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诗教学之法_第1页
例谈古诗教学之法_第2页
例谈古诗教学之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例谈古诗教学之法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一代田园诗风。他所创作的大量田园诗,以其素淡自然而情真意 远的艺术风格,以及同此紧密相连的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李度在学诗浅说中给 予了高度的评价:“陶潜以超卓不凡的胸襟,扫除俗套,自 成一格,情真语淡后世诗家得到的一点馀味已经卓然可 传。”因为自己对陶诗的钟爱,也很喜欢古诗词的授课。现 结合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实践浅谈古诗教学之法。一、含英咀华读“音趣”含英咀华第一步是“诵读”,是为了感知诗的“音趣” 即押韵美、声调美、节奏美。投入是学生的自主体验,绝不 是教师的越俎代庖,务必让学生敞开心、放开声、读出

2、味。归园田居(其三)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 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 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末尾 稍发议论,点明主旨。语言朴素、简洁、明快、协调一致。 读来琅琅上口,其意则明白晓畅,写出了诗人对劳动生活的 真切感受和归隐躬耕的决心。为了让学生读出诗的“音趣”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三读”法:一读:请同学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二读:请同学们读出一幅图画和一种愉悦 ;三读:请同学们读出一种朴实和一种人格。后山诗话说: “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 通过这三读,学生自然体会到诗中的妙趣。二、含英咀华识“意趣”含英咀华第二步是“心惟”

3、 ,即投入诗境,是为了感知 诗的“情趣” 和“理趣”,“心惟”即韩愈所说的 “沉浸浓郁” , 忘却自我,诗我合一,尽享诗意的甘醇。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一句蕴含一幅清新的画面,月下的诗人,肩 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 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因此,我又设计了一次学习活动:请同学们描述: “带月荷 锄归”的画面美。此时,人、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 美、精神美、诗意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 得的形象。“带月荷锄归”一句可说

4、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 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三、含英咀华解“文趣”含英咀华第三步是获取“文趣”,指文字之趣,古诗教学还应教会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品其言察其妙,方可领会古 诗之神韵。 在学生理解“带月荷锄归”的“荷”时,产生了疑惑, 按常理“荷”的解释离不开植物,如荷叶、荷花,如果按这 个解释, 词句就讲不通。 我又让学生理解整句的意思是: “晚 上扛着锄头回家了。 ”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荷”的意思是扛 着,翻开字典一看, “荷”做动词时解释为“负荷,扛着” , 读音是ho。古诗教学中,这种情况不少见,如果让学生发现 问题后咬文嚼字一番,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才真正是豁然开 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 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 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 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老师们如果能在古诗词 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