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大生产音乐教案_第1页
军民大生产音乐教案_第2页
军民大生产音乐教案_第3页
军民大生产音乐教案_第4页
军民大生产音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军民大生产音乐教案【篇一:军民大生产教案】军民大生产教案 教学目标:一、 通过学习本课,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二、 能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军民大生产,并能表现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和欢乐的情绪。三、 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一、 学习、体验、表现劳动歌曲的特点及乐观的情绪。 教学过程:一、 组织教学1、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一)导入1、课件播放打夯号子视频师提问:这是在什么场景下演唱的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观看视频,聆听感受打夯号子。学生反馈后教师讲解打夯及劳动号子,并模仿一下的动作。)2

2、、再次欣赏打夯号子师提问:说一说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学生再次聆听后反馈,教师总结劳动号子的特点 一领众和。)【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打夯号子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打夯,并通过欣赏了解民歌的三大种类之一 劳动号子,及演唱形式的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从而自然的导入新课。为学习新歌奠定基础。(二)学习新歌1、教师播放军民大生产范唱。生 1:这是在劳动中演唱的歌曲。生 2:我认为这是一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学生反馈后,教师介绍歌曲背景)2、再次聆听歌曲范唱说一说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歌曲中出现了哪些音乐知识?(学生再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观察发

3、现音乐中出现的音乐记号。)【设计意图】:在学唱歌曲之前将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一一向学生交代清楚,知道每一个音乐记号在歌曲中所起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音乐知识。3、放范唱,学生小声跟唱歌曲师提问:歌曲中的那些有意思的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加上这些词?有什么意义?生 1:歌曲中的衬词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生 2:我认为加上这些衬词丰富了歌曲的内容,好像是模拟了歌曲的中劳动工具发出的声音。4、师:这首歌曲是在什么场景中演唱的?生:在劳动的场景中演唱的歌曲。师:它也属于劳动号子,劳动号子的主要演唱形式是什么?生:(一领众和)师:请你和老师合作完成这首歌曲。(放伴奏,师生合

4、作完成歌曲,唱到衬词部分加入劳动的动作)5、放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师提问:歌曲最后的结尾音 2 2 为什么写在高音区?给你怎样的感受?(分别把这两个音放在中音区和高音区作对比) 生 1:我认为把结尾的音放在高音区将劳动的情绪推向了高潮。生 2:给人一种结束感。生 3:表达了军民大生产运动胜利的喜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剖析这首歌曲,使学生再次深刻的感受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以及劳动号子协调动作、鼓舞干劲的作用。6、欣赏合唱的军民大生产师提问:与我们刚才学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聆听感受)生 1:加入了旁白。生 2:比课本上少了第三段歌词。生 3:最后一段速度

5、发生了变化,由慢到快。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加入了旁白和速度的变化给你怎样的感受?生 1:旁白好像把我们一下带到了那个抗日战争的年代。生 2:最后速度的变化把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也象征着军民大生产运动的胜利!7、全班和着音乐唱一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军民大生产,通过对比加深对作品的更深层次的理解。8、小结本节课中的收获。教 学 反 思 军民大生产是人音版第十一册中的歌曲。歌曲是一首劳动号子体裁的民歌,主要形式是一人领唱众人应和 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引出劳动号子,然后激发学生学习劳动号子的歌曲,为新歌教学做好铺垫。在新歌教学中,我设计了欣赏,感受,体验,

6、表现几个环节。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视觉感官,从而调动学生的热爱陕北民歌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努力将教学理念巧妙转化为教学行为,我认为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们对陕北民歌劳动号子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教学活动开展得也很顺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我认为学生拓展知识的能力还不强,在创编环节如果能设计一些让学生编创歌词和用打击乐伴奏等教学活动,更能升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些方面的引导还不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设计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提供平台。【篇二:军民大生产教案】教 案初一音乐王爱课 题:军民大生产课 型:唱歌课年 级:初一课 时:一课时教材分

