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_第1页
莱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_第2页
莱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_第3页
莱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_第4页
莱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莱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莱城区人民政府二一七年七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区域概况第二节调整指导思想和思路第三节调整原则第四节调整依据第五节规划范围第六节规划期限第二章现行规划实施情况第一节现行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第二节现行规划实施情况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第二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第四章规划调整完善目标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第二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价第三节规划调整完善目标与指标第五章规划空间管控优化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第二节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第三节生态空间布局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第四

2、节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第五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调整第六章中心城区规划调整完善第一节发展目标与方向第二节规划调整方案第三节分区片布局调整第七章土地整治挖潜第一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第二节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第三节土地整治的措施第八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第一节保障能源电力产业用地第二节统筹安排交通用地第三节合理安排水利设施用地第四节合理安排社会基础设施用地第九章土地用途分区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第二节一般农地区第三节林业用地区第四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第五节独立工矿区第六节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第七节风景旅游用地区第八节其他用地区第十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第一节乡镇土地利用方向第二节主

3、要调控指标第三节凤城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第四节张家洼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第五节高庄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第六节鹏泉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第七节乡镇土地利用实施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第一节落实规划目标责任制第二节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第三节加强实施监管与基础建设附录附录A规划调整完善文本附表前言为维护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强化规划空间管控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调整的通知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等主要调控指标规模

4、等相关要求,开展莱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本次调整完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山东省对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以及建设用地布局的新要求,重点调整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优化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土地资源支撑。按照莱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莱城区城市总体规划,谋划“十三五”期间区域发展与重大项目用地安排,保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措施落地,统筹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城市开发边界“三线”的划定和“多规融合”,合理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服

5、务。本次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是按照新任务、新要求对现行莱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的一次规划调整。规划调整完善的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范围为莱城区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1739.61平方公里,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区域概况莱城区地处鲁中山区,大汶河上游,北依章丘市,东临淄博市博山区,西与泰安市岱岳区相邻,南与新泰市、钢城区接壤,是莱城区政府所在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60246363310,东经11719041175805。东西最大跨境56.8公里,南北最大跨境56.2公里。一、自然条件莱城区地形为南缓

6、北陡、且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北、东、南三面山岭环绕,中部为低缓起伏的平原,西部开阔,具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海拔最高点994米,最低点148米。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3.1,年均降水量760.9mm,无霜期204天。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干旱、风灾较严重。气候要素垂直分布比较明显,夏季周边山区山顶的气温比城区内低3左右。山地丘陵地区,耕地数量少、质量不高,高产、优质产田比重较低。耕地在中西部平原分布较为集中,土层较厚,耕作水平较高;山地丘陵区分布较为零散,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灌溉条件较差。全区耕地质量等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区土壤共

7、分为棕壤和褐土两类。二、社会经济条件莱城区现辖4个街道、11个镇,838个行政村,988个自然村。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46.25亿元,同比增长9%。莱城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比例为8.1:54.2:37.7。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粮油、蔬菜生产基地。工业实力不断增强,钢铁生产及深加工、轻纺、化工三大产业快速壮大,已成为支撑全区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传统服务业得到长远发展,形成了以山水风光、休闲娱乐为主体的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齐鲁大峡谷、房干生态旅游区、雪野湖风景区、华山森林公园等景点,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新的亮点。第二节调整指导思想和思路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

8、观统领土地利用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结合莱城区实际,以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为前提,以有效促进和保障蓝色经济发展用地为重点,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全面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对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二、调整思路本次调整完善以二次土地调查连续变更数据和规划实施评估结果为依据,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积极探索“多规融合”,科学划定“三条红线”,统筹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关系。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制度,严格

9、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合理调控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内容和边界,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引导经济布局、城镇建设、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化土地规划引导,坚持保护优先、统筹协调,立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与和谐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转变规划理念,实行“保护”划定红线,“新增”筑牢边界,“建设”严控总量,“集约”盘活存量,统筹安排区域各类用地,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继

10、续加强和规范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调整原则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以有限增量撬动存量,推动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益、减量化。继续实施莱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确定的指导原则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按照省级下达的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在坚持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把握“小动大不动”的原则,重点做好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适当调整完善各级规划。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按照耕地保护优先的要求,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依据省级调整下达的相关指标,科学调整全区各镇(街)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

11、积,科学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对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合理调整产业用地结构,切实保障民生、环保、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国防等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优先安排社会民生、脱贫攻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家扶持的产业发展用地,严禁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安排用地。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结合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优化等工作,着重优化调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做好全区“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

