的内容,亦即本文的研究范畴。 纵观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期间制度以及英美法系有关期间的零散规定, 从应然性的角度看,完整的期间制度应当具备以下内容: (1 ) 期 间 的 计 算 。 期

31、 间 的 计 算 涉 及 到 具 体 的 技 术 层 面 问 题 , 其 具 体 包 括 : 期 间 计算的单位、 期间计算的起点和终点和期间的剔除。 但是, 期间的起算点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到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 另外, 期 间的计算单位也是期间的计算问题, 期间的单位应当包括时, 日和年。 期间的计算不包括诉讼文书在途期间, 换言之, 期间应当将 诉讼文书在途的时间加以剔除。 (2 ) 期 间 的 种 类 。 期 间 可 以 分 为 法 定 期 间 、 指 定 期 间 和 约 定 期 间 , 权 利 期 间 和 义务期间等, 期间的种类应当包括了期间种类的设置标准, 是否需要设置约定期间

32、, 适用法定期间的诉讼行为的范围和适用指定期间的诉讼行为的范围, 以及各种类期间所产生的相应的法律效力等内容。同时还应当规定,法院应当根据合理原则指定诉讼期间。 (3 ) 期 间 的 变 更 。 期 间 的 变 更 是 指 期 间 长 短 的 变 动 。 期 间 的 变 更 主 要 是 针 对 可变期间的,其具体内容包括:期间变更的主体、期间变更的事由、期间变更的适用范围,4 我国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 期间变更的方式,如何启动变更程序以及变更的程序和当事人的救济等。 (4) 期间的中止。 民事诉讼法 没有关于期间中止的规定, 其是指当民事诉讼 程序中止的时候, 相应的诉讼期间也应当暂时中止计算

33、。 期间的中止还需要解决哪些事由可以成为期间中止的理由,这需要法律给予明确规定。 (5 ) 期 间 的 耽 误 和 补 救 。 期 间 的 耽 误 , 是 指 当 事 人 、 诉 讼 代 理 人 没 有 在 规 定 的 期限内完成某项诉讼行为。 由于特定事由导致期间耽误的 , 特定的事由可以是主观上的原因,也可以是客观上 的原因,而期间的耽误会造成诉讼行为无法产生诉讼法上的效果,如 果 当 事 人 和 法 院 可 能 因 为 不 可 归 责 于 己 的 原 因 导 致 期 间 的 经 过 , 就 应 当 分 清 不 同 情况, 将期间耽误的事由具体化, 分清行为主体是否具有主观上的过错。 期间

34、的补救主要指因客观原因导致期间的经过,当事人如何采取补救措施。期间补救涉及补救的事由、补救主体,补救的方式以及补救的程序等等问题。 (6 ) 期 间 的 效 力 。 期 间 的 效 力 主 要 指 期 间 的 约 束 力 , 即 遵 守 期 间 所 为 的 诉 讼 行 为所能产生的诉讼法上的效果。 期间的效力包括了期间效力的约束对象, 期间效力的表现形式以及违反期间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 后果。 二、我 国民事 诉讼各 期间制 度的立 法与实 践现状 (一)民事诉讼期间制度通用规则的立法与实践现状 一个制度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空间多大, 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该制度在立法层面所占据的位置以及在实践中被

35、践行的程度, 因而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必须以充分了解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状况为基础, 为此, 有必要对其立法和实践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 1 . 民 事诉 讼期间制 度通用规 则的立法 现状 民事诉讼法 专门将期间和送达作为独立一章进行规定, 在于强调两者作为民事诉讼保障制度在立法目的以及民事诉讼法体系中的地位。 民事诉讼法第 7 章第 1 节规定的期间制度包括了: 期间的种类、 期间的计算单位、 期间的起算、 期间的剔除和 期5 西南政法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6间 的 耽 误 与 处 理 。 以 一 个 完 整 的 诉 讼 制 度 来 考 量 , 现 行 立 法 对 期 间 制 度

