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1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2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3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十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专题十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的变迁的变迁 专题专题建构建构 时空定位 本专题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角度认识其与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理解进步的文明终 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1.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 (1)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 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 专题解读 (2)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 化的趋势。 (3)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4)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上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2.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1)从变化的内容来看,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及文化娱乐和风俗 习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2)从变化的原因来看,一方面,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 传入以及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另 一方面,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力,中国近 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从变化的特点来看,传统的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 界,由过去的封建天下变为趋向近代化,由与世界相背变为逐渐与世界 同步,其中旧与新、中

3、与西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复杂多 样性。 (4)从其地位来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 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 化的历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第第20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考点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自自 主主 学学 习习 考点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 便、

4、 平民化 转变。 自主学习 2.变化表现 类型概况 男装 长袍马褂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中西服装特点设计。此后几十年,中山装 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女装改良旗袍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 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新中国成立后的服饰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 列宁装 、连 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

5、绿、 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逐渐自由开放。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中山装 辛亥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的剧变,而且也促使服装的 变革更为迅速而明显。中山装就是在这一变革中 诞生的。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 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 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 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 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二、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二、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1.变化原因 (1)外因:西方列强入侵;工业文明冲击;外来文化影响;等。 (2)内因:政治变

6、革(如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经济发 展(如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工业的出现、改革开放等);思想解放(如新文 化运动)。 2.变化表现 (1)婚俗: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 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 婚姻自主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 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 尚。 (2)丧礼: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并出现了新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 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 火葬 改革。 (3)饮食: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菜、川 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

7、 批来华, 西餐 也随之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4)民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开始大 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 宅。随着这种全新居住文化的传入,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 特点。 中西合璧 成为典型特征。 (5)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破除神 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 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图解历史图解历史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漫画两代人的变化中,爸爸骑着自行车,带着各种票证购买生 活用品,妈妈身穿补丁衣服参加劳动,说明那时生活

8、用品匮乏,生活简 朴。现在儿子开着私家车、拥有各种卡,女儿服装款式多,为如何搭配而 发愁,说明现在新型交通工具逐渐普及,服装款式多样化,人们追求快捷、 方便、时尚的生活。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题西风渐染主题西风渐染新潮冲击下的新潮冲击下的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 史料呈现史料呈现 史料1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大厦商铺、中西邮 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 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 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番菜馆”“面包房”“咖啡 合作探究 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

9、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史料2 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 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读史指导读史指导 史料1描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 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表明在西方文明的入侵下,中 国近代社会生活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史料2表明中国赴美留学幼童由保留辫子到剪辫易服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社会习俗的变 化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治经济的影响 问题思考问题思考 (1)据史料1,归纳上海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10、提示提示表现:建筑出现了西式楼房;上海在经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近代 化程度较高,上海俨然是西化城市;西方宗教信仰影响到中国思想;饮食、 服装呈现西化趋势。 原因:鸦片战争后,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最早受到西方文明的 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2)据史料2,归纳出中国近代“剪辫易服”潮流的特点。 提示提示“剪辫易服”的发生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同时“剪辫易服” 从一开始就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剪辫易服”刚兴起之 时,阻力很大。 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1.从政治上来看,一方面,鸦片战争使国门大

11、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 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 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 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不断努力,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 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 式和思想观念。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无线电报、电 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为人们日常生 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 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科技的

12、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先后制定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对人们的生活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 3.从思想启蒙的角度来看,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 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 解放,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衣食住行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工业文明对我国全方位的冲击造成的, 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 是中国人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 1.(2018浙江4月选考,9,2分)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 甚精工,争奈

13、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 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考点集训 A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变迁。由题意可知,清末,社会风气已 然日渐开放,但缠足的陋习仍然存在,说明传统观念影响了习俗变革。 2.(2018江苏单科)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 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 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D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

14、新旧杂陈 解析解析清朝末年,上海张园门前既有黄包车、电线杆、洋楼等新式景象, 又有传统的交通工具马车,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故选 D项。该年画属于写实画,无法体现以形求神,排除A项;年画仅涉及上 海一个地区的个别情况,无法说明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排除B项;年画 中并未出现当时世界上先进的交通工具汽车,排除C项。 3.1910年秋,京师禁卫军的官兵剪辫。资政院通过“剪发易服”的议案, 民间闻讯,大受鼓舞,广东、京津地区、东三省、上海、香港等地“剪 辫者一时风起云涌,大有不可遏制之势”。这表明() A.“剪发易服”顺应革命的潮流 B.清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 C.沿海地区的开放程度最高 D.

