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法律问题研究论文论文论文_第1页
工伤认定法律问题研究论文论文论文_第2页
工伤认定法律问题研究论文论文论文_第3页
工伤认定法律问题研究论文论文论文_第4页
工伤认定法律问题研究论文论文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一、工伤认定概述 .5(一)工伤认定的内涵 .5(二)域外工伤认定制度的发展情况 .8(三)我国工伤认定制度的发展历程 .11二、我国工伤认定行为的法理分析 .17(一)工伤认定机构 .17(二)工伤认定行为的法律性质 .18(三)工伤认定在工伤保险制度中的作用 .24三、当前工伤认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25(一)工伤认定案件的调查 .25(二)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28四、完善我国工伤认定制度的建议 .38(一)确立工伤认定的基本原则 .38(二)扩大工伤适用主体 .45(三)准确界定工伤范围 .47(四)改进工伤认定程序 .49结语 .52

2、参考文献 .53致谢 .5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83摘要工伤认定制度是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伤的正确认定是劳动者获得工伤保险补偿或工伤事故赔偿的前提,它关系着劳动者的生存权利和人身权利。在我国,工伤认定作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而作出的一种具体行政确认行为,行政机关在认定过程中必会运用自由裁量。但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局限,不能在立法上有效规制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具体内容为:第一部分是对工伤认定的概括介绍。提出工伤就是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的原因所受到的人身伤害,并将工伤的抽象概念与经验罗列相结合。同时分析了工伤

3、认定的概念及德国、我国台湾地区工伤认定制度发展情况和我国工伤认定制度从探索到正式纳入法制化再到不断完善的几个发展阶段。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工伤认定行为的法理分析。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采用行政机关认定工伤的现实意义,提出工伤认定行为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的法律性质;其次,从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研究出发,分析了工伤认定中的自由裁量及其规制问题;最后,分析了工伤认定在工伤保险制度中发挥的基础性、前提性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部分根据对安徽等几个省市当前工伤认定行政诉讼案件基本情况的调查,总结出目前这类案件存在的普遍问题,归纳分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即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立法规制方式存在瑕疵。主要有

4、立法文件繁多工伤认定原则研究缺失、工伤的适用主体单一、 “工伤原因”不易把握以及程序的缺陷等。第四部分提出工伤认定自由裁量权立法规制的完善建议。首先,提出我国工伤认定应坚持的双方保护和工作近因两项原则;其次建议对我国现行劳动关系的概念进行重新理解,从而扩大工伤认定的适用主体;第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工作原因”进行全面理解,进而完善工伤认定范围的规定;最后,从设置事先告知程序、建立内部有效监督机制、提高行政人员的专业水平、设置合理的申请时效制度、补充认定管辖这四个方面改进认定程序。关键词:工伤;工伤认定;工伤适用主体;工伤范围iabstractwork-related injury certif

5、i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ork-related injuryinsurance system. proper identification of injure accident,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sthe protection of workers right and the stable relation between employer andemployee, is the foundation which worker can get insurance compensation of injureand com

6、pensation for accident injure in work. in our country, work-related injuriescertification is that the exercise of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as to confirmation of a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in the process that will usediscre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nd li

7、mitations in chinas relevant lawsand regulations, which can not be effectively regulated in the legislation system of theexecutive authorities of the exercise of discreti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existing questions of certification of job injury has been given in this article, and itsdetails a

8、re as follow:the first part is an overview of work-related injuries certification. work-relatedinjuries to workers in the working process is a result of the work, injuries at workshould be listed in the abstract with a combination of experienceit has analyzed theconcept of work-related injuries and

9、development of the work-related injuriescertifications system in germany and the taiwan region and the process of thesystem of work-related injury certification from the exploration to the legalization tothe perfection in our country.the second part is the work of legal analysis of work-related inju

10、ry certification.first of all, it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veauthority to certificate work-related injury, proposes legal nature of work-relatedinjury certification is one kind of administration affirmative act;secondly, from thestudy of an administrative act is

11、 the exercise of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executive to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egal control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finally,it analyzes work-related injuries certification plays a fundamental premise of such avital role in the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legal system,.iithe third

12、part ba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basic situation that the currentwork-related injury certification such as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case in anhuiprovince and so on and a number cities in anhui, summarizes the general questionwhich this kind of case existed, and the induction has analyzed rea

