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1页
苏州园林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2页
苏州园林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3页
苏州园林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4页
苏州园林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南古典园林豫园(2009-04-22 22:43:33) 这次到上海总的讲运气不错。天公作美,前几天都出太阳,只最后一天下起了小雨。 雨中游豫园却也别有一番情致。豫园门票40元,其间的游客几乎全是外国人。豫园是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典园林,由明代四川布政司潘允端为孝敬父母而造。现仅存30亩地。园林面积虽小,但布局曲折,景致各异,每一处景致都代表着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真是方寸之地做足了文章,极尽螺蛳壳里做道场之能事。我站在九曲桥上,池塘那头便是豫园的大门。走进豫园,但见庭院深深,亭台楼阁,水榭回廊,小桥流水,假山瘦石,飞瀑池塘,花木葱茏,泉水潺潺,园亭相套,轩廊相连,该有的一

2、样不落,一应俱全。端的是精巧玲珑,九曲回环,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处处如画!想象豫园主人生活其间,该是何等的惬意啊!这是豫园的卧山龙。豫园建造的时候以5条龙为园眼,全园40余处景观被五条蜿蜒起伏的龙墙、曲折通幽的回廊,以及形状各异的花草巧妙分隔。豫园内假山层叠,不出城市即可看见山林之最,故有城市山林之美誉。内园原名“东园”,本来自成一体,现在辟为豫园的一部分。占地仅2亩,山石池沼、厅堂楼观、亭台轩阁,样样俱全。溪流与廊亭、花墙一起组成了一座小型庭院,庭院内景物布局紧凑,花墙、小廊等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深得中国园林艺术以小见大的神韵。园主的书斋玉华堂前的假山中间那块太湖石称作“玉玲珑”,是豫园

3、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太湖石的外型是由水侵蚀而成。据传这原来是给宋微宗的贡品。古人品评石之高下,有“皱、漏、透、瘦”四个标准,玉玲珑则四者俱佳,而以“透、漏”论之,更是冠盖全国,称誉海内外。据称假如你自上而下倒水。它72孔孔孔犹如小瀑布;如你在下方燃香,它72孔孔孔烟香缥缈,非常美丽。豫园中还有许多历史悠久、十分精美的砖雕、泥塑。四天旅程如梦幻般倏地就结束了。告别了上海滩,又回到生活的常态。狮子林游记(转)(2009-06-22 20:05:11) 转载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狮子林游记 狮子林,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素以假山石林而闻名天下。在我的记忆中,最早认识的“园林”就是它了,是幼年时

4、候在邮票上见到的。那时候虽然还很小,却似乎已有种莫可名状的憧憬和向往。 不过,可惜的是这次苏州之行时间安排甚紧,狮子林是插空去的,只能走马观花的大略看看。其间多少典故和内涵,难以细品。天下之事,总不能尽美,留些遗憾大概也是必然的。幸好,一路勤用相机,借这些照片回味回味,也算是桩趣事吧。*据说狮子林始建于元代,与佛门因缘甚深,是当时的名僧维则禅师的弟子,专为其师所造的。文献记载“林有竹万个,竹下多怪石,有状如狻猊,故名师子林。且师得法于普应国师中峰本公,中峰倡道天目山之师子岩,又以识其授受之源也”。其实,狮子林本身就是一个佛教用语。在佛学中,佛为人中狮子,佛之座处称“狮子座”,后泛指高僧坐席;而

5、寺院的正规名称是“丛林”。惟则法师为禅宗高僧,其居处名“狮子林”,名正言顺。狮子林后几经更换主人,多次修缮,方成今天的规模。狮子林燕誉堂通过门厅、大厅后,园林中第一个真正有内含的建筑燕誉堂,便出现于眼前。取诗经中“式燕且誉,好尔无射”之句而名,“燕”意为安闲,亦通宴;“誉”通豫,意为欢乐。可见,此处是宴请宾客的地方。这又是一个鸳鸯厅模式(好像苏州园林中宴客的都是鸳鸯厅)。南厅燕誉堂,北厅则称“绿玉青瑶之馆”,出自元画家倪云林诗中,绿玉指水,青瑶指假山。中堂屏风南面刻重修狮子林记,记述清朝的贝氏重修狮子林的经过;北面刻狮子林图,上面寺峰古柏,飞瀑层楼。整个厅内陈设精致华贵。前厅招待贵宾,内厅为密

6、友聚谈、女眷欢聚的地方。狮子林燕誉堂后院狮子林小方厅燕誉堂向后,紧邻的是小方厅。恰如其名,这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厅,没有多少奇特处,只是东西两侧墙开有呈矩形的月洞,洞外素心腊梅青青郁郁。这样的“框景”、这样干净整齐的小厅,让人觉得很是清爽。狮子林九狮峰小方厅再往后走,有个小小的院落,一间镶嵌七彩玻璃的小阁,不知道是作什么用的。与之遥向呼应的,是一块怪石嶙峋的石峰。当时不知道这石峰的来历,只是觉得它颇有气势,与小阁有对比之感,就选择这个角度拍了一张。后来见介绍,原来这是园中著名的“九狮峰”。“九狮峰”是由太湖石堆砌而成,玲珑奇特,是众多湖石峰的代表之一,因有拟态的九头狮子造型而得名。(从照片上也能

