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菏泽市建设生态城市问题的思考》.doc_第1页
《关于菏泽市建设生态城市问题的思考》.doc_第2页
《关于菏泽市建设生态城市问题的思考》.doc_第3页
《关于菏泽市建设生态城市问题的思考》.doc_第4页
《关于菏泽市建设生态城市问题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章关于菏泽市建设生态城市问题的思考内容摘要菏泽市是全国平原地区最大的林产品基地,也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产品基地,但是其发展情况却是山东省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积极努力推动菏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城市的生态建设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关键字菏泽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建议一、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

2、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主要用来解决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世界人口环境质量下降问题。探求更加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聚居形式,正成为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和学术团体越来越重视的课题。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到目前为止,已有海南、吉林、浙江等省被批准为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扬州、广州、长沙、杭州、绍兴等一大批城市都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的目标。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大多以发展城市森林、园林绿化、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等为

3、重点内容。二、菏泽市概况菏泽,故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豫苏皖四省交界处,总面积12228平方公里,xx年底总人口人口828.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180.23万人。菏泽是著名的牡丹之乡、武术之乡,也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畜牧生产和全国平原地区最大的林产品基地,“平原森林,林中粮仓”是对菏泽的真实写照,目前其林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并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实现了粮、林、牧生产的良性循环。在资源方面,菏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蕴量丰富并已开始全面开发,其中煤炭储量281亿吨,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5625万吨、273亿立方米,已成为中原油田重要的生产基地。在产业结构方面,虽然

4、菏泽市的资源情况较为乐观,但由于经济基础及科学技术的限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地利用,工业及第三产业欠发达,经济结构一直以农业为主,导致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城市化水平一直处于山东省最后一位。xx年初,为缩小山东省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山东省委提出了“突破菏泽”的战略决策,在省委的扶持与关怀下,菏泽市自xx年起,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其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三、菏泽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城乡差距持续扩大。近年来菏泽市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不断化解“三农”难题,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收入差距在持续扩大。菏泽市处于工业化

5、的起步阶段,工业没有能力支援农业,城市也没有能力支援农村,从而造成此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够,投资结构有待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是菏泽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是“突破菏泽”最有效的措施,但菏泽市目前的招商引资力度还有很大欠缺。同时,投资结构欠佳,没有妥善处理建设项目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导致高耗能、高排放的问题。污染问题较严重。菏泽市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造纸、纺织、化工肥料能轻工业得到大力发展,但同时却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如造纸产生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氮肥生产企业将废水废气直接排入环境中。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近年来,菏泽市紧抓市区环境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城郊却成了城市美的

6、牺牲品,城市垃圾倾泄城郊,污染严重的企业多分布在城市外围,高污染低效益的小工厂作坊林立,这些都给城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行政部门的认识偏差。菏泽市是山东省落后城市,因此经济方面的赶超成为政府部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有些政府部门产生了认识上的错误,对于一些效益好但污染严重的企业不加整治,听之任之。如菏泽学院北校区北面一公里处有一睿辰制药厂,每天晚上排放有毒气体,给市民的健康带来重大隐患,相关部门却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放任其污染行为。四、菏泽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是解决菏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矛盾的需要。随着菏泽市在经济上的突破,工业、制造等产业得到明显发展,城市人口也

7、有一定增长,但同时,城市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由于是欠发达城市,其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这些问题都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生态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建立生态城市有助于提高菏泽市的整体素质和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其在竞争中是否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关系到对资金、人才和物资的吸引能力。我们已知固定资产投资是菏泽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建立生态城市不仅是菏泽市发展的明智之举,更是现实选择。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随着菏泽市经济的日益增长,市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8、对生活的追求开始渐渐地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生态城市的建设可以满足人们对户外休闲的需求。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目前国内许多地区都在进行所谓的生态城市建设,但大多只强调城市区域内整体环境的清洁,多停留在城市的外观美化的表面层次上,具有实质意义的社会经济过程生态化建设很少。菏泽市的矿产资源丰富,从建设生态城市的角度出发,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提升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五、关于菏泽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建设生态城市,需要统筹城乡发展。菏泽市城乡发展存在很大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及居民的收入不平衡,还表现在生态环境的建设方面

9、,菏泽市区近几年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却牺牲了周边农村的利益,如向城郊排放污染物等。按照构筑现代化生态城市的思路,切实统筹城乡发展,合理调整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推进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因而特别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城市自身的繁荣,还应确保该城区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区的利益。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应建立城与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公平伙伴关系,实现技术与资源共享,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群系统,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生态义务和责任,以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协调。建设生态城

