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识文库:五倍子_第1页
中药知识文库:五倍子_第2页
中药知识文库:五倍子_第3页
中药知识文库:五倍子_第4页
中药知识文库:五倍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药系列文库五倍子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本文提供中医药知识点“五倍子”的介绍,以供大家了解。五倍子【概况】: 异名 文蛤、百虫仓(开宝本草),木附子(现代实用中药)。基源 为绵蚜科动物角倍蚜寄生于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等叶上的虫瘿。原动物 角倍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又名倍蚜、五倍子蚜(通称)。历史 本品首载于本草拾遗,云:“治肠虚泄痢,熟汤服。”开宝本草名百虫仓,谓:“疗齿宣疳,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

2、失血,久痢。”中国动物药收为昆虫类药。现代多做为收敛固涩药用。形态 成虫分有翅型和无翅型两种。有翅型较无翅型体稍大,淡黄褐色至暗绿色。蜡板发达,体被白色蜡粉。秋季有翅型触角5节,第3节最长,第35节的感觉圈数为=10510,环形,宽阔。春季,有翅型的感觉圈数比上记数多。翅透明,翅痣长,呈镰刀状弯曲。前翅中脉不分枝,基部消失。后翅脉正常。距1节。无腹管,尾片小,半圆形。生境与分布 春季五倍子蚜虫在其寄主盐肤木上,产生雌性及雄性无翅幼虫。交配后雌虫产生单性无翅雌虫,即于嫩叶上啄取液汁生活,同时分泌唾液,使叶组织中的淀粉转为单糖,并刺激细胞增生,逐渐形成外壁绿色、内部中空的囊状虫瘿,虫体即藏于其中。

3、虫瘿初呈小球形,以后逐渐增大。与此同时,囊内雌虫反复进行单性生殖,在虫瘿成熟时囊中仔虫可达4000个以上,并由无翅蚜虫发育成有翅蚜虫,不再取食。虫瘿外壁此时已转为红色,鞣质含量最高,应及时采收。如果不及时采收,则虫瘿逐渐萎缩以至破裂,有翅成虫飞出,寄生于提灯藓属植物上再胎生幼虫,分泌白蜡状物覆盖虫体,进入越冬,到次年春节发育成有翅胎生雌虫,再飞到盐肤木上产生雌雄无翅幼虫。中国广泛分布。此外,五倍子原动物还有若干种蚜虫,如:棓蛋蚜Mpaitan Tsai et Tang、圆角棓蚜Nurudea sinica Tsai et Tang、棓花蚜Nshiraii Matsumura、红棓花蚜Nrose

4、aMatsumra、小铁枣倍蚜Meitanaphis elongallis Tsai et Tang、枣铁倍蚜Kaburagia ensignallis Tsai et Tang、蛋铁倍蚜Kovogallis Tsaie et Tang、铁花倍蚜Floraphis meitanensis Tsai et Tang等。角棓蚜或棓蛋牙等的瘿中幼虫亦供药用,名为五倍子内虫,首见于纲目。采集 角倍蚜的虫瘿被称为“角倍”,多于910月间采收;倍蛋蚜的虫瘿称为“肚倍”,多于56月间采收。如收采过时,则虫瘿开裂,影响质量。采得后,入沸水中煎后,将内部仔虫杀死,晒干或阴干。药材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

5、、广西,湖南、河南、甘肃、广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地亦产。以角倍的产量为大,肚倍的质量为佳。鉴别 性状 角倍,又名菱倍、花倍。呈不规则的囊状或菱角状,有若干瘤状突起或角状分枝;表面黄棕色到灰棕色,有灰白色软滑的绒毛。质坚脆,中空,破碎后可见黑褐色倍蚜的尸体及白色外皮和粉状排泄物,壁厚12mm,内表面浅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质样;气微而特异,味涩而有收敛性。以皮厚、色灰棕、完整者为佳。肚倍,又名独角倍。呈纺锤形囊状或长圆形,无突起或分枝,外表毛茸较少,壁厚23mm,折断面角样,较角倍光亮。以个大、皮厚、质坚、完整者为佳。理化 取样品粉末适量,加50%乙醇浸泡过夜,滤过,滤液浓缩,点于硅