12、用地安排。五、多方协同,共同推进。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涉及规划目标调整的,积极主动做好与“十三五”规划、城市规划、生态红线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充分征求各部门、社会各界以及人民群众的意见,依法依规向社会公示。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协商解决“三线”划定中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六、统一规范,上下衔接。按照国家及省级统一的标准、时点、底图、分类和成果上报格式,上下联动,快速推进。第四节调整依据1、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141号);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调整完善工作方案(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3、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调整方案;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部令第43号);6、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7、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5-2010);8、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1-2009);9、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13116号);10、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修改指导意见;11、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2、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13、莱芜

14、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4、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15、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16、莱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7、莱城区城市总体规划;18、相关专项规划;19、莱城区2013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20、莱城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五节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工作范围为莱城区行政辖区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土地总面积173961.11公顷,包括凤城、鹏泉、张家洼、高庄、口镇、羊里、方下、牛泉、苗山、雪野、大王庄、寨里、杨庄、茶业口、和庄镇15个乡镇(街道)。第六节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2005年,规划调整完善基准年201

15、4年,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20年。第二章现行规划实施情况第一节现行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现行规划明确,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4572.56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9652.18公顷(不含多划371.17公顷)以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少于3794.30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0256.99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4518.40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14258.57公顷以内,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738.59公顷之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4068.92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2454.22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76平方

16、米以内。第二节现行规划实施情况一、总量指标实施情况1、耕地保有量规划实施以来,全区严格控制耕地减少,提高耕地质量。按照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原则,强化对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规划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目标为54572.56公顷,2014年完成58118.71公顷,完成了耕地保有量。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要求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到2020年莱城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9652.18公顷。为确保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莱城区认真贯彻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至2014年全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49964.

17、37公顷,大于规划目标312.19公顷。3、建设用地总规模规划确定,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0256.99公顷以内。2014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9755.94公顷,较规划目标小501.05公顷。4、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规划确定,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4518.40公顷以内。2014年莱城区城乡建设用地现状规模为24269.42公顷,较规划目标小248.98公顷。5、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规划确定,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14258.57公顷。2014年全区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11220.83公顷,较规划目标小3037.74公顷。6、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规划确定,2020年

18、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738.59公顷以内。2014年全区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为5486.52公顷,较规划目标小252.07公顷。二、增量指标1、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规划确定,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068.92公顷以内。2006-2014年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为5202.62公顷,大于现行规划规模1133.70公顷。2、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2454.22公顷。2006-2014年,莱城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808.00公顷,年均新增建设占用耕地226.00公顷,较规划目标小646.22公顷。3、整理复垦开发补充

19、耕地规模规划要求,到202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分别不低于3794.30公顷。20062014年全区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规模为2219.00公顷,较规划目标小1575.30公顷。分析其原因:首先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补充耕地难度越来越大,其次政策有待加强,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三、效率指标1、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划要求,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176平方米以内。规划实施以来全区规划效率指标实施情况不容乐观,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尚有很大空间。2014年全区总人口101.53万人,城镇化率为53.12%。城镇人口为53.93万人,城镇工矿用地规模11220.83公顷,人均

20、城镇工矿用地面积208.06平方米,今后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控制城镇工矿用地过快扩张,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2、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规模规划要求到2020年实现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指标3596.77公顷。截止2014年底,国土资源部、省政府共批复莱城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指标规模436.65公顷,拆除村庄282.20公顷,整理复垦耕地214.95公顷,安置79.2公顷。在满足新建村庄及预留农村发展用地指标的前提下,利用结余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已使用挂钩建新指标61.40公顷,拓展了各类项目和基础设施用地空间。全区村庄用地潜力在2000公顷左右,前期由于补

21、偿标准较低,批复增减挂钩规模占规划目标的比例较低仅13.21%,随着城镇化加快和补偿标准的提升,农民改善居住愿望进一步增强,建议下一步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增减挂钩规模申请力度。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情况根据2014年莱城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全区土地总面积173961.11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13680.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5.35%;建设用地面积为29755.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10%;其他土地面积为30524.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5%。一、农用地农用地中,耕地面积58118.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41%,园地面积108

22、97.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26%,林地面积2912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74%,其他农用地面积15542.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93%。二、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1220.8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7.71%;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3048.5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3.85%;交通水利用地面积5392.4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8.12%;其他建设用地面积94.0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32%。三、其他土地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为3635.52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11.91 %;自然保留地面积为26888.78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

