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卷》解析版_第1页
最新中考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卷》解析版_第2页
最新中考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卷》解析版_第3页
最新中考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卷》解析版_第4页
最新中考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试卷2021年中考综合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学校_ 班级_ 姓名_ 成绩_一、积累与运用(2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1)求之不得,_。 (关雎)(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山回路转不见君,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_,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5)_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_?(纪昀河中石兽)(7)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8)李白在行路难中通过诗句“_,_”表达了对人生前途乐观自信的豪迈气概。(9)假如外国朋友迈克来福建,你有幸

2、作为学生代表致欢迎辞,于是你用“_,_”两句开头。(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回答)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国的莎士比亚、英国的雨果、印度的泰戈尔都是著名剧作家。b. 中国古代人口稀少,所以古人常称呼自己“孤、寡人”,表示谦虚。c. 呐喊骆驼祥子女神都是我国近代作家老舍先生的小说。d.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道德经庄子列子是道家经典。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一个散文家的视觉经验如果还限于田园风光,未免太【甲】(a狭小 b狭窄)也太保守了。同时,广义的景也不应限于视觉:街上的市声,陌上的万籁,也是一种景。景存在于空间,同时也依附于时间,所以【乙】(a春秋代序 b春种秋

3、收)、朝夕轮回,也都是景。景有地y( )性:江南的山水不同于美国的山水,热带的云异于寒带的云。大部分的游记都不动人,因为作者不会写景。景有静有动,即使是静景,就要把它写动,才算能手。“两山排闼送青来”,正是化静为动。“鬓云欲度香腮雪”也是如此。只会用形容词的人,其实不解写景。 余光中说散文(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地y( )性 万籁(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序号填入横线。【甲】_【乙】_ (3)画线句子是个病句,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_。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

4、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4.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写词人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只能在“梦”中驰骋沙场,快意一时。b. “八百里”描写军营连成一片,极其广大,“塞外”表明写作这首词的地点。c. “飞快”“弦惊”以点代面,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d. “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词人希望借此赢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5.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5、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6、!”【注释】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釜:锅子。齑(j):腌菜或酱菜。啖:吃。留守:官职名称。6.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礼愈至(3)日煮粥一釜(4)馈以佳肴7.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 不敢出一言以复(来)遗以食物(把)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就学于南都书舍(在)c. 俟其欣悦(他,指老师)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d.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辍耕之垄上(去)8.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9.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选文主要人物(人名)主要内容(限8个字)共同点甲

7、文(1)借书抄书,从师求教(3)乙文范仲淹(2)10. 【小题5】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牡丹真美张丽钧好友的女儿新婚不久,随丈夫到乡下去探望丈夫的姨姥姥。一进院门,她就大叫起来,因为,院子里有一株跟她差不多高的牡丹,开满了硕大的白色花朵。她顾不上跟姨姥姥过多寒暄,就自顾自转着圈儿为那牡丹拍起照来。大家都笑她,她也笑自己,但却根本停不下来。后来,一大家子人陪她吃饭, 她却忍不住低头翻看手机中的牡丹照片

8、。她没有注意到姨姥姥的离席,甚至也没有注意到老公的离席 临走的时候,姨姥姥送给她十朵半开的白牡丹,嘱她回家插到花瓶里,清水里放一点点白糖,可以开上半个月。她欢喜得要命,不住声儿地叨咕:“牡丹真美!牡丹真美!”回程的路上,丈夫告诉她说:那棵白牡丹是姨姥姥的婆婆过门儿后亲手所栽,已经一百多岁了;姨姥姥不准任何人碰那棵牡丹,别说摘花,就是揪一片叶子,姨姥姥都要跟那人拼老命;为了讨你喜欢,姨姥姥破天荒亲手为你剪了十枝花!趁你在屋里吃饭,她净了手,在牡丹前烧了三炷香,跪下跟牡丹说:那孩子可待见你呢!求你舍她十枝花吧好友的女儿是含着泪跟我讲这段故事的,末了,她把手机举到我面前说:“你看你看,多美的牡丹!