7、析军民大生产又名边区十唱、解放区十唱,是在 1945年作曲家张寒晖采用陇东民歌推炒面为基调改编创作而成的,军民大生产表现了当年在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这首歌曲后来在1964 年的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中被采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能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军民大生产。(2) 了解劳动号子的产生及作用。(3) 能够准确把握切分节奏和重音记号。2、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视频直观欣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劳动号子。(2) 通过听、看、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并积极参与歌词的创编。(3) 通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

8、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对我国的劳动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感受劳动的快乐,热爱劳动、敬仰劳动人民。教学重点1、能够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军民大生产。2、能够准确把握切分节奏和重音记号。教学难点能够顺利完成歌词的创编。教学方法讨论法、直观体验法、欣赏法教学工具多媒体、电子琴教学过程一、 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选一个组长,并为自己的队伍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并将队名写在黑板上。(要求队名要积极向上,有一定意义。)二、 导入师:快乐的音乐课堂就要开始了,先请同学们一起看两段视频,并且在看的过程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视频中的工人正在做什么?a、打夯; b、搬运木

9、头2、他们为什么边干活还边唱着歌?为了指挥并协调众人的动作,鼓舞劳动热情。3、他们唱的是什么歌?劳动号子师:以上的三个问题各队分别进行讨论,由队长或推荐一个代表进行回答,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不加分。(播放视频)(根据各队的回答分别加分或不加,教师进行总结)师:(总结并引出 “劳动号子 ”)这些在劳动中为了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热情,以一领众和的形式歌唱的,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叫做劳动号子。它是我国民歌的三大体裁之一。劳动号子是与生产活动直接联系的一种口头创作的歌曲。曲调比较简单、节奏强而有力。根据不同的工种和传唱环境大体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播放课件)三、 新授师:今

10、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劳动号子体裁的歌曲,它叫做军民大生产。那么歌曲的名字为什么叫做军民大生产呢?歌曲中所描述的是怎样的劳动场面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聆听歌曲。(播放歌曲)师:歌曲中所描述的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呀?各队讨论找代表来回答。生:略。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毛主席提出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号召,边区军民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作曲家张寒晖当时正在甘肃省东部地区采风,被当地军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所感染,并以当地民歌推炒面为基调创作了边区十唱,后更名为军民大

11、生产。(课件展示)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边听音乐边感受一下当时的那种热闹的场面,我们一起跟音乐演唱齐唱的部分。(播放音乐)师:刚才唱的过程中哪一句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最深?这些句子在歌曲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讨论衬词句及其在曲中的作用)生:略。师:歌曲中出现的 “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太 ”这些都叫“衬词 ”。衬词在歌曲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它有没有实际的意义呀?各队分别讨论,选一名代表回答。(答对者分别计分)生:略。师:(总结)这些具有劳动特色的衬词是为了渲染歌曲热烈、欢腾的气氛。没有实际的意义。师:歌曲中出现了 “”记号,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符号呢 ?它的出现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让我们一起来了

12、解一下。(讲解重音记号)师:歌曲中还出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节奏,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一个切分节奏,跟着老师一起打一下。(讲解并练习典型节奏)师:我们一起来有节奏的读歌词,先来练习第一、二段的歌词。(1) 第一段 师领生齐。引导学生理解号子的吆喝特点。(2) 第二段 生领师齐。注意切分节奏。(3) 学生自学三、四、五段歌词。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老师唱一句,你们唱一句。(教师弹琴逐句教唱)师:完整演唱歌曲,声音要有弹性,有力度。注意有重音记号的地方力度要加强。( 1、师领生齐; 2、学生分组合作跟伴奏演唱,教师指挥。根据时间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演唱)四、 巩固与创新师:同学们配合的非常棒!

