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教材分析:寡人之于国也 是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的重点篇目, 该文集中了反映著名思 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 高超的论辩能力。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 是要了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 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 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及本文的特点, 我拟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 2、掌握“熟、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 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或 或”“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3、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 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 逻辑性。本文系诸子散文, 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重点“ 3”也是本文的教学难 点。二、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 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 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 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 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 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 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 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教学: 诵读教学法 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
3、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 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 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 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 中去感悟, 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 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 为进一步理解课 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前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课题的环节。 之所以布置预习的课题, 是因为作业提 纲是我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 它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提供解读课文的思路, 明确 课文学习的重点、 难点,学生带着作业预习
4、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求学 生能够根据课题去收集、 筛选有关的资料, 能够结合背景资料、 对文章的内容进 行深入地分析。 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 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 延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教师进行 适当的点拨, 既让大部分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 又培养了学生探讨 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说学法: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 因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 的,教师要研究学法。在本
5、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 习是我们的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背诵时 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 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 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三、说教学过程:(一)介绍孟子,导入课文:让学生课前讲话,介绍孟子 (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提高 口语表达能力)(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1、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2、第二遍,请一组学生齐读,其他组的学生注意找他们读错的字词和断句 错误的地方。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带着两个问题去朗读课文, 两个问题
6、是: 第一, 这篇课文记载了谁和谁的一次对话, 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第二, 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通过以上三个小步骤,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 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 章有所了解, 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一次讨论, 通过 文中谈及“民不加多”的三个语句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为下文的进一步亮点探 讨铺好道路。(三)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 12 节,第二组负责 3 节,第三组负责 45 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
7、论不决,推举一名同学指出疑词 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 并用。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 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数罟 树之以桑 衣帛 养生丧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这一步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这一个环节的设置,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 扫清字词障碍,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四)深入分析,亮点探究1、通过一系列点拨式提问,让学生理清思路,可以设置如下这些问题: 第 1 小节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8、但“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他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有哪些具体做法? (明确: 移民移 粟) 第 24 节中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 本质区别的?(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 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 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 措施?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 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一小步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进一步理清思路, 掌握文的大概内容。2、设置探究课题:探究学习一: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扩展思维: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 这个题目的设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在课前的预习中, 我估计很多学生可能 会有这样的疑问: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来?假如以现代的人口观念来看, 世界人口爆满, 各国粮食都发生问题, 普遍在推行家庭计划, 哪里怕人家的人口 不少,而自己的人口不多呢?再说, 为什么人民可以移来移去, 毫无户籍限
10、制呢?这就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先了解战国的时代文化背景。 战国的诸侯各国, 虽然 不同于西方的封建制度,但人民、领土、政权,都是诸侯们的私有财产,自然领 土越广,人民越多,实力、权势越大,在国际间的地位就愈高,就能称雄称霸。 由于那时还没有国籍制度, 也没有移民限制, 更没有护照的办法, 老百姓可以比 较自由迁徙,哪一个国家富强,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就可以搬到哪一个国家,作 他的国民。而在战国当时,天下全中国的人民,只不过几千万人而已,真正 是地广人稀, 再加上当时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 造 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这一分析之下, 就知道当时梁惠王对孟子提出 这个问题
11、来,是有他的道理的。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 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 是从国情出发做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通过这道探究题,希望学生更好的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在具体的时代背 景下分析历史事件。探究学习二: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明确: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 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 用人 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 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 相反相成, 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 富有
12、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 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 政策比邻国好, 邻国之民应 该主动投奔归顺他, 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 民也没有增多。 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 强化战备, 老百姓看穿了他的 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 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 必须施仁政, 行王道。) 设置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孟子的论辩特色, 也加深了解孟子 的“仁政”思想。探究学习三:孟子
13、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今天可作哪些合 理的引申?(明确: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 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 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 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 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 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 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 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 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
