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_第1页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_第2页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_第3页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_第4页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第三章第三章 西方主要区位理论西方主要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区位论的提出一、农业区位论的提出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法等国已成功走上 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德国仍是一个封 建割据的农奴制国家,农业占主要地位,农 业开始向大型化、商业化过渡。这种突然的 转变迫切地需要理论界回答一些问题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为了探索上述问题,杜能潜心经营特洛 农庄十载,记载了极为详细和精确的资料。在 此基础上他于1826年撰写了名著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在该书中,杜能认为,在这些方面起决定作用 的是

2、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块)距 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 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 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二、农业区位论假设条件 杜能农业区位论是在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 孤立化方法研究而形成的。其理论的假设为: (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 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 市是惟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 的食品供应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 (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 相同;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不存 在可用于

3、航运的河流与运河,惟一的交通工具是马 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4)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 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5)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 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三、农业区位论主要内容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 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 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 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利用上式杜能计算出了各种农作物合理的种植界限,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4、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杜能认为,城市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呈同心圆 圈层结构(后称杜能圈)。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 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 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 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 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 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 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小由城 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第二圈林业

5、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 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 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 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 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 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 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 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 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 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 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 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

6、七区为 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 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 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 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 久牧场。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 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 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 80km处。 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第二节 工业区位论 一、工业区位论的提出及假定条件

7、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要求人们将工 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 布局问题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 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以后 他又于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 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 主义国家人口集聚进行了综合分析。 韦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区位论, 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 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研究劳动费-聚 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四个假定条件: 1、原材料供给的地理分布是既定的; 2、产品的消费地和规模是既定的;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

8、移动; 4、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劳动力可无限供 给。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二、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 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 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1、区位因子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 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 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 对食品工业。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 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韦伯认为具备某个有利区位因素的地点,对产业布局的 区位有一种吸引力,其引力的大小与该点区位因素的强度 有关,而产业的最优区位应在各点区位因素引力的合力方 向上(或引

9、力最大的方向上),这称为产业布局指向。如O 点。韦伯根据布局指向性将产业分为运输指向型、劳动力 指向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电力指向型、水源指 向型等类型。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2、确定产业布局的3个阶段: 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 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 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 局)。 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 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 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 第 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 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 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 其他地点。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

10、理论 3、产业布局须考虑的5个因素 (1)原材料、燃料、动力、水电、土地等条件 能否满足布局要求; (2)劳动力的供给及质量; (3)运费的高低; (4)市场的大小; (5)产业聚集是否有利于协作,又不过度集中。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4、运输指向 韦伯认为:在原材料产地和消费地已定的条件 下,运输成本是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的区位 因子。 运输成本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两点:重量和距离。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发生两次运输: 原材料到工厂 产品由工厂到消费地 “最小运费原理” 符合最小运费原理的产业称运输指向产业。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M1和M2代表两个原料供应地,C代表市场。 工厂要生产1吨产品,

11、需用M1地的原料3/4 吨,需用M2地的原料1/2吨。那么,在区位 三角形内寻找一点P,使它到C(市场)、 M1、M2三点的距离与运量的乘积之和为最 小。这样,P点就是工厂理想的区位。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5、劳动力指向 劳动力指向主要考虑的是劳动力在成本中所占 的比重,即:单位产品的工资或薪金。 产品成本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劳动力费用的产业, 称为劳动力指向产业。 劳动费存在的区域差异时,会对工业布局产生 影响。 韦伯提出了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力系数的概 念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劳动力成本指数(也称劳动费指数) 该指数越大,反映单位重量的制成品,劳动力 成本所占比重越大。 区域经济第三章

12、区位理论 劳动力系数: 该系数越大,产品中含有劳动力成本就越高, 从而节约劳动力成本,可能使该产品生产区 位偏离最小运费区位。 该系数越小表明运费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 高,从而使该产品生产区位趋向于最小运费 区位。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6、集聚与分散指向 集聚是生产集中在某地域而使生产或销售成本 降低的区位因子。 分散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通过对集聚的消减 而产生生产成本或销售成本的降低。 集聚因子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规模经济; 二是外部经济。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集聚的两种类型: 一是纯粹集聚: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 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二是偶然性集聚:主要是

13、指运费指向和劳动 力指向产生的集聚。 制造系数(加工系数):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 工价值。 该系数越大的产业集聚的可能性就越大。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第三节 市场区位论 一、市场区位论的假设条件 (1)在均质平原上,沿任何方向的运输条件都 相同,进行生产的必要原材料充足,且均等分 布; (2)在平原中均等分布着人口 ,最初他们的生 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也是相同的; (3)在整个平原的范围内,所住农民的技术知 识是相同的,且所有人都有得到生产机会的可 能; (4)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的其他因素,均不在 考虑范围之内。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二、市场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

14、,区位的均衡取决于两 个基本因素: 一是个别经济体的利润最大化。即个别 的生产者选择最佳的位置。 二是独立经济体数量的最大化。即将整 个空间由尽可能多的经济体充分利用。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区位均衡实现的条件: 一是个别经济体的区位尽可能是有利的; 二是经济单位数尽可能最大; 三是所的经济活动都不能获得超额利润; 四是购买圈、生产圈和销售圈尽可能的小; 五是经济圈的边界同属于相邻的两个区位, 因此没有差别。 1、市场区位与需求圆锥体 2、最大区位的空间均衡形成过程 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 第四节 经济活动区位论 一、经济活动区位论及设定条件 三点假定: (1)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完全竞争的; (2)生产要素的机动性是完全的; (3)生产成本和运输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