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戒律的意义_第1页
学习戒律的意义_第2页
学习戒律的意义_第3页
学习戒律的意义_第4页
学习戒律的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戒律的意义学习戒律的意义济群法师中国佛教自唐代禅宗盛行以来,清规几乎取代了戒律。 宋元明清的佛教每况愈下,时至今日,清规也有名无实了。 以至现在有许多僧尼,既不懂得清规,也不知戒律,行为无 所适从,僧团不如法的事层出不穷。要想正法久住,必须提 倡戒律。所以本文将着重谈一谈学习戒律的意义。一、戒律的名称和含义戒律二字各有独立意思。梵语尸罗,汉译曰戒,又曰清 凉,大乘义章卷一说: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 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 名为戒。以具有防非止恶功能曰戒;由能远离身心热恼曰清 凉。梵语毗尼,汉译曰律,又曰调伏。大乘义章卷一说:禁制之法

2、,名之为律,律犹法也。佛教戒律,好比世间法律,能够规范行为,判定是非。行事钞资持记卷一说:律者,梵语毗尼,华言称律,今约戒疏,统括诸文,不 出三义:初言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轻重开遮持犯, 非法不定。二云律者,分也,谓须商度,据量有在,若律吕 之分气也。又云教相所诠四字斯尽,谓犯不犯,轻与重也。 然此四相,非律不分,持犯不滥,有同气候也,三云律字安 聿,聿者笔也。必审教验情,在笔投断。这里用世间的法、律吕、笔三事,来解释律,显示了律 具有衡量是非,辨析轻重和临事判决的功能。清净的律仪能 调伏六根,能调伏三业,所以律又称曰调伏。戒律通常又称为波罗提木叉,汉译别解脱,又曰处处解脱大乘义章卷一说

3、:木叉者,此名解脱。戒律名为解脱,有其二义:一者戒行 能免业非,故名解脱,二者能得彼解脱之果,故名解脱。七 众所受律仪能别别解脱口七支恶业,称为解脱;由此正行能 得解脱果报,名为解脱。戒律还有许多名称。行事钞资持记卷三说:尸罗言冷,无破戒热故,及三恶道热;亦名善梦,持者 常得善梦故;亦名为习,由善习戒法故:亦名为定,若住戒 者,心易定故;亦名为池,群圣所浴故;亦名缨络,老少中 服常好故;亦名为镜,由戒净故,无我像现;又名威势,如 来住世有威力,是尸罗之力故。这是根据戒律的作用与功能,安立种种名相,从而也可 以了解到戒律在修学佛法中之殊胜功德二、受戒必须学戒一个人受了戒后,首先要学戒,十诵律说:

4、佛制比丘夏巳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辨比丘事,然后 乃可学习经论。佛陀规定比丘在受戒后的五年里专心学习戒律,明白了 僧尼行为准则,能在僧团中独立生活之后,才能学习经论。十诵律又说:诸比丘废学毗尼,便读诵修多罗,阿毗昙,世尊种种呵 责,乃至由有毗尼佛法住世。受戒后要先学戒律,如果先学经论,就会废弃戒律,所 以世尊呵责这种行为。学习戒律,才懂得如何持戒,也不会 违犯所受的戒法。社会上不懂法律的人称为法盲;在佛教中 不懂戒律是戒盲。一个人尽管不懂法律,但如果犯法,照样 要受到法律制裁;不懂戒律而犯戒,同样会受到因果的报应 如四分戒本说:若比丘说戒时作如是语:大德!我今始知是法是戒经, 半月半月说,戒经

5、中来。若余比丘知是比丘若二若三说戒中 坐,何况多,彼比丘无知无解,若犯罪者应如法治,更重增 无知罪。大德!汝无利得不善,汝说戒时,不一心思念摄耳 听法,彼无知故波逸提。这条戒是九十波逸提中的第七十三条,称为恐举先言戒。一个比丘耽心被别人举罪,申言自己对戒律无知,以为 不知者不为过,其实不然。对戒律无知除了清算戒罪,还要 加上一重无知罪。有的出家人受戒后,不但自己不学戒持戒, 对别人修学戒律,也持反对态度,这也是犯戒的。四分戒本说:若比丘,余比丘如法谏时,作如是言:大德!我今不学 比丘,乃至有智慧持戒律者, 我当难问,波逸提。欲求解者, 应当难问。这条戒是九十波逸提中第七十一条,曰拒劝学戒。有的

6、 比丘不学戒律,人家劝导他,他不但不接受,反而指责劝导 者。四分戒本又说:若比丘说戒时作如是语:大德何用说此杂碎戒为,说是 戒时,令人恼愧怀疑,轻呵戒故,波逸提。这条戒是波逸提中第七十条,曰:毁谤别人学戒说戒, 是犯戒的。三、戒律是僧伽判别是非标准 记得在佛学院读书时,有同学来京做客,和另外同学同 睡一床,被法师遇见,法师指责曰:犯戒!那个同学就问: 犯什么戒?结果法师说不清楚。一个没有学过戒律的人是无 法辨别是非,因为他不知道僧伽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现实僧团中,由于人们对戒律的无知,许多事情都是 不如法的,这里我只想略举几例说明:1、使用净人问题:净人指服务在寺院中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任务