13、sons behind thesequestion that is the discretion of the chief of legislative way existence slight defect.there are numerous legal documents - the principle that the study of work-relatedinjuries is missing, the suitable main body of work-related injuries is sole, “workcause” is not easy to grasp as

14、well as procedural and other construction defects so on.the fourth part proposed some solutions to the discretion of the chief oflegislative questions during work-related injury certification mentioned above. firstof all, proposed two principles that our country work-related injury certificationshou

15、ld insist which are bilateral protection and work immediate cause ; the nextsuggestion carries on to our country present labor relations concept understood, thusincreasing of the suitable main body of work-related injuries; third, to conduct a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work cause” by using of c

16、omparable methods, andimprove the scope of work-related injuries; finally, perfecting construction ofprocedural law by setting up prior information procedure, establishing effectiveinternal monitoring mechanisms , enhancing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he administrativestaff, and setting a reasonable lim

17、it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system.key words:work-related injury;work-related injury certification;thesuitable main body of work-related injuries;work-related injurys scopeiii引引言言2008 年国家公布了社会保险法草案,向全国公众征集法律意见。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种,也备受关注。因为无论工业文明如何发达,预防措施如何完备,工人的业务技能如何精湛,都不可能消灭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代价。在我

18、国,工伤认定是受害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前提程序,是工伤保险工作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领域呈现出企业形态多样化、雇工形态多样化、劳动关系复杂化的新局面,导致工伤的情形多种多样。同时,由于用人单位技术条件、设备设施条件的局限及片面追求利润等因素,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发生率居高不下。因工伤认定造成的纠纷也越来越多,甚至发展到群体性事件。因此,工伤认定也成为人民法院审理涉及劳动保障问题案件中数量最多、问题最突出的案件类型。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发现许多问题,如各级法院、劳动保障部门对具体法律条文适用产生的争议问题,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冲突、衔接问题等。为此,2008 年 4 月

19、初,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了关于审理工伤行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调研课题并得以立项,导师陈宏光教授参与指导了此课题。笔者也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此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的调研过程中,课题组更多的从法院审理工伤认定行政诉讼案件的法律适用角度去分析数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而作为一名行政法学的硕士研究生,笔者同时还关注工伤认定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机关的作用,并从调研的数据和法院受理案件的审理结果去反思行政机关在工伤认定中所处的境地。从学术角度看,工伤认定并未进入系统的法学研究领域。国内学术界多是将工伤认定作为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一个方面来研究的。当前对其的研究一般都是直接从现行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的实体规定和程

20、序规定的不足入手,认为劳动立法、包括工伤保险法具有社会法的特征,而现行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制度把工伤产生的争议纳入公法程序不符合社会法的属性。故应借鉴源于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行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调研课题组调查资料。笔者为课题组成员。1工伤认定法律问题研究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一套以民法体系为其特征的认定制度。同时,学术界对工伤认定的研究多停留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较少关注到工伤认定的理论研究。但关于工伤认定的法律地位、性质、制度的构建等理论问题都须在法学领域中进行探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本文写作的直接动因也是我国广大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在市场化经济体制中权利救济通道的构建

21、问题。虽然法院受理有关工伤纠纷的案件逐年增多,但通过课题组调研的劳动保障部门受理工伤认定案件的数据与同辖区法院受理的案件数据进行对比后,我们会发现,实际上法院的受理案件数仅占劳动保障部门受理案件数很小一部分。数据上的对比使工伤认定在实践中的价值初见端倪。换句话说,实际生活中,劳动保障部门的大量的工伤认定都可以得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认同,只有很小一部分工伤认定会引发行政相对人的异议。既然如此,笔者反其道而行,直接深入这一小部分有争议的工伤认定,发现究竟是何原因导致纠纷的产生,并针对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完善建议。任何法律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理论基础的分析。所以,本文从工伤、工伤认定等基础性概念开始,回