10、市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坚持走经营城市的道路。融资、招商投资是菏泽市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探索环境建设投融资新机制,积极激活基础设施存量,盘活政府现有资源,搞活城市资产的资本运营,进而通过环境改善实现资源升值,多渠道增加环保投入。如可通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出让等多种渠道,吸引各类资本,为环境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xx年省政府提出“突破菏泽”的战略以来,菏泽市在多方面的支持下经济已有了明显发展,但目前主要还是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经济效益较低并且存在很大的污染问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减缓过重的环境承载压力,不仅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迫切需要,而且

11、是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举措。在产业发展上,一是要注重科技力量的发展和技术人才的培育,引进人才和高新技术,适时适度地推进工业高技术化和适度重型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二是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升级扩张,发挥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效应,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优势,菏泽被誉为“牡丹之乡”,目前其牡丹种类和产量都居于全国首位,且具有悠久历史,当地政府要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大力发展牡丹等花卉产业及依附花卉而形成的旅游业。加强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良好优美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是当前菏泽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良好的环境建设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加强环境建设主要

12、有以下方面:一是坚持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在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其城市特色可概括为以“花城水邑”为依托的中国平原森林城市,林业已被定位成菏泽市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因此要采取坚决的措施是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不断增值;二是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中,对重大污染项目坚决拒之门外,同时推进循环经济,提倡综合利用,减少水、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三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如对重点污染源如造纸企业增加商品浆使用比例,对落后的生产工艺坚决取缔。建设生态城市,需要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百年大计,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的依

13、据。城建中通过生态规划对城市及毗邻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环境的综合调查,全面分析生态资产和生态特征、生态过程及生态问题、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与制约因素,评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从而制定相应的规划体系。如运用生态设计手段对城市的生态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论证资源、环境与生产、消费之间的均衡点,以化解人口增长、生产发展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等。建设生态城市,政府相关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认清当今社会城市发展的潮流是经济与生态并重,不能一味注重经济而忽略生态环境的建设,更不能简单地以税收和政府收入为出发点,而姑息破坏环境、影响人们生活和健康的一些企业。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生态意识。自觉的

14、生态意识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所在。在发达国家,“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家园”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国的生态教育应从幼儿阶段开始,并运用多种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资源循环利用的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高尚的社会公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应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变化带来的好处,树立起“向自然资源索取是有代价的,污染是要付费的”观念,建立起“循环利用”、“绿色消费”的理想模式,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规范不利环境保护的行为。六、结语第二篇:关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中国城市发展网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内容阅读关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作者:李炜网络搜集添加日期:xx

15、年12月26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描述城市的功能。“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城市的管理者往往更多地关注物质的极大丰富而忽略了城市的主体人,或者只注重城市精英的生活质量,而忽略了占城市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市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人居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城市正在向着它的本义回归。本文拟对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作一点探讨。一、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思考1、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背景分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产生了

16、迫切的需要。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xx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倡导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确保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近几年,国内也提出了“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新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宜居城市”加以具体阐释。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正悄然兴起。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00多个城市把“宜居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从全球角度来看,城市经历了一个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进入后工

17、业阶段后,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渐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社会意识,城市居住环境不断得到优化。2、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一般理论分析。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包括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公共秩序安全这六个方面的内涵。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如下: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文化丰厚度,生活舒适度,景观怡人度,公共安全度。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扬州就确立了跳出老城、建设新城的思路。x

18、x年又提出建设“人文、生态、宜居”城市。这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最直观的反映和要求。xx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xx年,又历史性地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扬州综合实力的增长,是扬州城市品位的提升,是扬州人民安居乐业的最好体现。二、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思路1、搞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前提。搞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一是强化规划的前瞻性。要充分认识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将生态宜居的理念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认真处理好生态需求与经济需求、产业调整与环境保护、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等关系问题,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更强。二是强化规划的针对性。

19、要强化规划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做好城市规划“加减法”,使规划更加有的放矢。如xx年,扬州编制的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控制性详规,就应该花大力气抓好落实。三是强化规划的制度性。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城市规划制度,进一步健全规划委员会制度,形成由著名规划专家领衔、规划部门配合的规划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拓宽规划思路,提高设计水平。2、狠抓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基础。狠抓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必须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意义,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要求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树立起“绿色消费”观念,使公众成为城市生态

20、环境建设的主体。二是必须坚持开展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试点工作。以规划环评推动战略环评,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三是必须加强城市的绿化工作。绿化是体现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在目前市区绿化总面积12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近10平方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3、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重点。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一是要形成合理的城市开发体系。主要是做好老城区的保护和建设,保持扬州城市的历史底蕴。二是要搞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政基

21、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垃圾、污水治理等城市要素的短板问题。三是要重视交通畅通建设。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超前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应对扬州道路交通可能面临的爆炸式发展。4、提高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核心。提高生态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主要针对城市近郊的农业发展,除了要增加对农业投入,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加大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培育和种植,增加对城市的供应。二是要对引进的工业项目进行筛选。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高科技产业,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产业。对已有的工业项目要认真抓好环保工作,一定要吸取今年无锡太湖