7、是照顾僧尼衣食。现在有的男众寺院使用大量女 净人,有的女众寺院使用男净人。如果从戒律标准去看,显 然是不如法。 僧祗律说:僧得女净人不合受,尼得男净人亦尔。僧寺不能用女净 人,尼寺不能用男净人。灵裕法师寺诰说: 僧寺不得蓄女净人,坏僧梵行,设使现在不犯,令未离 欲者,还著女色。经有明证,隔壁闻声,心染净戒,何况终 身奉给,必成犯重,此一向不合。不能使用异性在寺院中工作,因为有许多僧尼还没有离 欲,对于一个没有离欲的人来说,接触异性时间长了,未免 会染著,乃至因此还俗破戒。2、剃度问题:在现在的僧团中,有许许多多的女众依 止男众剃度出家,从戒律来看这是不行的。圣严法师在戒 律学纲要说:比丘只能剃

8、度沙弥,而不得剃度沙弥尼,因为佛也未亲 自度过一个女人出家,佛亲自度过许多的比丘,亲自度过两 个沙弥难提及耶奢,但未亲度一个女众( 萨婆多论 卷二)。这在律中有明文记载,尼众最初是由八敬法而出家,后来即由尼众剃度尼众,所以沙弥尼戒文中说:自非罗汉菩萨,不可度尼。女人可以在佛法中出家,但 为防止渐染,杜绝讥嫌,不许比丘剃度女人出家。比丘不能剃度沙弥尼,沙弥尼必须依止比丘尼出家。除 杜绝讥嫌,也为了防止染著。3、受戒舍戒问题:受戒之后可以舍戒,舍戒之后又可 以再度受戒。这个道理很多僧尼大概都会知道,其实这仅仅 适合于男众, 尼众舍了戒后, 是永远没有当比丘尼的资格了, 四分律说:若不乐梵行者,听舍

9、戒还家,若复欲于佛法修净行,还 听出家受大戒。羡慕五欲之乐,不甘于梵行生活者,可以舍戒还俗,之 后觉得还是出家清净闲适自在,还可以受戒。 十诵律说: 尼无舍戒,更不得重受。尼众舍戒后,不能重受,原因是尼众最初出家就是方便 开设的。在现前的僧团中,不如法的例子简直举不胜举。当然主 要原因还是因为对戒律的无知,也只有学了戒之后,才能知 道这些事情的如法与不如法。四、学戒后才能成办僧伽事务一个不懂戒律的人在僧团里是不能独立生活的,更没有 资格承办僧伽事务, 因为戒律是僧尼行为的准则, 不懂戒律, 行为就失去依据。学了戒之后,才能成办僧伽事务。1、化导信徒。僧尼除了自修自学,就是弘扬佛法。弘 扬佛法的

10、内容不外乎两大类:一方面宣讲佛法,一方面传授 皈戒。以授三皈来说:释迦世尊的第一个三皈弟子,耶输伽 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 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皈依。道宣律师 的行事钞资持记认为,受三皈要先忏悔,之后正受三皈 三结,也就完了。 行事钞南宋之后便失传了,近代以来, 都是依据明末见月律师的三皈五戒正范 ,那是比照菩萨 戒乃至具足戒的传授仪则编写出的,共分八个项目:敷座请 师、开导、请圣、忏悔、受皈、发愿、显益劝嘱、回向,可 谓隆重之至。三种受皈法,详略相差甚远,但各有意义,一 个学了戒律的人自然知道选择,在哪种情形下应该用简略 法,哪能种情况下应该用

11、详细作法。2、管理寺院。住持寺院的僧尼,必须懂得戒律,否则 会错乱因果。比如对僧物的处理,僧物有四种不同:一、常 住常住:是众僧厨库寺舍众具,华果树木园储畜等重物,体 通十方,不可分用;二、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体通 十方,但唯局本处受用;三、现前现前:像施主供养当寺僧 人的衣药房具等,人局现数,物据即分;四、十方现前:如 五众亡人物,虽然分给大众,但人无定限。没有学过戒律, 对僧物是分不清楚的。一个寺院的领导还要主持许多僧团事务,比如羯磨、说 戒、结界、安居、自恣等。这些作法都各有详细规定。只有 明白了这些作法,才能如理如法地承办。3、作师授戒。作师授戒是续佛慧命,但也不是任何僧尼都有资

