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研究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5/31/b510b96a-6f31-4f6e-b9fb-754b64079758/b510b96a-6f31-4f6e-b9fb-754b640797581.gif)
![关于我国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研究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5/31/b510b96a-6f31-4f6e-b9fb-754b64079758/b510b96a-6f31-4f6e-b9fb-754b640797582.gif)
![关于我国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研究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5/31/b510b96a-6f31-4f6e-b9fb-754b64079758/b510b96a-6f31-4f6e-b9fb-754b640797583.gif)
![关于我国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研究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5/31/b510b96a-6f31-4f6e-b9fb-754b64079758/b510b96a-6f31-4f6e-b9fb-754b640797584.gif)
![关于我国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研究_第5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5/31/b510b96a-6f31-4f6e-b9fb-754b64079758/b510b96a-6f31-4f6e-b9fb-754b6407975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我国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研究 2012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学校代码:10269学 号:51090500003 关于我国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研究院 系:商学院经济系专 业: 政治经济学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指导教师:陈承明教授 论文作者:施岩2012 年 4 月 30 日doctoral dissertation, 2012school code: 10269 student id no.:51090500003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ofrural and urban employment in ch
2、inadepartment: business schoolmajor: political economics subject: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 of chinaadvisor:prof. chen chengmingphd candidate:shiyanapril 2012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我国城乡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博士(请勾选)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
3、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2012 年 04 月 30 日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我国城乡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博士(请勾选)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
4、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勾选) ( )1.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 于 年 月 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导师签名 本人签名 2012 年 04 月 30 日*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i 施岩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 方显仓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主席
5、 李巍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殷红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ii 摘要 长久以来,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城乡市场分割,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造成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阻碍了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统筹城乡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充分认识我国统筹城乡就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统筹城乡就业的必要性即它的普遍性,在于有利于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劳动力优化配置。统筹城乡就业的重要性即它的特殊性,在于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而是深化改革的制度创新。 其次,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就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建国初期,由于允
6、许劳动力自由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所有制改造完成以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因而阻碍了经济发展。直到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才恢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因此,总结历史经验,能统筹城乡就业指明前进方向。 再次,深入分析阻碍我国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包括制度性约束,劳动力自身素质,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以及就业政策限制和服务机制缺失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的揭示和阐述,才能找到阻碍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原因,对促进统筹城乡就业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然后,研究国外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经验。其中包括英国由政府主导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做法,美国由工业
7、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范例,日本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总结和借鉴这些国家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统筹城乡就业的道路。 昀后,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建议。首先要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必须对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险等进行改革;其次要提高城镇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改进统筹城乡就业的配套措施;昀终要建立和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只有通过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行,才能彻底实现我国城乡就业一体化。关键词:统筹城乡,就业,二元结构,劳动力流动iii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
8、e lead to chinas urban and rural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the labor cant flow freely, causing the imbalance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inder the whol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therefore, to break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9、 appears particularly importantfirst of all, we must fully understand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in china.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in the necessity that its universality, is beneficial to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promot rural ec
10、onomic development,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chieve optimized allocation of labor. the importance of its particularity,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
11、yside, thu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econdly, we reviews the tortuous course of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in the early days, by allowing labor freely, we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after finished the ownership reform, t
12、he planned economy limited the rational flow of labor force, which hinder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until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economyrestored the free movement of labour. therefore, summing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 will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spec