22、顾了我国工伤认定制度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工伤认定机构社会组织说与工伤认定机构行政机关说两种学说的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前一认定模式可使国家完全定位在制定法律和法律监察上,可充分实现政事分开,但此种工伤保险管理模式与一个国家市民社会的历史背景却是密不可分的。与之对应的,我们知道,工伤保险制度是从私法领域逐步向社会法领域过渡,那么工伤的损害赔偿就不能避开公权力的干预。同时,行政机关作为认定工伤的机构还具有统筹资金运用的优势,所以现阶段我国采用后一认定模式并无不妥。同时,根据“工伤保险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保险形式,其目的在于保护职工的合法权利,而不是营利保险基金的民间组织性质,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作出的

23、认定对企业和职工的约束力有限,容易引发纠纷”等现实情参见郑尚元著: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 8182 页。2004 年安徽省劳动保障厅受理工伤认定 2587 件,到 2007 年受理案件的数量上升至 8946 件,而 2008 年仅上半年就已受理工伤认定案件 5358 件。源于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行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调研课题组调查资料。笔者为课题组成员。2004 年受理 89 件,2005 年受理 77 件,2006 年受理 105 件,2007 年受理 154 件,2008 年上半年受理85 件。(见下文表二)源于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

24、工伤行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调研课题组调查资料。笔者为课题组成员。祝康平著:劳动工伤事故保险与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第 206-207 页。2引言况,行政机构认定工伤较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更为超脱,一般能准确地认定工伤,而不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那样患得患失。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劳动保障部门作为工伤认定机构是与我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分不开的。工伤认定行为作为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使行政权的行为,是一种执行法律的权力,它区别于制定法律以及对法律纠纷裁判的权力。既然工伤认定行为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的具体行政行为,那么,从社会学的角度,有权力的运用就会有主体意志的作用空间,权力

25、就意味着做出选择的可能性。运用到行政法上,也就是在任一个行政行为过程中都包括了大量的裁量性因素,只是各个行政行为中羁束与裁量的强弱程度有所不同。故工伤认定行为必有劳动保障部门的自由裁量。而现实生活中工伤情形的复多样和现行有关工伤认定制度法律法规本身的不足,使得工伤认定这一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程度相对较强。在课题组调研的数据中,法院受理的案件大多也都是劳动保障部门运用自由裁量权程度较高的工伤认定案件。由于工伤认定的实践性很强,所以理论研究必须与实际调查相结合。本文通过对安徽等几个省市法院近两年来受理的工伤认定行政诉讼案件的实际调查,从行政自由裁量权立法规制这个崭新的角度,在对调研中接触的实际案例的

26、法律思考后,来审视我国工伤认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我国现象工伤认定制度在对工伤认定权的立法规制上存在的诸多不足,主要有立法文件繁多工伤认定原则研究缺失、工伤的适用主体单一、 “工伤原因”不易把握以及程序建设上存有瑕疵。在完善立法规制的建议上,首先在工伤保险制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工伤认定应坚持的双方保护和工作近因两项原则,充分发挥法律原则在工伤认定立法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中的作用;其次,在双方保护和工作近因两项原则的基础上建议应对我国的劳动关系进行重新理解,从而扩大工伤适用主体;第三,运用比较的方法,借鉴美国工伤认定中运用的“特殊危险”规则、“特殊任务规则”,以更直观的对“工作原因”进

27、行全面理解,进而准确界定工伤认定范围。最后,从设置事先告知程序、建立内部有效监督机制、提高行政人员的专业水平、设置合理的申请时效制度、补充认定管辖这几个方面来改进工伤程序。3工伤认定法律问题研究通过这些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工伤认定立法及实务提供有益的探讨,减少工伤认定纠纷,最终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得以更好的保障。4一、工伤认定概述一、工伤认定概述(一)工伤认定的内涵人们习惯将工业事故和职业危害对劳动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称为工伤。 而“工伤”这一术语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工业革命之前,处在农业社会的人类,由于个别劳动方式和落后的生产工具,从事劳动的人类不可能有较大范围

28、的人身伤害,即使有,一般也表现为个别、零星的伤害。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始进入工业社会,机器生产逐渐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化瓦解了个别劳动方式,以工厂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经济制度随之兴起。劳动者群体性的使用工具,增大了造成职业侵害的可能性;机器作为生产工具,其本身的侵害也加大了职业侵害的可能性。工业社会初期,在危险系数较高的行业,如采矿业,工业事故更是时常发生。工业社会的演进和科技进步,也使人们在承受越来越多的物理伤害的同时,也承受着与日俱增的化学伤害。对工伤的具体定义,各国各不相同。对工伤进行最早立法的德国将工伤界定为使用劳动器械时受到的伤害、上下班途中发生的事故以及职业病。工伤在法国被称为“职业风