7、看出几头狮子呢)小院坐落的位置很不起眼,乍看之下平淡无奇,甚至可能是被人遗忘的角落,但偏偏就在这样的角落却放置了名贵“九狮峰”。或许,这就是院主人的要表达的,把精彩和深刻隐藏在最平常中。狮子林广池假山和留园相似,狮子林中区也有一湖盛景,可谓园林风景的核心。树古林茂,碧水微澜,荷风摇曳湖景都是相似的,而不同的,当然就是这里闻名遐迩的假山石林了!狮子林素有“假山王国”之誉,据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建园时便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纲的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假山群气势磅礴,玲珑俊秀,洞壑盘旋,象一座曲折迷离的大迷宫。据介绍,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山路、21个洞口。沿

8、着曲径,时而穿洞,时而过桥,左绕右拐,奥妙无穷。假山上又有石峰、石笋等,形态各异。清代文人朱炳靖钻过假山后写道:“对面石势阻,回头路忽通。如穿几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把狮子林假山比作诸葛亮的八阵图。 狮子林湖心亭湖心有曲桥,通东西两岸。因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又名“观瀑亭”。 狮子林假山瀑布假山深处,也是整个园子的最西端,有一处人工瀑布。瀑水一泻而下,一跌五折,湍急的水流,潺潺的水声,危岩的涧山,两旁摇弋的苍林碧藤,自然界的五叠泉在这里被模拟的栩栩如生。此处被誉为假山堆叠的杰作,确实当之无愧。狮子林问梅阁瀑布一侧有阁,名“问

9、梅”。此名出自禅宗公案“马祖问梅”:马祖的弟子大梅法常禅师,因听马祖说“即心即佛”而开悟,开悟后云游四方。马祖派人去测试他,对大梅法常说:“大师近来佛法有变,以前说即心即佛,现在说非心非佛了。”大梅法常笑道:“这老汉专门迷惑人,他说他的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听后很满意,对众人说:“梅子熟了。”根据其名来看,此阁应该是最初建园时就有的。同时,这名字也体现出狮子林特有的半禅半园的风格。此阁是西部园景的主体建筑,高伫于山石之上,园中盛景可一收眼底。阁前遍植梅树,可以想见,当梅花盛开时,于阁内临风御香,是怎样的意趣。狮子林扇亭园子西南角,长廊通处有一小亭,外形象折扇的扇面,故称扇亭。亭内月洞

10、、吴王靠、石台,都是扇形的。置身其中,凭栏而坐,翠竹摇曳,微风习习,怎不心清意爽啊?狮子林园景一角文献记载“林有竹万个,竹下多怪石,有状如狻猊”可见,最初的狮子林,就是竹林和假山的天地。“竹万个”,该是怎样的胜景啊!几度沧桑,几度浮沉,如今的狮子林有了更多的堂轩,但一定也失去了很多竹子。尽管如此,竹,仍然到处摇曳在狮子林里。在每一个角落,用它的淡雅、它的清脆来记忆岁月的章回。狮子林花篮厅见山楼真趣亭花篮厅(照片上古树旁、石桥通往的地方),面临广池,前有平台。据说本名荷花厅,文革中被焚,后从其他宅院中移来的。此厅南北都为落地长窗,窗上各刻有唐诗及山水人物故事。厅内屏门、柱端雕镂精工。站在厅前露台

11、眺望池南,群山成岭,峰石倒影清晰可见。入夏在此处赏荷,肯定是个好地方。紧邻花篮厅,有两层小楼,名“见山楼”。二楼明窗通透,显然是用来尽览园内山水佳景的。花篮厅后侧,有面水而筑的“真趣厅”(照片上半掩于假山后的就是)。真趣匾额,为乾隆御笔。由于是皇帝亲临之地,亭内装饰金碧辉煌,绘有凤穿牡丹图案,雍荣华贵。据记载,狮子林特别为乾隆所垂青。他曾六游狮子林,留下大量题字和御制诗,还亲自临摹了倪云林狮子林全景图三幅。因为对此园情有独钟,他在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各建了一座狮子林。所以,也难怪现代拍清朝宫廷片,常以狮子林为场景。狮子林卧云室狮子林卧云室从见山楼向东南行,穿过石林曲径来到卧云室。这是个两层小楼

12、,地势很低,呈凸字形,上、下各6只戗角飞翘,造型比较奇特。楼阁周围被茂树、石林层层包裹,人在其中,似处于石壁重重的山坳中,可谓独辟幽境。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原来这里最初是禅房(静坐敛心修行之处),怪不得啊!恰如其对联所云:曲径通幽处,园林无俗情。“卧云”则出自元好问的诗句“何时卧云身,因节遂疏懒”。狮子林展览厅园子的西北端,有一个两层楼的院落,典型的口字型封闭设计,现为展览厅。多数人都不去留意它,也不知道其来历。但从它的布局和特色看,我想应该是主要的居住地。虽然看不到当年的陈设,但檐栴廊窗,处处做工精致细腻,跨越千年,风采不减啊。狮子林古五松园园子正北端,是一个方正面阔的庭院,名“古五松园”。这

13、个院落是清朝时建的,据说清康熙时狮子林内还存有五棵参天古松,所以狮子林在历史中也称五松园。如今,五棵大松已经不存,但石峰散立,丹桂茂郁,厅堂庄重,特有的古朴、沉静之风,与其他院落有明显区别。看来,还是没有辱没这个古字啊。廊洞门上有砖刻的“兰芬”、“桂馥”额,室内陈设虽不特别华丽,但也均有相当的年代和来历。东半亭有对联:“楼台金碧将军画,水木清华仆射诗。”后来查了资料,将军画是指唐代李思训(曾任左武卫大将军)和他的儿子,两人皆善山水画;仆射诗是指谢灵运的族叔谢混(曾任尚书左仆射),他的名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古人以北为尊,我猜想,这里有可能是主人问话或祭祀用的,不知道是不是。狮子林指柏轩