23、88.09%。第二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一、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莱城区处于国家和省发展战略的重要规划区域,这给莱城区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莱城区目前处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其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由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城市功能定位需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仍需要大量的土地投入。如何协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解决土地资源供求矛盾,已经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压力增大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社

24、会发展对耕地的占用量将居高不下,农业结构调整将继续造成部分耕地损失。而莱城区土地开发程度较高,后备资源较少,可供开发为农用地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资源已经很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3、区域土地利用尚需加大统筹力度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莱城区各镇(街)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有不同,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方式也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因此,规划期间,要根据莱城区的发展定位,充分考虑各区域的发展特点,统筹安排土地利用,使莱城区和谐发展。4、土地利用方式亟需转变莱城区现状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208.06平方米,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处于较高水平,土

25、地利用方式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度亟待提高。因此,在未来的建设中,应从莱城区实际出发,尽可能地从内部挖潜,充分利用城镇、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中的存量土地,强化各中心城市、集镇和居民点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综合效益。5、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的任务更加艰巨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莱城区土地生态面临着生态维护和修复的重要任务。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造成部分耕地农业综合生产力下降,致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二、面临的挑战“十三五”发展时期,莱芜市城市发展战略转变,要逐步形成“一体两翼、一带四片”的空间结构。这种城乡发展体系的调整,也需要莱城区的规划布局进

26、一步优化。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变化,将引起规划布局的改变,“十三五”期间新确定重点建设项目严重影响规划布局。随着莱城区“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势必进一步提速。“十三五”期间重要工作事项有推进省会城市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十大重点产业振兴提升、加快推进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等,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预计不足,需要更大规模的土地供应予以支持。第四章规划调整完善目标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莱城城市规划职能定位为莱芜市域的中心,以先进机械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的园林城区。预测到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498亿元,人口将达到117万人,城镇化率70.

27、08%,完成经济由“粗放”增长转为“集约”发展的成功转型,优化中心城市和其他建成区结构,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力度,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第二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价一、耕地资源承载力莱城区人口密度584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0.17公顷。人均耕地仅0.06公顷,低于全省人均水平。2014年全区粮食产量为22.65万吨,总人口为101.53万人,人均粮食223.09公斤,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根据预测,全市人口总量到2020年将达到117万人,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需要加大补充耕地

28、力度。二、水资源承载力莱城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表水主要有汶河、淄河两大水系,东西分流,全区大中小型水库128座。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13亿立方米,按照2014年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05.27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五分之一。全区供水设施多年平均实际供水量为3.71亿立方米,用水量达到3.57亿立方米,基本能够满足供需平衡,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用水量逐年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应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水资源保护。三、生态资源承载力莱城区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主要有莱芜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莱芜棋山幽峡国家森林公园、云台山省级森林公园、莱芜九龙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等

29、。根据莱城区200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及2013年的补充调查结果,2013年莱城区森林覆盖率32.9%。根据莱城区环境质量报告书(2014年)数据显示,2014年莱城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空气质量日报污染指数范围在28198之间,优良天数236天,比2013年增加32天,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64.6%,存在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不高。近年来全市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得以控制,基本满足发展需要。四、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1、建设适宜性单因子评价按土地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分析耕地、生态红线区、地形坡度、地壳稳定性、突发性地质灾害、采空塌陷等因素

30、对土地开发建设的影响,并根据影响程度对各要素进行评价分级。建设开发限制因素分为两类:强限制性因子和较强限制性因子。强限制性因子包括:永久基本农田、采空塌陷区、行洪通道。较强限制性因子包括:优质耕地、园地、林地、人工草地、地裂缝、地震活动及地震断裂带、地形坡度、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生态红线等。相同因素的不同级别对开发建设的影响也不同,如质量等级高的耕地对建设开发的限制性强于质量等级低的耕地,突发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对建设开发的影响高于中低易发区。因此,限制要素的单因子评价主要根据建设开发适宜性程度对评价因子进行量化分级。对于强限制性因子,直接予以0或1的赋值;对于较强限制性因子,则采用专家打分法对不同

