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弃渣场防护治理设计_第1页
隧道弃渣场防护治理设计_第2页
隧道弃渣场防护治理设计_第3页
隧道弃渣场防护治理设计_第4页
隧道弃渣场防护治理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隧道渣场治理工程方案设计目录2.3.3地形地貌与新构造运动51前言42.4水文地质条件61.1任务由来42.4.1 地表水61.2主要的目的与任务.42.4.2 地下水61.2.1 目的43弃渣堆积体概况.61.2.2任务44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61.3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及编制情况 45弃渣堆积体的特征及设计参数分析 61.3.1编制依据.45.1弃渣堆积体整体范围、规模及形态特征 61.3.2编制情况.45.2弃渣堆积体整体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62自然环境概况55.2.1变形宏观分析62.1交通位置56治理工程规划方案.72.2气象、水文.56 1等级划分、工况72.3 地质、地震、地貌概述

2、 56.2防治原则与治理目标72.3.1区域地质.56.2.1防治原则7888 10 11 11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3 13 13 15622治理目标6.3防治方案6.3.1 方案一 拦挡坝+分阶放坡+坡面排水+沟谷排水 6.3.2 方案二挡墙+放坡+坡面排水+沟谷排水。6.4防治工程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分析 6.4.1防治工程可行性分析6.4.2防治工程可靠性分析7工程监测设计方案7.1监测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7.1.1 监测工作目的7.1.2主要监测任务7.2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及原则 7.2.1 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7.2.2监测方案设计原则7.3监测工

3、作现状7.4监测工作方案7.5监测工作技术设计 7.6人员、仪器设备的配置 8施工条件和施工安排 158.1施工条件 158.2天然建筑材料 158.3水电供应 158.4施工占地 178.5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图 178.5.1施工交通运输 178.5.2施工总体布置 178.6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 178.6.1 材料及质量要求 188.6.2 堆积体边坡开挖施工要求 188.6.3排水沟 188.6.4施工主要机械 198.7施工顺序及进度计划 199环境影响评价199.1废渣、弃土污染 199.2废水污染 209.3废气污染 209.4噪音污染 2010工程投资估算 2010.1

4、主要工程数量统计表 2010.2工程投资估算 2211效益分析 2211.1经济分析 2211.2减灾效益分析 2211.3投保比 2212结论和建议 2212.1 结论 2212.2 建议 22附图(1)治理工程设计平面布置图。(2)理工程设计剖面图。(3)治理工程设计大样面图。附件(2)建议估算书。(1)单位资质证书。(6)提出工程施工组织及工程监测设计方案;相关勘察资料,编制了*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水毁处治设计服务项目*渣场治理工程1前言1.1任务由来*弃渣场位于*市武隆县,弃渣堆积于*溪沟内,原始地形较陡峭,受强降雨影响 于今年7月局部滑塌,溪沟两边为*羊角隧道和大湾隧道,顶部为*大桥,直

5、接威胁高架 桥桥墩安全。冲沟下游为乌江。该渣场严重威胁着* *大桥的通行安全。为了彻底消除该弃渣堆积体给周围建筑设施及其人员带来的的安全隐患,南方高速公司拟将该处弃渣堆积体委托于我院进行治理设计。1.2主要的目的与任务1.2.1目的本次防治工程的目的:在工程地质调查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弃渣堆积体防治工程设计 报告,提出两种治理方案,并按技术可行、安全经济的原则比选出最优方案。1.2.2任务(1)论证*弃渣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基本查明致灾体的地质环境背景;基本查明致灾体的分布范围、规模、形态、岩土体类 型、结构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评价其稳定性及危

6、害性;(3)确定防治范围、目标及标准;(4)防治工程类型选择、防治技术可行性研究论证及防治实施效果预测,并综合论证防治方 案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防治方案的论证比选;(5)选定防治工程方案分项工程设计;(7)工程估算;(8)对致灾体治理后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价。1.3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及编制情况1.3.1编制依据本可研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为现场地面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 * 段*弃渣场治理工程勘察资料,执行的技术标准如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 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

7、查规范 (DZ T0218 200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 8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010年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3.2编制情况本设计于2016年10月接到任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结合地面调查、航飞以及收集已有方案设计。2自然环境概况2.1 交通位置*弃渣场位于高速公路里程桩号 K20+958m左侧1450m处,于*溪沟内,行政位置属于 武隆县羊角镇,位于武隆县

8、西部,东与土坎镇接壤,西与白马镇相邻,南与车盘乡、北与木根乡和涪陵区龙塘乡相接。距县城14公里,*182公里;千里乌江、319国道、渝怀铁路和规划的 渝长高速公路从东向西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见交通位置图。图2-1交通位置图2.2 气象、水文工作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多,日照少,绵雨多,湿 度大,无霜期长的特点。多年年平均气温在16.818.0 C,最高月平均气温是每年的 78月份,平均气温35.5 C; 最低月平均气温是1月份,平均气温1.5 C;极端最高气温43C( 1951年8月15日),极端最低 气温2.5 C (1975年12月15日);常年云雾