36、的 规 定 并 没 有从逻辑上进行合理地设计, 既缺乏从通用性规则到具体规则的罗列, 在期间的效力、 期间的种类、 期间的变更、 期间的计算、 期间的耽误和期间的补救等问题上也存在诸多缺陷、 不足和盲点。 具体而言, 现行的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的通用规则存在以下的立法缺陷: (1 ) 期 间 制 度 通 用 规 则 的 规 定 不 完 善 。 期 间 的 通 用 规 则 , 是 指 能 够 适 用 于 所 有 期间类型的规则, 其应该包括期间的种类以及各种类期 间的适用对象和范围、 期间的适用效力、 期间的变更事由和变更程序、 期间的耽误事由、 期间耽误的补救以及当事人的救济程序等。 而现行立法只

37、涉及种类、 计算和耽误问题, 因而期间制度在内容上完整性不够。 (2 ) 既 有 的 期 间 种 类 规 定 无 法 涵 盖 司 法 实 践 中 存 在 的 期 间 类 型 。 现 行 立 法 中 只 规定了法定期间和指定期间, 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及司法实践中却出现当事人约定期间的情形, 如 证 据规定 第 33 条第 2 款的规定:“ 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 , 并 经 人 民 法 院 认 可 。” 约 定 期 间 作 为 期 间 的 一 种 , 目 前 无 法 受 到 现 有 民 事 诉 讼 法 期间制度的调整。 (3) 期间变更、 顺延、 对期间耽误处理的补救等规定不完善。

38、 对于可变期间来说 ,期间的变更和顺延是根据司法实践的需要而对原先的期间进行的调整。 期间的调整, 不论是变更还是顺延, 都涉及到如何启动、 如何决定以及如何救济的问题, 而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此并无规定或者规定得不够完善。 (4 ) 欠 缺 关 于 期 间 中 止 的 规 定 。 民 事 诉 讼 进 程 会 因 出 现 诸 如 当 事 人 死 亡 或 者 丧 失诉讼行为能力而尚未确定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 不可抗力等情形而需要暂时中止的情形, 如果此时期间继续计算, 将对当事人的程序利益造成侵害。 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诉讼中止后有关期间是否中止、 如何恢 复以及还有哪些事由可能引起期间中止等内容均未

39、规定。 (5) 对具体期间的规定存在不足。 民事诉讼法 对于具体期间的规定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比如, 将答辩期间和管辖权异议期间作同一规定, 忽视了两者在起算上的不同;没有规定举证时限期间,造成证据的随时提出等等。 6详见民事诉讼法第 75 条 、第 76 条的规 定。6 我国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 2 . 民 事诉 讼期间制 度通用规 则的实践 现状 现行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由于立法原因, 在制度层面上不够完善, 而司法实践中由于缺乏法律依据, 不得不尝试对期间制度规定做出某种改变, 结果是导致原本已经不完整的制度在实践中被扭曲变形。民事诉讼期间制度在实践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 ) 法 院

40、不 严 格 遵 守 法 定 期 间 的 情 况 比 较 普 遍 。 法 定 期 间 主 要 的 适 用 对 象 是 一 些对于诉讼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诉讼行为, 因此, 诉讼程序能否顺利推进就取决于法定期间内的诉讼行为能否按时完成。 司法实践中法院普遍不严格遵守法定期间, 尤其是对审限的违反更是普遍。 (2 ) 实 践 中 对 于 期 间 的 起 算 存 在 一 些 误 解 。 民 事 诉 讼 法 规 定 了 期 间 以 时 和 日 计 算的, 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内, 但是, 司法实践中, 法院在起算期间的时候并不按照 规定起算。 (二)民事诉讼主要的期间制度的立法和实践 1 . 民 事

41、诉 讼审限的 立法与实 践 。 ?4民事审限,是指受诉人民法院办理 民事案件的法定时间限制,也叫做审结期限规定民事案件的审结期限, 有助于防止诉讼的滞延, 节省诉讼成本, 提高诉讼效率, 促使受诉人民法院及时审结民事案件。 (1)民事诉讼审限的立法现状与缺陷 分析我国民事诉讼审限制度的既有规定, 不难发现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盲点, 并导致了一些实践性弊端,如: (a )审限不具有确定性。不管是一审的审限,还是二审的审限,民事诉讼法都作出明确规定, 但同时又允许因特殊缘由而作延长, 使得审限最终无法确定。 审限的不确定性对审限设置的目的和机制运行都产生危害作用, 至少表现在: 一方面立法者利 用

