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视角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硕士毕业论文_第1页
系统科学视角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硕士毕业论文_第2页
系统科学视角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硕士毕业论文_第3页
系统科学视角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硕士毕业论文_第4页
系统科学视角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硕士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系统科学视角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摘 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上,国内外学者曾经进行过多次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下列几个问题:1,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局限性以及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2,关于价值源泉问题;3,关于生产劳动的范围的问题;4,价值量决定及计算的问题;5,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争论等。这些争论揭示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解释今天的时代课题的不足,但也显示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生命力。在今天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劳动价值论的科

2、学内涵,使之更好的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理论支撑。要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就有结合社会发展的阶段,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出发,将具体的劳动纳入到不同的系统中进行阐述,可以更好的说明不同的劳动形式分别是怎样创造价值的,不同的劳动形式所创造的究竟是经济价值还是社会价值。本文按照生产产品的物质性,将生产经济系统划分为物质生产系统和非物质生产系统。物质生产系统是指直接进行有形产品生产的生产系统,物质生产系统中人们的劳动过程是直接的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人们的劳动直接创造经济价值。非物质生产系统是指无形产品的生产系统,非物质生产系统中人们劳

3、动创造的产品是无形产品,既是人们劳动的产品,又可以进行交换,故无形产品也是商品,则生产无形产品的人们的劳动也是创造经济价值的。按照系统运行过程中价值规律是否起作用,将整个社会系统划分为经济系统和非经济系统。经济系统是整个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所有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们劳动的产品无论是有形产品还是无形产品都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故经济系统中人们劳动创造经济价值。非经济系统是指价值规律无法起作用的领域,像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这个领域内人们的劳动游离于市场之外,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是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收入也是通过税收后二次分配来实现的,但是他们的劳动对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良好运行都起

4、到重要作用,所以,笔者认为,他们的劳动创造的是社会价值。所以整个社会系统中人们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在经济领域内,人们的劳动产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人们创造经济价值。经济领域以外,人们的劳动通过二次分配实现价值,获得补偿,他们创造的是社会价值。将劳动纳入到系统之中考察可以更准确的解释各种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创造经济价值还是社会价值,澄清一些模糊的概念和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比如对关于管理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就很容易的做出解释:管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其中,存在于经济系统之中管理劳动创造经济价值,存在于社会系统之中的公共管理劳动创造的是社会价值。关键词:系统科学,劳动价值论,物质生产系统,经济系统

5、,社会系统,经济价值,社会价值study of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on systematic scientific perspectiveabstract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is the basis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a harmonious s

6、ocialist society today.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civil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several arguments. the argument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on the history of the limitations of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how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

7、ent issues; 2 , on the value of the source of problems; 3, with regard to the scope of production and labor issues; 4, the magnitude of value decisions and calculation problems; 5, value creation and value distribution of the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relationship.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reve

8、als these arguments to explain the deficiencies of todays contemporary issues, but also shows the vitality of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in todays highly developed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we should dig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labor theory of value to make it better for us to build a socia

9、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great cause.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must adhere to, there are combined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phase,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in-depth study of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systems science perspectiv

10、e, the integration of specific work into various elaborate systems can be a better description of the different forms of labor are how to create value, the different forms of labor created by what is the economic value or social value.this materia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will

11、produce the economic system is divided into material production systems and non-material production systems. material production system is a direct physical means of production systems, material production system of peoples labor process is a direct material production process, people working the di

12、rect creation of economic value. non-material production system is an intangible product of the production system, non-material production system in which people work to create products that are intangible products, is one of labors products, but also can be exchanged, it is also the intangible comm

13、odity product, then the people who produce intangible products labor is also creating economic value.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f value whether the system is running during the work, the whole social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non-economic system. the economic system as a whole

14、play a role in all areas of the law of value in this area, it is the product of labor, whether tangible or intangible products are achieved through the market exchange value, so the economic system in which people work to create economic value. non-economic system refers to the law of value will not

15、 work in areas, such as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this area is the peoples alienation from the labor market, the fruits of their labor is not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market exchange, and their income that is through the after the second distribution of tax revenues to be achieved, b

16、ut their labor to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ood functioning of societ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refore, i believe that their labor is the creation of social value.therefore, the whole social system in which people work is to create value, in the economic sphere, the peoples wor

17、k product through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exchange of people and create economic value. outside the economic realm, peoples labor through secondary distribution of its values and to obtain compensation, they create the social value. will be incorporated into a system of labor inspection can be more

18、accurately wheth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various labor creates value, to create economic value or social value, to clarify some vague concepts and to avoid unnecessary controversy. for example on the management of labor is creating value, its very easy to explain: management of labor is to creat

19、e value, which exists in the management of labor into the economic system to create economic value, exists in the social systems of the public management of labor the creation of the social value. key words:systematic science,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productive syetem, economic syetem, social sye

20、tem, economic value, social value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_ 日期:_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太原理工大学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其中包括:学校有权保管、并向有关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原件与复印件;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复制并保存学位论文;学校可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 学校可以学术