9、多,年云雾平均为67.8天,最多达148天(1953);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81%绝对湿度17.118.2毫巴。年平均风速为1.40m/s,年最大风速为15.00m/s (ESE。多年平均降雨量978.501338.70mm 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 年最小降雨量740.1mm 降雨 多集中于每年的5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年蒸发强度1054.61148.6mm夏季68月 的蒸发强度占全年蒸发强度 43.946.4%。2.3 地质、地震、地貌概述2.3.1 区域地质工作区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全统人工填土( Qm)、第四系全统冲洪积土( Q4al+pl )、第四系全新统 残坡积物(Qel

10、+dl )、下伏志留系下统马溪组(SI )、奥陶系中上统宝塔组(Q+3b。基岩。现将各岩 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从新到老分述如下:1 第四系全统人工填土( Qml)整个弃渣堆积体由隧道开挖的块石堆填而成。颜色呈黑色、灰黑、褐灰,稍湿,结构呈稍密, 主要成分由灰岩、页岩碎块石组成,碎块石粒径一般535cm大者200cm含量6090%碎块石间充填约15%氐液限粘土。2下伏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SI )页岩:灰黑色,泥质结构,页理状构造,主要有粘土矿物组成,含碳质。岩质软弱。3.奥陶系中上统宝塔组(Q+3b。基岩主要分布于*溪沟东岸,于弃渣填方之下,作为渣场底板。岩性为灰岩,颜色呈灰、深灰 色,微晶结构

11、,中到厚层状构造,成分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并可见方解石填充的溶蚀小孔及 复合线构造(龟裂纹构造),地表岩溶不发育。2.3.3 地形地貌与新构造运动*弃渣场位于褶皱抬升剥蚀中山地貌区,于*溪沟的谷底地带,*在该段为“ U型峡谷,谷底宽一般1638m沟床坡降3.2%,两侧断续见冲洪积阶地分布,阶地宽1540m阶图2-2 构造纲要图地面地形坡角15,沟谷两岸自然坡角为1535,坡高200m以上。地质构造位于羊角背斜 北西翼,岩层产状296Z 34见构造纲要图2。根据2001年全国 地震动 参数 区划图(GB 18306-2015 )及建筑 抗震 设计 规范 (GB50011-2010规定,地震动峰

12、值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工作区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2.4 水文地质条件2.4.1 地表水*为乌江支流,由南向北径流,场地距离*入江口 2800m乌江为区域最低侵蚀基准面,工作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为*,据调查:*最低水位419.21m,正常洪水位421.50m,最 高洪水位422.30m,最大流速为1.80m/s,最大流量为71.55m3/s。暴雨季节*受冲刷侵蚀强 烈。2.4.2 地下水弃渣堆积体厚度在1030m大部分位于谷底地表水位以下,构成富水性较好的含水层, 贮藏松散孔隙水。区内地下水具有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在沟谷两侧,斜坡地形坡度较大, 地形上有利于

13、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当大气降雨时,在沟内迅速汇集成河流,排泄入乌江。3弃渣堆积体概况*弃渣堆积体位于西部开发省际通道 *至长沙公路*段*大桥之下往南约 50m 处,分布高程288m325m长约400m宽约50m厚度2035m总体方量约60万方,空间形态 呈三棱锥形,平面形态呈长条形。堆积体主崩方向8097。属于中型崩滑体。*大桥左2#墩、左3#墩、右3#墩、右4#墩位于堆积体崩滑路径上,大桥的安全稳定受威胁。4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段*弃渣场所影响的范围为高速路高架桥段、国道及其航道,该弃渣堆积体的 存在随时威胁G65高速*段*大桥的稳定性,并对下游的G319国道和乌江航道正常运营造大桥的

14、稳定,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该弃渣场治理工程的实施,将解决下游居民生活,交通正 常通行的后顾之忧。对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 益O综上所述,该弃渣堆积体的危害性十分巨大,对 *弃渣堆积体实施防治措施十分必要和迫 切。5弃渣堆积体的特征及设计参数分析5.1 弃渣堆积体整体范围、规模及形态特征*弃渣堆积体位于西部开发省际通道 *至长沙公路*段*大桥之下往南约 50m 处,分布高程 288m325m 长约400m 宽约50m 厚度2035m 总体方量约 60万m3空间形 态呈三棱锥形,平面形态呈长条形。堆积体主崩方向8097o5.2 弃渣堆积体整体稳定性分析及