12、格的。根据四分律藏受戒犍度法提出三个条件:一、十夏以上,要有十年的戒腊;二、知法:即通达二 部律;三、能勤教授:即能认真负责教诫弟子。这三个条件 中,知法应该是最关键的一条,倘若师父不知法,自已都需 要依止别人,又何以为人作师授戒呢?五、戒能成就种种功德 戒律在个人修学佛法上尤为重要,一切功德的成就都要 以戒律为基础,由清净的律仪才能成就种种功德。1、成就善法:戒律如大地,大地能生长万物,同样的, 持戒能成就种种善法。 遗教经说: 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没有清净的律仪,一切善法功德都不可能生起。 大智 度论说:若求大利,当坚持戒,一切诸德之根,出家之要,如惜 重宝,如护身命,以是戒为一切善法

13、住处,又如无足欲行, 无翅欲飞,无船欲渡,是不可得;若无戒者,欲得好果亦不 可得。世间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生死,成就菩提,要想成 就这样的善法就要持戒。 明了论说: 戒能生种种胜利,谓引生世出世间善法。世出世间善法的生起,都要以持戒为基础。2、相好庄严,名闻十方:许多人都希望自已具有一副 庄严相貌,他们想尽办法,用各种装饰品去庄严,其实这都 不是最根本的办法。你要想天生具有庄严相貌,就要持戒。 萨遮尼乾子经说: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得功德之身。一个不能持戒的人,势必要堕落,即使丑陋下贱的人身 都得不到,何况庄严相好之身呢?地持经说: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

14、 贱人身,况大人相报。三十二相在印度是公认的贵人相,也可以说是完美的相 貌。一个人通过持戒,就能招感得三十二相。另外,如果要 得到美好的声誉也要持戒。 大智度论说:人虽贫贱而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敬爱, 所愿皆得。持戒的人即使没有地位财富,他的名声也能传播到遥远 的地方,受到天人的尊重。3、人天之因: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以五戒 为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做人的准则,而具足戒是完善人 格的基础。四分戒本说: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 有清净律仪,不犯戒,将来才能保持人身或生到天上。善生经说: 若欲生天等,必须护戒足。 护持净戒,才能投生到天道,享受福报。4、解脱

15、之要:持戒具有生天的果报,但出家人持戒并 不是为了生天,而是为了解脱。持戒又是解脱之本, 遗教 经说:依因此戒,得有定慧。 戒定慧是佛教的三无漏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 断烦恼,才能解脱。 涅槃经说: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 坚持净戒才能见佛性,证大涅槃。 华严经说: 戒是无上菩提本。无上菩提就是佛果,持戒才能成就佛果。六、能令正法久住 在四分律中,说明佛陀制戒有十利,最后一点便是 令正法久住。由于有戒律,才有清净比丘;由于有戒律,才 有和谐僧团;由于有戒律,佛教在社会上才有良好的形象。 所以说,戒律能令正法久法。佛陀最初制戒因缘,便是为令 正法久住。如大集经说:十方世界菩萨

16、,请佛为五滓众生制于禁戒,如余佛土,为法久住故,佛后许之,便制禁戒。“十方世界菩萨请佛制戒,原因是为能令正法久住。要想令正法长期住世,僧尼应该严持净戒如理如法。十 诵律说:佛法几时住世? “佛答言:随清净比丘说戒法不 坏,名法住世,乃至三世佛亦尔。佛法住世时间的长短,是取决于戒律的弘扬情况,僧尼 的持戒程度。善见论说:佛语阿难,我灭度后,有五种法令法久住:一、毗尼者 是汝大师;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三、若有中国十人,边地 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有二十人如法出罪;五、以律师持 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以戒为师如法学戒,持戒,依戒行事,佛法才能久住。萨婆多论说:毗尼有四义,余经所无:一、戒是佛法平地,

17、万善由之 生长;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三善道)由 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门;四、是佛法缨络,能庄严佛法。佛子依戒而住,戒能庄严佛法,能令正法久住世间。七、违戒过失比丘持戒能令正法久住,相反的,违戒破戒,没有清净 律仪,僧尼就缺乏高尚的人格;没有清净律仪,就没有和谐 的僧团,没有清净律仪,佛教在社会上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形 象。僧尼如果都与戒律背道而行,佛教必定要提前毁灭。僧尼违背戒律,能使正法疾灭。 十诵律说:像法时有五灭法:一、比丘小得心已,便谓已圣;二、白衣生天,出家人下地狱;三、有人舍世间业,而出家破戒; 四、破戒人多人佐助;五、乃至罗汉亦被打骂。有人舍去了世间业,而出家又不能持戒;在佛教界,无 戒、破戒比丘却居高位,道貌岸然,受人礼拜供养,有修有 德的僧尼反受压制,能使佛法久住世间吗?四分律说:五种疾灭正法:一、有比丘不谛受诵律,喜忘文句,复 教他人,文既不具,其义有阙;二、为僧中胜人上座,一国 所宗,而多不持戒,但持不善,后生仿习,放舍戒行;三、 有比丘持法持律待摩夷而不教道俗,即便命终,令法断灭; 四、有比丘难可教授,不受善言,余善比丘舍置;五、互相 骂詈,互求长短,疾灭正法。律中所说这些现象,现在的教界似乎都存在,像这样下 去真令人耽心佛法还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