31、限制等级进行0-100赋值。表1-1莱城区建设适宜性评价因子表因子类型因子因子权重分类适宜性分值强限制因子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0其他地区1采空塌陷区严重区0非严重区1行洪通道行洪通道0其他1较强限制因子地震活跃及地震断裂0.13地震设防区40其他100一般农地0.08高于平均等耕地60低于平均等耕地80园地、林地、人工草地90其他100坡度0.06204010-20605-10800-5100地质灾害易发度0.32高易发40中易发60无地质灾害风险100生态红线0.41I级生态红线区0II级生态红线区40非生态红线区1002、建设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主要采用限制系数法计算建设开发的综合适宜性

32、分值。计算公式如下:式中,E为综合适宜性分值;j为强限制性因子编号;k为较强限制性因子编号;Fj为第j个强限制性因子适宜性分值;fk为第k个较强限制性因子适宜性分值;wk为第k个较强限制性因子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m为强限制性因子个数;n为较强限制性因子个数。基于以上方法计算得到的适宜性综合评价分值结果,采用非监督聚类法将全区国土空间聚类为四个等级,按照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最适宜建设区、基本适宜建设区、不适宜建设区和特别不适宜建设区。各适宜等级分区面积及其占比如下表所示。可见,全市最不适宜及不适宜建设的面积占比约为39.59%。表1-2 莱芜市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适宜性面积(公顷)面

33、积占比最不适宜25870.4314.87%不适宜43008.5324.72%基本适宜62641.1136.01%最适宜42441.0424.40%合计173961.11100.00%从评价结果来看,莱城区中南部地区,包括高庄街道北部、牛泉镇东北部、方下镇东北、大王庄镇东南受采空塌陷的影响而导致的最不适宜建设区域面积占了较大比重,北部与南部地区,包括雪野镇和高庄南部由于其自然地理因素更多承担生态保护的功能导致不适宜建设,西部地区担了粮食安全的功能导致不适宜建设。第三节规划调整完善目标与指标根据莱芜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调整的通知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

34、刚性约束指标,调整莱城区耕地、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和建设用地总规模,进一步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切实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统筹推进“三线”划定和“多规融合”,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全区将指标分解下达到15个镇(街)共14项指标(6个约束性指标,8个预期性指标),并进行全区汇总、微调,形成调整完善后相关指标。一、耕地保有量指标调整为保障全区粮食安全及生态安全,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做到保护优先、应保尽保。省级下达给莱城区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指标为56545.27公顷(848179亩),比现行规划增加1972.71公顷。比2014年耕地保有量少1573.44公顷

35、。本次全区指标分解本着公平的原则,经综合考虑2014年各乡镇和街道的现状耕地面积、耕地减少程度以及耕地占补情况,为缓解未来五年各乡镇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对耕地保有量指标进行了统筹安排处理。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调整按照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基本稳定、优质耕地优先保护的原则,规划期内,确保全区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市级下发莱城区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7324.00公顷(709860亩),与现行规划指标数相比减少2328.1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下降7.29%。比2014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少2640.37公顷。考虑到全区耕地质量等别偏低、耕地保有量指标以及近几年基本农田调整的诉求等原

36、因,为满足各镇(街)因建设占用、生态建设等因素核减基本农田的需求,对耕地保护目标调整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给予一定的调整,形成最终的各镇(街)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三、建设用地总规模调整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到2020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31652.00公顷(474780.00亩),与现行规划目标相比增加1395.01公顷;与2014年现状变更数据相比增加1896.06公顷。以全区各镇(街)2014年现状建设用地总规模、2006-2014年用地报批情况、2015-2020年的用地需求导向以及城市发展战略为依据,

37、对各镇(街)指标进行分配,形成最终各镇(街)建设用地规模。四、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依据2014年现状中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前后建设用地总规模,参考2006-2014年城乡建设用地增量,推算出全区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25631.88公顷,可以满足全区城乡用地发展需求。五、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调整依据2014年现状中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前后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全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推算2020年全区城镇工矿用地16254.03公顷,比2014年现状多5033.20公顷,比现行规划数增加1995.46公顷,可以满足全区规划期末的城镇化发展需求。六、交

38、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调整按照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莱城区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等相关规划确定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其他用地需求的规模,根据规划实施情况,确定2020年调整后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6020.12公顷,比2014年现状增加533.60公顷,比现行规划数增加281.53公顷。七、新增规模调整根据调整前后建设用地总规模,结合2006-2014新增建设用地报批情况,推算全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指标5463.93公顷,按照建设占用耕地和占用农用地比例测算,得出建设占用农用地5026.06公顷,建设占用耕地3732.61公顷。八、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指标调整规划2