15、晚清习俗变革的大众化 B 解析解析剃发留辫是清王朝统治的象征。长期以来,剪辫子意味着反清。 从材料信息看,资政院通过“剪发易服”的议案后,民间大受鼓舞,许多 地方纷纷剪去辫子。这表明清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故选B项。资政院 通过“剪发易服”议案不能等同于顺应革命的潮流,故A项错误;材料信 息无法体现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晚清习俗变革的大众化,故D项错误。 考点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考点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1.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轿子、马车等传统 的交通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如人力车、汽车等取代;在现代中国, 火车、汽车

16、、电车等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自主学习 2.交通工具 人 力 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 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机 械 动 力 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 轮船 。创办于1872年的 上海轮船招商局 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2006年,青藏铁 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电车1906年,天津建成第一个 有轨电车交通 系统 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17、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 航空网 。新 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地铁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磁悬浮列车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知识归纳知识归纳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2)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使用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先慢后快。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1)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在上海擅 自修筑淞沪

18、铁路,不久被拆除)。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2)中国航空事业的开端并非民航的开始。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 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 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事业拉开了序幕。 二、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二、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 时间发展成就 邮政1866 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 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 中华邮政 ,邮局邮路得到进一步扩展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电报1877 年福建巡抚 丁日昌 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

19、线电报的开端 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1932年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电话1882 年电话传入中国 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五亿户,居世界第一位 思维启迪思维启迪(1)19世纪80年代,对中国刚兴起的通信事业有人赋诗曰: “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 一线。”诗中所说是什么通信工具?当时还有什么新式通信工具?这些 通信工具有何作用? 提示提示: : 工具:电话。新式工具:有线电报等。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改 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 四海闻。振聩发聋权

20、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这首词反映出报纸具有 哪些功能? 提示: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 主题中国近代铁路的风雨之路主题中国近代铁路的风雨之路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 史料呈现史料呈现 史料1 铜线、铁路,如其有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许其开工, 则大不可。何者?商贾之生计,有力者尚可改图,民间之田庐,贪利者犹可 易地;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众 愤所加,何所不至。且泰西智巧绝伦,果能别创一法,于民间田庐、 合作探究 坟墓,毫无侵损,绘图贴说,咸使闻知,百姓退无后言,朝廷便当曲许,否则 断难准行。 沈葆桢 史料2 中国之有铁

21、路,始于1876年外国在上海所修的吴淞铁路。18 81年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为减轻顽固派的反对,一开始不得 不采用马拉车箱运煤;1895年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作为新式交通 运输工具的铁路轮船被视为起衰振弊、救国图强的利器,才迎来了命运 的转折。从1895年到1911年,出现第一次铁路修建的高潮,先后修 建了东清、胶济、京汉等几条较长的干路但这些铁路大部分都借 入了外国资金,外国资本势力对它们仍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摘编自近代新式交通 运输业与中国的现代化 读史指导读史指导 史料1论述了清朝地方官员对铁路兴建的认识。“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极不肖者,亦必痛 心疾首,聚族而争”表明面对西

22、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只有民族独立、思想解放,新式的交 通工具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大众 史料2阐述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历程。“1895年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作为新式交通运输工 具的铁路轮船被视为起衰振弊、救国图强的利器,才迎来了命运的转折。从1895年 到1911年,出现第一次铁路修建的高潮”表明铁路的发展与群众爱国救亡运动、政府的 政策密切相关 问题思考问题思考 (1)据史料1,归纳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提示提示观点:认识到兴建铁路的益处,但反对外国人在中国兴建铁路。 理由:兴建铁路会“占人田业”;伤害商贾生计;毁人祖坟,破坏风水;影 响社会治安,危及统治;等。 (2)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3、出现第一次修路高潮的原因。 提示提示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争夺中国铁路利权;清 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 (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提示提示起步较晚;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大,受外国资本控制,体现半殖民 地半封建性的特征;铁路的发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运输业,促进了中国社 会的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 抗,列强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

24、。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物 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不 平衡。 2.特点 (1)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一定程度上转 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 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消极影响: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1.(2018浙江11月选考,15,2分)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

25、交通 近代化的趋势。下图所示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 A. B. C. D. 考点集训 D 解析解析反映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反映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反映 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反映了交通由人 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的趋势,故D正确。 2.(2018浙江4月选考,15,2分)“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 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 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 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 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

26、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D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电信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春节拜年从带点心串门到打 电话、发邮件等,表明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 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 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 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世界市场的发展 A.B.