9、美得就像画出来的!”这个可爱的故事,被我在心里温习了一遍又一遍。我总忍不住拟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轰轰烈烈地盛开着夺目的白牡丹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形?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这家的房屋定然不止一次翻修过吧?这家的家庭成员定然有过生老病死吧?旱涝虫灾的年份里,这株牡丹定然跟其他的植物一样难捱吧?但是,这一切的更迭变故、灾祸劫难,都没有成为这株牡丹枯焦萎谢的理由。她被爱,她被欣赏,她被视为神物,她始终处于怀抱的中心。她怎敢衰枯?她怎忍心不在每年春天开出最打眼的花?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神圣的善待,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了出来。不管那个农家小院多么简陋寒碜,我都相信那位“姨姥姥”定然是多福多寿的为了

10、看护好她心爱的牡丹,为了一年一度的隆重会晤,她必须活得好、活得久。我问自己:我的牡丹在哪里?我愧赧地检视自己的人生院落我没有看见牡丹。可以肯定地说,这双辛劳的手也曾侍弄过一些应时的花花草草,这颗枯涩的心也曾被多情的春光照耀。但是,跟那位“姨姥姥”比起来,我的虔心、精心、仁心、恒心是多么有限啊!我没有学会为自己心爱的花儿焚香,没有学会娓娓地跟她说贴心话, 没有学会在干渴难耐的日子里还惦记着给她喂水,没有学会在花儿凋谢一秒钟后即开始欣悦地期待来年的花开,没有学会拿出大半生的时光甘心服侍一株植物,没有学会在每一朵盛开的花中幸福地照见自己的面影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我的病友很多很多。“神圣感”抛

11、弃我们有多久了?它还会怜惜地返身回来向可怜的我们施以援手吗?我们这些被“物质”跋扈地绑架了的人,精神世界已贫瘠得开不出一朵寒素的小花。夜读木心,听他讲“实在不惯于地上走,鹰说”,竟兀自笑出了声。我问木心笔下的那只鹰:高翔的鹰啊,你究竟俯瞰到了什么?当你看到大地上那些匍匐而行还自鸣得意的人,你冷笑了吗?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姨姥姥”或许正在与她的牡丹幸福对视吧?那被插进远方花瓶里的十朵牡丹惹她牵念了吗?那花枝上十处扎眼的伤口惹她心痛了吗?春光正好。我好想飞临那个农家小院,安静地站在“姨姥姥”身旁,由衷赞一声:牡丹真美。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详写好友的女

12、儿探亲时一系列失礼行为,含蓄地批评了现在年轻人太缺乏家庭礼仪教育。b. 文章巧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我”和“姨姥姥”对待花草的不同态度做比较,突出文章的主旨。c. 文章第段只有一句话,过渡简明,紧承上文所写的牡丹及感想,引出下文对自己生活的检视。d. 文章第段“我”读到木心的话,“笑出了声”,既是自嘲,也笑那些“匍匐而行还自鸣得意”的人。12. 文章开头叙述了“姨姥姥”和好友的女儿的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13. 阅读文中相关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1)第段加点词“定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2)第段划线句子“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14. 第段说“我喜欢

13、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是什么关系?请具体说明。15. 文章以“我”的想象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城市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健康环保的代步工具,已成为绿色出行的象征。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从 、 到 ,日臻完善,成为现代城市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发展中国家改善交通现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本。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群年轻人将一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放在公共区域,供人们免费使用,被称作“白色自行车计划”。这个勇敢的尝试普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起源。现在 ,这个古

14、老且曾经超级发达的城市约有40%的交通由自行车承担,那一条条河道把城市划分成了无数个格子街区,自行车成为最适合的出行工具。此外,荷兰还具有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良好基础。早在1890年,荷兰 就开始建设世界上第一条自行车专用道。目前,荷兰人均自行车道路长度居世界第一位,并拥有先进的自行车指路系统,可以提供地点、距离、方向等信息。法国是世界上首个成功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的国家。1974年拉罗舍尔推出了供市民租赁使用的“小黄车”项目。2004年里昂推出了世界上首个使用计算机控制、采取会员卡制度系统的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开启了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特色的第三代公共自行车潮流。2007年法国最为著名的自