14、指柏轩是园中的主要建筑,高大宽阔,四周围廊,是北区的正厅。其名取自禅宗著名的公案“赵州指柏”:一僧问赵州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日:我不将境示人。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仍曰:庭前柏树子。此轩初建园时就有,当时是僧堂,故以“指柏”名之。当时轩内的境况已不得而知,如今这轩内陈设可谓精美、考究之极,尽显华贵之气。对联曰“看十二处奇峰依旧,遍寻云虹月雪溪山,最爱轩前千岁柏。喜七百年名迹重新,好展朱赵倪徐图画,并赓元季八家诗。”八家诗,是指元末的高启、张适、王行、谢徽、申屠衡、张简、陶琛、释道衍八位诗人合作了“狮子林十二咏”,赞美狮子林的胜况。仅凭这对联就可以

15、知道,这里是典藏全院精华的所在。凭轩眺望,满目石峰林立,峰间古柏虬根盘绕,又有竹林青翠欲滴,确实是修心养性上佳之地。狮子林指柏轩轩外狮子林立雪堂转到园子的南端了,这里又有一小院落,名立雪堂。初见“立雪”二字,以为是程门立雪的典故,心想:这儿一定是书房无疑了。后来才知道,“立雪”是指二祖慧可雪中求法,并断臂于达摩座前的禅门公案。看来,这里应该是当年维则禅师说法、乃至传法的重要所在。禅宗历来“唯传见性,以心印心”,为破除众生之执着、依赖,禅宗历史上许多高僧不令门人膜拜、诵读。狮子林里没有佛殿,只有法堂,足见当年维则禅师的禅风高峻。狮子林御碑亭乾隆共六次游览狮子林,首次游览时,他赐匾“镜智圆照”于狮

16、林寺,并双题五言诗游狮子林。于是,园子南墙下立了御碑亭,里面“供奉”的就是这首题诗。【后记】回到家查了些资料,狮子林中其实还有许多墨迹、诗咏等,很值得品味,当时来去匆匆,都错过了。我始终认为,园林也好、建筑也好,它们本身并没有生命,是创作者将自己的心意赋予其中,才使其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千年百载而魅力依旧。所以,如果不了解它的历史、它的主人、它主人的思想,其实等于没有见到这园林。尤其是中国的园林,尤其是这才子之乡、风雅之都的苏州园林,它们并不是几个漂亮建筑的堆砌,也不仅仅是一席“居住地”,它们其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是精神追求的提炼和物化。半禅半园的狮子林,其内涵当然就又多了一层。要真的

17、看懂狮子林,不是件容易事。附录几首有关狮子林的题诗,共品:狮子林即景十四首元惟 则万竿绿玉绕禅房,头角森森笋稚长;坐起自携藤七尺,穿林络绎似巡堂。素壁光摇眼倍明,隔帘风树弄新晴;树根蛙鼓鸣残雨,恍惚南山水乐声。相君来扣少林宗,官纵盈门隘不通;散人风亭竹深处,石林分坐绕飞虹。乌鹊争巢似愤兵,怒鸣死斗乱纵横;可怜蹈坏桫椤树,满地落花无路行。道人肩水灌畦蔬,托钵船归粟有馀;饱饭禅和无一事,绕池分食馁游鱼。西邻母鹤唳无休,鹤意吾知为主忧;养得鹤成骑鹤去,扬州未必胜苏州。蛙儿深夜诵莲花,月度墙西桧影斜;经罢辘轳声忽动,汲泉自试雨前茶。林下禅关尽日开,放人来看卧龙梅;山童莫厌门庭闹,不是爱闲人不来。斜梅势

18、压石栏干,花似垂头照影看;白昼云阴天欲雪,半池星斗逼人寒。雪深三尺闭紫荆,岁晚无心打葛藤;立雪堂前人不见,秀云峰似白头僧。指柏轩中六七僧,坐忘忽怪异香尘;推窗日色暖如火,檐葡花开雪一棚。卧云室冷睡魔醒,残漏声声促五更;一梦又如过一世,东方日出是来生。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半檐落日晒寒衣,一钵香羹野蕨肥;春雨春烟二三子,水西原上种松归。游狮子林得句清弘 历一树一峰入画意,几湾几曲远尘心。法王善吼应如是,居士高踪宛可寻。谁谓今时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松风阁听松风谩,绝胜满街丝管音。题文园狮子林十六景有序甲午清弘 历假 山塞外富真山,何来斯有假。物必有对待

19、,斯亦宁可舍。窈窕致径曲,刻峭成峰雅。倪乎抑黄乎,妙处都与写。若颜西岭言,似兹秀者寡。纳景堂面临清浅背孱颜,廓落虚堂静且闲。景纳四时无尽藏,我来每爱夏秋间。小香幢狮林实梵宗,善吼度群品。香幢作清供,迂翁佞佛甚。缀景效其为,匪图福田稔。人情以为田,吾方事勤恁。画 舫武陵何必舍溪头,烟屿云崖漾以周。不实舫中收古画,却因舫在画中游。横碧轩碧鲜横一带,近远乃相殊。近水波清澈,远山林翠铺。坐来参合相,望去讶分图。却忆嘱因语,王蒙有是乎。最后,将一个关于狮子林的视频传上来。那些深厚的历史底蕴、传神的岁月典故,都无法在这小小的游记中体现,还有那萦绕于心、却无语言可表的感叹和感慨,都一并让它来填补些许吧。苏州