6、胶G板上,以苯甲醇乙酸(4994)为展开剂,展开后,喷以5%三氯化铁试液显色,斑点呈蓝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528)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敲开,除去虫垢,杂质,捣碎。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压。【化学】: 含五倍子鞣质(Gallotannin)6077%。五倍子鞣质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平均分子量1434,主要组成是五十没食子酰葡萄糖(Pentaundecagalloylglucoses),核心结构是1,2,3,4,6五O没食子酰D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Dglucose),在葡萄糖C2、C3和C4位连有若干缩合没食子酰基1,2。参考文献 1中草药成分化学科学

7、出版社1977168 2J Chem Soc Perkin Trans I 1982(12)2963 【药理】: 鞣酸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皮肤、粘膜、溃疡面接触鞣酸后,其表面组织蛋白质即被凝固,造成一层被膜而呈收敛作用;同时小血管也被压迫收缩,有止血功效,腺细胞的蛋白质被凝固引起分泌抑制,产生粘膜干燥;神经末梢蛋白质的沉淀,可呈微弱的局部麻醉现象。鞣酸可与若干金属、生物碱或甙类形成不溶物,而用作解毒剂;因其收敛作用而减轻肠道炎症,可用于某种功能性腹泻,鞣质大量时(如过度饮茶)可干扰食物之吸收,但少量时被结合的蛋白质可在小肠的碱性环境中重新释出,并无大害,但很大量时可引起刺激、腐蚀、特别是空腹时

8、可致疼痛、呕吐、下泻或便泌。鞣质在体外试验,示抑菌作用。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92 。【药性】: 性味 酸、涩、寒 开宝本草:“苦、酸,平。”纲目:“酸、咸,平。”本草备要:“咸、酸、涩,寒。”全国中草药汇编:“酸、咸,平。”中草药学:“酸,平。”归经 肺、大肠、肾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经。”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本草再新:“入肝、肺、肾三经。”中草药学:“入肺、肾、大肠经。”功效 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止血敛汗,收湿敛疮。主治 肺虚久咳,久痢久泻,脱肛,自汗盗汗,遗精,便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肿毒,疮疖,皮肤湿烂。本草拾遗:“治肠虚泄痢,熟汤服

9、。”日华子本草:“治中药毒,消酒毒。”开宝本草:“疗齿宣疳,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图经本草:“生津液。”本草衍义:“口疮,以末掺之。”本草衍义补遗:“善收顽痰,解诸热病。”本草蒙筌:“煎汤洗眼目,消赤目止疼,专为收敛之剂。”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用于火伤及烫伤。”全国中草药汇编:“肺虚久咳,盗汗,消渴,久泻久痢,便血,滑精,遗尿。外治口腔溃疡,烧烫伤,外伤出血,并可治脱肛。”中草药学:“久痢,久泻,便血,

10、崩漏,脱肛,自汗,盗汗,皮炎,外伤出血,宫颈糜烂。”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研末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汤熏洗、研末撒或调敷。使用注意 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及积滞未清之泻痢忌服。【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配龙骨,治虚劳遗浊。配大黄,治一切肿毒。配白僵蚕,治咽肿悬痈。配青黛,治走马牙疳。配蔓荆子,治风毒上攻头面诸证。方选和验方 玉锁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虚劳遗浊:五倍子180g,白茯苓120g,龙骨60g。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40丸,食前盐汤送下,日3服。五倍子散(圣济总录)治一切肿毒:五倍子、大黄、黄柏各30g,锉,共捣罗为散,新汲水调如糊,日三、五度,涂敷患处。五倍散(圣

11、济总录)治金疮血不止:五倍子,生,为细散,干贴。独珍膏(普济方)治软硬疖,诸热毒疱疮:五倍子,炒焦为末,油调,纸花贴。一方水调涂,仍入麻油数点。朱氏集验医方:“治咽中悬痈,舌肿塞痛:五倍子末、白僵蚕末、甘草末等份,白梅肉捣和丸,弹子大,噙咽,其痈自破。”痘疹便览:“治走马牙疳:五倍子、青黛、枯矾、黄柏等份。为末,以盐汤漱净,掺之。”中草药外治验方选:“治脱肛:五倍子30g,煅枯矾3g,陈胆星10g。先将五倍子及枯矾共碾成极细粉,次将陈胆星加水适量,熬成稀糊状,再加入上列药粉调和成膏。每次大便时直肠脱出,经以药物煎水熏洗托上后,旋用此药膏涂搽肛门之四周。又每晚临睡时亦可涂搽1次。”中草药外治验方