42、审限来限制和引导审判权的行使, 以达到及时解决民事纠纷的立法目的难以实现, 使得司法救济的可预见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审限的不确定也会助长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因为这为地方干预司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为“ 地利人和” 等外在因素发挥作用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其结果是加深了当事人对司法的不信任。7 西南政法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b ) 审 限 延 长 事 由 具 有 模 糊 性 。 民 事 诉 讼 法 对 审 限 的 延 长 事 由 的 规 定 采 取 了 模 糊和抽象的做法, 其结果是容易导致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设立审限原本在于约束法官审 判 权 的 合 理 行 使 , 而 审 限 的

43、延 长 则 是 审 判 权 试 图 摆 脱 约 束 的 尝 试 。 民 事 诉 讼 法 第135 条和第 159 条均规定了“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从而给了法官自由裁量判断的权力,又由于缺乏基本事由的规定,在适用特殊情况进行审限延长时,无法做到统一。 (c )与审限有关的程序设计具有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忽略当事人的程序利益。这主要体现在审限是否延长的决定权上。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何谓可延长审限的“ 特殊情况” 充分由法院自己决定,当事人无法参与,也不能提出异议。 (d ) 再 审 的 审 限 沿 用 一 审 和 二 审 的 审 限 规 定 不 符 合 再 审 制

44、 度 作 为 审 级 制 度 例 外 的要求 。 再审作为审级制度的例外, 在于弥补两审终审制的缺陷 , 通过纠正可能发生错误的生效判决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故效率对于再审程序来说尤为重要, 当事人期待再审程序及时纠正错误, 而此时作为被生效裁判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再次处于不确定状态,亟需再审程序加以判定。 (e )缺乏对法官违反审限制度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审限的规定只局限于期间的技术性规定, 缺少期间的效力以及违反期间所应当承担的责任问题的规定。 虽然法官法 和 法官职业道德 规定了法官不得拖延办案, 贻误工作, 法官应当遵守 法7律 规 定 的 诉 讼 期 限 , 在 法 定 期

45、 限 内 尽 快 地 立 案 、 审 理 和 判 决 。 但 是 , 这 些 责 任 形 式 或者道德要 求因缺乏法律强制力而沦为一纸空文。 (2)民事诉讼审限的实践问题 审限在运用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 )司法实践中,法院延长审限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院长签批延长审限属于法院内部事务的管理事项, 往往只要承办人申请, 院长一律批准, 而延长的时间一律为 6 个月, 甚至有承办人员逾期未申报延长审限, 以至结案或归档时才按照要求补办申请, 而这种“ 先斩后奏” 的做法也得到院长“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的关照,使得法官超审限办 理案件的做法“ 合法化” 。 (b ) 通 过 转 换

46、 审 理 程 序 变 相 延 长 审 限 。 根 据 民 事 诉 讼 法 的 规 定 , 人 民 法 院 适 用 简7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 32 条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标准第 19 条的规 定。8 我国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 易 程序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 3 个月内审结, 且不得延长。 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承担着我国大部分的民事一审案件的审理, 但是由于案件数量急剧增加, 一些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并不能及时结案, 而民事诉讼法也规定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将简易程序转换为普通程序。 但简易程序的适用有一定的范围, 且在适用过程中转为普通程序也8应当具备一定条件。 而目前的审

47、判实践中,程序的转换随意性大。 2 . 民 事诉 讼举证时 限的立法 与实践 (1)举证时限的立法现状与缺陷 举证时限,是指“ 当事人须在法律规定或者法院指定的期限内向法院提交证据,逾?5期不提交就 丧失提交证据权利的一项制度。” 民事诉讼 法 没有规 定举证时限, 最高人民法院在证据规定对举证时限作了规定。 我国的举证时限在立法上存在以下的缺陷: (a ) 举证时限的确定方式具有明显的职权主义色彩。 证据规定 规定了举证时限的两种确定方式, 即法院指定和当事人约定, 但是实质上却只存在一种确定方式, 那就是法院的指定。 因为“ 举证时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 并经人民认可” , 这一 规定存