20、园林印象狮子林拙政园游记(转)(2009-06-17 14:50:11) 转载本文转载自互联网拙政园游记 不到苏州,不知园林之美。此话诚然!5月底,有幸至吴地,名园胜景一收眼目。其间多少妙处,其实无须多言,唯见者会意。文思鄙陋,不堪以用,倒是美图默然,静以传神,简以达心。或许,诸友亦可藉此神游一番,也未可知. 拙政园无疑是苏州园林中最负胜名的一个,历来被视为中国私家园林之典范和大成。其美誉众多,似乎不可胜数。于是,名园之游的第一站,很自然的就选了这里。拙政园东园莲池【小注】拙政园在所有的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也许就是因为大,在漫长的兴衰岁月中,它被分成了东、中、西三部分,曾分别属于不同的主人。

21、然而,在修建之初,它确实是一个整园,一个比如今人们看到的还要大的多的私宅。(现在有许多部分被僻出去做展览馆了)从大门而入,首先进的是东园。三部分相比的话,东园又属面积最广的。绕过一道山石屏障,眼前顿时开阔起来。但见绿野遍布、莲渠萦绕,树古林深而轩台全无,一股旷远的林野之气,拂面而来。拙政园盛名远住,游人如梭,无论四季皆门庭若市,喧哗不休。可怜现代人,千金换片刻,却只落得观人而已。然而,万事皆有变数。我去那日,不知何因,游客竟较往日少。才刚入园,又忽降甘霖,游客无备,纷纷四散避之,只留下空旷园景和万千雨丝于我,于是才有了这组妙图出世善哉!上苍佑我!感恩!拙政园东园【小注】其实很难相信,这竟是一个

22、家宅。望不到边际的草坪、深深密密的树林,以及浑然天成的山坡沟壑是公园?还是风景保护区?也许古人看现代人,也觉的难以置信吧风景保护区是什么?需要设立这东西吗?需要保护吗?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小小格子中,现代人骄傲的生活着,并以物质极大丰富而自诩。或许,当年生活在这种家宅中的古人,也曾骄傲的生活着,只是,值得他们自诩的东西,与如今一定是不同的。拙政园东园【小注】东园与中院,以精巧迂回的游廊为屏风,连接彼此。游廊,可以说是中国园林中最独特的艺术品。它分割着空间,又连接着空间。似乎不经意间,它就轻而易举的让平直变成曲线,让散乱归为一体,让浅陋渐成深幽。站在游廊下看风景,无论远观还是近看,与突兀兀的站在天

23、空下,趣味是绝然不同的。尤其在这样的雨中,立于廊下,细细去感受这古树参天的宁静,小桥流水的清幽,禁不住要感慨:人间亦有这般去处啊!雨滴由廊檐汇聚,很整齐的依序而下,恰成一副水帘。原来古人的设计,精致到这种地步!大自然中的元素,草石、雨雪、霜雾,在这里都得到绝好的定位和运用。古人云:“人在丹青行,亦成丹青画”,确实,美到精妙处的东西,就能够吸收和融化外来元素,让它也成为美的一部分。据介绍,这里是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时过的小桥。其实何止这一处啊?在拙政园里,随处都能感受到大观园的影子。许多轩苑的名字、陈设植株,与书中的描述都有惊人的相似。考证,当年曹家确实购得拙政园的一部分,曹雪芹幼时应该就是在

24、这里渡过的。苏州,历来以才子之乡、风雅之都而闻名天下,看看曹先生那满腹的锦绣、那细腻的性情,和那厌俗孤高的禀赋,不正是苏州的产物吗?然而,苏州何以成为文明昌隆的沃土?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古老的都城,大大小小的园林曾达300余处,几乎遍布家家户户。或温山丽水、或世外仙林,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一些才子、一些逸士,实在是自然而然啊!千古奇书红楼梦,诞生于这千古经典的私家园林拙政园的熏陶下,这不也是自然而然吗?拙政园中园【小注】从东园穿过游廊屏风,便入中园。这是一个全然为水所包围的空间,所有的建筑都依水而建,随波扶摇。此刻,雨丝玲珑,湖清荷静,烟水弥漫,满目环翠,大概一

25、切的尘劳垢集,到这里都无存身之处了!个中意味,实非言语可表。考证,拙政园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代为大弘寺旧址,后又几经变迁,由明代御史王献臣拓建而成今日规模。或许,诗人的唯美、寺院丛林的空灵,始终都还在这里吧!照片中远处隐约可见的小亭,名“荷风四面亭”。环此碧水,还有几处亭台(照片上看不到),一名“绿漪”,一名“待霜”,一名“倚玉”,远处更有“听雨轩”。名如其景,名如其境。而名,又为这景和境平添了多少味道!听着这些名,念着这些名,便似一颗颗雪花糖含于喉间,凉凉细细的滋润开来烟水朦胧间,弥散的尽是嫩荷的清气。还是站在廊下,静静的聆听那雨滴,滴答滴答滴答似乎,还有千年前园主人的清嘘之声。怎

26、能不羡慕古人的福德甚深啊!拙政园中园【小注】每个园林的特点不同,有以水景为主的,有以山景为主的,拙政园则是山水兼并。王献臣在建园之期,专门请了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无怪乎凡来此观园者,莫不感觉似置身于活的山水画中苏州园林被称为艺术之杰作,那是当之无愧的。对现代人而言,这些园林或许只是一个“美”字。可这一个“美”字,背后的内涵却太丰富了。中国的哲学、诗歌、绘画、制作工艺等,多少文化和技巧都要囊括进来,才造就了这让人叹为观止的美!拙政园中园香洲【小注】香洲为“舫”式结构。所谓舫,简单说就是仿照船的式样。中国古代园林中,常有这种半浸于水中的石舫,上部则有木结构的舱楼。我觉得,中国的传