21、交流为:目的,复制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签 名:_日期:_导师签名:_日期:_目 录 摘 要iabstractiv声 明viii第一章 绪 论11.1课题背景11.2 研究意义21.2.1理论意义21.2.2实践意义31.3国内外研究状况31.3.1国内研究现状3(1)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局限性”及如何坚持和发展的问题3(2)关于价值源泉问题4(3)关于对生产劳动范围的争论。61.3.2国外研究现状71.4 研究方法91.4.1 坚持唯物史观,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91.4.2 系统分析法101.5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结构1

22、11.6 研究的创新之处11第二章 物质生产系统劳动价值论之研究122.1 原著及相关文献考察122.2传统的劳动价值论的偏差、后果及历史作用132.2.1传统劳动价值论的偏差132.2.2传统劳动价值论偏差的后果152.2.3马克思劳动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作用152.3 物质生产系统劳动价值论及其根据162.3.1产业工人的劳动创造价值162.3.2 管理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162.3.3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18第三章经济系统劳动价值论之研究193.1 原著及相关文献考察203.1.1流通部门的劳动203.1.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的劳动203.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偏差及后果213.3经济系

23、统劳动价值论及其根据223.3.1流通部门的劳动创造价值233.3.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的劳动创造价值243.3.3创意产业的劳动创造价值25第四章 社会系统劳动价值论之研究264.1 原著及相关文献考察264.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偏差及后果274.3 社会系统劳动价值论及根据284.3.1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的劳动创造价值284.3.2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也创造价值29第五章 跨多个系统的劳动的劳动价值问题的澄清305.1 管理劳动与科技劳动是上述系统分析中跨所有系统的劳动305.1.1物质生产系统中的管理劳动与科技劳动305.1.2经济系统中的管理劳动与科技劳动

24、305.1.3社会系统中的管理劳动与科技劳动315.1.4关于科学技术是否是生产力的问题315.2 教育工作者的劳动也是跨多个系统的劳动325.2.1教育工作者劳动的不同情况325.2.2关于“教育是第一生产力”口号32结 语34参考文献36致 谢38硕士期间发表论文39第一章 绪 论1.1课题背景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探讨的结果,也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科学革命的最辉煌的成果之一。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西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以来,我国理论工作者和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

25、源泉问题、价值向价格的转型问题、价值的公平分配问题和在变化了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等问题展开了多次争论。因此重新认识和从新的角度重新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十分必要的。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在工业化初期,一方面相对于之前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取得极大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来内在的矛盾,使得马克思可以比较准确的研究资本主义运动规律和发展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相对于今天后工业化时代而言,生产力的发展又是较低层次的,第三产业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由此所决定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无论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还是所得出的结论,不能不受到当时条件的

26、制约,反映当时生产力和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状况,但对第三产业高度发展的现实情况显得分析不足。同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的时代,面对的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其根本的使命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为新社会制度所取代的必然性,以便为无产阶级提供革命的武器,所以这一理论不可避免的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革命性。”1 逄锦聚.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3.改革开放30年来,时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各种新的劳动形式日益呈现出更高的生产力水平,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等显得日益重要。而且

27、,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研究,必须深刻认识这种历史条件的变化,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来认识,既深刻把握和继承其实质,又与时俱进,将其作为不断发展着的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武器。”2 逄锦聚.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4.“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当前经济社会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某些阶段性特征都已经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特征有了很大的

28、不同。社会生产力获得的巨大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服务经济时代,经营管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新时代、新情况向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新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回答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1 杨圣明. 如何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j.大视野,2004,2: 43.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更好的适应当前的现实情况,我们所要做的不能抱着故纸堆不放,用经典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来“套”现实;也不能借发展之名抛弃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而是要在

29、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文的目的在于:首先,要更加深刻的认识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及其基础作用。不但要认识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于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于为了实现世界的大同、全人类的解放和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还要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理论的发展,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才是能够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其次,要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发展成果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科学方法的原理在于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和结构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方法。系统分析法的优

30、点在于它不仅关注系统各要素的状况,更加关注的是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等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和系统方法结合起来不仅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最后,为进一步研究构建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打下基础,即要利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什么才是合理的价值转移,为构建公平合理的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由于垄断、市场供求关系、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等原因会导致价值转移的不合理虽然是实际存在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那么距离解决这些问题的时间就不会太久远,距离建成和谐社会的时间也就不会太久远。1.2 研究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2.

31、1理论意义第一,可以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坚定建设共产主义的信心。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继承了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有关价值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科学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即资产阶级如何用资本来剥削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时代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更深刻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继承和发展其中的真理性认识,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

32、第二,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过去大多数学者在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没有结合系统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来重新研究劳动价值论的问题,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重新考察这个问题并不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背叛,更不是对劳动价值源泉及分配问题的怀疑。当前理论界对于价值问题的说法太过随意化,造成的一系列的概念混乱,如提出科技是生产力、教育是生产力、文化是生产力和政策是生产力等。这样做似乎是强调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但当把所有东西都归为生产力时,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也就不存在了,因为上层建筑已被还原为生产力了。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角度重新研究价值的创造问题,认为研究价值创造应该从系统的角度,用