15、评价5.2.1变形宏观分析1)渣场变形特征据调查:2016年7月,受暴雨冲刷,该弃渣堆积体前缘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滑塌,河道护堤严 重冲毁,如继续滑塌将严重影响桥墩及下游居民的安全。目前,未被冲毁的河道底板受不均匀沉 降影响出现裂缝甚至被水流掏空形成空腔,上游来水后河水直接灌入弃渣内部。堆积体滑塌部位 形成高约30m的陡崖,受暴雨影响容易再次发生滑塌,后缘处形成多条平行的拉裂缝,裂缝延伸 长725m 张开0.010.2m (见照片),照片5-1弃渣堆积体后缘拉裂缝照片5.-2弃渣堆积体前缘滑塌及危险对象照片5-3河道冲毁照片5.-4渣场上墙角拉裂成影响。今年6月,受强降雨影响,弃渣堆积体失稳垮塌,

16、如果不进行根治,将严重影响到2)影响因素分析动力作用下可能再次诱发局部滑塌弃渣堆积体崩滑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受多种因素控制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地形地貌其原始地形高差较大,坡度较陡,达 3055,为弃渣堆积体的滑塌提供了地形条件。 物质组成弃渣堆积体物质组成主要为页岩块石,岩质较软,自身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差,为堆积体提 供了物质基础。 气象水文武隆县降雨充沛,集中在49月,其间高强度的暴雨在山区汇流后,在沟谷迅速形成河流, 冲毁排水渠,进而渗入弃渣体使其饱和,在孔隙水压力作用下,堆积体稳定性降低后滑塌。因此 暴雨对弃渣堆积体的变形起着重要的作用。3) 形成机制分析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间歇性

17、抬升,地壳向上抬升时,地表水下切,形成高陡的峡谷地 貌,沟谷汇水面积大,在雨季有大量的雨水沿坡面汇入沟谷内。工程弃渣堆积于*溪沟内,在暴雨季节沟内迅速形成河流,流速快,流量大,对原排水渠 底板冲刷,加上排水渠地板受弃渣堆积体不均匀沉降影响,最终导致底板破坏,河水大量涌入渣 堆内部,弃渣未完全夯实,本身结构松散,渗透系数大,形成了良好的径流通道。大量河水的渗 透导致弃渣堆积达到体饱和状态,孔隙水压力增大,抗剪强度降低,最终导致失稳滑塌。4) 变形模式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弃渣堆积体空间形态、物质结构、变形特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的分 析,变形模式目前主要以堆积体前缘滑塌、地面局部拉裂,在连续降雨、大

18、强度降雨及地震等外6治理工程规划方案6.1等级划分、工况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 )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中对防治工程等级的划分标准: *弃渣堆积体危害对象为省道 G65高速 *段*大桥、国道G319以及乌江巷道安全等,为重要建设项目;威胁人口 100人,预计 直接经济损失10000万元,致灾体成灾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因此防治工程等级定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满足50年耐久性要求。设计工况:暴雨工况。6.2防治原则与治理目标6.2.1防治原则防治工程以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绿色环保为总的原则,具体地讲:据弃渣堆积体的危

19、险性和危害性大小,确定本治理工程设计工程安全运行年限50年,各级防治工程必须安全可靠,力求长治久安地确保弃渣堆积体整体稳定; 尽可能不破坏* * 段*弃渣场固有的自然环境平衡,尽量减少对坡体的扰动和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避免大挖大填进一步恶化岸坡地质环境;防治方案要与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力保防治工程与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协调; 防治工程设计要针对弃渣堆积体的特点,因地制宜,遵循各类工程配合使用、综合整治的原贝并尽可能缩短施工周期,以便治理工程尽早发挥功效;防治工程应充分分析和考虑岩体风化程度、水产生的动、静水压力及地震等因素及其组合; 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合理布设监测网点,建立健全群测

20、群防网络,以求实时跟踪掌握弃渣堆积体带稳定性状况,万一突发性灾害发生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减小人员伤亡和灾 害损失; 在治理方案设计中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优先选用更有利于环境的防治措施, 尽量避免破坏生态环境。622治理目标如前所述,对* *段*弃渣场进行防治的目的是避免弃渣堆积体发生突发性和不可 预见性灾难,而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提高土堤利用效率,改善当地投资环境, 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并对防治工程进行工程估算。6.3防治方案根据现场调查,* *段*弃渣堆积体地质灾害涉及方量较大,并且近期发生较大滑 塌。设计中按堆积体规模和破坏模式加以考虑,通过计算提出相应的防护措。