48、在着天然的缺陷: 一方面给予当事人约定举证时限的权利, 另一方面却又规定需经人民法院认可。 (b)“ 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这一规定的意图不明确。 证据规定 的第 34条规定:“ 对 于 当 事 人 逾 期 提 交 的 证 据 材 料 , 人 民 法 院 审 理 时 不 组 织 质 证 。 但 对 方 当 事人 同 意 质 证 的 除 外 。” 这 个 除 外 规 定 会 引 发 这 样 的 一 些 疑 问 : 对 方 当 事 人 的 同 意 固 然 意味着可以进行质证, 但是是否意味着法院可以采纳该证据?是否意味着当事人逾期举证的失权后果因为对方当事人的同意而可以避免了呢?如果答案是

49、肯定的, 那么这似乎和逾期举证失权的规定相违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该除外规定就没有价值了。 (c )举证时限与答辩期间存在包含关系,有违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举证期限 的 起 算 因 当 事 人 的 不 同 而 各 异 , 原 告 的 举 证 期 限 自 收 到 案 件 的 受 理 通 知 书 之 次 日 起算, 被告的举证期限则是收到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算, 而被告收到应诉通知书以及原告的起诉状副本之后,还应在 15 日 之内提交答辩状,即该 15 日的 期间与 30 日举证期间中的一半时间是重合的, 由此使得被告的举证期限因扣除提交答辩状所需的时间而出现8详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

50、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 1 条。9 西南政法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 缩水” 情况。 (d )“ 新 证 据” 的 判 断 标 准 不 够 明 确 。 举 证 时 限 的 设 置 在 于 敦 促 当 事 人 穷 尽 各 种 手段收集证据,整理证据以便形成争点,以便法院的审判活动顺利进行。而证据规定中的“ 新证据” 的规定的判断标准并不明确, 从第 41 条的规定来看, 所谓 的“ 新证据” 是“ 新发现的证据” ,而对于是否属于“ 新发现” 的判断标准并不好把握,因此,是否属于“新证据” 并 不 能 给 予 明 确 的 判 断 。 由 于“ 新证据” 的 判 断 标 准 不 够 明 确

51、, 致 使 逾 期 提 交 的 证 据可 以 不 遵 守 举 证 时 限 的 规 定 而 进 入 诉 讼 , 举 证 时 限 在 适 用 上 的 刚 性 因 此 而 被 无 形 弱 化了。 (2)举证时限的实践问题 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正在酝酿着深刻的变革, 而 证据规定 的出台, 恰好是缓 解现实与立法之间巨大差距所做的努力, 但因其无法根本改变现行民事诉讼法的基调, 其明显带有过渡色彩。因此,该规定的若干新制度的运行,无不受到民事诉讼法的左右,不可避 免容易产生适用异化的情形。 (a ) 举证期限的确定方式单一。 证据规定 虽然规定了举证时限的确定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 并且经人民法院认可,

52、 但该种方式在实践中并不常用, 更多的是法院依职权指定举证时限。 (b) 指定的举证期间普遍偏短, 大多为 30 日。 证据规定 第 33 条第 2 款规定 了举证时限可以由法院进行指定,但是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 30 日。然而,在实践中,各级、各地法院则不分青红皂白,基本上是将大部分的举证时限指定为 30 日,忽视了个案的差异性。 (c ) 举 证 时 限 届 满 后 , 当 事 人 常 利 用“ 新 证 据” 提 交 证 据 材 料 而 影 响 失 权 后 果 。 实践中, 当事人因为某种客观原因而无法在举证时限内提交证据, 而该证据在举证届满后却因为不符合证据规定的“ 新证据” 的标准而不能作为“ 新证据” 提交,但是该证据 却往往影响到案件的事实认定,法官如果采纳了该证据,则违反了举证时限的立法初衷。 (d ) 法 官 对 于 当 事 人 逾 期 提 交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