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030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_第1页
2019年整理030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_第2页
2019年整理030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_第3页
2019年整理030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_第4页
2019年整理030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XXX 有限公司受控状态: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文件编号:SJ/QP-030文件版本:B生效日期:2004.11.01发文编号:编制部门质量部审核XXX批准XXX测量系统分析流程图1. 目的 分析每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得出的结果中出现的变差, 掌握测量过程及测量系统 的变差,了解其变差的原因,以便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改进。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测量系统分析及对生产线上易变动的测量系统进行复 查以及用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量具测量系统分析的管理。3. 术语和定义3.1 测量:对某具体事物赋予数字 (或数值),以表示它们对于特定特性之间的关系。3.2 测量系统:是对测量单元进行

2、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其所使用的仪器 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也就是说,用来测 量结果的整个过程。3.3 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操作员)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个产品的 同一个特性时,获得的测量结果的变差。3.4 再现性:由不同的评价人(操作员)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 一个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3.5 稳定性(或飘移) :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个基准或产品某一特性 时,获得的测值总变差。3.6 偏倚(准确度):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的差值。3.7 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3.8 盲测:在实际测量环

3、境下,操作员在事先不知道正在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的情 况下所进行的测试。4职责4.1 多方论证小组在样件控制计划中确定测量系统分析的项目及方法。4.2质量部负责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测量系统分析工作的实施,并出具MSA 分析报告。4.3 测量系统的使用部门配合质量保证部进行收集数据工作。5. 工作程序5.1 确定测量系统分析的项目5.1.1 质量部根据控制计划和日常生产中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进行测量系统 分析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编制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计划表 。5.1.2 在测量系统分析计划中应规定测量系统需评定的项目、评定时间、地点、 检测人等。5.1.3对于同种类量具检验同种类产品,分析GRR时可

4、采用最小公差的项目做测量系统分析5.1.4 测量系统分析的重点是特殊特性涉及的测量系统。5.1.5测量系统分析方法目前有 6 种,其中计量型有 5种: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 偏倚性和线性。计数型一种 “小样法”。5.2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5.2.1 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根据试生产计划由质量部制定和组织实施测量系统分析计 划。批量生产时,测量系统分析的频次一般为一年一次。5.2.2 质量部负责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组织各生产车间和 相关部门配合实施。5.2.2.1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公司内部或外部的相关测量系统分析 的统一培训 /训练,并经考试合格或获得相关证书方可进

5、行测量系统分析工作。5.3 测量和收集数据的方法5.3.1 开始工作之前 筛选经常进行测量的人员作为测量员。5.3.2 测量员应在开始之前讨论测量方法,包括样件抽取、量具操作方法并统一认 识。5.3.3 测量应尽可能在与生产中测量时相同的环境中进行。5.3.4 测量前应对选定样件加以编号。编号不得让测量人员看见,以免影响结果的 公正性(盲测)。5.2.5 让测量人员分别盲测被测试的样件并记录测量值。5.3 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 GRR)5.3.1 确定研究对象、工序、量具、产品和质量特殊性采用下列方法进行分析,但 对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前, 必须对被分析的量具进行零件的评价人平均值和

6、重复性极差分析,同时分析结果必须受控方可进行重复性、再现性的分析工作,否则测 量系统不能检查出零件的变差,且不能用于过程控制中。5.3.2 若有一半以上或更多的平均值落在控制限之外,则该测量系统足以检查出零 件间变变差的。若有一半以下的平均值落在控制限之外,则该测量系统不中以检查出零 件间变差,并且不能用于过程控制,也不能用于测量系统的再现性和重复性分析工作。5.3.3 均值极差法( XR )5.3.3.1 选择 3 个操作员抽取 10个样品进行盲测,每个操作员对同一样品的同一特 性重复测量 3 次;5.3.3.2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上;5.3.3.3 负责组织此项研究的

