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2013-2018年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22文化经典_第1页
高考2013-2018年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22文化经典_第2页
高考2013-2018年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22文化经典_第3页
高考2013-2018年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22文化经典_第4页
高考2013-2018年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22文化经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点 22 文化经典1.(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 分)1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2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 ; 发而不中 ,不怨胜己者 ,反求诸己 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厚:重,与“薄”相对。(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 分)答:(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 分)答:【解题指南】弄懂文字的“字面义”是理解文本内容的第一步,在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文本做实事求是的引申是第二步 , 根据题目要求做出合理解答是第 三步。【解析】 从两句话的意思来看 ,第句

2、是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 ,那就会远离怨恨了”。第句意思是“实行仁政,就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 ; 发射而没有射中 , 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 , 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很明显两位儒家先贤都提到“己”和“人”的关系,“躬自厚”“求诸己”都强调对自己的要求和反省。两者的不同在于第句说的是“责”,第句说的是“射”,如何“射”中,“不中”又当如何,当然“射”的意思是可以引 申拓展的。答案:(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意思对即可。)(2) 孔子的话侧重点是 ,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 , 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

3、,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意思对即可。)附【译文】1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会远离怨恨了。”2 孟子说:“实行仁政,就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 2. (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5 分)子贡曰:“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 礼者也。”(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 分)答:【解

4、析】 此题考查对课内知识的掌握 , 亦有对文句意思理解的考查 ,比较容易。论语中有:“一箪食,一瓢饮 ,居陋巷 ,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 也!”赞扬的就是颜回,论语中也经常提到君子不耻“恶衣恶食”。答案:颜子 恶衣恶食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 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对儒家思想观点的理解。第一则材料孔子强调“贫而乐,富而好礼”;第二则材料说明要有“贫而无怨”的心态;第三则材料孔子赞同颜回“贫而乐”的精神,提倡子路“不耻恶衣恶食”的精神。答案 :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 ,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 ,故处贫难 ,处富易 , 这 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

5、持气节 , 更要安贫乐道 ; 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 ,更要 谦逊好礼。附【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还比 不上贫穷却很快乐,富有却谦逊好礼。”孔子说:“贫穷的时候没有抱怨不容易做到,而富贵了不骄纵却容易做到。”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 喝的是一瓢水 , 却仍然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 子路穿着破旧的丝绵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他们都是所 谓的不以粗陋的衣食为耻的人。3.(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 分)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 , 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 , 有求知欲 ,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

6、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 ,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 ,就想法解决它 ,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 ,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 ,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 ,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 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 , 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 , 问焉以求一得 , 所谓以能问于不能 , 以多问于寡也 ;

7、等于己者 , 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1) 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 ,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 内涵与作用。(6 分)答:【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材料中字词的理解能力。第一则是白话文,第二则文字选自清代刘开的问说 ,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第一则从“既有疑问 ,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可以得出“问”是疑问的意思。第二则从向三种人发问,得出“问”是求教,不是简单的发问。答案 :第一则材料中“问”指的是生发疑问 ,“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 ,从而学有心得;第二则材料中“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 知识。(

8、如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2) 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 ,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 超过 140 字。(6 分)答:【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理解了上面两则文章的基础上 ,要有 理有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答案(示例):在现代社会,学习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需要,学习的核心是创新 ,学习的归属是贡献 ,学习力是组织生命力之根 ,竞争力之本 ,是创造力之源,那么,对于我来说,应当深刻地理解“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要 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附【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 ,不“

9、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 ,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 (对于)道德才能比自己高的人 ,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疑问 ,( 这就是孔子 )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匡正自己了” ;(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 ,向他们询问借以获得一点正确的见解 ,( 这就是曾子 )说的“有才能的向没才能的询问 ,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询问了” ;( 对于)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 , 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 ,(这 就是中庸)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2015 年(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5 分)知言者 ,尽心知性 ,于凡天下之言 ,无不有以究极其理 ,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 ,盛大流行之貌。气 ,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 , 失养故馁 ,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 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 一句的注释。(2 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解释的句 子“浩然,盛大流行之貌”不难答出“浩然之气”。答案:浩然之气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 分)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