29、险”,包括在工作地点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受到的意外伤害、在上下途中发生的事故以及职业病。日本法规定,工伤是“由于与工业就业有关的客观因素,或作业行动及其他业务等原因造成的因工负伤”。美国称工伤为“工作伤害”。其国家标准ansiz16.1记录与测定工作伤害经历的方法中,将“工作伤害”定义为“任何由工作引起并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人受到的)伤际劳动统计会议所使用的概念为:雇佣事故是指由雇佣引起或在雇佣过程中发郑尚元著: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 77 页。赖达清主编:社会保障法一保护公民生存七俐的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19 页。郑尚元著:工

30、伤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 77 页。徐康平主编:劳动工伤事故保险与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第 1 版,第 71 页。吕琳著:劳工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第 i 版,第 42 页。转引自郑尚元著: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 30 页,参见孙树菡主编:工伤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第 3 页。5害或职业病,即由工作活动或工作环境导致的伤害或职业病”。 而第十三次国工伤认定法律问题研究生的事故。雇佣伤害是指由雇佣事故导致的所有伤害和所有职业病

31、。我国香港的雇员赔偿条例规定,工伤是指雇员“因公事或在受雇过程中从事雇主所指派的工作遭受意外事故而受伤。我国台湾地区将工伤称之为“职业灾害”。台湾地区的劳工安全卫生法第二条第四项规定:“所称职业灾害,谓劳工就业场所之建筑物、设备、原料、材料、化学物品、气体、蒸汽、粉尘等或作业活动及其他职业上原因引起之劳工疾病、伤害、残废或死亡”。现代汉语词典对工伤的释义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受到的意外伤害。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专业教材称工伤为职业伤害(occupational injuries),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大陆有学者认为:“工伤即职业伤害,包括工作中发

32、生的意外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伤残或死亡。所谓工伤致残中的伤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发生的意外事故或因职业病造成的身体器官或生理功能受到损害引起的暂时性的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所谓残是指劳动者在遭受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危害后,虽经积极治疗休养仍不能完全复原,以致造成永久性的身体或智力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情况。”也有学者认为,工伤可以定义为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因执行职务(业务)而受到的急性伤害。还有学者认为,工伤是指企业的职工在生产岗位上,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或者由于劳动条件、作业环境等原因所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或职业病。综观上述一些关于工伤的定义,虽整体上各不相同,但也有共同之处。即都将工伤定位为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

33、受到的人身伤害,包括突发事故和职业病。但“并不是所有工作领域执行职务导致劳动者的人身伤害都可以称之为工伤”陈刚著:工伤保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年 1 月第 1 版,第 2 页。李泽沛主编:香港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533 页。林丰宾著:劳工安全卫生法概论与实务,三民书局 1998 年 9 月初版,第 360 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第 2 版,第 380 页。金泰廙主编: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年 4 月第 6 版,第 466 页。庄洪胜、刘志新主编:伤残鉴定与劳动事故,中国人民法

34、院出版社 1997 年 7 月第 1 版,第 5 页。王全兴著:劳动法,法律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第 l 版,第 337 页。徐康平主编:劳动工伤事故保险与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 l 月第 1 版,第 114 页。职业病主要是依据医学上的病因特征而确定的一类特殊疾病,这种疾病的形成是与特定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要该职业劳动存在,职业病就当然存在。(参见郑尚元著: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 76 页。)6一、工伤认定概述,除大部分工伤定义中强调的工伤发生于“工作过程”、“劳动过程”,笔者认为工伤还更应强调工作上的原因而造成劳动者的伤害

35、。对于那些不是因工作原因而造成的伤害,应排除在工伤的范围。基于此,笔者认为工伤就是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的原因所受到的人身伤害。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工伤的概念没有直接予以解释,而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了经验上的罗列,积极方面列举了应当认定为工伤的范围、视同工伤的范围,消极方面将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范围排除在工伤范围之外。“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况有七种:(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

36、职业病的;(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视同为工伤”的情况有三种:(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 48 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职工有前款第(1)项、第(2)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3)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上述规定应