21、采用设置挡墙以及 拦砂坝等多种方案以及方案组合的形式对弃渣堆积体体进行行之有效的治理,以达到防治工程目 的。本可研阶段报告考虑两种方案对弃渣堆积体进行治理:方案一:拦挡坝+分阶放坡+坡面排水+沟谷排水综合防治方案;方案二:挡墙+坡面排水+沟谷排水等综合防治方案。6.3.1 方案一 拦挡坝+分阶放坡+坡面排水+沟谷排水为保证弃渣堆积体的稳定及附近高架桥的安全运营,应对该弃渣堆积体进行长久性支护处理。综合考虑各种工程措施的技术、经济、施工等诸方面的适宜性,拟定以下综合治理方案:拦砂坝 + 分阶放坡+挡墙+坡面排水+沟谷排水。综合考虑各种工程措施的技术、经济、施工等诸方面的适宜性,拟定以下综合治理方

22、案:拦挡坝:坡面按照1:2分阶放坡后,于*大桥左2#墩往沟谷上游10m处设置拦挡坝支挡。考虑到坝址位于沟谷中下游,宽度达到80m且坝址下游地形成喇叭形扩散,故采用重力式实体拦挡坝进行支挡。坝长40m坝顶宽2m背坡面按1: 0.3放坡,坝高4m溢流坝段长15m基 础埋深1.0m。挡墙采用C25级素混凝土浇筑。拦挡坝每15m设置一道伸缩缝,预留口径100mmPVC 管泄水孔,梅花形布置,横间距 2.0m,纵间距2.0m,底排高于地面不小于500mm向外坡度5% 泄水孔后作500X 500x 500mn的反滤包。分阶放坡:坡面按1:2放坡,坡面整理采用人工整理,分阶高度 8m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 行

23、调整,分阶放坡马道宽度 2.0m。将放坡弃渣置于*沟谷,拦挡坝上游处,用以垫高沟谷排 水渠的河床,施工时沟壁及沟底应先夯实平整。坡面排水:坡顶截、排水沟置于弃渣堆积体平台,根据坡顶实际地形找坡设置截、排水沟, 截、排水沟应接入已有的排水系统,纵向设置50m 一道,横向排水沟沿马道设置并与沟谷排水沟衔接。不能影响边坡的稳定性;截水沟采用人工开挖,施工时沟壁及沟底应先夯实平整,圬工为 M7.5浆砌片石;坡顶截水沟应设置反滤层,排水沟坡度变化急剧处设置排水管,排水管直径DN300 排水管两端设置集水井。沟谷排水:*涉及支流较多,汇水面积大,沿 *及其支流两边山脊为边界计算其汇水 面积为273.45

24、km2。原有排水沟底板及侧面受不均匀沉降开裂,暴雨时沟内形成急流促进排水渠 的破坏,为此,对渣场旁排水渠进行加宽加固措施,在渣场上游距离渣场20m处开始修复,对排水渠底部及侧壁开裂部分用 C25混泥土修补;对掏空部分用砂石填实并混泥土浇固。该段排水渠 应派专人每年定期巡视,及时检修。弃渣滑塌往上游200m处到弃渣滑塌处原排水渠破坏严重,甚至完全冲毁,该段排水渠用钢筋混泥土重修加宽加固,底板及侧面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配筋采 用型号HRB400直径C16mm间距为300mm横纵配筋,分受拉侧受压侧双层配筋方式。排水渠横 断面采用梯型断面,排水渠下口加宽至 6m,水渠高3m水渠厚度为400mm堆积体

25、前缘滑塌处,原排水渠已完全冲毁,该处排水渠下口加宽至8m高度设为5m水渠侧壁边坡系数为1:1。和上游排水渠渐变段衔接,施工时水渠宽度根据现场消方后宽度进行变更。排水渠采用高差5m跌水 的形式设计,跌水和缓坡段下游采用消能防冲及其超高措施。重修排水渠截止位置为通过*大桥往下游延伸10m为止,加筋水渠全长约236m其中拦挡坝下游10m处往下游延伸的排水渠用 C25素混泥土浇筑,长约84m(1)地表汇水量小汇水面积设计流量公式:式中:Qp为设计频率地表水汇流量(m3/s);为径流系数,取0.8 ;6为设计降雨强度(mm/h),类比取极值20;F为汇水面积(km2),汇水面积约273.45 km2;为

26、流域汇流时间(h),取5;n为降雨强度衰减系数,取1。计算得到:Qp243. 26m3 / s(2)断面设计截水沟设计过水净断面尺寸(9000mm+6000mm最大降雨汇水量Q=243.26m7s,满足设计要求表6.1工程量统计表分项丄程项目名称单位工程量备注-一一截排水渠1钢筋t77.71HRB400 C16mm2混凝土m32144.00C25混泥土浇筑3挖土方m32261.254挖石方m3603.00主要为原排水渠5基地夯实m22707.50二二二挡墙1挖土方m374.562挖石方m3163.153混凝土m3632.00C25混泥土浇筑4基地夯实m21058.655泄水孔m70.506反滤