39、020年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指标仍为3794.30公顷,与完善前一致。九、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调整按照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莱城区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等相关规划,考虑到全国二胎政策放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趋势,预测到2020年全区人口1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1.90万人。调整后的城镇工矿用地规模16254.03公顷,测算得出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198.46平方米。第五章规划空间管控优化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一、土地利用结构分析1、严格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农用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

40、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现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转变,统筹安排各类农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和布局。2、严控建设用地规模,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其他土地。3、协调区域土地调控,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围绕莱城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的调控和引导;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规范土地开发秩序,促进土地利用的区

41、域协调。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引导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实行城乡建设用地边界控制,落实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推进国土整治,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推进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为重点的国土综合整治,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严格控制对天然林、湿地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的开发利用;支持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等重大工程,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推进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加强对采矿废弃地的复垦利用;科学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整理;探索建立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二、

42、土地利用布局调整根据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水文等自然状况,结合全区土地利用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明确各区土地利用方向,引导各区合理利用土地。通过指标控制和对全区不同地区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土地宏观控制和用途管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突出区域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有效保护,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积极改善生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1、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区域格局调整以控制性布局促进耕地与基本农田发展质量提升,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完成情况,引导耕地与基本农田向立地条件好、农田设施完备、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区域集中布局。按照全

43、域“一个城乡、一个空间、一个系统”的思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进行协调,以相互融合的思想对发展内容、发展空间进行协调,避免规划及项目落地时产生差异和冲突。2、改善交通用地布局,巩固交通枢纽地位以莱城区中心城区及口镇新城为重点,以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联系特征为依托,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有机衔接、运输方式结构优化,实现客运高效快速化及货运物流现代化。3、构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充分发挥耕地、林地、水域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的保护功能,保障生态走廊建设合理用地,形成农用地和生态绿地交错、间隔、协调分布的

44、生态用地格局,提供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保障安全的水源和集约的土地使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经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和部门协商,全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如下:到2020年全区农用地面积111434.24公顷,建设用地面积32237.48公顷,其他用地面积30289.39公顷,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的结构比例由2014年的65.35:17.10:17.35调整为64.06:18.53:17.4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变化不大。1、农用地调整按照加快发展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结合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农业结构调

45、整等情况,合理调整园地、林地,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至2020年,全区耕地56545.27公顷,园地9859.92公顷,林地29520.56公顷,其他农用地的规模15508.49公顷;与现行规划比,耕地增加1972.71公顷,园地减少334.15公顷,林地减少769.35公顷,其他农用地的规模减少1311.37公顷;与2014年现状比,耕地少1573.44公顷,园地少1037.12公顷,林地多397.46公顷,其他农用地的规模少33.53公顷。2、建设用地调整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农村居民点近、远期发展规划,制定迁村并点、集中居住的奖励政策,加大零星农村住宅的拆并力度

46、,引导农村居民点适度集聚,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至2020年,全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5631.8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4.73%,调整后比现行规划增加1113.48公顷,比2014年多1362.46公顷。安排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规模3596.77公顷。至2020年,全区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6254.0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9.35%,调整后比现行规划增加280.46公顷,比2014年增加1995.46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198.46平方米。坚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期内交通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及比例有所提高,以综合交通

47、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公路、铁路及配套建设步伐,构筑水利设施用地用于防洪除涝、小流域治理建设,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至2020年,全区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6605.60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80%,调整后比现行规划增加867.01公顷,比2014年多1119.08公顷。本次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地块,经政府与矿权人协商,不影响矿业开采。3、其他用地调整到2020年其他土地调整为30289.39公顷,调整后比现行规划减少4161.07公顷,与2014年减少234.91公顷。全区其他土地开发利用,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生

48、态效益相统一原则,以开发自然保留地为重点,以增加耕地、林地、园地等为主要目标,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开发。第二节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核心,优化农业生产空间格局,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坚守耕地红线,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一、依法依规,规范划定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和调整完善后的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规划目标任务,对现状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二、稳定布局,明确条件将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集中连片、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交通沿线、城镇工矿、集镇村庄周边的耕地,水田、水浇地等高等别耕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优质耕地,

49、对比2014年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价数据中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加以保护。三、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现行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为49652公顷,规划调整完善后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为4732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减少2328公顷。城市周边以外已有基本农田47883.80公顷,本次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划出4965.53公顷,其中135公顷作为基本农田整备区;补划基本农田605.80公顷。划定后城市周边以外共落实基本农田43524.07公顷。本次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全区共划出5046.60公顷,占全区基本农田总面积的比例为10.15%;划入2058.077公顷,占

