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陆王心学_第1页
第十五讲陆王心学_第2页
第十五讲陆王心学_第3页
第十五讲陆王心学_第4页
第十五讲陆王心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五讲陆王心学 第一章:陆九渊 the philosophy of lujiuyuan n心学 n心即理 n格物 n朱陆之辨 一. 心学 n陆九渊,字子静,生于公元 1139年(宋高宗绍兴九年), 死于公元1193年(宋光宗绍熙 三年12月),江西抚州金溪人。 他做过几任中下级官吏,晚年 知荆门军。他讲学于江西的象 山,后人又称他为陆象山。到 明代,王守仁发挥他的学说, 他们的学派后来称为“陆王心 学”。陆九渊的著作有语 录、文集,后人总编为 陆象山集。 二. 心即理 n“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 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 同此理也;东南西北

2、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杂说) n“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同上) n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 书) n“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 此理实不容有二。”(与曾宅之书) n “塞天地一理耳。学者之所以学,欲明此理耳。此理之 大,岂有限量?”(与赵咏道书) n“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 理”(语录 三. 格物 n 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源便是吾心,从这个基本前提出 发,他提出了一套所谓“简易”的修养方法。他说:“天 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心即理也。所贵乎学者,为欲穷此理

3、,尽此心也。” (与李宰书) n他认为,心中本有真理,真理本在心中,因此只要反省 内求,就可以得到真理。他还认为:“若能尽我之心,便 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 (同上) n先生云:“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下手处。”伯敏 云:“如何样格物?”先生云:“研究物理。”伯敏 云:“天下万物不胜其繁,如何尽研究得?”先生云:“万 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语录) 在朱熹那里,所强调的是在朱熹那里,所强调的是“格物穷理格物穷理”,人们的认识,人们的认识 必须经过必须经过“格物格物”,才能达到,才能达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的境界的境界; ;而陆九渊则直接认为而陆九渊则直接认为“心即理

4、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天下万物之理 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了。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了。 have a break! 四. 朱陆之辨 n性即理与心即理 n无极与太极 n为学之方 1.性即理与心即理 n朱熹理学的中心命题是“性即理”,陆九渊心学的中心 命题是“心即理”。朱熹肯定事物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 之中,而“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他断言“理”是第 一性的,而心却是后有的。陆九渊则认为,事物的理本 在人心之中,“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因此心是第一 性的,“理”是离不开心的。 2. 无极与太极 n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写的,他认为不应该“以无极 字加于太极之上”。他说:

5、“易大传曰:易有太极。圣人言有, 今乃言无,何也?” (与朱元晦) n朱熹强调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无形而有理”。他说:“周 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 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 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答陆子静) n陆九渊不赞成朱熹所讲形上、形下的区别。他说:“大传曰:形 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 太极乎?”(与朱元晦) n朱熹指责陆九渊不懂“道器”的区别,“直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则 又昧于道器之分矣”(答陆子静) 3. 为学之方 n陆九渊:先立其大 n朱熹:格物穷理

6、 五. 思考 n论述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 n谈谈陆九渊与朱熹思想的不同。 第二章:王守仁 the philosophy of wangshouren n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 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 年),死于公元1528年(明世 宗嘉靖七年),浙江余姚人。 他早年曾任兵部主事,反对过 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 丞(公路站长)。后来累升为 右副都御史。皇室贵族宁王朱 宸濠起兵企图篡夺帝位,王守 仁对之进行讨伐,在短期内就 生擒了宸濠,为明代封建朝廷 平定了内乱,升南京兵部尚书, 受封为新建伯。 王守仁手迹 阳明洞 王守仁的著作,后人编辑为王 文成公全书,其中在哲学上比 较重要

7、的是传习录和大学 问。 n理学的反动 n心外无理 n心外无物 n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一. 理学的反动 n王守仁早年曾经信仰程朱,想依照朱熹的学说去实行。 他同一个朋友商量,“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怎样格 物呢?“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他那个朋友“早夜 去穷格竹子的道理”,想了三天,没有得到竹子之理, 反而病了。王守仁自己也是“早夜不得其理”,到七天, 也病了。于是在一起叹气,说“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 大力量去格物了”。后来,他在龙场,反复思考如何有 效地进行道德的修养,自以为达到了“彻悟”,断 言:“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以上见传习录下) 二. 心外无理 n“夫万

8、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 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 (答顾东桥书) n“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 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同上) n“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的心上?若在自己心 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传习录上) 三. 心外无物 n“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 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传习录下) n“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 n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 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

9、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 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 的心外。” (传习录下) have a break! 四.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n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n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n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n致良知 1.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n“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 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 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 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 矣。”(答顾东桥书) 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n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 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传习录上) 3.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n“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 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 习录上) n“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 未曾行,却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 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 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 录下) 4. 致良知 n“所谓致知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