15、行车租赁系统velib在巴黎诞生。velib这个词语是由法语中“自行车”(velo)与“免费”(liberte)组合而成,这个项目实际上也始终践行着这一理念无论是巴黎市民还是旅居者,只办理相关手续便能享受一年无限次的使用。目前,巴黎的公共自行车吸引了22.43万名会员,骑行人数增加41%,每年巴黎的公共自行车使用总次数达1.3亿次。英国的自行车租赁业务很发达,租赁公司遍布全国,许多外国游客使用自行车环游英国。2010年,伦敦推出自行车出租服务,由当地政府税收支撑,实行全天24小时不停歇运营。租车系统中的两个租借点之间一般不超过300米,用控制触屏在无停车位时直接搜索,并点选宽限15分钟找车位的

16、选项,可免去找下一个车位的租用金。2016年,伦敦的11500辆公共自行车安装了blaze激光灯,它会在车前的地面上投射一个绿色的符号,可以让骑行者在夜间更加醒目,提高骑车的安全性。美国纽约市庞大而且成熟的自行车共享系统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于2013年5月27日正式开始投入服务。纽约市民以及来自美国和全世界的游客,在纽约可以方便地利用300个无人看管停车点的6000辆自行车去上班、上学、购物、锻炼、旅游,为纽约市增添了一项绿色、健康的交通方式。目前,成熟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全球至少49个国家的535个城市 建立起来。在我国,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也开始大规模的运行。短短一年多,用户总数从0增至190

17、0万,引来了众多企业的资金追捧、技术助力和需求支撑。国外的做法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在未来,我国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行将更趋于规范,更利于环保,更便于出行。(根据有关材料改写)16. 根据相关内容,给第段空缺处补充恰当的词语。17. 请写出第段中加点的“这一理念”所指代的内容。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条条河道把阿姆斯特丹划分成无数个格子街区,独特的城市规划让该市40%的市民选择用自行车解决交通问题。b. 拉罗舍尔和巴黎分别推出“小黄车”和“velib”,都是法国成功推行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的典型案例。c. 遍布伦敦的自行车租赁公司,实行24小时不停歇

18、运营。使用者在相距15分钟车程的两个租赁点之间租车时,可免去租用金。d. 自行车共享系统在纽约投入服务后,市民以及游客的分享意识大幅提高,纽约市的交通方式也更加绿色、健康。19. 国外的哪些做法,使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日正完善?请梳理概括。(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所有人都在为书店之死而惋惜和哀叹的时候,2015年,实体书店竟然渐渐回暖,实体书店正在变得时尚和复杂起来,卖服装、开咖啡店、办活动、做app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丰富;遍及全国的书店体系将有利于整合资源,开辟新的销售通路这样的观念正在改变投资者的态度。而且,政府对实体书店的大力扶持也会使这一趋势保持下去。材料二:互联

19、网时代,年轻观众的喜好决定了电视剧市场的变化,电视剧从“中老年人专属娱乐”转向面对更多年轻观众,这意味着题材要更加多元化、内容要更有新鲜感、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要越来越强。显然,互联网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电视剧行业也不例外。材料三: 2016年,眼见倒在地下的老人究竟扶不扶,是不是仍旧成为一个问题? 尽管扶不扶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老人跌倒不扶的事情也难保将来不会再次发生,但随着社会舆论对这类问题监督的成熟化,更随着各种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好人有好报依然会是社会主流。在各级道德模范的评选中,在“中国好人榜”上,被表彰的见义勇为行为就包括扶助跌倒的老人;有的地方还发出在公共场所主动扶助老年人的倡议

20、书,其中就明确提出对主动扶助跌倒老年人的市民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相信在今年,帮扶跌倒老人的人会越来越多。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选取与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乐观展望2016中国文化。b. 实体书店受网络书店冲击,曾一度成为投资者的负担。c. 电视剧因为题材的严肃思考和说教,而不被年轻观众所喜欢。d. 文章正文的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产生的特殊原因。21. 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充完整。(每处不超过20字)现象原因一原因二实体书店持续回暖实体书店正在变得时尚和复杂起来(1)电视剧更年轻(2)互联网对电视剧行业的重塑

