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3蜡烛_第1页
教学设计3蜡烛_第2页
教学设计3蜡烛_第3页
教学设计3蜡烛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3、蜡烛 主备教师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掌握“佛晓、瓦砾、地窖、匍匐、鞠躬、颤巍巍”等词语。2、理解文中“蜡烛”的内涵,学习用细节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写法。过程方法1、自读课文,由浅入深地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2、品味朴实的语言揣摩平淡却震撼人心灵的细节。情感态度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教学重点感受爱的光明、温暖与力量,体会侵略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增强学生为全人类负责的意识。教学难点体会那位垂老的母亲和已死的军人的万世不朽的生命力,欣赏这写实的战地通讯的悲壮意境。课时安排本课题教学共( 1 )课时,本课教学为第( 1 )课时。课前准

2、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诗情画意导入,燃亮心中烛火大诗人李商隐有一名句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写的是蜡烛,唱的却是伤感。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也有烛火,我们来体会一下,那是伤感还是幸福。二、作者、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词学习、预习检查1、关于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1959至1971

3、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2、关于文学常识: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3、关于写作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

4、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1944年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10月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关于字词:

5、5、预习检查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自由精读,品位细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并且把自己最深刻而真切的感悟以评注的形式写下来,10分钟后大家交流。1、关于动作描写三次写“爬” (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写“跪”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休息够了,老

6、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3)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2、关于环境描写找出文章描写环境的句子,想想看,它的作用是什么?(1)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2)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3)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渲染了当时紧张而激烈的战斗

7、气氛,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精神。3、关于蜡烛找出文章中描写蜡烛的句子,想想看写蜡烛的作用是什么?烛光有什么象征意义?(1)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2)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描写蜡烛的作用蜡烛是文中一个小道具。它虽然小,却是老妇人的宝贝(结婚的喜烛,代表着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回忆),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贝奉

8、献给烈士,表现她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烛光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4、关于黑围巾找出文中描写黑色围巾的句子,想想看,反复描写黑色的大围巾对表现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对黑围巾的描写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2)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

9、红军身边。 (3)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4)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黑色的大围巾”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四、问题探究:全班集体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探究最后一段的含义:“这一点火焰”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象征着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五、小结: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感情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细节的描写蜡烛、炮火、黑围巾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4、关于字词:烧灼 桥头堡 地窖 匍 匐 腋 下 拂晓瓦砾 颤巍巍 育乞西 契柯拉耶夫 舀 鞠躬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颤巍巍: 抖动摇晃(多形容老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