27、统文化有一个突出的精髓点追求精神层面里高度的浪漫和自由。这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西方的园林,它整齐、严谨、一目了然,建筑则威严庄重。这些风格,在中国园林里恰恰找不到,它追求的是天然的、含蓄的,和浪漫的。它幽曲而深邃,淡雅而甜美。就像这石舫,人要枕水而眠,建个水上建筑,竟连外形也造成小舟的样子。处身其中,即便无风无波,不也宛如荡漾水泽吗?想绝了!舟是石头做的,不用担心会象木船一样顺水漂走,不用缆绳去系。因此,石舫还有个名字叫“不系舟”。古诗云“野渡无人舟自横”,这种意味,真是中国文化下最妙的绝句之一。香洲为两层楼舱,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又为之题跋。舱前有联曰:水榭风亭恣胜赏,红裳翠盖共怡

28、情。拙政园中园小飞虹【小注】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非常著名的廊桥,亦是拙政园的一块招牌,凡介绍园林的宣传片,永远少不了它。来此一见,确实名不虚传。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名。桥、树、水、石,浑然天成,美轮美奂!这样的桥,哪里是用来走的喔?拙政园中园松风水阁【小注】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两面邻水,阁后植松。据说风过枝摇,松涛作响,意蕴特别。虽然此时无风,难闻松涛,但窗下小驻,已经感受到清韵满怀。风起松动时,又是怎样一番意境,可以想见了。这些古代知识分子啊,着实太会享受了 其实,园林对他们而言,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家宅,而是一种情怀的寄托和物化。我相信,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他们才会如此津

29、津乐道、不惜血本的建造园林。走在这园林中,其实就是走在中国文人的心灵世界中。有人说:“不懂中国的哲学,不可能看懂园林。”我觉得很有道理。亲自感受一番,会更加觉得有道理。拙政园中园见山楼【小注】此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底层又称“藕香榭”,小憩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观诸景。上层为见山楼,中园四时美景,并收眼底。到这里就觉得眼熟的很,那些电影里的古装佳人,不都是倚在这样的楼榭边吗?拙政园中园藕香榭拙政园中园梧竹幽居【小注】梧竹幽居是个亭子,背靠长廊,面对广池(照片中与石桥相连的就是)。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据介绍,亭的妙处在于四面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圈门。四个洞

30、门既通透、采光,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意味隽永。有联曰: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这两张照片是从“绿漪亭”里远观梧竹幽居照的。拙政园中园【小注】中园的堂馆太多,记不清这是哪里了。大概是“倚玉轩”吧。其环境清幽,陈设简约古朴,俨然一副担风拦月之姿。拙政园西园游廊【小注】从中园延水一路向后走,就进入西院。两处之间,也是以游廊分隔。进得西院,游廊便一分两道,左右各通向不同的景区。照的是向左走的,沿水而行,前面就是“卅六鸳鸯馆”了。拙政园西园卅六鸳鸯馆【小注】这是个很别致的建筑。分南北二部分,南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名“卅六鸳鸯馆”,是一种双厅形式。曼陀罗花就是山茶花,南厅植山茶,宜于冬春。北厅临

31、池养鸳鸯,宜于夏秋(现在还有鸳鸯呢)。此馆环境优雅,陈设十分精美。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可以来反射声音,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作为旧时西院主人宴友会客、听曲休憩的所在,这样设计是颇具匠心的,风雅而不失实用。拙政园西园十八曼陀罗花馆【小注】细细品味一下这幅对联吧拙政园西园与谁同坐轩拙政园西园与谁同坐轩【小注】西园的中心位置有亭。小亭呈折扇状,取苏东坡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跷角笠盖、月洞漏窗,极尽匠心之妙。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还是依栏小坐,均是一道绝然美景。人说苏州园林是诗的园林、画的园林,其实都不能尽情表达。试问,有什么诗可以如此贴切的描绘眼前之景?又有那幅画,可以画的如此精

32、致,如此恬淡而惊艳?拙政园西园波形廊【小注】从西园与中园交界处向右行,也就是与卅六鸳鸯馆相反的方向,是一道硕长的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长廊悬空于水,时起时伏,呈水波状绵延。廊本是水廊,偏又建成水波状,幽长纵深,加之古树苍枝,环拥掩映,道不尽其中幽曲之妙啊。人在这里,似乎注定要与尘世隔绝,而深深的隐微于这一片苍绿碧水之间。这水廊又是拙政园的一处典型景致,不知曾浪费了多少人的胶卷啊,呵呵拙政园西园倒影楼【小注】水廊通处有二层小楼,便是西院北侧的主要建筑“倒影楼”。楼、廊、树、花,尽于水中成影,独坐小楼,临水观影是这里的主题。(这是从游廊远端拍摄的小楼一角。)倒影楼楼内【小注】穿过波形廊,进到

33、楼内。倚窗观外,水荷澹澹,绿影婆娑幽深雅致到这般田地,让任何语言都显得多余和空洞,只有无言,默默的去感受。【小注】游廊环池,似将水与外隔开而独成一体,其实廊下有涵洞通外。且水从此出,地势陡落,倾泻而下,水音缭绕,四时不绝。楼内不仅观影,亦听水音。可惜这里没有命名,忽而想起红楼中,宝玉关于“泻玉”和“沁芳”之论。呵呵,宝玉当时是给山亭命名,若是到了这里,我想他一定会认为“泻玉”最妙了也只有此二字最堪此景。拙政园自王献臣之后,几度兴废,多番易主,原来一体的园林被分为三个独立的院落,分属不同的主人。这些主人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修缮和营造,因此才有现在三部分不同的风格。在我看来,西园没有东园那么宽广疏朗

