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博士对话《我和祖父的园子》_第1页
与博士对话《我和祖父的园子》_第2页
与博士对话《我和祖父的园子》_第3页
与博士对话《我和祖父的园子》_第4页
与博士对话《我和祖父的园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与尹博士、周博士对话我和祖父的园子落叶飞舞的金秋,我有幸来到江苏师范大学参加河南省“省培活动”的学习,这里丰厚的文化底蕴,祥和宁静的城市氛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如饥似渴地聆听着各位专家的教诲,汲取着营养。一次研讨会上需要有两位学员进行同课异构展示活动,我犹豫了片刻,想到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便鼓起勇气报了名。这篇经典的课文有很多特级教师讲过,头一天下午接到任务,第二天一早便要上课,与学生从未谋面,还要将整节课的内容压缩到一节课完成,从未这样上过公开课,晚上我把课文研读了一番,将自己的思路整理了一遍,准备接受第二天的挑战。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我忘记了台下坐着的老师们,完全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活动

2、中去,一堂语文课轻松快乐地结束了,虽然得到了很多老师的鼓励,可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太多太多,更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讲这节公开课,于是便请尹博士和周博士给予指点。感谢他们在忙碌了一整天后,仍然热情地接待了我。与我一起会回放录像,真诚地与我聊了整整三个小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为什么非要是三遍呢?”课前我发给了学生“预习单”,指导学生预习,并从中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看到“预习单”上有一条写着“把课文大声朗读三遍”,周博士抬起了眉毛,回头看着我:“为什么非得是三遍呢?”我一时语塞,因为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总是习惯于叫学生读三遍或写三遍,却从未想过为什么非得是三遍,于是吞吞吐吐地回答:“大概是经验吧,觉得三

3、遍学生才能读得差不多。”“是这样么?”周接着说,“咱们老师总是会给学生很多一刀切似的约束的框框,比如:思考五分钟,读三遍等等,有没有想过:有些学生一遍可能就能做好,而有些学生可能三遍也不行。”我幡然醒悟。反思:有些习惯性的做法使我们麻木到不去考虑它的合理性,教育,每一个细节,都要体现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应整齐划一。所以,应该把“读三遍”改为“读熟课文”。 *怎样梳理学生的质疑,为课堂教学明确目标?课堂实录:学生预习过课文后,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板书在黑板的一侧,作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学生认真地交流后,参差不齐地将十多个问题罗列在黑板上,我们只是匆忙地浏

4、览了一遍,就开始上课了录像在这里被周点了暂停,他皱着眉头仔细地阅读了学生板书的每一个问题后,沉默了片刻,说:“这些散乱的问题怎么成为你学习的目标?”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再去审视这些问题,杂乱无序:有的简单到是筛选信息型的问题,有的深刻到主题性的问题,有的意化到不能言说的语言艺术方面的问题,有的拓展到课本之外的问题,还有些非本体性的问题是啊,这样无序的问题怎能指明本节课学习的方向?如果任由学生提问,老师却只管按自己的设计讲课,那这个环节岂不只是作秀?反思: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同时还要发挥老师的引领指导作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梳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

5、效率。*“帽”的右上方不是扁扁的“日”课堂实录:一上课,我首先检查孩子们的识字情况,听写生词,并两人互改,发现“帽”字右上方是容易写错的地方,便把这个字范写在黑板上,一边强调:“帽的右上方是个扁扁的日,但两横都不封口”尹博士按下暂停,问我:“你有没有看过于永正老师怎么解说这个字的?”我摇头。尹接着说:“帽的右上方不是扁日,是冒字的古体,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形似于古人戴的帽子。如果你把这个讲给学生,学生可能一辈子就不会再写错了。”反思:我为自己知识的浅薄感到汗颜,更为传递给学生不正确的信息感到羞愧。后来我仔细查阅了“象形字典”中“帽”的演变,又观看了于永正老师的课例,真想再重新给孩子们上这节课

6、!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字更是妙不可言的艺术品,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应该追根溯源,了解每一个汉字的由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狗尾(wei)草”还是“狗尾(yi)草”?课堂实录:课文中有一个词“狗尾草”,当我读到“狗尾(wei)草”时,立刻引来了学生的质疑,学生都说应读“狗尾(yi)草”,有的说他们老师强调了是(yi),还有的说课前查过了就是(yi)。我立刻凌乱了,暗暗责怪自己课前没有查一查,此刻,看到他们坚定的眼神,为妥协了,更正为(yi)。可是课后一查,竟然还是“尾”!反思:教师必须本着对学生的负责课前认真读书,认真备课,一定要保证传递给学生的每一个信息都是正确的。

7、如果真的在课堂上遇到了不知道的或不清楚的问题,要实事求是,查阅工具书后再做决断,千万不可随意人云亦云。*“中心句”与“中心词”课堂实录:课堂上,我们围绕着“充满生机”来读课文第2和第13自然段,我引导学生在第2段中找到中心词“样样都有”,在第13段中找到中心句“一切都活了”,告诉学生:阅读时抓住中心词或中心句能迅速地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画面又被定格了,周笑着说:“这样的训练对考试倒挺管用。”我们都会心地笑了。尹站起来面向我们,带着那标志性的宽厚的笑容,问道:“你这样训练过后,学生就学会找中心词和中心句了么?为什么不问问学生,这段话如果只留下一个词或一句话,你会留下哪一个呢?”“这个办法好!”我们都