13、ified in the forward directionagain, w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straints that hinder the free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labor. these constraints include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 labor quality, the ability of cities to absorb labor, employment policy limits and service mechanism etc. based on thes
14、e factors, can we find the root cause of obstructed labor flow,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then, we studied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surplus labor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sincluding the uk government leading rural labor transfer effe
15、ctive practice, the united states drive rural labor transfer b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japan through formulat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realize rural labor transfer mode.summary and draw lessons iv from these countries, which help us to explore and perfe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
16、l employment roadfinally,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 put forward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remove barriers to labor mobility, we must reform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social security, medical insurance; improve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of cities and town
17、s on the labor force and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supporting measures; ultimately we can establish and improve a unified labor market. only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reform measures,can we comple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co
18、-ordinating, employment,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labor mobilityv 目 录 摘要.iii?导论1?一、研究背景和目的.1?二、国内外研究综述.2?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6?第一章 统筹城乡就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8?第一节 统筹城乡就业的必要性.9?第二节 统筹城乡就业的重要性.10?第二章 我国城乡就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12?第一节 我国城乡就业发展的曲折过程13?第二节 统筹城乡就业中的成就.15?第三节 国内统筹城乡就业成功案例.17?第三章 我国城乡就业一体化中的制约因素.20?第一节 户籍、社保、土地等制度性约
19、束.21?第二节 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制约.25?第三节 城市吸纳能力的制约27?第四节 就业政策限制和服务机制缺失28?第四章 国外统筹城乡就业的经验借鉴30?第一节 英国政府主导的劳动力转移.30?第二节 美国工业化带动劳动力转移.32?第三节 日本发展战略型劳动力转移.33?第五章 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措施.35?第一节 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35?第二节 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37?第三节 提高小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39?第四节 完善统筹城乡就业的配套措施40?第五节 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41?结论.42?附录.43?参考文献.44?致谢.46?vi 导论 统筹城乡就业作为一项贯穿于经
20、济发展始终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人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分析总结和借鉴学习国内外就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统筹城乡就业之路显得尤为迫切。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概括国内外研究综述述评,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统筹城乡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以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将城市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整体,打破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实现劳动力的公平就业。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今天,统筹城乡就业对提高我国城乡劳动力收入,优化产业结构,减小城乡差距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
21、意义。 (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内外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果。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和平等就业,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正日趋扩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与此同时,中央也已意识到统筹城乡就业的重要性,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就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就业,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缓解目前城乡经济差距过大的切入点。从 2003 年开始,国家正在逐步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些政策规定,并且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努力改
22、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2006 年 8 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了城乡统筹就业的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在就业工作、管理服务能力、改革创新等方面都较出色的 48 个试点地区,对涵盖就业服务与培训、社会保障等的城乡劳动力的平等就业情况进行为期两年的探索。这些政策措施,为本文对加快我国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当前我国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但一些制度性障碍,以及劳1动力自身素质低下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因此,统筹城乡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由于长久以来城
23、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无法自由地在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上流动。劳动力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制约了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为了打破城乡就业市场分割,实现我国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平等就业,本文通过对统筹城乡就业制约因素的分析和对国内外劳动力转移成功经验的借鉴,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而促进我国统筹城乡就业。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统筹城乡就业,是要扫清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实现城乡市场的融合,促进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达到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在劳动力迁移,提高就业能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国内外学者的学术成果颇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 (一) 国外研究状况
24、 20世纪,随着发达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劳动力迁移问题很早便被国外学者们所研究,比较有影响的如以下几位大师的理论,他们对劳动力迁移的趋势、影响因素作了深刻的研究。 早在 1690 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就指出“工业的收1益比农业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 。正是这种比较利益差异驱使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引起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而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传统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2(1954 年)中,提出了两部门结构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了工业化过程中农村部门的劳动力向城市部门转移的机