21、老人跌倒有更多人扶社会舆论监督的成熟化(3)22. 结合文本,简要评论实体书店“卖服装”“办活动”的现象。(六)名著阅读。(5分)23.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x)(1)水浒传中阎婆惜得知宋江与“强人”有来往,百般要挟。宋江一怒之下杀了阎婆惜,逃至柴进庄上,结识林冲。( )(2)鲁滨逊逃到巴西,尽所有财力购买了一片荒地进行种植,并学会了当地语言,还交了不少朋友,买了各种用具。后来种植园大获成功。( )(3)骆驼祥子中祥子买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走了;买第二辆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好不容易辛苦拉车攒下钱买的第三辆车因为帮小福子治病卖掉了。( )24.简爱中里德太太派人把简爱从桑菲尔德庄园接回家,向

22、简爱进行了忏悔。请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唉,我两次做了对不起你的事,现在很懊悔。”她停住了。“也许这毕竟无关紧要。”她喃喃地自言自语说:“那样我也许会好过些,但是,向她低声下气实在使我痛苦。”请问她说的“两次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指哪两件事?三、写作(60分)25.作文。或是因为性格的懦弱,或是因为虚伪的礼貌,或是因为情感的束缚,或是因为巨大的诱惑.我们常常说不出那个“不”字,但是,为了遵从自己的内心,为了放飞自由的梦想,为了追求坚定的目标,为了拥有精彩的人生,我们需要对一些人、一些事,有时甚至需要对这个世界,大声说:“不!”请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大声说不”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2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卷面整洁,书写工整。答案与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1)求之不得,_。 (关雎)(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山回路转不见君,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_,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5)_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_?(纪昀河中石兽)(7)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8)李白在行路难中通过诗句“_,_”表达了对人生前途乐观自信的豪迈气概

24、。(9)假如外国朋友迈克来福建,你有幸作为学生代表致欢迎辞,于是你用“_,_”两句开头。(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回答)【答案】 (1). (1)寤寐思服 (2). (2)安得广厦千万间, (3).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 (3)雪上空留马行处 (5). (4)九万里风鹏正举 (6). (5)山重水复疑无路 (7). (6)可据理臆断欤 (8). (7)会挽雕弓如满月 (9). (8)长风破浪会有时, (10). 直挂云帆济沧海 (11). (9)有朋自远方来, (12). 不亦乐乎【解析】【详解】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分直接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形式。理解性默写(情景默写)难度较大

25、,要先根据前后文提示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辗”、“侧”、“庇”、“俱”、“留”、“鹏”、“臆”、“欤”、“弓”、“济”等字的书写。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国的莎士比亚、英国的雨果、印度的泰戈尔都是著名剧作家。b. 中国古代人口稀少,所以古人常称呼自己“孤、寡人”,表示谦虚。c. 呐喊骆驼祥子女神都是我国近代作家老舍先生的小说。d.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道德经庄子列子是道家经典。【答案】d【解析】【详解】a.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剧作家、雨果是法国的著名作家,泰戈尔是印度的诗人、文学家。错误;b.“寡人”,寡者少也,即少德之人;“孤”即独自一人不能

26、孚众之意。这些词都是帝王的谦逊,这种自谦的表述。并不是因为“中国古代人口稀少”,也不是所有古人能这么称呼自己,只有皇帝称呼自己“孤、寡人”。错误;c.呐喊是鲁迅的小说集,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女神是郭沫若的诗集。错误;故选d。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一个散文家的视觉经验如果还限于田园风光,未免太【甲】(a狭小 b狭窄)也太保守了。同时,广义的景也不应限于视觉:街上的市声,陌上的万籁,也是一种景。景存在于空间,同时也依附于时间,所以【乙】(a春秋代序 b春种秋收)、朝夕轮回,也都是景。景有地y( )性:江南的山水不同于美国的山水,热带的云异于寒带的云。大部分的游记都不动人,因为作者不会