34、,也没有中园那么浪漫典雅,但它有它的妙处,所谓曲径通幽、沉静轻灵,非西园莫属啊!拙政园西园塔影亭【小注】塔影亭,位于全园的西南端,从中部流来的池水经过卅六鸳鸯馆之后,来了一个转折,突然变窄,成为一条溪流,向南流去,两边栽植桃、柳、梧桐等,颇有幽谷深溪的味道。循廊缘溪南行,水上以乱石起岛,岛上建亭,便是塔影亭。此亭三面溪水相绕,一面石板相通于溪岸。据说当年园外尚无房屋遮挡,于此处可以看到西边北寺塔的塔影,故取唐许棠“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而名之。(另一说是此亭倒影水中,宛如一座宝塔,故称塔影)亭为八角形,亭旁铺砌了石磴,下可直抵水面,濯足嬉耍,更有如入真涧谷之感。亭南原是张氏住宅进园的入口,将

35、一条狭长通道处理成别有特色的景区,也足以体现造园家的艺术水平了。拙政园西园留听阁【小注】整个拙政园的最西端,是留听阁。阁为单层,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通明畅快。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何谓“留听”?我没看介绍,想来应该是取李商隐诗“秋阴不散霞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意。阁内设银杏木雕刻的松、竹、梅、鹊飞罩,精美细腻。桌椅屏案、书架墨海,尽显书香古韵,很显然,这里是书房。书房是知识分子特有的标志。不过,多数宅院里的书房,都以小而幽见长,似乎那些宽敞大气的地方,只能用作宴客欢聚。像留听阁这样,如此敞亮、如此阔绰的书房,实不多见。拙政园西园浮翠阁【小注】西院北部有山,浮翠阁就建在小山顶上。据

36、说旧时是专供小姐们绣花的去处,也就是绣楼咯。呵呵。以前只在戏里听过,到这里才真正见到绣楼的模样了。阁名“浮翠”,取此处高居全院之顶,且绿荫茂密,山石林立之意。不用说,这里的通风、采光、空气,当然都是最好的。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广云稀,若是好天气时,一定令人心旷神怡。古人确实懂得生活,把绣楼放在这里,多科学啊!【后记】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大的超出了我的想象,本以为安排整整一上午应该够了,其实只走马观花的看了二分之一,多数堂馆竟来不及入内,更不要说坐下品味一番了。现在知道,要领略拙政园这样内涵博大的艺术地,即使是熟门熟道,用一整天也是勉勉强强。想那些旅游团,二个小时就带着走

37、完了,真替那些游人可惜。建议想去的,带上干粮、地图和资料,自导自游。当所有的游客都出园吃饭时,才是真正感受拙政园的时刻。最后,把一个介绍拙政园的视频传上来,游记中多少未尽之处,就让它来补足遗憾吧。留园游记(转)(2009-06-11 10:18:18) 转载标签: 游廊太湖石五峰仙馆冠云明瑟留园旅游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留园游记 留园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齐名,并称为全国“四大名园”。苏州园林众多,游者多不能尽览,总有些园子要错过的,但不去留园,肯定是一大遗憾。留园占地30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初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太僕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后几经更换主人,声名愈振,成为

38、吴中著名园林。吴中状元俞樾为其作留园记,赞其为“吴下名园之冠”。如今的留园,一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个四进的小院落,是旧时的私家祀堂。其二进为楼,楼下大厅辟为留园展览厅,向游客介绍留园的历史,其中有历代园主画像及俞樾手书的留园记。【留园记】俞樾作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余往游焉,见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中名园之冠。及庚申辛酉间大乱,臶至吴下名园,半为墟莽。而阊门之外尤甚。曩之阗城溢郭,尘合而云连者,今则崩榛塞路,荒葛冒途,每一过之,故蹊新木,辄不可辨。而所谓刘园

39、者则岿然独存。同治中,余又往游焉。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盖犹未异于昔,而芜秽不治,无修葺之者。免癸燕麦,摇荡于春风中,殊令有今昔之感。至光绪二年,为比陵盛旭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平之,攘之,剔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澳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容觞咏其中,而都人士女亦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阊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方伯求余文为之记。余日:仍其旧名乎,抑肇锡以嘉名乎。方伯日:否,否。寒碧之名至今未熟于口,然则名之易而称之难也。吾不如从其所称而称之。人曰刘园,吾则日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昔袁子才得隋氏之园而名之日随

40、,今吾得刘氏之园而名之日留,斯二者将毋同?余叹日:美矣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兵燹之余,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是故,泉石之胜留以待君之登临也。花木之美留以待君之攀玩也,亭台之幽深留以待君之游息也,其所留多矣,岂止如唐人诗所云“但留风月伴烟萝”者乎?自此以往,穷胜事而乐清时,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因为之记,俾后之志吴下名园者有可考焉。展览厅的后面,又有一进,是一个不大的小方厅,除了古朴的屏风和宫灯外,没什么陈设。据说这里是旧时主人等待上轿、马的地方,称轿厅。较之拙政园,留园的面积当然小多了,风格也就不如拙政园的大气、深邃,不过,这使

41、得留园更注重对空间的利用,很好的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手法,吸取四周景色,层层错落,以小见大。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墙体的设计就显得特别重要,穿凿上花形各异的漏窗,景致就似远不远,似断不断的,浓浓的人文情趣便应景而生。留园中园留园大致分为中、东、西、北四个区域。而园林的精华,主要集中于中部。穿过祠堂,眼前豁然开阔,一池碧水微泛涟漪,古树参天,萝藤盈翠,径曲桥深,花石玲珑,亭台轩廊掩映其间,满园胜景一时尽收眼底。留园中园留园小蓬莱留园中区历来被视为园林艺术的杰作。留园之所以名列四大名园,我想主要是得益于中区这一池风景。一般人都说看景不如听景,这话在留园绝对不适用似乎任你有多好的摄影技术,