50、全区基本农田总面积的比例为4.14%,本次划定后全区共落实永久基本农田47324公顷,与调整完善后确定的规划目标任务一致。划定面积达到了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布局调整符合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应保尽保的要求。四、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情况莱城区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确定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1371.20公顷(其中:允许和有条件建设区264.60公顷,限制和禁止建设区1106.60公顷),划定后城市周边基本农田共3799.94公顷,保护率56.97%。因济南莱芜高速铁路、青兰高速、S332省道等规划道路和方下河河道治理等重点建设项目急需落地和不符合划定要求等原因对基本农田布局进行局部微

51、调。划出基本农田71.00公顷,新划入基本农田划出71.00公顷。调整后城市周边基本农田3799.94公顷,保护率56.97%;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拟划入面积达到该范围内下发初步任务的54.20%,划定后城市周边范围内限制和禁止建设区基本农田保护率79.08%。第三节生态空间布局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一、生态空间优化布局1、林业生态保护区莱城区地处泰沂山区,境内主要的林场有华山林场、吉山林场、马鞍山林场三个国有林场和莲花山一处联办林场,其中华山林场被批准申报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莱城区被国家林业局授予“经济林建设合格县”、“全国林业站建设合格县”。将各林场划为林业生态保护区。为保持自然保护区原有

52、的自然生态系统,规划禁止在区内进行毁林开荒等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土地开垦活动,以维持核心区的天然状态。2、农林生态保护区重点加强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工程,完善和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高标准绿化沟、河、路、渠,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培育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形成完整的农林生态保护体系。3、城镇、道路绿化隔离带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以道路绿化、城中绿地、环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城镇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平台,结合生态重要性评价、生态重点区域识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划定生态保护核心区

53、和生态保护缓冲区,共同构成生态保护红线区。1、生态保护红线区划定方法具体划定是参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禁止开发区、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进行空间叠加和综合分析,选取集中连片、具有生态保护重要性的区域,以沿其行政界线、道路、河流、山体、绿化带等具有明显隔离作用的标志物作为范围界限,并参考土地利用状况,划分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一级管控区是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核心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国家和省重点公益林、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湿地、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主要河湖蓄滞洪区以及生态廊道等,进行叠加分析后,并综合考虑生态敏感性及生态功能重要性等得

54、到的区域,划为生态红线的“核心区”。具体包括:有特殊保护价值的珍贵树木、珍稀动物和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森林资源划定为核心保护区域,纳入到生态保护一级管控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划定的核心景区划定为一级管控区,严禁一切与保护主导生态功能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国家级、省级公益林中的天然林划为一级管控区,区内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水源一级保护区为一级管控区,严禁一切与保护功能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湿地公园内生态系统良好的,划出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为一级管控区。一级管控区内严格禁止各类建设与开发活动;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扩大使用面积;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侵占管控区内土地,原有居民确要迁出的,由

55、所在地的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一级管控区外围的二级管控区为限制建设区,区内禁止与区域保护功能不一致的各类开发活动;控制旅游及相关设施的建设;开发利用和保护整治相结合,绿化宜林荒山,涵养水源,控制、治理水土流失,全面提高林地品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二级管控区主要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外围的缓冲区,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省级生态公益林中集中连片度较低的区域,湿地内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富集度一般的区域,划为生态红线的“缓冲区”。2、生态保护红线分区生态保护红线所包围的区域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生态系统功能、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莱城区重点生态功

56、能区保护红线分析:莱城区水源涵养重要性分析,主要根据评价地区对区域城市、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来评价,参照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重要性分级表进行划分。莱城区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性、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对城市水源地而言,水源涵养生态重要性程度为极重要;对农灌取水区、洪水调蓄而言,水源涵养生态重要性程度为中等重要。同时,莱城区处于山地丘陵地区,土层薄,山地丘陵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本地区生态保护的重要工作。本次生态红线划定,依据现行规划,结合莱城区水库、水源地以及山地水土保持区进行划定。莱城区共划定大冶水库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杨家横水库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和雪野水库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等22个生态红线区,保护范围39369.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63%。其中一级管控区范围142.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8%;二级管控区范围3922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55%。生态红线一级管控区包括大冶水库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杨家横水库水源涵养生态红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