27、写景。景有静有动,即使是静景,就要把它写动,才算能手。“两山排闼送青来”,正是化静为动。“鬓云欲度香腮雪”也是如此。只会用形容词的人,其实不解写景。 余光中说散文(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地y( )性 万籁(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序号填入横线。【甲】_【乙】_ (3)画线句子是个病句,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_。【答案】 (1). (1)域 (2). li (3). (2)【甲】b (4). 【乙】a (5). (3)景有静有动,即使是静景,也要把它写动,才算能手。【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字音书写。地域性:是指不同地域因所处的位置不同和社会经济发

28、展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方面的地区差异。不要写成“峪”;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不要读成“ln”。(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甲处,a狭小:狭隘、浅陋、贫乏;b狭窄:窄小,不宽阔。一个散文家“视觉”经验只能用“窄小,不宽阔”来修饰限定,而不能说“狭隘、浅陋”。故选b;乙处,a春秋代序:季节轮流变换,形容时间流逝的很快;b春种秋收:春天养种,秋天收获。该句是说季节变换,时光流逝,朝夕轮回都是景,不是说春种秋收,故选a。(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就要”改成“也要”。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

29、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4.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写词人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只能在“梦”中驰骋沙场,快意一时。b. “八百里”描写军营连成一片,极其广大,“塞外”表明写作这首词的地点。c. “飞快”“弦惊”以点代面,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d. “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词人希望借此赢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5.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4. b 5. 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0、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八百里”是指牛;“塞外声”指边地悲壮粗犷的战歌。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追忆的是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自己的沙场生涯,故“塞外”是作者梦境中的塞外景象,并非写作这首词的地点。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这首词上片追忆了词人当年的军旅生活,下片描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激情,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

31、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

32、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注释】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釜:锅子。齑(j):腌菜或酱菜。啖:吃。留守:官职名称。6.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礼愈至(3)日煮粥一釜(4)馈以佳肴7.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 不敢出一言以复(来)遗以食物(把)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就学于南都书舍(在)c. 俟其欣悦(他,指老师)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d.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辍耕之垄上(去)8.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9.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选文主要人

33、物(人名)主要内容(限8个字)共同点甲文(1)借书抄书,从师求教(3)乙文范仲淹(2)10. 【小题5】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答案】6. (1)担心(2)周到或周全(3)每天(4)赠送或馈赠 7. c 8. (1)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是有所收获。(2)我现在就享用丰盛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 9. (1)宋濂(2)读书清苦(每日吃粥、日啖二粥),不受馈赠(不食佳肴、不享盛馔)(3)家贫苦读 10. (1)

34、示例: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2)示例:赞同。范钟淹不吃别人馈赠的好饭好菜,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不赞同。留守的馈赠是真心的,不是“嗟来之食”,不应该辜负他们的一份好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1)句译为:又担心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和我一同交流探讨。患:担心;(

35、2)句译为:礼节更加周到。至:周到或周全;(3)句译为:天天煮两升米来做一大锅粥。日:每天;(4)句译为: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馈:赠送或馈赠。【7题详解】c“其喜洋洋者矣”中“其”指示代词,可解释为“那,那个,那些”。不是指作者,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故,因此;虽,即使;卒,最终,终于。整句译为: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是有所收获。(2)重点词语:今,现在

36、;遽,就;盛馔,丰盛的饭菜;啖,吃。 整句译为:我现在就享用丰盛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章内容。第一空:根据对甲文内容的掌握,可知节选自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故(1)填宋濂;第二空:乙文写了范仲淹求学经历,根据“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以及“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可用八字概括得出:读书清苦(日啖二粥),不受馈赠(不享盛馔);第三空:通读两文,抓住文中描写人物性格或经历的关键语句可知,甲文“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写出了宋濂家贫,只能抄书来读,抄书的艰辛

37、更突出其勤奋苦读;乙文“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写出了范仲淹求学时家境贫寒只能吃粥,但他不与他人攀比勤奋苦读。由此可见两者均有家贫苦读的经历。【10题详解】(1)本题考查对作品个性化阅读。可以赞同可以不赞同,但要阐明理由。如赞同:尊师重教,自古是美德。学生尊敬老师,才能向老师虚心请教,才能学得更多更深,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是一个人的教养,也是自己向虚心求教的谦虚态度。如不赞同:同老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利于我们更好学习交流,我们才能无拘无束表达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探讨,才能更有利于我们获得更多知识,