27、层m33.237回填土方m319685.48-三坡面清危1清除土方m322572.63修筑挡墙后进行四其他1接水m500.002接电m500.003土方外运m32742.454石方外运m3333.635施工便道m500.006工程测图m219238.00632方案二挡墙+ 放坡+坡面排水+沟谷排水。为保证弃渣堆积体的稳定及附近高架桥的安全运营,应对该弃渣堆积体进行永久性支护处理。 综合考虑各种工程措施的技术、经济、施工等诸方面的适宜性,拟定以下综合治理方案:拦挡坝 + 坡面排水+沟谷排水。考虑场地空间、施工难度及对堆积体长久支护效益,对堆积体滑塌面附近修筑重力式挡墙支护。挡墙:在弃渣堆积体滑塌

28、面往沟内延伸 5m修筑拦挡坝。考虑堆积体方量大,滑塌破坏时推 力大,故采用重力式实体挡墙进行设计。挡墙顶宽3m,背坡面按1: 0.2放坡,挡墙全长78m,采用折线形圈围弃渣滑塌前缘,坝高20m基础埋深1.0m,采用1个扩展墙址台阶:墙趾台阶b:4.000(m),墙趾台阶h: 3.000(m),墙趾台阶与墙面坡坡度相同,墙底倾斜坡率:0.200:1 。挡墙 采用C25素混泥土。挡墙每15m设置一道伸缩缝,预留100x 100mmt水孔,梅花形布置,横间距 2.0m,纵间距2.0m,底排高于地面不小于 500mm向外坡度5% 泄水孔后作500x 500x 500mn的 反滤包。放坡:坡面按1:2放

29、坡,挖方回填至挡墙后,坡脚放至挡墙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施工时坡面夯实平整。坡面排水:坡顶截、排水沟置于弃渣堆积体平台,根据坡顶实际地形找坡设置截、排水沟,截、排水沟应接入已有的排水系统,纵向设置50m 一道,横向排水沟沿马道设置并与沟谷排水沟衔接。不能影响边坡的稳定性;截水沟采用人工开挖,施工时沟壁及沟底应先夯实平整,圬工为M7.5浆砌片石;坡顶截水沟应设置反滤层,排水沟坡度变化急剧处设置排水管,排水管直径DN300 排水管两端设置集水井。沟谷排水:*涉及支流较多,汇水面积大,沿 *及其支流两边山脊为边界计算其汇水 面积为273.45 km2。原有排水沟底板及侧面受不均匀沉降开裂,暴

30、雨时沟内形成急流促进排水渠 的破坏,为此,对渣场旁排水渠进行加宽加固措施,在渣场上游距离渣场20m处开始修复,对排水渠底部及侧壁开裂部分用 C25混泥土修补;对掏空部分用沙袋填实并混泥土浇固。该段排水渠 应派专人每年定期巡视,及时检修。弃渣前缘上游200m处到弃渣滑塌处原排水渠破坏严重,甚至完全冲毁,该段排水渠用钢筋混泥土重修加宽加固,底板及侧面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配筋采用型号HRB4O0直径C16mm间距为300mn横纵配筋,分受拉侧受压侧双层配筋方式。排水渠横断 面采用梯型断面,排水渠下口加宽至 6m水渠高3m水渠厚度为400mm堆积体前缘滑塌处,原 排水渠已完全冲毁,该处排水渠下口加宽至

31、20m高度设为5m,水渠侧壁边坡系数为1:1。和上游排水渠渐变段衔接,施工时水渠宽度根据现场消方后宽度进行变更。排水渠采用高差每5m跌 水的形式设计,跌水和缓坡段下游采用消能防冲及其超高措施。重修排水渠截止位置为通过* 大桥往下游延伸10m为止,加筋水渠全长约236m其中拦挡坝下游10m处往下游延伸的排水渠用 C25素混泥土浇筑长约84m上游汇水流量和排水渠尺寸的计算设计同方案一一致。表6.2工程量统计表分项丄程项目名称单位工程量备注-一一截排水渠1钢筋t77.71HRB400 C16mm2混凝土m32144.00C25混泥土浇筑3挖土方m32261.254挖石方m3603.005基地夯实m2

32、2707.50-二二挡墙1挖土方m374.562挖石方m3421.353混凝土m39031.00C25混泥土浇筑4基地夯实m312.005泄水孔m1200.006反滤层m322.507回填土方m3685.48-三其他1接水m500.002接电m500.003土方外运m32742.454石方外运m3333.635施工便道m500.006工程测图im2219238.006.4防治工程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分析6.4.1防治工程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方案一,方案二均是成熟的设计方案,目前的施工技术都能满足设计的要求,均可行,均能 保证弃渣堆积体安全,方案一采用分阶放坡后,有利于弃渣堆积体的稳定,并为施