13、老师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有礼物要奖励大家,想不想要啊?生:略。师:我们现在打开它,每组选一个礼物。(等每组分别选过后)得到礼物的同时还需要各队齐心合力的完成一项小任务,那就是创作属于我们自己的歌。(用军民大生产的旋律唱一唱自己创编的劳动号子)五、 小结师: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源于劳动。劳动中因为有了歌声而充满着快乐, 充满了力量。最后,我们要充满力量的声音来演唱这首劳动之歌军民大生产。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热爱音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篇三:军民大生产音乐教学设计】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军民大生产又名边区十唱、解放区十唱。 1945 年作曲家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而成。歌曲中富有劳

14、动特色的衬词渲染了歌曲热烈、欢腾的气氛,其具有 “一领众和 ”的劳动号子的特点,节奏坚定有力,表现了边区军民的乐观精神。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结合演唱歌曲和聆听进行 “编创活动 ”。重点是通过学唱与欣赏感受劳动号子这一音乐体裁形式对社会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价值,掌握其特点及风格,对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感到骄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准确演唱歌曲军民大生产并初步认识劳动号子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学习歌曲。(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通过学习军民大生产,让学生通过视听、演唱、表现等形式,体验劳动歌曲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

15、教学重点:1.学习歌曲并掌握歌曲中的节奏特点2.体验用乐观的情绪表现歌曲教学难点:歌曲中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切分音组成的节奏。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今天的音乐课堂里,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歌唱家,听,他为我们带来一首什么歌曲呢?1.播放船工号子(这样的歌曲应该在什么时候演唱呢?)2.教师小结学生的回答。恩,那大家知道吗,我们在劳动的时候,也有专用的歌曲,这些歌曲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繁重的体力劳动过程中自己创作出来的,叫做劳动号子,它具有协调节奏、鼓舞干劲、调节精神、减轻疲劳的作用。3. 那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劳动的歌曲,请欣赏军民大生产。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船工号子,使学生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在

16、劳动中的作用。并引出课题 军民大生产二、新课新授:1、 初听歌曲军民大生产提问:在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有军人和人民、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开荒种地、纺线织布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真好,老师的眼前也仿佛出现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画面。2、介绍歌曲创作背景。这首歌曲是张寒晖在 1945 年创作的,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流传,表现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简介作曲家、戏剧家张寒晖,代表作品有:松花江上、去当兵军民大生产等。他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朴素、洗炼,形象鲜明,语言生动。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背景资料及作家,使学生更

17、进一步的了解歌曲。3.复听歌曲军民大生产提问:a.歌曲为几拍子?音乐情绪如何?(四二拍;热烈的、积极的、乐观的;)b.歌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它表达了边区军民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设计意图:简单的歌曲分析,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好的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爱劳动,尊重劳动者。三、学唱歌曲1、学唱旋律a).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视唱旋律 b). 重点练习十六分音符和切分节奏,(拍手练习 )然后完整演唱一遍旋律 注意:要将旋律唱的连贯、准确,要注意常准节奏、上滑音,升号及重音2、学唱歌词a).随节奏朗读歌词b)跟旋律填唱歌词,了解 “西里里里,察啦拉拉

18、”是模仿劳动人民磨麦子的声音,吱咛咛咛是模仿纺织车转动时候的声音。3.按了解的称词意思完整学唱歌词(注意第 5 段最后的一、二、三、四用高音位置喊出来,曲中的称词 嗬嗨 都拍手打节奏)教师带领学生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感受体验劳动号子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渐深入了解歌曲的特点,掌握歌曲中的难点。四、歌曲的完整演唱和处理。请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加上身体上的律动,指导学生从力度、速度等方面,分组讨论对歌曲的处理意见。(教师提示:第四段可采用放慢速度的形式表现,而后回原速的形式表现度过难关的感受。第五段可将衬词部分与口号部分分成两个声部表现劳动胜利后的欢快情绪。)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探讨歌曲情绪、设计动作、师生、生生合作表现劳动的场景,更好的体现劳动号子的特点。五、拓展创编1、劳动号子是人们在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