38、教学相长。(2)本题考查对作品个性化阅读。可以赞同可以不赞同,但要阐明理由。如赞同:范钟淹家贫,没有条件买好饭食,长期以来,也习惯了清贫生活,别人馈赠饭菜虽好,毕竟是暂时的,如果因吃了好饭菜,吃不下粗茶淡饭,就得不偿失了,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样做也是对自己的尊严和人格的维护。如不赞同:留守的馈赠是真心的,不能辜负别人的好意,吃两顿好饭改善一下,也不会左右人的心性。【点睛】甲参考译文:我从小就特别爱好学习。可是家境贫寒,没办法买到书来读,只好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自手抄,并按约定日期归还。天气特别寒冷时,砚池中的墨水冻成了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

39、,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和我一同交流探讨,曾经去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的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我的)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乙参考译文: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天天煮两升米来做一大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一些腌菜吃。留守有

40、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要回到家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些粥呢?(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牡丹真美张丽钧好友的女儿新婚不久,随丈夫到乡下去探望丈夫的姨姥姥。一进院门,她就大叫起来,因为,院子里有一株跟她差不多高的牡丹,开满了硕大的白色花朵。她顾不上跟姨姥姥过多寒暄,就自顾自转着圈儿为那牡丹拍起照来。大家都笑她,她也笑

41、自己,但却根本停不下来。后来,一大家子人陪她吃饭, 她却忍不住低头翻看手机中的牡丹照片。她没有注意到姨姥姥的离席,甚至也没有注意到老公的离席 临走的时候,姨姥姥送给她十朵半开的白牡丹,嘱她回家插到花瓶里,清水里放一点点白糖,可以开上半个月。她欢喜得要命,不住声儿地叨咕:“牡丹真美!牡丹真美!”回程的路上,丈夫告诉她说:那棵白牡丹是姨姥姥的婆婆过门儿后亲手所栽,已经一百多岁了;姨姥姥不准任何人碰那棵牡丹,别说摘花,就是揪一片叶子,姨姥姥都要跟那人拼老命;为了讨你喜欢,姨姥姥破天荒亲手为你剪了十枝花!趁你在屋里吃饭,她净了手,在牡丹前烧了三炷香,跪下跟牡丹说:那孩子可待见你呢!求你舍她十枝花吧好友

42、的女儿是含着泪跟我讲这段故事的,末了,她把手机举到我面前说:“你看你看,多美的牡丹! 美得就像画出来的!”这个可爱的故事,被我在心里温习了一遍又一遍。我总忍不住拟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轰轰烈烈地盛开着夺目的白牡丹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形?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这家的房屋定然不止一次翻修过吧?这家的家庭成员定然有过生老病死吧?旱涝虫灾的年份里,这株牡丹定然跟其他的植物一样难捱吧?但是,这一切的更迭变故、灾祸劫难,都没有成为这株牡丹枯焦萎谢的理由。她被爱,她被欣赏,她被视为神物,她始终处于怀抱的中心。她怎敢衰枯?她怎忍心不在每年春天开出最打眼的花?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神圣的善待,将彼此深藏的美

43、都发掘了出来。不管那个农家小院多么简陋寒碜,我都相信那位“姨姥姥”定然是多福多寿的为了看护好她心爱的牡丹,为了一年一度的隆重会晤,她必须活得好、活得久。我问自己:我的牡丹在哪里?我愧赧地检视自己的人生院落我没有看见牡丹。可以肯定地说,这双辛劳的手也曾侍弄过一些应时的花花草草,这颗枯涩的心也曾被多情的春光照耀。但是,跟那位“姨姥姥”比起来,我的虔心、精心、仁心、恒心是多么有限啊!我没有学会为自己心爱的花儿焚香,没有学会娓娓地跟她说贴心话, 没有学会在干渴难耐的日子里还惦记着给她喂水,没有学会在花儿凋谢一秒钟后即开始欣悦地期待来年的花开,没有学会拿出大半生的时光甘心服侍一株植物,没有学会在每一朵盛