37、属于例外性特殊规范。它不遵从时间、空间标准,并且将工伤认定的因果关系标准放大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况也有三种:(1)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2)醉酒导致伤亡的;(3)自残或者自杀的。对工伤进行概念化固然精练,但这种权利的规定却是抽象的。经验主义的罗列使权利具体化,但经常又会出现顾此失彼而产生法律漏洞的情形。所以,一般情况下,二者相结合更具有阐释力。郑尚元著: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 31 页。郑尚元著: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 30 页。7工伤认定法律问题研究作为现

38、代法律,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建立不仅使受害人获得权利救济得到保障,也不必担忧权利救济的成败。劳动者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必须按照法定程序申请相关待遇的规定就是这种“保障”制度之一。受害人只要符合法定的工伤范围,就有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但当事人需要提出申请,相关机构按照法定范围认定工伤,并最终决定是否满足当事人的申请。那么,工伤认定就是指有权机构依当事人申请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劳动者受伤这一事实与法定的工伤范围进行对照,对是否属于工伤进行确认的行为。在这一定义中,工伤认定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工伤认定的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有权机构。因各国法律对此规定的不同,各国工伤认定的机构也不尽相同;第二,

39、工伤认定的内容是有权机构对照法定工伤范围,按法定程序对职工受伤的事实和性质进行确认;第三,程序是依照认定行为的法律程序作出工伤认定;第四,工伤认定的结果可成为劳动者是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法律依据。(二)域外工伤认定制度的发展情况由于工伤的不可避免性及其所带来的危害,世界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同属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制度与我国类似,其工伤认定制度对我们工伤保险立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1、德国的工伤认定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社会法领域对工伤进行保障的国家,其成功经验为许多国家所效仿。1814 年颁布的劳工伤害保险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工伤保险法,并拉开了社会立法的序幕。根据劳工

40、伤害保险法规定,德国的工伤适用范围按列举的方式确定为特定企业类型中的雇员,即按企业进行保险。虽然是企业参保,但是出险后只有雇员才能享受待遇。这些企业的范围限定在帝国责任义务法中具有赔偿责任的企业。因此,享受保险的适用人员范围很小。具体进行工伤认定管理的机构是国家监督同业公会。同业公会实行自我管理,不受政府指令自负责任地8一、工伤认定概述进行工伤预防和保险操作,保证工作的高效灵活。为此,同业公会有权颁布自治式的章程并依此实行管理。为了保证同业公会依法进行自我管理,国家成立帝国保险管理局对同业公会进行监督,审批同业公会颁布的章程。这一部工伤保险法出台后,历经 1911 年 7 月 19 日颁布的帝

41、国保险法直到 1996 年 8 月 7 日的社会法典的施行,至今已经将近 120 年并经多次修改。除了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和工伤保险待遇更加全面丰富以外,其基本制度能够适应社会的各种变迁并一直保持不变,充分显示了这一制度的长期稳定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根据德国社会法典规定,现行的德国的工伤保险方式有三类:义务保险、免除保险和自愿保险。义务保险实际上就是强制保险,即保险关系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取决于是否缴纳保险费或是否申报保险,只要从事雇佣劳动或等同雇佣劳动的事实存在,就具有保险关系。免除保险就是那些虽然属于义务保险范围的人员,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外地不需要保障,可以免除保险。对尚不属于义务保

42、险范围的企业主及其共同工作的配偶,特定的类似企业主性质的人员,可以申请自愿参保称自愿保险。从以上工伤保险的方式可以看出,德国现行的工伤覆盖范围大大扩大。它不再以特定的企业、也不主要以特定的工种为规范对象,而是将具体的人群作为保险的覆盖范围。这些具体的人群可概括为以下三类:第一,雇员。具备雇员特征的前提条件是存在雇用劳动关系。德国的法律没有对雇员作具体定义。但社会法典针对雇佣劳动作了如下规定:“雇佣劳动是指非自雇性的工作,特别是存在劳动关系。雇佣劳动的特点是根据指令而从事劳动并且从属于发出指令者的劳动组织。”是否属于工伤保险范围的关键在于实际雇用关系的存在。只要符合雇用劳动的特征就纳入工伤保险。