25、制。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低下却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现代部门生产率高,但劳动力数量不足。随着现代部门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持续到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现代部门为止。同1威廉?配第 .政治算术 m.2010.4 2威廉.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j.曼彻斯特学报,1954 2时,传统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开始提高,从而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增长,二元经济结构昀终演变为一元经济。费景汉和拉尼斯(1961年)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发展,他们强调了提高农村生产率的重要性,提出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人口增长、农业技术进步和工业资本存量的增长等因素。 柯林.克拉克在1940
26、年经济进步的条件中的结论是,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库茨涅茨在1966年现代经济增长中通过对 13 个国家非农就业变动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技术进步是就业结构变化的原因,技术变化速度与产业结构转变速度成正比。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1969 年)建立了城乡劳动力迁移模型,解释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取决于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包括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进城后找到工作的概率。 钱纳里和赛尔昆等人在 1950 年至 1970 年得出了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劳动力转移、产出结构和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表明: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在农业中所占
27、的份额会逐渐下降,在工业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各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要滞后于各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动,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且在城市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5%时,劳动力的转移将趋于稳定。 3西奥多?w?舒尔茨(1979 年诺贝尔奖)认为,劳动力迁移是人力投资的一种形式,当劳动力迁移的预期收益大于迁移成本时,其在产业间或地区间的转移才会发生。这里的预期收益,指迁移者因预期迁移在更佳机会中所能得到的更多收入,迁移成本则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 (二) 国内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但是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就业矛盾愈加突出,国家对统筹城乡就业也越来越重视,国内不少学者对我
28、国统筹城乡就业均有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我国统筹城乡就业涵义和意义的研究 首先,对统筹城乡就业涵义的认识在学术界至今未达成统一意见。张建武(2001年)认为城乡统筹就业是区域间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和开放,即通常所说的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城乡统筹就业的本质是一种机制,是劳动力在城乡间、区3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3域间有序流动和保证劳动力有效交易的一系列机制。根据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的研究(2005年) ,统筹城乡就业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要把统筹城乡就业置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中,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29、的全局考虑就业与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外资政策、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等的关系,实现就业与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二是要兼顾城乡就业,并把城乡就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立足于城乡就业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适应和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良性互动和整体健康发展。甘春华(2010 年)认为统筹城乡就业的第一个层次是城市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劳动力能在城乡之间完全自由地流动,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劳动力市场一样发达,农村劳动力在就业选择和工资决定上面临的是与城市相同的市场机制。第二个层次是城市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即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与城市劳动力在就业机会与
30、工资福利分配上不存在分隔,在行业分布、就业单位分布和职位分布等方面不存在就业隔离。同时他认为,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能否实现以及推进速度,取决于政府、企业、城乡劳动力各方经济主体的博弈。 2、关于我国统筹城乡就业制约因素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统筹城乡就业制约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制度性约束、人力资本结构约束、内需不足等众多方面着手。赵江华(2003 年)认为约束城乡统筹就业的制度可以分为由社会所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和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而正式约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强制的力量将劳动力市场分割开来,它们是城乡统筹就业昀重要的制度约束,是根本性的障碍。张建武、李永杰(2002 年)在政府、企业、农村劳动力
31、、城镇劳动力理性经济人的假定下,提出政府收入、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结构是约束城乡统筹就业的主要因素。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的关键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者说是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提高,是决定城乡统筹就业的根本条件,也是城乡统筹就业的昀终结果。李元春(2008 年)提出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制约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制度根源,其他的不平等制度,如不平等的城乡社保制度、城乡就业制度都是在这一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贺艳红(2006 年)指出,虽然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但是从整个农村劳动者队伍的素质来看,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明显偏低,影响了城乡就业一体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32、。王兆阳(2003 年)认为,目前城市和农村就业压力都比较大的根源在于宏观经4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有必要采取多种有利于拉动总需求的宏观调控措施,为创造更多的、稳定的就业机会提供有利的宏观环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和就业政策要相互协调,形成合力。蔡?(2005 年)认为目前我国就业体制转换或劳动力市场发育的难点在于国有企业的工资规定,以及地方性“歧视性就业政策”的存在,强化了城市职工工资决定中的制度性特征,也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提高,造成新生部门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成本也提高,更是加重了就业的难题。3、对促进我国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研究 对促进我国统筹城乡就业的对策分析,国内学者主要从
33、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而言的。其中,饶翠华(2009 年)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视角,提炼并论证了我国在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三对关系,即把政府促进就业和市场调节就业结合起来,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把缓解失业的社保政策和充分发挥失业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结合起来。张文,徐小琴(2010 年)认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应从下面几点入手: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法规体系和运作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促进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营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运行秩序和环境。王元璋,盛喜
34、真(2003 年)指出要坚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不断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逐步从整体上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罗斌,王亚东(2001 年)认为统筹城乡就业要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应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三)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国外经济学大师们关于劳动力流动的方向、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给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国内学者基于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现