12、选:“治水田皮炎:五倍子15g,蛇床子30g,韭菜子15g,白明矾9g,白烧酒75g。将四种药杵成粗末,贮入玻璃瓶中,再注入白烧酒,并塞紧瓶塞,浸泡3天后(浸泡时,每天早、晚宜各摇瓶1次,震荡使药渗透)方可使用。以新羊毫笔蘸药酒适量涂搽患处,每日早、中、晚各1次。”中草药外治验方选:“治倒睫毛:五倍子15g,大白及9g。上2药分别碾成极细末再和匀,用糯米粉或炼蜂蜜少许调成糊状,涂敷于眼皮上,待干。”五倍酽醋散(中医验方汇选)治一切痈疽阳毒未化脓者:五倍子9g(焙黄),梅片09g,麝香009g,血竭1,5g,酽醋120g。前4味药分研细末,再用酽醋熬去水气,约剩三分之一,冷后调入药末,涂患处,每

13、日1次。五倍子膏(中医验方汇选)治脑后发(俗名砍头疮):五倍子250g,蜈蚣3条,冰片9g,蜂蜜180g,陈醋250g。将五倍子簸净,炒微黄,蜈蚣焙,与冰片各研细末。先将蜂蜜炼至滴水成珠,入五倍子末搅成硬膏,再入陈醋化为软膏,凉后,下入蜈蚣、冰片末搅匀即成。临用时,先用花椒熬水,蘸药棉将患处洗净,然后摊药膏于青布上贴之。每日换1次。五倍子枯矾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非交通型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五倍子10g,枯矾10g。加水约300ml,煎半小时,待温,将阴囊放入药液内浸洗,并用纱布湿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每次使用时均需加温。在用药前先用温水洗净外阴部。福建中医药1991

14、;(4):“治小儿口腔炎:五倍子9g,黄连3g。共研为细末,取适量置杯中,加水过药面,白酒12滴,放锅中,隔水炖1015分钟,待冷后,蘸药水涂擦患处。1日数次。”福建中医药 1991;(4):“治脱肛:五倍子、煅龙骨各等份,共研为细末。先用2%硼酸水洗净患处,用棉球蘸药水扑于肛门之周围,轻轻按上。”福建中医药 1991:(4):“治手脚皲裂:五倍子10g,紫草5g。共研为细粉,撒于皲裂周围皮肤上,外用胶布贴住。”福建中医药 1991:(4):“治上消化道出血:五倍子6g,加水煮至100ml。每日1剂,分3次服。”临床验方集锦:“治脱肛:五倍子12克,煅牡蛎12g,煅龙骨12g,枳实3g,云南白

15、药8g。前4味药共研极细末,与云南白药混匀装瓶备用。用时先用3%温盐水坐浴,再外涂石蜡油,后将上药粉均匀地薄层撒扑其粘膜面,手法复位后卧床休息1小时。”五倍子膏(江西中医药 1981:(3)治小儿腹泻:五倍子15g,枯矾10g,黄蜡30g。先将五倍子、枯矾研末加入黄蜡溶化,搅拌成膏状,贴于脐眼上,每日1贴。复方五倍子散(河南中医 1985:(2)“治口腔溃疡:五倍子15g,青黛、月石各10g,枯矾、冰片各25g,珍珠粉15g。共研细末,吹患处。”江苏中医 1991;(10):“治阴道炎:五倍子、黄柏、川花椒、地肤子、龙胆草、明矾各20g,木槿皮、土茯苓、蛇床子、百部、苦参、鹤虱、白鲜皮、虎杖各

16、30g。加水3000ml,煮沸15分钟,去渣,用药液坐浴,洗外阴及阴道,1日1次,共用10天。”(21)云南中医杂志 1989;(5):“治带状疱疹:五倍子,紫草,黄连,生石膏,生石灰等份为末,调膏外搽。”(22)江苏医药 中医分册 1979:(3):“治急性菌痢:五倍子2500g,诃子2000g,研粉装胶囊,每日3次,每次4粒。(23)二子散(河南中医 1990;(2)小儿腹泻:车前子3份,五倍子1份,研末混合。412个月每次服1g,1日3次,1岁以上者,按每岁1g为基本量递增。(24)复方五倍子液(河南中医 1987;(4)治疗胃出血:五倍子30g,诃子10g。加水200ml,煎煮至100