42、都无法把这里的味道尽情表达,当然就更别说增其美色了。这颇有些奇特,曾经令我不解,后来想了想,大致总结了两条原因:一是,这个小园是围湖的环形设计,设计者匠心巧妙,每一个设计元素,无论是树、藤、水、山、石、路、台,还是廊、轩、厅、阁,都占据着最合适的位置,是一环扣一环的,无端无断而又错落有致,似漫不经心、悠闲随意,却又精致无双。若拿拙政园与这里相比,前者的美,就显得有些散漫了。在这里,观者随取任一角度即成美景,然无论如何难比全景,所以摄影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二是,能称艺术者,必然有其灵魂之所在,否则就只能称为技巧而已。园子与人一样,是有气质的。这里的美,是隽永、沉静和安详的美,是一份华而不彰、含而不

43、露的气质。面积不大,反令人更有归属感、舒适感。这样的气质,只能用心去感受,摄影是无法表达的。留园绿荫“绿荫”小轩,建在中区最南端,临水而筑。东西是漏窗,南侧为榉木纱隔,北侧无墙,完全敞向山池,是观中院景致的上佳之处。(照片是从南侧纱隔外照的)留园曲溪楼曲溪楼在绿荫东侧,二重矮房构成,形体硕长,与轿厅等前部建筑相通,游客多从此楼进入中区。此楼的妙处就在它的窗框、门洞上游客从窗中看到美景,已迫不及待,却偏要穿过长长的楼体才能从洞门出来,而洞门又半掩于藤石之间,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留园明瑟楼绿荫西侧是明瑟楼,两层半间,取郦道元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木明瑟”之意而名。此楼两面环水,体

44、态轻盈精巧,与绿荫隔水侧望。这里每天都有演出,演员在楼中或吹笛,或弹奏,坐在绿荫轩里听丝竹缭绕,回音不绝,更觉园深景幽,令人沉醉,不忍离去。明瑟楼评弹表演这是明瑟楼上的评弹表演。以前在电视上见过评弹,咿咿哝哝的,不觉得它有什么好。在这里细细听了一回,却觉得颇有妙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个真理啊。恬静而内秀的留园,就像一个养在深闺的少女,而评弹的软滑、悠散,不正是这园林之风吗?不愧为苏州的特产。留园明瑟楼观小蓬莱留园涵碧山房明瑟楼再向西,是涵碧山房,又称荷花厅。厅高大宽敞,周围老树浓荫,风亭月榭,迤俪相属。厅内墙上挂的字画皆与荷花有关,其中有陆龟蒙、杨万里的咏荷诗。我照的这张是朱欣生的画,名香

45、远益清。留园涵碧山房听筝涵碧山房里也设有表演,每隔几个小时演出一次。我走到这里时,只赶上个古筝的曲尾。寥寥短曲,也一样清心洗目,仙气怡然而来。只可惜,旁边有妇女们的喧嚷唉,鸡鸣偏欲遮凤祥,谁又能奈何?奇怪她们为什么不能被感染一点这院子的气氛呢。忽而想起贾宝玉的名言不说了,呵呵。留园活泼泼地 留园西园留园的西区比较开阔,与中区的精致、紧凑截然不同,这里以池藻山林为主,几乎没什么建筑,景物少有修饰雕凿,颇具自然野趣。从照片上池塘边粗糙的石头,就可以看出与中区之差别。西区唯一可圈可点的阁台,叫“活泼泼地”,此处傍山面水,环境清幽。阁内陈设,则是典型的文人风雅,挂有四副图画,内容分别为林和靖放鹤、苏东

46、坡种竹、周敦颐爱莲、倪云林洗桐。留园可亭留园北区也少有建筑,主要以田园风光为乐,较为引人瞩目的是“可厅”。从中区一路渡石桥,跨山涧,沿着卵石山径曲折而上,便见此山顶小亭。于此处俯瞰中园,颇得意趣。亭上有联曰:园古逢秋好;亭小得山多。留园北院 北区里有一个独立的小院,里面全然是竹篱、野树,路边还种着菜。几块粗糙的石板一支,再丢几块石头在旁边,嘿嘿,还真有农林之趣。(不过,院子尽头还是有假山、小亭,只是规格都小的很)古人建园林,总要留一处“归农”风格的地方,似乎成了惯例。虽然惯例对某些人而言,会成为做作,但它还是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古文化是多么强烈的崇尚、贴近自然,而这一点,却是其他文化体系中所

47、没有的。中国古文明之所以生命力顽强,大概就是因此而来。可惜,这一点,却被现代国人视为了垃圾可能也是因为这里简陋粗糙,无甚强眼之处,游人多数不来涉足。小院安静的很,像是被遗忘的角落,只有几只野鸟,在这儿悠闲自得的鸣唱。留园五峰仙馆留园的庭院建筑,主要集中于东区。其厅堂宏敞华丽,陈设精美富贵,大概也是多数园林望尘莫及的。其中,五峰仙馆可算是典型代表,其大厅面阔五开间,高大豪华,梁柱及家具均以楠木制作,俗称楠木厅。厅内装修精美,陈设器物皆源名贵材质,屏门、插屏、纱隔皆刻有古人名篇,如兰亭序、陋室铭等,并饰以字画。留园主人曾自题联曰:历宦海四朝身,且住为佳,休孤负清风明月;借他乡一廛地,因寄所托,任安