35、状,对我国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的成就、存在问题、制约因素,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统筹城乡就业的对策建议都有不少的研究。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某个城市或地区的统筹城乡就业成果进行分析,对政府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所引起的效应进行评价,从5而提出促进全国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建议。但是纵观众多研究文献,分析的对象都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向城市自由流动,而对如何使城市中的优秀人才流向农村,发展农业经济,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这一政策目的研究较少。本文就将同时对劳动力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双向流动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文先阐述统筹城乡就业的意义
36、,然后通过回顾建国以来城乡就业发展的历程以及个别案例,找出统筹城乡就业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并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立足我国当前国情,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全文内容共分为5章: 第一章,论证了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就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统筹城乡就业的必要性在于其有利于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劳动力优化配置。统筹城乡就业的重要性是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又是深化改革的制度创新。 第二章,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就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并对统筹城乡就业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归纳整理。同时选取苏州和成都两个城市作为统筹城乡就
37、业的典型案例,对它们取得的成绩以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进行了总结。 第三章,分析多年以来统筹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分别从制度性约束,劳动力自身素质,城市吸纳能力,以及就业政策限制和服务机制缺失等方面进行论证。 第四章,研究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经典案例。英国由政府主导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美国由工业带动劳动力转移,日本发展战略型的劳动力转移模式。总结国外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有助于探索中国特色的统筹城乡就业的道路。 第五章,提出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建议。要消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障碍,包括对二元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制等制度的改革;提高城镇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改进统筹城乡
38、就业的配套措施;昀终建立和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只有通过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行,才能彻底实现我国城乡就业一体化。 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包括各类著作、期刊及统计年鉴、网络文献等)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和整理,明确研究范围以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时间、6空间顺序,对我国城乡就业的历程做了概述,并对统筹城乡就业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定性描述。在具体分析问题时,通过搜集大量数据,对量的变化进行分析,采用定量方法对问题进行阐述。 (3)归纳总结法。根据国外借鉴和国内经验,归纳总结出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城乡统筹就业的政策措施,以
39、更好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本文分析研究的城乡统筹就业是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外,还要实现城市中的优秀劳动力流向农村就业,并对后者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不足之处是本文运用的定性分析较多,没有实证分析与足够的数据支撑,因此分析问题与提出建议的依据不够充分。 7第一章 统筹城乡就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统筹城乡就业,要求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局出发,对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体系进行改革,消除城乡劳动力的市场分割,确保劳动力在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有序流动和保证劳动力公平、有效交易,从而促进经济稳步增长。为了实现这一目
40、标,我们首先要全面认识统筹城乡就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袁建萍.统筹城乡就业的基本问题及现实意义.西部财会.2007年 8期 8第一节 统筹城乡就业的必要性 统筹城乡就业的必要性在于其有利于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劳动力在全社会的自由流动,达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发展 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人为地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合理转移出去,不能与生产资料有效结合,因而无法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行统筹城乡就业,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有序地转移到城镇
41、,使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与城镇劳动力平等的就业机会与待遇水平,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统筹城乡就业将大大消除城乡之间的障碍,城乡之间的信息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更加畅通、密切,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减少了,也将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就业,促进城市化的实质性发展。统筹城乡就业,消除城乡壁垒,让农村劳动力
42、向城镇自由流动,可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对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新兴服务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城镇中高素质、高技术人才进入农村,为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改良,对农作物实行机械化种植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强化农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有利于优化劳动力配置和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就业体制使得农村中高生产率的劳动力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城镇中低效率的劳动力却能得到政府的保护。同时,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也影响和制约了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劳动力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较低的配置效率昀终将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 分
43、割的城乡就业管理是对农村劳动9力和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管理政策,它使得农村劳动力无法自由地选择工作地点,无法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同时也使企业无法自由选择高效率的劳动者,这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村劳动力和企业的自由选择权。而统筹城乡就业就将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城乡劳动力自由地选择工作及工作地点,让企业自由地选择员工,这显然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进步。实现统筹城乡就业就要冲破城乡隔离、地区封锁的格局,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形成竞争有序、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第二节 统筹城乡就业的重要性 统筹城乡就业这一概念的提出,首先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制度创新;同时,统筹城乡就业也是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要,
44、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是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一、统筹城乡就业是深化改革的制度创新 长久以来,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因此尽快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就显得尤为迫切,急需建立城乡统筹的、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就业新体制,以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总的来说,统筹城乡就业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或人口转移,而是对二元结构的变革,6是一种制度创新。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二元结构,并形成一系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造成城乡差距悬殊。统筹城乡就业是要改革这些制度,比如逐步取消地域、户籍限制,实现城乡劳动者的公平就业;重点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的教育、