17、ml左右,倾出煎液,再加水160ml煎煮,过滤后将两次滤液混合,再煎至60ml,复加明矾10g,加热溶解后过滤。为延缓鞣酸水解,可加入甘油6ml,制备成棕褐色液体,取上清液储存备用。在内镜观察下紧急止血,若病灶表面有血凝块或污秽物覆盖,可先用活检钳夹干净或注水冲洗后再行喷洒五倍子液。一般喷洒剂量视出血范围大小而定,常为210ml。可先用注射器吸取五倍子液,接上塑料导管,经内镜活检孔插入导管注药于出血区。单方应用 纲目:“治泻痢不止:五倍子30g,半生半烧,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30丸,红痢烧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汤下。”三因方:“治脱肛不收:五倍子末9g,入白矾1块,水200ml,煎汤洗之。

18、”妇人良方:“治产后肠脱:五倍子末掺之;或以五倍子、白矾煎汤薰洗。”纲目:“治盗汗:五倍子末,荞麦面等份。水和作饼,煨熟。夜卧待饥时,干吃23个,勿饮茶水。”纲目:“治自汗、盗汗: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世医得效方:“治消渴饮水:五倍子为末,水服23g,日2服。”全幼心鉴:“治粪后下血,不拘大人小儿:五倍子末,艾汤服3g。”濒湖集简方:“治小便尿血:五倍子末,盐梅捣和丸,梧子大,每空腹酒服50丸。”纲目:“治鼻出血: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鲜绵灰等份,末饮服6g。”卫生易简方:“治牙缝出血不止:五倍子,烧存性,研末敷之。”朱氏集验医方:“治孕妇漏胎:五倍子末,酒服6g。”卫生易简方:“治

19、头疮热症,风湿诸毒:五倍子、白芷等份。研末掺之脓水即干。如干者,以清油调涂。”普济方:“治聤耳:五倍子,先以绵拈干,置末约02g入耳中。”圣惠方:“治阴囊湿症,水出不瘥:五倍子,腊茶各15g,腻粉少许。研末,先以葱椒汤洗过,香油调搽。”纲目:“治疮口不收:五倍子,焙,研末,以腊醋脚调涂四周。”医方大成论:“治手足皲裂:五倍子末,同牛骨髓填纳中。”广东医学:“防治水田皮炎:五倍子500g,研成细末,放入白醋4kg中溶解,在下水田前,涂抹四肢受水浸泡处,使呈一黑色保护层。如已患水田皮炎,涂抹后半至1天内,患处渗出停止,疼痛减轻。”艾滋病的中医防治:“治艾滋病者自汗盗汗:五倍子研末,以清水调成糊状,

20、贴于脐中,每天更换1次,或23天更换1次。”浙江中医:“治睫毛倒卷:五倍子30g,研细末,加入蜂蜜或醋适量调匀,拌成糊状。用时先洗净眼睑皮肤,然后再将适量的糊剂涂于距睑缘2mm处,每日1次,一般连涂310次,可望倒睫矫正。”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治拔牙创面出血:8拔牙后出血不止,可用五倍子粉末适量撒于创内(避免唾液侵入),35分钟内拔牙创面即为一层黄白色薄膜所覆盖,血块凝固于薄膜之下,无须咬棉纱条压迫。上颌牙拔除,粉末撒入不易,有时须稍加压迫以促进血液凝固。”(21)中国秘方全书:“治风火牙痛:五倍子末,冷水调敷腮颊,甚效。”(22)中国秘方全书:“治耳底流脓水:取五倍子,数量不拘,研成细粉末,用香油调敷之。”(23)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念珠菌口炎:五倍子20g,冰片3g。共研细末,贮瓶中备用。每日2次,将上药吹于患处。”(24)五倍子膏(中医验方汇选)治小儿疳疮、口舌诸疮,疼痛或时流涎水:五倍子3g(炒),冰片09g,干醋少许。五倍子用砂锅炒黄,加入冰片研为极细末,滴入醋少许调成稀糊,用鸡翎蘸涂患处。(25)五倍子膏(新医药学杂志1974;(7)治外伤:五倍子500g,炒成深黄色,研细末,加适当醋和蜜(醋蜜等量)调成糊状,敷患处。(26)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