27、C.D. C 解析解析无线电通讯业务在英国起步的同一年,中国进口、安装了马可尼 无线电报机并投入使用,说明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正 确;中国是引进而不是发明无线电报机,故不能说明中国在科技上处于 领先地位,不正确;当时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已进入制度阶段,不正确; 英国采用该技术便利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考点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报刊、影视业的发展一、报刊、影视业的发展 1.大众报业的发展 自主学习 时间事件成就 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1873年在汉口出

28、版 昭文新报 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维新运动时期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国 人办报形成高潮 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2.电影的发展 (1)特点:电影事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 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发展历程 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1905年京剧 定军山 片断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20世纪二 三十年代 拍摄的优秀电影作品有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 风云儿女等 抗战结束后拍摄的名作有八千里路云和月

29、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 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但由于在电影创作中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 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 改革开放后小花牧马人红高粱等相继问世,激活了沉寂已久的中国电影市场 3.广播电视的发展 广播 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正式开播 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1928年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中央广播电台 在南京开播 电视 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

30、视台 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1.兴建 (1) 1993 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发展态势呈现出 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2.影响 (1)积极影响 a.互联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加快人类信息交流与 共享。 b.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 c.催生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2)消极影响: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较低、沉迷网络等负面影响。 主题大众媒介的历史作用主题大众媒介的历史作用 史料呈现史料呈现 史料 进入民国时期,

31、上海又出现了不少新型的、以宣传革命为目 标的报纸,其中声势较壮的是周浩、戴天仇创办的民权报、吕志伊 创办的国民新闻和邓家彦创办的中华民报。以“民”字标名 的报纸,在新闻界中有“竖三民”“横三民”之称。“竖三民”是说 合作探究 “一脉相承”,指民呼民吁民立三报;“横三民”是说 “齐头并起”,指民权国民新闻中华民报三报。 摘编自严独鹤辛亥革命时期上海新闻界动态 史料解读史料解读 辛亥革命时期,国内外革命报刊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迅速发展。这一 时期,国内也不断兴起以“民”字标名的报纸,如著名的“竖三民” “横三民”。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作为革命的有力武器,发挥 着制造舆论和宣传思想的重要作用

32、。 问题思考问题思考 民国时期,以“民”字标名的报纸,在新闻界中有“竖三民”“横三 民”之称。请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提示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权”“民族”“民生”等思想的影响。 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发展的原因 (1)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 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的动荡局势,使人们 对社会信息的需求增加,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 刊业的发展。 (2)外因:西方报刊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特点:以报道、记录、宣

33、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 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 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它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机关 报成了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 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 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 一次出现高潮。 3.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1.(2018浙江4月选考,28,2分)阅读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34、 考点集训 时间影事概略 1896年上海徐园首次放映“西洋影戏” 1905年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断) 1927、1930年有声影片传入中国;有声电影开始拍摄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影片摩登时代在上海、广州等地上映 风云儿女三毛流浪记等国产片上映 20世纪50、60年代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歌颂革命斗争、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题材是电影的 重要内容 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后,牧马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种题材电影相继问世;红高粱黄土 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 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 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中国电影事业经

35、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A. B. C.D.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电影。从表格中内容可知,中国电影发展初期只 有一部定军山属于戏剧电影,因此说法以偏概全。解读均正 确,故本题选D。 2.(2017浙江11月选考,28,2分)近代文人包天笑早年曾中秀才,1905年起任上海 时报副刊余兴的编辑。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 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当时沪上小说盛行,时报设小说专栏,以语体 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如雨果悲惨世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等,传诵一时。影响之下,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上述材料集中表明() A.白话文运动始于20世纪初 B.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 C.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 D.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B 解析解析题干材料中“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等信息体现了通俗性报刊 广受民众欢迎,故B项正确。 3.(2016浙江10月选考,28,2分)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 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 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 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 B.考订黄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