22、蓝藻爆发的教训,切不可做透支式发展。三是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金融、物流、会展、贸易、信息、旅游、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逐步确立第三产业的主体地位,加速提升城市的功能质量。5、夯实居民安居乐业基础,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根本。要想使居民安居乐业,首先,在安居方面,应通过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达到“居者有其屋”。一是进一步完善“四房”体系,平抑房价。加大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解决“双特困”家庭廉租房问题。二是规范市场,加强监管。特别要解决消费者和房地产商之问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取缔虚假宣传、炒作房价、非法超建等行为,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场

23、正义秩序。其次,在就业方面,通过制定积极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在以经济手段与市场手段调控就业总量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结构问题。6、构建民生安全保障系统,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保证。社会保障主要意义在于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兜底”。构建民生安全保障系统,一是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贫困人口的全市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将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到全体人员。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参与社会保障的多种形式,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三是要进一步打造“平安扬州”。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需求。要进

24、一步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防控能力,提高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处置能力,提高打击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使防范措施前置,防线前移,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创造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三、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生态宜居城市有无量化标准的问题。目前关于到底什么样的城市叫生态宜居城市还没有一个定论,但关于宜居城市,今年5月30号建设部刚发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对于这个标准大家议论很多,赞成者多,反对者也不在少数。诚然用一种标准来检测本市的宜居质量是否提高,以改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怕就怕简单的利用这种标准进行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就会导致各个城市不顾自己条件

25、,甚至盲目的追求所谓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城市建设标准,造成很大浪费,甚至造成城市的“千城一面”。因此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应慎重对待量化标准。2、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软环境建设的问题。因为城市的“可见”因素(如交通、环境等)比较直观,所以城市管理者们也比较热衷于对其进行建设和宣传。事实上,诸如经济自由度、政府工作效率、服务机构的态度等这些城市“不可见”的软环境,某种意义上要远比硬件更能影响公众的生活质量。由于过于偏重经济建设而忽视环境问题,我国不少城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宜居”现象。要想消除“不宜居”因素,创建舒适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必须对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6、发展。3、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人文关怀的问题。一个城市要成为“生态宜居城市”,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就是城市的“人文生态”:即居住在城市中的不同群体,同在一片阳光下,是不是都能感受到城市赐予的同样恩泽。如果城市管理者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对不同群体存在着不平等之处,就必然会给市民带来心灵感受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看,精神价值方面上的不平等,比经济上的不平等,更容易给有着丰富情感的当代市民带来心灵伤害。因此,要让我们的城市在文化反思和自省中,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审美态度、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培育出全新的城市人文精神。只有这样,一个城市才能真正成为“生态宜居城市”。4、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和连续性问题。生态

27、宜居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三五年或者十年八年可以建设完成的,就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来看,关于城市建设一任领导换一个思路的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以政绩为主导的官员评价模式对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这样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来说是存在不利因素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当政者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真正站在老百姓一边,以发展的眼光和视角来进行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切切实实做一些符合群众意愿、满足群众要求、维护群众利益的事情,只有这样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宜居城市。(作者单位:民建扬州市委、扬州市国税局)第三篇: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几点思考文章标题: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几点思考江泽民同志在

28、“七一”讲话中指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更高的境界,也是我们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指导思想。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

29、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30、生态型城市的提出、发展和实例生态型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世界上许多专家学者、国际组织和城市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并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论述。其内涵主要包括技术与自然的融合、综合效益的取得和人类创造力、生产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生态型城市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生态型城市思想萌芽最早产生于中国。我国古代形成、发展的风水理论与技术,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氛围,是古代人们融合对人与自然的崇拜,探寻安居乐业理

31、想城市模式的重要方法,对当今生态型城市理论构建与建设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生态型城市思想的出现远远晚于中国,产生于19世纪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思想之后。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奥延尼斯基)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城思想。此后,生态型城市的研究与示范建设逐步成为全球城市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外已有不少城市取得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的丰富经验和显著效果。英国伦敦非常重视城市生态化建设,特别强调自然环境对城市居民的价值。xx年,大伦敦议会要求地方政府认定并提供对具有自然保护价值场地的保护,在新的发展计划中考虑生态因素,特别是在缺乏野生动物的城市。该市规定大伦敦人均绿地20m2,400米之内应有一块绿地。目前,伦敦市拥有大面积的绿地,并形成了网络,其环城绿带宽度达830km。伦敦市还保存了许多自然生态系统,仅市级自然保护场所就有130多处,其中大型皇家公园9个。还有一些由废弃的铁路、水库、墓地和深坑等改建而成的半自然保留地。由于开展了较好的城市生态建设,在伦敦市中心的皇家公园有4050种鸟类繁衍,而城市周边地区,平均只有12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