43、第二,自雇人员和企业主。与雇用劳动者相反,自雇人员的特点是其工作没有原则性的指令并且自己承担经营上的损益风险。此外,自雇人员通常需要取得特定的成果,并对此负法律责任。他们可以利用辅助人员达到工作成果并且往往提供必要的经营资金。蔡和平:中德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 2004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 34 页。9工伤认定法律问题研究根据社会法典定义,企业主是以自己名义经营特定的企业或从事特定的劳动,承担费用和风险并且享受劳动收益的人员。这类似于我国的私人企业主。但德国的企业主还存在无任何雇员的情形。第三,类似于雇员的人员。包括正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学徒、求职人员、接受康复治疗的人员和从事类似于雇

44、员工作的人员。类似于雇员工作人员是指在不存在雇用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可能为他人的经济利益而工作的人员。此外,德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着一个特殊之处,称为非真正意义上的工伤保险。一部分特殊的人员群体本来与工作无任何关系,但是一旦发生事故则享受工伤保险的保护。这一特殊的群体就是幼儿园的孩子和大中小学的学生。有关工伤范围,德国秉承其抽象思维严密的传统,没有在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中罗列工伤的范围,而以抽象的方式予以表述,即上文提到的“为使用劳动器械时受到的伤害、上下班途中发生的事故以及职业病。”同时,在社会法典中将通勤事故和劳动工具事故两种情形视为工伤范围。通勤事故,具体而言就是适用于上下班直接路途上发生的事故。

45、劳动工具事故就是因保管、搬运、维护或更新、采购劳动工具或劳动保护设施且与被保险的工作有关而发的生事故。现在,国家仍不直接管理法定工伤保险,仍旧由工商业同业公会、农业同业公会、铁路工伤管理局、邮政和电信工伤管理局等机构经办,其具有一手管理一切的职能。德国的抽象式工伤定义与其司法体制是紧密相连的。其司法体制中社会法院自成体系,专门审理类似工伤保险纠纷案件。它将社会法程序法从传统民事诉讼中分离出来,使工伤保险机构与受害人之间的工伤认定纠纷提升至司法审判领域。所以,德国主要运用司法审判中形成的大量判断标准来界定工伤适用人员和工伤的范围。2、台湾地区的工伤认定我国台湾地区劳工保险立法与大陆有着惊人的相似

46、之处即从低层次的规章、条例开始立法。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的人员覆盖范围为:工、矿业雇员工;有 5 名及以上工人的种植园的雇员;挣工资的公共雇员;渔民;某些服务行业的自我雇佣者。领薪公共雇员和私立学校雇员施行特别制度。郑尚元著: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 78 页。10一、工伤认定概述从其工伤的适用人员看,台湾地区工伤保险制度是有选择的适用不同的劳动者的,这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相同。它不仅对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有相应的限制,还针对受雇人员的来源,经分类后将部分雇员剔出在工伤保险之外。这与大陆单纯的以用人单位为标准确定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对于工伤认定的范

47、围,台湾的劳工保险条例设置了相关执行职务的审查准则。其对下列 16 项事项,在何种情形下系属执行职务而发生,具体规定为:“(1)就上下班所发生之事故;(2)作业时间前后之事故;(3)作业中断之事故:(4)从事自己担任作业以外之工作中事故;(5)休息中之事故;(6)公差途中之事故;(7)运动场中之事故;(8)因第三人之行为所发生之事故;(9)因动产所发生之事故;(10)因天灾事变之事故;(11)事业场所附设消防员,于救火作业中所受之事故;(12)矿场救护队员所遭受之事故;(13) 利用各该事业附设宿舍中所发生之事故;(14)参加事业主举办之康乐活动、宴会、慰劳会中所发生之事故;(15)违反法令或

48、事业主禁令之行为所发生之事故;(16)因执行职务发生之疾病事故。”与大陆工商范围的罗列相比,其工伤虽确定为上述 16 项,但这 16 项并不当然属于工伤,而是由主管机关依据“审查准则”来确定其是否属于工伤。(三)我国工伤认定制度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到的意外伤害及患职业病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意外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时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用法律制度的方式来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并分散用人单位因工伤产生的经济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1、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的探索阶段建国初期,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 年原政务院公布并于 1953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含有工转引自郑尚元著: 工伤保险法律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