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二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转折的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 前进的状态。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转折的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二三 图示巧记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二三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概况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意义 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促进了农村政

2、治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一二三 图解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一二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改革内容 管理体制方面,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所有制方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经济效益显 著提高。 一二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 知识点) 一二三 提示 探究点随堂训练 关于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实证 195319

3、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探究点随堂训练 互动探究(1)根据表中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 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率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 (2)比较两次增长率高峰出现时的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 提示(1)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调 整了农业政策,改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 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 村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19631965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19811985年处于经济 体制改革时期。 探究点随堂训练 历史解

4、释 (1)目的: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一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必要性: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 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 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 弊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阻碍着我国生产力和国民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人民公社化体制长期束缚农业的发展, 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高 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城市的经济生活缺乏活力,束缚了工人的生产 积极性。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 旧有

5、的经济体制束缚了科技创新,制约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 生产力,适应时代的需要。 探究点随堂训练 图示巧记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转变 探究点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 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作为一级政权机关, 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城市转向乡村 题目立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 进,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6、已成为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障碍。因此, 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考查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探究点随堂训练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可从题目提供的时间着手分析。1982年,我 国仅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 年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无从谈起。因此,B、C、D三项 的叙述都是不正确的。 答案A 探究点随堂训练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根本问题上重 新恢复和确认了中共八大的正确估计”,这最根本地体现在全会决 定() A.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

7、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实行改革开放 解析中共八大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现实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 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国家必须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 探究点随堂训练 2.英国卫报专栏作家马丁雅克曾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 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 了尝试性的一步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文中 的“中国的转变”是指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B.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农

8、村经济体制全面展开 D.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解析A项表述是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理论准备,并未迈出“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 步”,故错误;B项表述是在1992年之后实行,与题目中1978年不相 符,故错误;农村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只是改革中一部分,时间是在 1980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是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探究点随堂训练 3.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 道:“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 品种繁多。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

9、家,除了一户外,家家粮 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上塘经济发展是由于( ) A.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B.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C.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 解析由材料“1981年3月4日”“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家家粮满囤、谷 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提高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上塘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探究点随堂训练 4.1984年,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富有影响力的企业相继 诞生。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上述现象出现 的原因是() A.社

10、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农村责任制广泛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普遍开展 D.对外开放的全面实施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20世纪 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诞生了一大批较大规模的企 业,于是出现了“下海经商”现象,故C项正确;题干主要涉及的不是对 外开放,故D项错误。 答案C 探究点随堂训练 5.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 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

11、全会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解析据题干可知,该会议“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 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 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选C项。 答案C 探究点随堂训练 6.2006年3月14日,中共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我国延 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 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 A.全面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 B.废弃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正式加入了世界

12、贸易组织 解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指导 者和宏观调控者的角色,对经济的发展只作“规划”而不再用“计划” 指导。故选C项。 答案C 探究点随堂训练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 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 始了名为“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 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 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 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摘编自剑桥中华人 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 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 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 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 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探究点随堂训练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