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童_第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童_第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童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社会福利理论与实践(1)福利理论的变迁。韦伯斯特新世界学院词典指出,“福利是一种健康、幸福和舒适的良好状态”,通常为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代名词。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福利理论经过了三次变迁,分别是以 Marshall 和 Pigou(1920)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效用福利理论,以 Fisher和Hicks 为代表的的客观主义福利理论和以Sen(1985、1992)为代表的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功利主义效用福利理论把“福利”理解为“效用”,认为效用是个人对物品或服务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但功利主义是效用一元主义,它忽视了福利多元主义的特征。客

2、观主义福利理论主张从收入、财富、商品、消费支出、 基本物品和资源等角度来界定和测量福利,由于客观主义福利理论对福利的衡量局限于对 “物”的数量的衡量,混淆了福利获取的手段和目的,因而这些客观主义福利观点也是有争议的。Sen 在对新古典福利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Sen 认为创造福利的并不是财富和商品本身,而是由商品所带来的机会和活动,而这些机会和活动建立在个人能力的基础上,因此他将福利定义为“个人在生活中实现各种有价值的功能的实际能力的组合”,其中,“功能(Functions)”是指一个人生活中所处的状态,比如良好的教育、先进的医疗条件、完善的社会保障等(武剑、林金忠,

3、2015),功能的状况直接决定了人们生活水准的高低;“能力(Capabilities)”是指一个人拥有实现各种功能组合的潜力,能力是实现功能的能力。Sen 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对功利主义效用理论和客观主义福利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被认为是福利理论的新发展。(2)测度福利的方法。学术界从正式意义上对福利测度的规范研究可以追溯到 1929 年,到今天为止,福利的测度方法大概有三类。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扩展的单一指标测度方法。其特点是基于一个被广为接受的权威经济核算体系,都是以货币来计量的单指标,因此也就能直接与 GDP 数据进行比较。目前,该类方法主要包括以 GNP 或 GDP 为代表的传统宏

4、观收入和生产指标、经济福利测度指标(MEW)、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真实发展指标(GPI)。基于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指数测度方法。这类方法摈弃货币这种统一测度单位, 主要使用综合指数指标来描述生活质量状况和社会发展过程。它包括加权的社会发展指数(WISP)、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和人类发展指数(HDI)、社会健康指数(ISH)、生活质量指数(QLI)、经济福利指数(IEWB)、牵(幸)福星球指数(HPI)和环境友好型幸福国家指数(ERHNI)。基于生活满意度(主观福利)的测度方法。随着生活满意度或主观福利测度数据的逐渐积累,该类研究日益蓬勃,主要包括直接询问法、经验取样法、昨日

5、重组法(DRM)、U 指数法、脑成像法。Andrew Sharpe(1999)、Nick Donovail et a1(2002)和 Stefan Bergheim(2006)等对加拿大、美国、法国、德国等众多区域实证研究后发现,尽管这些代表性福利指数的构造各有千秋,但其中大多数指数测度结果的变化趋势在每个区域上却很接近。(3)社会福利影响因素和我国低福利水平原因。自 Sen 提出“功能能力方法” 以来,这一理论在评价社会福利上得到了广泛运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据此建立起来的人类发展指数(HDI)。HDI 由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国民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构成,HDI 由

6、于在计算中能够较为简单地评估,可行性较高而得到推广,但同时也因其测量范围狭窄而遭到诟病。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对社会福利的实证评估范围进行了拓展。 Sara(2001)从心理福利、社会交往、经济状况、文化活动、工作条件、住所 和健康 7 个方面来考察家庭福利中的功能状况。Robeyns(2003)、Rute(2007)、Ootegem(2010) 分别将性别不平等、资源、政治生活纳入社 会福利评价体系。我国学者在 Sen 的福利框架下对我国的社会福利问题也做了大量研究。方福前和吕文慧(2009) 发现收入、学历、住房、休闲、人际关系、健康和工作满意度对我国城镇居民福利水平有显著的影响。杨爱婷和

7、宋德勇(2012)比较我国福利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发现,我国社会福利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长期存在脱钩现象,社会福利增长速度远低于 GDP 增长速度,国家处于 “低福利增长”状态,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收入分配格局在结构上的错位, 阻碍了福利能力的提升,从而弱化了经济增长向社会福利的有效转化。我国目前还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胡志军(2012)基于农村、城镇的贫富差距,以基尼系数估计社会福利水平,通过分组数据研究显示:虽然我国农村、城镇的基尼系数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总体的社会福利水平并不高,收入分配恶化降低了我国的总体社会福利。从“功能”和“能力”两个方面来看,我国功能空间的社会福利增长较快,而能力空间

8、的社会福利则徘徊不前,甚至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了持续倒退,能力的不足侵蚀着功能增长带来的福利增长,使得我国总体社会福利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梁晨、陈谦明,2014)。1.2.2 保险(含社会保险)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1)保险发展水平的评价保险业作为金融产业之一,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而且起点较低。长期以来,对保险业发展的评价往往片面的以增量为依据,缺乏整体的度量,一些常用的指标,如增长率、保费收入、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收益率等,由于其解释力的单一性,也无法给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整体的概貌。因此,找到一个复合指标对我国保险