14、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 “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这个探究题设置目的是希望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 联系具体的实际, 提高学 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 ,归纳多义词义项 , 了解某些句式。教学重点难点1、孟子和孔子思想的传承2、辨析多义词:数、兵、直,掌握文言句式3、孟子语言的雄辩风格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孟子和孟子简介,文中生字读音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吧,有谁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成语出发,学习孟子中的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 也二
15、、孟子简介:1、孟子(前 373前 289),名轲,战国时邹人,是孔子之孙(子思,名彶) 的再传弟子。 但在孟轲本人的心目中,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 他继承和发展 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 ,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均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 意思是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是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他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可他乃述“唐、 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他“退而与万章 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表述他的见
16、解和主张。2 、孟子思想: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 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确认,人具有一种 先验的善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了;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b 、“仁政”思想: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他的“仁政” 、“王道”政 治学说。他指出,“仁政”源于先王的“不妒忌闪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 下可运之掌上。”c 、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 尧舜”(孟子告子下);“居天下之广居,
17、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 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二、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记载了他的言行,是儒家经典著作,也是“四书”之一。内 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 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 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其中的文章向以雄辩著称,正如孟子所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他的文章也 气势浩然磅礴,印证了“文如其人”的道理。他的文章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极 大。他善于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诱对方就范的论辩方法,并且词
18、锋尖利,文 辞铺张,喜用排偶,显得咄咄逼人。三、本文写作背景: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 于是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 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危害 和躬行仁义的意义。后二人相会于禽兽嬉戏的池沼边。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 “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 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着不同的结 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 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
19、王彼此有 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那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该 篇为孟子中名篇,一篇不足五百字的文章却以慑人的气势和雄辩的说理阐 明了治国之道,也就是以仁政治国的思想。四、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及停顿。粟,音s u曳,音yP罟,音g u洿wu彘zh 1莩 pi ?o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内容结构,词句翻译。一、内容结构:1、提出问题:尽心焉(移其民,移其粟)而民不加多。2、分析问题:以“五十步笑百步” 设喻(梁惠王 =五十步者, 邻国之君 =百步者), 指出数量不同,实质相同,所以“民不加多” 。3、解决问题:行仁政,则斯天下之民至焉。不违农时不可胜食不入洿池养生丧死仁政之始民养生
20、丧死无憾时入山林不可胜用树之以桑可以衣帛无失其时可以食肉仁政之成勿夺其时可以无饥 不王者未之有也谨庠序教不负载于道仁政之果: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二、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1 、第一至第四段: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此处三个句末语气助词连用,以加强语气)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特指黄河。现在的“河”,可以泛指一切河流词义扩大) 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亦:也。然:这样,如此。 ) 请以战喻(请:敬辞,可翻译为“请允许我”。喻:明白。此处为说明的意思。) 填然鼓之(鼓:动词,击鼓。之:助词,无意义。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是:这。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1、(无:通“毋”,禁止之辞, 不要。之:用于主谓之间, 不翻译。于:比。)2、第五段(依原文次序)农时(时令,季节。 )胜(尽,完。)以时(按照季节)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这,这样。养生:供养活人。丧死:为死人办丧 事。)3、第六段(依原文次序)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把桑树种在那里。 ) 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念第四声,即去声, 作动词,“穿”的意思。) 谨(原是形容词,谨慎。此处用成动词,认真从事的意思。 ) 负戴(负:背上背东西。戴:用头顶东西。 ) 然而不王者(然而:如是而。然:这样。而:表转折。王:动词,读去声,做 王,使天下臣服。)4、第七段(依原文次序) 食人食(
22、第一个“食”为动词,吃。第二个“食”为名词,食物。 ) 王无罪岁(无:与上文“无”用法相同,都通“毋” ,不要。罪:归罪,归咎, 是动词。岁:年成。) 三、重要的和难解的句子;文章理解的难点:1、第一段梁惠王希望人口增长的原因古代人口增长,是国家繁荣和 强大的标志。因为生产力落后,一切生产都需要体力,在这种生产方式下, “人 多力量大。”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武器谈不上什么“科技含量” ,全靠兵员多和对 兵员的组织以及战争谋划。 国家的重要工程,也需要体力充沛的劳动力才能完成。 因此,人多被认为是一件好事。2、何也:为什么呢?何如:即“如何” ,怎么样。3、第五段古人也懂得保护环境的道理,不“竭泽
23、而渔” 。毛传云: “庶人不数罟, 罟必四寸,然后入泽梁。”礼记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孟子在文中这样说,有希望保护人民生活之意。4、第六段根据 盐铁论的说法,古代的百姓只有年老才有权穿丝绸, 一般只能穿布衣,所以称老百姓为“布衣” 。礼记说,“五十始衰,六十非肉 不饱,七十非帛不暖”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帛”是为了保暖。5、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7、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均介词结构后置) ;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 。8、固定结构a、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b、直不百步耳,
24、是亦走也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总结“数、发、胜、兵、直”的用法,了解孟子的雄辩艺术、理解和掌握数、兵、直的用法数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战国策赵策数目、数量 Shu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聊斋志异狼几,几个Shu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六国论命运Shu数罟不入洿池孟子梁惠王上密,与“疏”相对 Cu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计算Sh u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屡次 Shuo兵兵刃既接孟子梁惠王上兵器、武器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军事、战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士兵直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与“弯”相对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正确的、
25、正直的与单于相直汉书面对、遇到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灰羽价值,后写作“值”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副词,仅,只是侯生摄敝衣冠, 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副词,径直、一直可以为富安天下, 而直为此仓廩也论积贮疏副词,竟然二、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 他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 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是远远不够的, 这与 其他国家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 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 “谨庠序”的主张,他的 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 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 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三、孟子的雄辩艺术:1、孟子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仁政”的一系列措施,它包括:不违农时,合理的发展生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发展农牧业;加强教化,“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张家界大客车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4年郑州客运证模拟考试题库
- 2024年海东客运上岗证考试题库
- 吉首大学《管理咨询》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机械设计基础》-试卷7
- 吉林艺术学院《唐楷与魏碑》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供应链资金合同范本
- 吉林师范大学《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艺术工程投标流程技巧与劳动实践技能》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西方文化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数字信号处理大作业
- 公路管理工作常见五大诉讼风险及防范
- 公安局市人大代表履职情况报告
- 探析高校图书馆文创产品开发与推广-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
- 课题结题成果鉴定书.doc
- 大江公司高浓度磷复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可研报告)
- 修旧利废实施方案
- 带轴间差速器地分动器特性分析报告材料
- 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措施
- [复习考试资料大全]事业单位考试题库:乡村振兴试题及答案
- 如何做好群团工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