48、排奇石名花。留园林泉耆硕之馆林泉耆硕之馆陈设之考究,不亚于五峰仙馆。所特别之处在于双厅设计,又称鸳鸯厅。南北各一厅,但设计风格不同,南厅的梁架圆厚而简朴,北厅却扁方而精雕细凿,其他设计也多有不同。原来北厅是男主人会客之地,南厅则用于女主人,可见古人将不同社会角色的做人标准,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中。有联曰:“此峰疑天外飞来,历劫饱风霜,夐绝尘寰谁伯仲;斯地为吴中最胜,后堂饶丝竹,婆娑岁月若神仙。” (这两张所照的都是南厅)留园林泉耆硕之馆留园冠云峰冠云峰并不是山峰,其实是块太湖石。因石巅高耸,故名冠云。留园东区庭院虽华丽,却都比不上这块石头更著名。历史上,太湖石之名贵远胜金玉,宋代的生辰纲就是

49、这个东西。据说,留园主人为得此石,倾囊而出,所以这块石头也被他家人叫做“败家石”。冠云石侧旁是“冠云亭”,其后之楼名“冠云楼”。留园太湖石 留园的太湖石众多,随处可见。一般厅堂步出的台阶是两阶,也就是说,要有一阶垫脚的,留园里所有的垫脚都用太湖石,而且是天然成形,不经加工的。这个细节足见园主人的奢侈。留园游廊游廊是中国园林不可或缺的组件。有了游廊,空间就不再散漫无序;有了游廊,人与自然便产生即近又远之感;有了游廊,便有了人动画动的效果古人设计出游廊这东西,实在高明!透过游廊望远端,树茂竹翠,光影婆娑,掩映于名贵的太湖石间,俨然一幅精致的盆景。留园昆曲表演牡丹亭游完园景,已近午时,正欲出园,却隐

50、隐听到某处传来戏曲演唱之声。寻声而至,离大门不远的侧房果然有个戏台,正在演昆曲牡丹亭的游园一出。只听那台上唱:“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听着听着,竟觉得有些酥醉,又有些伤怀,好似喝了一杯陈酿的美酒,不能自已了。原来昆曲竟有这般效果!以前一直都不喜欢它,觉得它拖拖拉拉的,没个抑扬顿挫,甚至连评弹都不如。到了这里,才知道是自己错了在这样的园子中,只有听这样的曲子,才相得益彰啊!以前总不能理解这戏

51、中的小姐,那么多思多虑,好似神经质,待亲自感受了她们的生活环境,一切就明白了,那唱词中郁郁的伤春情怀,也不足为怪了。在如此美丽而幽深的庭院里,没有任何生存的压力,也没有院外的纷扰,无所事事而感情丰富的小姐们(可惜她们不学佛),把情怀往哪里寄托呢?生活在世外桃园,必须有一颗世外的心,才能享受那世外之乐。否则,世外的景反伤世间的心啊。原文来自:查看原网页 沧浪亭游记(转)(2009-07-02 21:15:59) 转载标签: 复廊园子渔父苏舜钦沧浪亭杂谈本文转载自互联网沧浪亭游记 苏州之行,安排的很紧促,而名园众多,选择哪个颇为费脑。拙政园、狮子林闻名日久,自然一定要去;留园是友人极力推荐的,说如

52、何如何之精华还有点时间,去哪里?把宣传页翻来覆去的看,各个园子都有精美的照片和介绍,却是沧浪亭写的很简单,只说是“苏州最早的园林,以古朴见长”。沧浪亭,我细细品着这名字,沧浪、沧浪,这是很浪漫、同时又很深刻的两个字,似乎带着无限的世外遐想和无尽的世事浮沉嗯,就去沧浪亭吧!* 下午三点,匆匆而至。走进一条其貌不扬的小巷,沿巷道右侧是条小河,走没多远就看到一弯石桥架在河上,桥边上钓鱼的、聊天的,三五成群,很是悠然,老城的气息一览无余。我走近问其中一个:“请问沧浪亭怎么走?”好几个人一起将手指指向桥的通处:“那就是啦。”我定睛一看,果然,桥的那边一色白墙,正对桥头是座园门,门头不大起眼的刻着三个字“

53、沧浪亭”。 呵呵,大出所料,这里竟然就是入门!停车场、商铺、成群的导游和团队,是所有景点门前的共有,竟然在这里都消失了,奇哉!似乎,这儿根本就不是一个旅游处,而是老城里一个被人遗忘的小角落,安安静静的等待着寻古者的到访。过桥入了院门,有俩人坐在那儿闲聊,这是管买票的。环顾左右,只我一个游客,往院子深处眺望一下,空荡荡也不见人。交钱那一刻忽然间觉得,这张票真值,下一秒钟这园子就是我的了。进门左望,清清郁郁的一座假山,林木之间隐约可见亭角飞翘。不过,根据地图,沿右侧走才是比较合理的路线。鹅卵石铺的小径弯曲幽深,下午的余晖懒洋洋的撒落其上,旁有古树参天,青苔森森。一墙之隔的院外是小河,墙外的风带着水气,清幽幽的飘过来,宁静的空气中,偶尔有一两声鸟鸣据介绍,北宋庆历五年(1045),诗人苏舜钦蒙冤遭贬,流寓到苏州,见到五代孙承佑的废园,便以四万钱购得。园名沧浪,很有一番典故。当年屈原遭贬,江边渔父为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我足”,意为人应顺应时事。渔父歌被收录于楚辞,自此,“沧浪”两字便被赋予多层面的内涵。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主义,理想和现实的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