44、开的花中幸福地照见自己的面影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我的病友很多很多。“神圣感”抛弃我们有多久了?它还会怜惜地返身回来向可怜的我们施以援手吗?我们这些被“物质”跋扈地绑架了的人,精神世界已贫瘠得开不出一朵寒素的小花。夜读木心,听他讲“实在不惯于地上走,鹰说”,竟兀自笑出了声。我问木心笔下的那只鹰:高翔的鹰啊,你究竟俯瞰到了什么?当你看到大地上那些匍匐而行还自鸣得意的人,你冷笑了吗?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姨姥姥”或许正在与她的牡丹幸福对视吧?那被插进远方花瓶里的十朵牡丹惹她牵念了吗?那花枝上十处扎眼的伤口惹她心痛了吗?春光正好。我好想飞临那个农家小院,安静地站在“姨姥姥”身旁,由衷赞一声

45、:牡丹真美。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详写好友的女儿探亲时一系列失礼行为,含蓄地批评了现在年轻人太缺乏家庭礼仪教育。b. 文章巧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我”和“姨姥姥”对待花草的不同态度做比较,突出文章的主旨。c. 文章第段只有一句话,过渡简明,紧承上文所写的牡丹及感想,引出下文对自己生活的检视。d. 文章第段“我”读到木心的话,“笑出了声”,既是自嘲,也笑那些“匍匐而行还自鸣得意”的人。12. 文章开头叙述了“姨姥姥”和好友的女儿的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13. 阅读文中相关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1)第段加点词“定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2)第段划线句

46、子“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14. 第段说“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升华了的人与花的关系”是什么关系?请具体说明。15. 文章以“我”的想象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11. a 12. 嗜花如命的“姨姥姥”因好友女儿的喜欢),破天荒地剪下十朵半开的牡丹花送给她。 13. (1)“定然”是对牡丹生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意外情况的肯定猜测,反复运用,强调了长期看护牡丹的不易和姨姥姥的虔心、精心、仁心和恒心。(2)对待美好事物不够用心;对生活缺乏“神圣感”;美好生活的回馈少,精神世界越来越贫瘠。 14. 人爱花,欣赏花,视花为神物;

47、花不敢衰枯,每年开出最打眼的花;这是一种相互善待的、各自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出来的神圣关系。 15. 答题要点:呼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再次表达对“姨姥姥”的敬意及对“姨姥姥”式的人生态度的向往,深化了主题;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层次,引人遐思,余味无穷。【解析】【11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a项,文章详写好友的女儿探亲时一系列失礼行为,写出好友的女儿对牡丹的格外喜爱,突出了牡丹之美和“姨姥姥”照顾之精心,引发出作者关于人与花相互善待、和谐之美的感触,并非“含蓄地批评了现在年轻人太缺乏家庭礼仪教育”。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阅读文章第段可知,好友的女儿随其丈

48、夫回家探望“姨姥姥”时,发现家里已经有人高的牡丹,“她顾不上跟姨姥姥过多寒暄,就自顾自转着圈儿为那牡丹拍起照来。大家都笑她,她也笑自己,但却根本停不下来。后来,一大家子人陪她吃饭, 她却忍不住低头翻看手机中的牡丹照片。她没有注意到姨姥姥的离席,甚至也没有注意到老公的离席”这一系列失礼行为充分体现了好友女儿十分喜欢牡丹,“姨姥姥”平时爱花如命,但是见她喜欢,“她净了手,在牡丹前烧了三炷香,跪下跟牡丹说:那孩子可待见你呢!求你舍她十枝花吧”剪了十朵牡丹送给了她。据此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即可。注意概括方法: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13题详解】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1)赏析时要结合语境