33、工创造空间条 件,便于施工,方案二是在目前现有破坏状态下进行的加强支护,涉及支护工程造价过高,局部 的施工条件有限,固经济技术合理性与可行性比选,推荐方案一作为设计方案。(2)环境影响可行性方案一,方案二实施时,对环境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均能适当的进行恢复,方案一放坡后,给人的感觉不产生压抑感,边坡自然绿化后,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固推荐方案一作为设7.1.2主要监测任务渣场(3)工期可行性方案一的施工工期预计为2个月,施工工期短。方案二的施工工期预计为2.5个月,施工工期短。因此,工期可行性上比选方案一为推荐方案。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推荐方案 1对该弃渣堆积体进行治理,即拦挡坝+分阶放坡+坡

34、面排水+ 沟谷排水综合防治方案。6.4.2防治工程可靠性分析1、通过对*沟谷上游山区汇水的排导以及弃渣堆积体地面排水,有效地降低了水对弃渣 堆积体的不利影响。2、推荐方案中按照1:2分阶放坡,坡度放缓后有利于堆积体的稳定;拦挡坝(重力式挡墙) 可以确保弃渣堆积体的整体稳定性,可确保弃渣堆积体不威胁到高速、大桥及航道的正常运营, 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7工程监测设计方案7.1监测工作的目的和任务7.1.1监测工作目的根据弃渣堆积体岩土特性及与工程环境的关联性,对*大桥及弃渣堆积体的变形(处理前 后)进行监测,以检验弃渣堆积体综合治理工程施工及治理以后的质量效果,确保工程安全可靠、 建立健

35、全监测网络,监测预报弃渣堆积体变形发展趋势; 在整个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监测,超前预报,确保施工期间弃渣堆积体区施工人 员、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监测成果用于施工期间反馈设计,指导优化后续工程施工;竣工后用于检验防治效果。 施工完成后,进行长期监测,实时跟踪弃渣堆积体的变形破坏趋势,以便及时发现和预报 险情,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突发灾害一旦发生时造成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弃渣堆积体平台前缘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7.2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及原则7.2.1 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1)地质依据我院于2016年11月完成的*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水毁处治设计服务项目* 治理工程方案设计报告。

36、(2)测量技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7.2.2监测方案设计原则监测方案采用经济、实用、方便、安全的原则,同时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技术原则: 整体性变形控制与解体性变形控制相结合的原则;经济合理及工程的正常运营 宏观变形与微观变形相结合的原则;(3)竣工后建立长期观测机制 群众性监测与专业性监测相结合的原则; 测量仪器选择与测量精度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监测监测工作采取地面变形监测、深部变形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等综合手段。各种监测成果相 互印证,提高监测成果资料的可靠性。 监测仪器选择原则仪器的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足够的测量精度、灵敏度及

37、相应量程;现场使用比较方便、简单;仪器不易损坏,尤其是长期监测仪器应具有防风、防雨、防腐、防潮、防震、防雷电干扰等与环境相适应的性能7.3监测工作现状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网络。因为经费和人员紧张,当地有关部门未能为力投入人力物 力来开展弃渣堆积体变形监测。根据弃渣堆积体具体实际建立地表位移、钻孔深部位移监测,共 同组成*弃渣场堆积体监测网络。7.4监测工作方案对弃渣堆积体块体顶部设置不少于三个观测点的观测网,用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地 表位移伸长计等测量位移量、移动速度和方向。(2) 监测工作在施工期间应每隔5天观测一次,治理后每隔1015天观测一次。遇有暴雨时(4) 排水工程体系监测,

38、布点于弃渣堆积体主、干排水渠的上、中、下三段布设断面,进行断 面流量测定(用小钢尺测定渠中水位)。工程完工后要求每半月至少测定一次,直至一个水文年。 遇暴雨期需专人负责测流,作好原始记录。7.5监测工作技术设计(1) 监测等级根据规程规定,一般场地弃渣堆积体观测,应按规程变形测量等级的三级进行观测, 即按沉降观测时观测点高差中误差w 1.5mm位移观测时观测点坐标误差w 10mm精度要求进行观 测。(2) 监测周期的确定变形观测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监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重大变化为原则,根据单位 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响确定。因此,观测的周期应视弃渣堆积体活跃程度及季节变 化等情况

39、而定。在遇暴雨、发现变形速度加快或观测过程中发现突发灾害的可能时,应缩短观测 周期,及时增加观测次数。目前在雨季每10天观测一次,旱季每半月观测一次;施工期间继续监测坡体水平、垂直位 移变化,达到安全监测的目的:施工结束后转为长期监测,在暴雨期间,应该每35天观测一次, 平时每10天观测一次;待坡体变形基本稳定后,可每半月到一个月监测一次。(3) 监测控制点 选点按规程要求,控制点须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变形观测 点选设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观测点应尽量均匀布设。应加密观测次数,并专人负责观测,作好原始记录埋石表5- 1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岩体上、建筑物