7、人员,依据数据表和质量特性规格,按标准规定的格 式出具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5.3.5.4 结果分析A 当重复性(EV)变异值大于再现性(AV)时,可采用下列措施: 增强量具的设计结构。 改善量具的使用方式。 对量具进行保养。B 当再现性(AV)变异值大于重复性(EV)时应考虑: 修订作业标准,加强对操作员的操作技能培训。 是否需采用夹具协助操作,以提高操作的一致性。 量具校准后再进行 GRR 分析。5.3.3.5 GRR 接收准则A . G RRv 10%可接受。B . 10%30%不能接受,必须改进。534极差(R)法5.3.4.1 选取三位评价人和 10个产品,每个评价人对每个产品盲

8、测一次,将测结果 记入量具分析(极差法) 表格中。5.342用表中的公式计算%GRR (当过程变差不能求得时,公式中过程变差可用 规格公差代替)。5.3.4.3 GRR接收准贝A . GRRv 10%可接受。B . 10% 30%不能接受,必须改进。5.4 稳定性研究5.4.1 选取一个样品, 并确定其相对于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 如果没有这样的样品, 贝从产品中选取一个样品,其测量值应处于预期测量范围的中间区域,将其作为标准样 品。可能需要准备对应于预期测量范围的低、中、高数值的三个样品,对每个样品单独 测量并绘控制图。但一般只需做中间值一个就可以了。5.4.2 定期(天、周)测量基准样品 3

9、-5次,决定样本容量和频率时考虑的因素有: 校准周期、使用频率、修理次数和使用环境等。5.4.3 将测量值描绘在 XR、 XS 控制图上。5.4.4 计算控制界限,并对不稳定或失控做出判断。5.4.5 计算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并将其与过程(工序)的标准偏差比较,以确定 测量系统的稳定性是否适宜。546利用控制图判定稳定性的准则:A点子不能超出上、下控制线。B 连续3点不能有2点落在23 33或(-2 3) ( -3 3 )区域内。C.连续5点中不能有4点落在1 3 23或(-13) ( -23 )以外区域内。D 不能有连续7点(或更多点)落在控制中心线的同一侧。E.不能有连续7点(或更多点)持

10、续上升或下降。凡呈现不稳定状态(失控)时,必须对量具进行校准或维修。量具维修后应重新和 稳定性分析。5.5偏倚分析5.5.1独立样本法A 获取一个样本并确定其相对于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如果没有这样的样品,则 选取一个样品,但其测量值应处于预期测量范围的中间区域。可能需要建立相应于预期 测量范围的低、中、高数值的三个样品,并对每个样品用更精密的量具测量10次计算其平均值,此值即为“基准值”。B 由一位操作员(评价人)以常规的方式对每个样品测量10次,并计算10次的平均值,此值即为“观测平均值”。C.计算偏倚偏倚=观察平均值-基准值过程变差=6 3偏倚偏倚 %= x 100%过程变差过程变差无法求

11、得时,可用规格公差代替,这样“偏倚 ”的计算公式中分母使用 “规格公差”代替。5.5.2偏倚接受准则:A .对测量重要特性的系统偏倚 % 10%时接受。B .对测量一般特性的系统偏倚 %30%时拒绝接受。5.6线性分析5.6.1选5个产品,它们的测量值应覆盖规格公差带。5.6.2用全尺寸检验设备(精密量具)测量每个产品以确定它们各自的“基准值” 并验证其尺寸覆盖了公差带。5.6.3由被分析量具的操作员(评价人)盲测每个产品各 10次(或更多次)计算测564计算偏倚平均值偏倚平均值二观察平均值-基准值5.6.5绘图采用下列公式计算有关参数,然后绘图Y=b+aXY=偏倚b=截距a=斜率线性=丨斜率过程变差线性%=(线性/过程变差)X 100%5.6.6线性接受准则A .对测量重要特性的系统,线性 % 5%时接受。B .对测量一般特性的系统,线性 % 10%时不予接受。本公司为分析更准确也采用标准量块作线性分析。5.7计数型量具小样法分析通过选取50个零件,经三位评价人3次测量评价做出接收或拒收的判定。5.7.1取样:选取50个零件,然后由三位评价人以一种能防止主评价人偏倚的方式 (一般采用盲测法)三次测量所零件,一些零件会稍许低于或高于规范限值。5.7.2判定: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