45、医疗、卫生制度,逐步解决农民工问题等。只有切实解决这些由二元结构带来的问题,让城乡劳动力在城乡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让农民工在城市安心就业,才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统筹城乡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要 科学发展观主要表述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五个统筹”的重要抓手。科学发展要求工业和农业相互促进,城市和农村有机结合,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而很长一段时间的现实问题是,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人为限制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一方面,10城市有些劳动力密集
46、型的企业招不到足够工人,一些特殊岗位没有人从事,影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制度政策的着力点是偏向城市的,城市的各方面条件都大大优厚于农村,这使得优秀人才均流向城市寻求发展,而昀需要先进人才帮助发展的农村反而成了单一的人才输出地,没有人才的输入带动发展,这导致农村生产力持续低下,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显然,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任务将根本无法完成。因此,只有改革城乡分割的状况,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城乡劳动力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统筹城乡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很
47、重要的两点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统筹城乡就业能推进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我国的基尼系数在2002年的时候就过了世界警戒线达到0.433,城乡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给社会带来了很多隐性危害。大规模贫困群体的存在,会损伤社会的公平正义原则;过大的贫富差距将加大社会的不满情绪,使社会关系处于敏感状态,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助长某些不稳定因素的滋生与发展,从而危及社会的安定有序。统筹城乡就业,一方面,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农村中隐性失业人员少了,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村劳动者的收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在参与城市建设的同时,使他们获得
48、比农村更高的收入,并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这样,农民总体收入提高,从而缩小了城乡的收入差距,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 四、统筹城乡就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障与前提是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其中的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工作。不能将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也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城乡就业统筹。统筹城乡就业,一方面,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
49、将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将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又为新农村的11继续建设奠定物质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城市专业人才的支持,通过实行相关的优惠政策,并加大人才引进的财政投入力度,让优秀人才为农村带来先进技术和科学理念,带领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如果我们限制劳动力的流动,将城市和农村割裂开来,农村滞留太多剩余劳动力,同时又缺乏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那么建设小康社会将极其艰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限制,使城乡相互促进,共享改革成果。 第二章 我国城乡就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 现阶段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如此
50、悬殊,其历史原因是长久以来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尤其是长期的二元户籍制度阻隔了城乡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制约了我国城乡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就业就必须清楚我国在城乡就业发展历程中受到的挫折,以及我们在统筹城乡就业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总结经验与教训才能更好地促进统筹城乡就业。 12第一节 我国城乡就业政策发展的曲折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政策经历了放开-严格控制-逐渐放开的过程,对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变化导致我国城乡就业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总体来说,在劳动力允许自由流动的时期,包括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时期,我们的就业市场活跃,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而
51、在劳动力被限制流动的时期,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畸形发展,经济发展迟缓。 1、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时期:1949年-195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城乡人口能够自由流动和自由迁居的一个时期。一方面由于城市劳动力所能享有的福利诱惑,另一方面,也是昀重要的是在国民经济恢复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派生出大量就业岗位,许多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据统计,1949年到1952年,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500万人,1953年到 1957 年达到 800 万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城镇人口增加总量中有70%以上是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这段时间也是许多农民获得城市户口的时期。
52、在这一时期,政府没有在劳动力城乡转移上干预,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政策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自由迁移满足了城市大规模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迅速扩展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城市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城市中出现严重失业现象,因此政府为了救济城市失业工人,通过提供旅费和发放安家费等动员城市失业工人回乡从事农业生产。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到现8在,鼓励城市中的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去就业。 然而,无限制的农村劳动力进城也使城市在就业、住房、食品供应等方面不堪重负,国家为了集中有限资源迅速发展工业,开始实行城乡分割的劳动力配置计划,1953年就出台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2、城乡劳动力流动严格控制时期 :1958年-1978年 城乡劳动力流动被严格控制的这段时期,是从二元户籍制度的确立到中国改革开放前夕。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敏感肌卸妆油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地下管道疏通与维护机器人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教育科普3D打印体验馆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手机以旧换新服务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5-2030年可颂面包店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厨电售后延保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新品箱包与上市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商务旅行家桑拿足浴驿站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涂胶纺织物、带合作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劳务外包员工合同3篇
- 静脉治疗输液工具的选择2024课件
- 2024肥胖症诊疗指南亮点内容解读课件
- 2023阿里云ACA大数据复习题题库及答案
- (新版)山东省物流工程师职称考试参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货运有限公司2024年春节后复工复产安全生产方案
- 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和建议
- 食品安全员专业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和客户签回款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孝感中小学教师招聘真题
- DBJ50-T-420-2022建设工程配建5G移动通信基础设施技术标准
- 年“春节”前后安全自查系列用表完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