40、顶上的控制点标石埋设采用水泥、砂浆现场浇固有“十”字中心的钢筋,岩体上凿孔深度不小于10厘m建筑物顶上凿孔深度不小于 5厘m埋好后,标志顶部露出岩体 面、建筑物顶上5厘m岩体上的弃渣堆积体观测点埋石与控制点相同。土体上的弃渣堆积体观测点埋设预制有“十”字中心的钢筋混凝土标石,标石埋深不小于 1m标石顶部露出地面20厘m控制点、变形观测点测量控制点测量使用WILDT2经纬仪(测角精度2秒)配合KernDM50狸光电测距仪(标称精度2mm+2ppm进行观测,其水平角测量按左、右角观测各 6今测回,距离测量对向观测 4测回,垂直角测量按中丝 法对向观测4个测回,仪器高、觇椿高在测站上测前测后及各量测

41、一次取中数、测距边经加乘常 数,气象(气温、气压)改正后用经两差改正后的垂直角进行倾斜改正,然后采用导线严密平差程 序求得各控制点的坐标及高程。变形观测点测量使用WILDT2经纬仪配合KernDM504型光电测距仪作业,在一控制点设站,用另一控制点为 后视方向,以相应的观测点为前视方向,采用极坐标测量方法。水平角测量按全圆方向法观测6测回,距离测量观测2测回,垂直角观测2测回,仪器高、觇标高在测站上测前测后各量测一次 取中数。在各观测周期,由于气温的不同,在距离测量时须加入相应的气温校正。各观测点的首次(零周期)观测,应适当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因此零周期的 水平角、距离及乖直角观

42、测按控制点测量的测回数进行观测.水平角、距离、垂直角测量的各项极差、限值如下:仪器两次照准半测回一测回内回一方向值类别目标读数差归零差2C互差各测回较差DJ268138表5-2光电测距各项较差的限值(mm)仪器一测回读单程测回气象数据测定的最小读数类别数较差间较差温度C)气压(mm/hgI级570.20.5表5-3垂直角观测限差()仪器类别垂直角测回差指标差较差DJ21515(4)地下水位观测孔 在观测孔中心置入一根高度齐孔口的直钢管,使其固定在基岩内,作为基准点,在已护壁 的井口四个方向均设置固定点作为观测点,分别量取四个固定点至钢管中心的距离,其两次观测 值之差即为该观测井的位移量,每次读

43、数均精确到毫米。 地下水观测孔中的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位采用测绳吊垂球直接丈量法观测,即在选定的钻孔中加上套管,使套管高出地面少 许,并用水泥使其固定在孔中,在测绳一端系上一垂球,将测绳慢慢放进孔中,刚好接触地下水 面为止,然后读取孔中测绳垂球至孔口的高度, 再减孔口至地面的高度即为该观测孔的地下水位。 读数精确到厘m须经两次以上观测确认无误后方可记录水位。(2)仪器设备监测数据的整理及分析实施长期有效的监测预警工作 取水、输水、净水设施要安全、可靠、经济; 各周期变形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对观测点进行坐标及高程的计算。以各观测点的零周期为 初始值,以后观测点各周期的坐标高程值相对于初始值的差,即为

44、变形观测点各周期的水平位移 和沉降量的大小。 内业计算取位表5-4监测数据取位表水平角值及各项改边长观测值及各项边长、坐标、高垂直角及改正坐标增量及高正数()改正数(mrj)程(mrh数()差(mr)i0.10.10.10.10.1各周期观测成果的处理,应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变形观测点以各周期的长期观测 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所测变形与内因、外因之间的相关性,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采用逐步回 归分析,通过在回归方程中逐个引入显着因子,易9除不显着因子,获得回归方程。提交资料监测工作应分阶段提交变形区观测系统点位位置图、观测成果点、观测点位移与沉降综合曲 线图、观测成果分析资料。7.6人员、仪

45、器设备的配置(1)人员配置根据监测设计工作量,需2个工作人员,其中测量技术人员1人。另外,为健全群测群防监 测网络,当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尚需抽调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力求群专结合,对弃渣堆积体WILDT2经纬仪1台、钻孔倾斜仪1台、KernDM504型光电测距仪1台、EC-150对讲机2个、 2400型水位计1台、其它配套设备。8施工条件和施工安排8.1施工条件本次工作区范围位于武隆县羊角镇 *沟谷内,有高速G65通过*,并于*大桥桥头 和羊角隧道洞口处设有下道口、国道319线从西向东贯穿整个县境,交通较方便。工程区位于* 峡谷,地方相对狭窄,施工条件有限,施工机械设备及建材可采用用车辆运至场