49、,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扣住重点词语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来回答。第段中三个“定然”强调无论是花还是人的生长过程中都会经历意外情况,但这株牡丹依然坚持了下来,从而体现了“姨姥姥”看护牡丹的不易。体现了下文第段姨姥姥看护牡丹花的虔心、精心、仁心、恒心。(2)第段中“牡丹缺乏症”,一方面是指缺乏“姨姥姥”具有的那种“虔心、精心、仁心、恒心”,感叹自己与“姨姥姥”的差距;另一方面,“牡丹”还代表着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美好事物,体现了作者对如今人们精神世界渐渐贫瘠的感叹和无奈。【14题详解】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把握句子深刻含义,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从文中“她被爱,她被

50、欣赏,她被视为神物,她始终处于怀抱的中心。她怎敢衰枯?她怎忍心不在每年春天开出最打眼的花”;“神圣的善待,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了出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15题详解】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回答时从其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两方面着手。文章以“我”的想象结尾,在结构上与第段形成前后呼应,结构更加完整。在内容上,想象“姨姥姥”与牡丹花对视情景,表达了对“姨姥姥”与牡丹花和谐之美的赞叹,也体现了对“姨姥姥”人生态度的向往,强化作者情感,深化了文章主题。结尾以想象结束,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城市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健康环保的代步工具,已成为绿色出行的

51、象征。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从 、 到 ,日臻完善,成为现代城市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发展中国家改善交通现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本。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群年轻人将一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放在公共区域,供人们免费使用,被称作“白色自行车计划”。这个勇敢的尝试普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起源。现在 ,这个古老且曾经超级发达的城市约有40%的交通由自行车承担,那一条条河道把城市划分成了无数个格子街区,自行车成为最适合的出行工具。此外,荷兰还具有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良好基础。早在1890年,荷兰 就开始建设世界上第一条自行车专用道。目前,荷兰人均自行车道路

52、长度居世界第一位,并拥有先进的自行车指路系统,可以提供地点、距离、方向等信息。法国是世界上首个成功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的国家。1974年拉罗舍尔推出了供市民租赁使用的“小黄车”项目。2004年里昂推出了世界上首个使用计算机控制、采取会员卡制度系统的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开启了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特色的第三代公共自行车潮流。2007年法国最为著名的自行车租赁系统velib在巴黎诞生。velib这个词语是由法语中“自行车”(velo)与“免费”(liberte)组合而成,这个项目实际上也始终践行着这一理念无论是巴黎市民还是旅居者,只办理相关手续便能享受一年无限次的使用。目前,巴黎的公共自行车吸引了22

53、.43万名会员,骑行人数增加41%,每年巴黎的公共自行车使用总次数达1.3亿次。英国的自行车租赁业务很发达,租赁公司遍布全国,许多外国游客使用自行车环游英国。2010年,伦敦推出自行车出租服务,由当地政府税收支撑,实行全天24小时不停歇运营。租车系统中的两个租借点之间一般不超过300米,用控制触屏在无停车位时直接搜索,并点选宽限15分钟找车位的选项,可免去找下一个车位的租用金。2016年,伦敦的11500辆公共自行车安装了blaze激光灯,它会在车前的地面上投射一个绿色的符号,可以让骑行者在夜间更加醒目,提高骑车的安全性。美国纽约市庞大而且成熟的自行车共享系统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于2013年5月

54、27日正式开始投入服务。纽约市民以及来自美国和全世界的游客,在纽约可以方便地利用300个无人看管停车点的6000辆自行车去上班、上学、购物、锻炼、旅游,为纽约市增添了一项绿色、健康的交通方式。目前,成熟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全球至少49个国家的535个城市 建立起来。在我国,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也开始大规模的运行。短短一年多,用户总数从0增至1900万,引来了众多企业的资金追捧、技术助力和需求支撑。国外的做法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在未来,我国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行将更趋于规范,更利于环保,更便于出行。(根据有关材料改写)16. 根据相关内容,给第段空缺处补充恰当的词语。17. 请写出第段中加点的“这一理念”所指代的内容。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条条河道把阿姆斯特丹划分成无数个格子街区,独特的城市规划让该市40%的市民选择用自行车解决交通问题。b. 拉罗舍尔和巴黎分别推出的“小黄车”和“velib”,都是法国成功推行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的典型案例。c. 遍布伦敦的自行车租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