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 25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是一种 创造性劳动。写一份 优秀教案是 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 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 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引 导学生理解 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 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下面就是小 编给大家带来的八年 级语文上册第 25 课杜甫 诗三首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 ?你能否用 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 课(一 ) 作者及背景 简介(二 ) 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 奏。2、全体学生 齐读 。3、学生推荐朗 读,

2、其他学生点 评 。(三 ) 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 释,借助工具 书,疏通 诗句,理解 诗意。2、全班交流 问题及解答。3、学生 说说诗 句的含义 。(四 ) 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 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 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 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 “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 实。试以两句一 组看看 “望 ”的角度有怎 样的不同 ? 研讨后,师生共同 赏析:“岱宗 ”两句: “远望 ”(补充背景常 识:此句 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

3、市南, 长约 200 公里。 )东中部,从 东平湖问 (1) : “夫”是个虚 词,首句意思只在 “如何 ”(怎么 样) 上,试比较“岱宗如何 ”和 “岱宗夫如何 ”在语 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 ”则 惊奇、 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 强烈。 )问 (2)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诗人是如何写的 ?对你有何启 发 ?(没有抽象地 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 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造化 ”两句: “近望 ”问:能否通 过对这 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 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 ?( “神 ”或 “秀”,“高 ”。 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 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 ”两

4、句: “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 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 面。“会当 ”两句:由 “望岳 ”想到了将来的 “登岳 ”。(五 ) 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 历齐赵 ,见到了泰山,写下了 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 举败后消极 颓废情绪吗 ?那整首 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 丽,流露出了 对祖国河山的 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 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 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 诗句 ?(王之焕 “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 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

5、 态度。 )2、再次 齐读诗 歌,读出感情来。(六 ) 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 艺术,提高学生的 审美素养。问:这首诗历来被誉 为歌咏泰山的 绝唱,谈谈这 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 说明理由。(示例: 1、炼字。钟 将大自然人格化、 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 义。割 从山的北面看,那照 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 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 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七 ) 背诵古诗 。( 齐背 )(八 ) 练习1、望岳的 颈联是: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 势的句子是: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

6、入神的句子是:5、充分表 现诗人不怕困 难,敢于攀登,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 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6、包含一切有所作 为的人都 应具有不怕困 难、敢于攀登 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 诗句是:7、明全 诗主旨并表达作者 远大的理想和抱 负( 有人生哲理 )的诗句是:8、诗人细望泰山而 时间之久,表 现对祖国河山的 热爱的诗句是教学目标:1. 了解春望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 艺术特色。2. 深切感受 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 亲人的美好情操。3.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 诗歌的意境。一、 导入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 发的思想感情。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1

7、.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 顿挫。后人尊称他 为 “诗 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 时的现实,故被誉 为 “诗 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 载 (755) 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 长安陷落。七月, 肃宗在灵武 (今属宁夏 )即位。八月,杜甫从鄜 (fu) 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 军捉住, 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 (757) 三月。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抵 搔 浑 溅 簪师补充律诗的押韵 问题。四、听朗 诵录音,感受 诗歌的节奏和语调。师提示:五言律 诗的节奏一般是 221 式和 212 式

8、。五、学生个 别朗诵、全班集体朗 诵。六、理解 诗意经过反复的朗 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 吗 ?小组交流,参照注 释,用自己的 话说说诗歌的意思。1. 学生小组交流。2. 说出下列字 词的意思。国 破 感时 恨别 抵 搔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 话的意思。七、再读诗歌,感知 诗歌的内容。1.本文题目为 “春望 ”,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如:国破 山河 城春 草木 花鸟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 归纳的语句回答。如:恨 感 搔更短 不胜簪 家书3. 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八、赏析诗歌参考角度: 1.诗歌中精彩的字 词句;2

9、.写作手法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 对比反衬 寓情于景 颔联 触景生情 承上启下颈联 思家迫切 引起共 鸣 尾联 细节描写 忧思之深九、探究 质疑“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 ”两句,一般 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 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 释是:以花 鸟拟人,感 时伤别 ,花也 溅泪,鸟亦惊心。 对这两种说法,你怎 样看 ?(触景生情 / 移情于物 )十、拓展比 较诗人在本 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 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 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 诗人听到官兵 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 ?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 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 闻

10、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 须纵酒,青春作伴好 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初步了解杜甫的 诗歌创作风格。2、理解 诗歌内容及 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 畅地背诵这首诗歌。3、在学 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 ,培养学生 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理解 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把握 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 现手法 ,感悟诗歌的意境。突破方法 :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 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 础上 ,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 ,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 ,感知诗歌的内容 ,

11、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3、活动式教学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 ,感受到了 战争给广大人民 带来的疾苦。反映 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 ,古代文学作品中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 诗歌。他的诗歌立足于 现实 ,广泛而深刻地描 绘了当时的社会 风貌 ,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 变化过程 ,号称 “诗 史”。我们今天要学 习的石壕吏就是 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杜甫 (712-770), 字子美。唐朝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 诗歌风格浓郁悲壮、 语言瑰丽 ,成为我国古代 现实主

12、义诗歌的高峰 ,在文学上起着 继往开来的作用 ,杜甫则被后世尊 为“诗圣 ”。他的 诗作今存 1400 多首。着有杜工部集。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 冬末 ,杜甫回到洛阳 ,看看战乱后的故 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 ,唐军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守河阳 ,洛阳一 带又骚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 ,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 华州。一路上他所 见到的都是征夫怨 妇们的愁眉苦 脸 ,所听到的是 别家出征时的哭声。着名的 “三吏 ”“三别”,就是根据 这番经历写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三、出示目 标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四

13、、朗读诗歌 ,感悟内容。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 ,注意感情的表达。2、给生字正音。逾 邺 戍 妪 咽3、采取学生自 读、同桌互 读等多种方式朗 读诗歌。4、小组讨论 ,理解诗歌大意。5、指名学生复述故事。五、问题探究 ,深入理解。小组讨论 以下问题 ,并由小 组代表展示 讨论结 果 ,其他学生 补充。1、按照故事的 发展过程 ,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 ?三部分 :一(1): 交代故事 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是故事的开端。二 (2-3): 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 妇人的口述 ,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三(4): 故事的 结局。暗示老 妇已被带走 ,老翁回家 ,以浓重的悲 剧气氛作 结。

14、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 ?用原诗回答。有吏夜捉人。3、为什么不说征兵 ?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 ?官吏来捉人 时,老妇干什么 ?明确 :当时朝廷腐 败 ,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 ,繁重的徭役 ,百姓苦不堪言 ,是时征兵性 质已变,因而是捉兵。官府捉人之事 时常发生 ,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 ,无法 “捉到 ”,夜间 “捉人 ”,可见手段之狠毒 , 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4、诗的二三段所叙述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 :是隔门听来的。 “听妇 前致词”里的 “听”可以表明。5、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 ”与 “老妇 ”的对话 ,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个方面第一 :服役惨景 : “一男附 书至,二男新 战死。 ”第二 :家中困境 : “有孙 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第三 :被迫服役 : “请从吏夜 归。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 应是差吏 ,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诗人明写老 妇 ,暗写差吏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 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 ,但当前 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 ,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 这种考虑 ,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