46、地附近,然后转 运到施工现场。工程区上部修建排水渠场地平坦,施工机械设备及建材即可用车辆运至场内。8.2天然建筑材料由于综合整治工程工程包含拦挡坝及排水工程等,除石材可就地取材外,多数材料需要外购。所需建筑材料需统筹考虑、全盘规划,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进度。为确保防治工程安全可靠,工 程施工所需各类建筑材料质量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均应附材料证明、出厂单及质量检查鉴定单。8.3水电供应(1)供水治理工地附近有供水管道,应尽量可能利用现场附近已有供水管道,选择水源是应注意下列 因素: 生活饮用水、生活用水的水质,应符合要求; 尽量与农业、水利综合利用; 施工、运转、管理和维护方便。治理工程施工区水电供

47、应有一定保障,施工时只需添置变压器,架设临时线路即可。 确定施工用水量Q1 N1 K2q1=K1T1 b 8 3600q1施工工程用水量(L/s);K1为预见的施工用水系数(1.05-1.15);Q1年(季)度工程量(以实物工作量单位表示);N1施工用水定额;T1年(季)度有效工作日; b每天工作班(次);K2用水不均匀系数。经过计算,每天用水量为25mV日。选择供水源:可以利用附近的供水管网引入工地, 根据现场踏勘进行调查铺设供水管线左右。(2)供电建筑工地临时供电组织包括:计算用电总表,选择电源,确定变压器,确定导线截面面积并布 置配电线路。工地总用电量计算:施工现场用电量大体上可分为动力

48、用电和照明用电两类。在计算用电量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全工地使用的电力机械设备、工具和照明的用电功率; 施工总进度计划中,施工高峰期同时用电数量; 各种电力机械的情况。 总用电量可按下式计算:P= 1.05 1.10式中P供电设备总需要容量(kVA);P1电力机额定功率(kW;P2电焊机额定容量(kVA);P3室内照明容量(kW);P4室外照明容量(kW);Cos 电动机的平均功率因数(施工现场最高为0.750.78,一般为0.64 0.75 );1.0KmK1、K2、K3、K4需要系数,见表7-1 :选择电源:可以利用附近的高压电网, 申请临时加设配电变压器,经设在工地的变压器降压后,弓I入

49、工地,根据现场踏勘进行调查架设 电线约1.0K m左右。表8-1配电系数表用电名称数量需要系数备注K数值电动机310台K0.7如施工中需要用电热时,应将 其用电量计算进去。为使计算 接近实际,式中各项用电根据 不同性质分别计算1130台0.630台以上0.5加工厂动力设备0.5电焊机310台&0.610台以上0.5室内照明0.8室外照明18.4施工占地治理工程布置范围较集中,涉及施工占地面积不大,占地范围主要是弃渣堆积而成的荒地。8.5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图8.5.1施工交通运输由于治理工程位于武隆县羊角镇*内,地形相对狭窄,施工条件有限,施工机械设备及建材可采用用车辆运至场地附近,然后转运到

50、施工现场。工程区上部修建截水沟及运送清方,场地需修建临时便道,施工机械设备及建材即可用车辆运至场内。具体为在弃渣堆积体区上方的平台设置 3个料场及搅拌机,下部设置一个料场,施工期间道 路封闭,专供工程车辆通行,材料采用人工搬运。施工期间一定要做好安全保障措施,设立警示 标牌,和水平、垂直防护等。根据现场踏勘进行调查临时修建施工便道约1.5Km左右。8.5.2施工总体布置防治工程类型多,有一定的施工难度,人员物质交通运输、供电、供水、建筑材料等方面需 做好总体调配,统筹安排,为此对施工工序、施工布置安排等提出原则要求,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当 地政府在有关土地资源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服从建设单位的指导

51、,合理使用场地,保证现场道 路、水电、排水系统畅通。(1)施工布置以少占地、尽量减少对天然坡体的扰动破坏及对城区居民生产带来的不利影 响、临时设施距工地就近为原则,按施工工序有条理进行。各种临时设施以满足施工需要并有利 于安全使用为原则,在施工范围内依据施工总平面布置或由业主指定的位置进行搭建工作,一次 修建到位,避免二次搭建。表8-2施工总体布置临时占地面积表项目数量占地面积临时办公室、食堂和配电房1个2500 m钢筋房6个2150 m砂、水泥堆场6个2100 X 6=600 m搅拌站6个225X6=150 m排水沟总长2088m8400m合计临时占地面积9800吊(2)各施工区域之间独立性较大,一般情况下可以并行施工而无相互影响,为缩短施工工 期,各防治区域可按照合适的施工顺序同时施工,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兼顾施工工期的缩短。尽 量靠近既有道路又方便施工的原则进行布设。(3)以投资费用低,管理及维护简便为原则,在方便施工的前提下,做到投资少,利用率 高。8.6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区内多数边坡现状坡度较陡,坡高较高,施工作业中发生局部垮塌的可能性较大,为保证施 工作业人员的安全,应加强施工监测等安全保护措施。本工程采取动态设计和信息法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地质编录,校核结构面参数, 如发现有与勘察不符的地层、外倾结构面及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