9、发展、完善程度进行度量,显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随着保险的发展,学者也开始探索更综合性的评价方法。祝向军(2007)通过构建个省市的保险业绩指数(IPI,Insurance Performance Index)来评级省际区域保险业发展,但其对保险的指数定义为某地区的保险深度与整个地区的保险深度之比,仍是基于保险深度,评价方式仍不够全面。叶安照(2009)、王力和盛逖(2009)分别从和谐保险业和现代保险业的的角度探讨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前者从行业宏观和谐、市场中观和谐和企业微观和谐三个层面来来反应保险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后者从保险发展力、社会持续力、经济支持力来反应现代保险也发展的水平,其在指标

10、选取上涉及发展规模、市场结构、监管体系、创新能力、偿付能力等多种方面,对构建保险发展指数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黄薇(2011)引用了 Farrell(1957)提出的企业效率,采用了保险业效率来探讨保险发展,为保险指数评估引入了新方法。虽然朱航(2013)将保险发展置于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在“金融成熟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险成熟度”,动态反映保险市场持续改进和优化,但其在指标选取上和其他学者有极大相似之处。(2)保险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上,保险不仅能够通过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规模和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Greenwood,1990;Pagano,1993;Holsboer,1999;Tong,20

11、08),而且能够通过风险转移和补偿机制,为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经济保障,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平稳的发展(Harold,1998)。随着保险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大量学者深入研究了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林宝清,1996;饶晓辉和钟正生,2005;曹乾和何建敏,2006;钱珍,2008;Marco,2008;胡宏兵和郭金龙,2010;王东和王稳,2010;郝演苏,2016)、保险发展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徐为山和吴坚隽,2006;刘晴辉,2008;赵尚梅等,2009;邵全权,2013;许闲等,2016)以及保险与其他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Webb、Grace&Skippe,

12、2005;GuanChunLiuet al,2016;吴洪和赵桂芹,2010;徐高林,2013;张洪涛,2003;申宇等, 2013)。虽然对于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但保险作为风险转移和分散的金融机构,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否认的,而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收入水平是度量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保险发展通过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更进一步的促进社会发展和增进社会福利。(3)社会保险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学者对社会保险尤其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福利效应做了大量的研究。首先,养老保险和医保对消费的促进作用(白重恩、吴斌珍、金烨,2012;马光

13、荣、周广肃,2014;马双、臧文斌、甘犁,2010;甘犁、刘国恩、马双, 2010;臧文斌等,2012;白重恩、李宏彬、吴斌珍,2012;陈华、邓佩云,2016)。不管是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未来收入增加或者支出减少的预期都能促进居民现期的消费水平,促进居民生活质量也拉动经济发展。其次,社会保险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白重恩、董丽霞、赵文哲,2013;齐良书, 2011;谭晓婷、钟甫宁,2010;张川川、Jone Giles、赵耀辉,2014;孙祁祥、林山君, 2014;锁凌燕,2016)。社会保险使得社保基金在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进行再分配,有利于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14、。最后,医疗保险对医疗利用率的影响(刘国恩、蔡春光、李林,2011;赵绍阳、臧文斌、尹庆双,2015;赵绍阳,2010)。医疗保险不仅增加了老人的就医程度,而且减轻了家庭医疗负担,同时也避免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社会保险可以通过促进消费,缩小收入差距等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而且也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的养老模式(张川川、陈斌开,2014;程令国等, 2013;陈冬梅等,2015),新农保的推行提高了参保老人的经济独立性,降低了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提升了老人在家庭中的尊严和地位。新农合也在一定 水平上提高了人民的医疗水平,与商业医保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许荣等, 2013)

15、(4)保险(含社会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U.Beck(2004)认为“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孙荫众和王伟(2011)、李后建(2014)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方面研究发现不确定性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使个体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幸福感下降,风险无论 发生与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活带来负面效应,影响居民的身心健 康和幸福感受。而保险作为一种风险防范的手段,能对未来发生风险后造成的 经济困难做出一定的补偿。对家庭和个人来说,保险保障了人们的生活的安宁 和稳定,能减轻未来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以及减少心理上的负面情绪,从而提 升居民幸福感。甘阳(2007)认为现代社会具有的分疏化高

16、、离心力大的特点, 而克服这种疏离感需要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社会的“安全网”,在社会 发展中逐步建立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以及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Di Tella et al(1997)、Bjornskov et al(2007)、 Ng(2008)、Wassmer(2009)、Ram(2009)、Lanaetal(2009)、鲁元平和张克中(2010)、亓寿伟和周少甫(2010)、阳义南和章上峰(2016)、杨胜利等(2016)研究发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够提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都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胡宏兵和苏萌(2014)首次将

17、保险发展纳入居民幸福感研究领域,发现财险密度和寿险密度对居民幸福感均有正影响,但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尤其是商业保险与居民生活福利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1.2.3 效率和无效率水平的测算在经济学中,效率是指在既定的投入下产出可增加的能力或在既定的产出下投入可减少的能力。常用度量效率的方法是生产前沿分析方法。所谓生产前沿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各种比例投入所对应的最大产出集合。前沿分析方法根据是否已知生产函数的具体的形式分为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前者以Farrell(1957)提出的随机前沿分析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SFA)为代表,后者以 Charnes、Coopor 和 Rhodes(1978)提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e Analysis,DEA)为代表。其中 DEA 能方便容易处理决策单元是多产出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