8、拍手叫好!反思: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设计重视了结果,而尹的设想重视了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方法与知识,最终迁化为能力。所以,我们不要把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应该想一想:怎样引导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获得。*学生明白什么是“借物抒情”么?课堂实录:读到第13段院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我先引领学生感受着自由自在的情景,而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普普通通的事物在作者眼中都是自由的?”学生思维活跃,很快答出:“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到的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台下响起了听课老师赞许的掌声。我顺势总结:“像这样把人物的情感倾注在事物身上,借描写事

9、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样的写法,叫做借物抒情。”画面又停下来,我觉得自己这里的设计应该没问题,或许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尹又一次发问:“你觉得学生理解借物抒情了么?他们会用借物抒情么?”答案当然不会是肯定的。尹继续说:“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借物抒情的例子,你可以多选几个片段让学生体会,这样就可以加深对借物抒情的理解了。”反思:对呀!我们做公开课时,总想设计得好看,体现前瞻的理念,自己觉得满意,往往淡薄了“学生是否真正学会”的理念。如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可一下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回到了上课前,那我们这堂课又有什么用呢?“借物抒情”是种比较抽象、难以掌握的写作方法,仅从课文中这一例去理解会很肤浅,掌握一项技

10、能需要反复强化练习,我完全可以多选一些典型的例句,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体会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训练学生的阅读与思维,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后还可以趁热打铁,创设情境,设计一个简单的描景练句,让学生试着用不同的描写手法抒发自己不一样的感情,相信这样经过训练后,学生对“借景抒情”的领会一定会更深刻。*为什么不再追问下去?课堂实录:课文读完了,为了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萧红对童年时的祖父和园子如此难以忘怀,我出示萧红不幸的经历,让学生读后讨论:文中的自由与萧红不幸的命运有什么联系么?有一个胖胖的男生很快举起手来,我将话筒递过去:“是为了表达萧红对家乡的思念。”“哦?”他的回答让我有些始

11、料不及,“是这样么?你再想一想,听听别人怎么说。”画面定格,周托着下巴,凝视着屏幕,问道:“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你为什么不再追问一句呢?”是啊,我为了寻找自己心中已有的答案,匆匆地否定了他,却为什么不去问问他是怎么想的呢?周扭过头来,接着说:“我们老师上课,往往希望学生的回答会与自己的预设相吻合,如果学生有不一样的想法,我们应该继续追问一句: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听听他的想法或许会有道理,这样的生成才更有价值。”尹也微笑着说:“也许这个孩子读过呼兰河传,知道这本书写的是她的家乡呢。”我,又一次汗颜了反思:语文课堂是作者、编者、老师、学生四者之间的对话,每个人都会有创造性的个性解读,我们老师往往习惯于

12、将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当孩子有不一样的想法时,我们应该打消赶紧完成教学任务的念头,俯下身,追问一句:“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尊重他们的思想,让课堂有预设之外的生成,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的课堂。老师要给学生推荐书读,必须先自己读一读,才能引领好学生的阅读。*难道她有这样的经历就一定会写出这样的文章?课堂实录:围绕“铲地”一事我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将事情写具体的方法,而后设计了写作片段练习,让学生模仿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从“栽花、拔草”两件事中任选一件写具体,五分钟后进行交流与评价。本节课的学习似乎可以到此为止了,可我还觉得不够,觉得应该让学生体会

13、到这个园子对于作者的真正的价值意义,于是便出示萧红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后讨论:萧红不幸的命运与本文中所描写的自由有什么联系呢?力求使学生明白作者现实中的不幸才会促使她对童年时自由的向往,领会到作者对园子的难以忘怀。看到这个环节,尹按下暂停,问:“这节课上到写作练习与点评,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还要出示萧红的身世呢?”我试图为自己最初的想法争辩:“因为我觉得学生只有了解了萧红命运的多舛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童年记忆中的园子对她的价值意义。”“那么,是不是作者非得有这样的经历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我有些懵了,尹老师加重语气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问题,我只好勉强回答:“不是。”“对!其实很多作家有极强的穿透力

14、,他们不需要有这样的经历也能再现这样的生活”尹老师侃侃而谈,列举了很多作家成功地描写出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情景,他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辩能力令我折服。“当然。”尹老师最后说,“对于有些作品,了解作者可以促进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可对于很多课文来说,它们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的例子,你只要利用它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就可以了,不必牵强太多。”反思:语文课的本真就是学好语文,可我们往往把太多的东西拉到语文课堂中来,于是,有些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科学课”“历史课”,我们语文老师总会为别人做嫁衣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分,这或许就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最辛苦效果却最不明显的原因之一吧。*舍不得?放不下?录像看完了,尹老师长吁了一口气,站起来对我说:“你这节课总的来说上得挺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也很喜欢。可是想表现得东西太多,现在你可以想想,如果重新设计这节课,哪些环节可以去掉呢?”我陷入了沉思,感觉哪一部分去掉,课堂似乎都不完美。尹老师又宽厚地笑了:“什么也不舍得吧。正因为太多东西放不下,所以最后得到的也不会多。”反思:“放不下”是很多语文老师的毛病,总觉得什么都想教给学生,什么都放不下,特别是上公开课,想展示的东西更多,总想追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