33、系统的方法来研究现实的物质生产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价值源泉问题,说明教育、文化、行政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包括对经济系统的促进作用,但它们本身不是生产力,不创造经济价值,它们所创造的是一种特殊的劳动价值社会劳动价值。1.2.2实践意义第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类劳动对价值创造的作用的需要。当前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热火朝天的建设我们的祖国,所有的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起到重大的作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包括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公务员在内的全体人民,不能仅仅认为生产过程或是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所有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

34、设者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第二,社会主义现阶段收入分配体制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论对于保证收入的合理性和分配的公平性的体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不单指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部门、各劳动群体的和谐。为此,我们要在理论上必须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进程当中,一切为了实现社会进步、一切为了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生产和生活水平的劳动都是创造性的劳动,都是应当得到尊重的。而且,为了提高这些部门整体的劳动效率,应当统筹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求和谐发展。1.3

35、国内外研究状况1.3.1国内研究现状(1)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局限性”及如何坚持和发展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是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还是以劳动价值论存在历史局限性为由,“突破”、“超越”劳动价值论,“重建”价值学说,这是在探讨深化劳动价值论当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余陶生教授认为:“在对待劳动价值论的问题上,当前争论的焦点不在于劳动价值论是否要发展的问题,而在于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是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即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地深化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还是从根本上否定或突破劳动价值论

36、的基本原理,用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重建新的价值学说。事实上,这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而是向早就被马克思批判的庸俗价值论的倒退。”1 余陶生. 关于劳动价值论“历史局限性”的质疑j. 经济评论, 2005,2:16.“突破”派,如晏智杰教授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一定的教育、鼓舞和动员作用”。“随着时代条件的变迁,特别是进入发展经济的建设时代,该理论的缺陷和历史局限性必然显露出来。”2 晏智杰. 劳动价值论:反思与争论j, 经济评论, 2004,3:3.晏教授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局限性:分析条件的“有限”

37、、理论存在“偏颇”、逻辑和功能有“缺陷”。因此,必须对劳动价值论予以“突破”和“重建”。王建中经济师认为,“我们在认识和深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时,一定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反映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即使有些观点曾经是马克思批判过,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3 王建中. 价值本源争论之我见j. 甘肃理论学刊, 2003,9:60.“反突破”派,卫兴华教授认为:“晏教授的超越和突破完全错解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论断,其全部观点和论据都不能成立”。4 卫兴华. 不能用否定劳动二重性来否定劳动价值论j. 经济纵横, 2008,1:3.李庚

38、全教授认为,认识劳动价值论,我们需要在坚持的基础上深入地发展它。我们的研究需要勇敢精神,但不是鲁莽的否定。那种有意否定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不仅理论上缺少支撑,而且实践上毫无用处。只有结合新时代的新情况,探究新认识,寻找新方法,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去丰富、发展、完善这一理论,才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正确思路。5 李庚全. 以与时俱进的眼光认识劳动价值论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23)3:36.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如今,社会生产方式及劳动关系都变得更为复杂,都已超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人们所能想象的限度,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这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认识到的,但是究竟如何发展和深化?发展什么?针对

39、这些问题,理论工作者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这本身就是对理论的发展。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讲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我们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无法“超越”,无法用“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要素价值论”等取代。(2)关于价值源泉问题对价值的源泉的认识,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派不同的观点。一派坚持“活劳动价值

40、论”,认为只有人类的活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说其他要素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包括“要素价值论”及其翻版,如“新的劳动价值一元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论”、“广义价值论”、“价值创造源泉两层次论”、“多元价值论” 、“生产费用价值论” 、“均衡价格理论”“效用价值论”等)都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和背叛。朱芬华、管德华认为“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必须坚持马克思关于劳动是人类有目的活动的基本观点,坚决批判其他动物的本能活动也是劳动、机器的运转也是劳动的庸俗观点,当前应当批判机器人的活动也是劳动并创造价值的观点。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不创造价值,只有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里的劳动是指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

41、。”1 朱芬华, 管德华. 我国劳动价值论战1996-2006j. 技术经济, 2007,7:56.逄锦聚教授认为:“在一个商品中,其大于生产资料价值的增值价值不可能是由生产资料带来,尽管不能离开一定的生产资料,并依附于一定的生产资料,但生产资料本身是不能自行增值的,这个增值的价值只能是由活劳动带来,是由活劳动新创造出来的并凝结到新产品中去的。”2 逄锦聚.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189.李庚全教授认为,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一起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从名义上打着修改或补充劳动价值论的旗号,实际违背了劳动价值论关于劳动是价值创造唯一源泉的根本观点,在客观

42、上产生了取代或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造成一定的混乱。3 李庚全. 以与时俱进的眼光认识劳动价值论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9(23)3:36.卫兴华教授认为,“变异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含义,将使用价值也作为价值,从而宣传使用价值决定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不是什么新探和理论创新,而是退回和重复一两百年前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早已否定了的观点。”4 卫兴华. 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 2002,6.32-41白暴力教授认为,“用价值分配来否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退化”5 白暴力. 科学地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43、 高校理论战线 2001,3:48.二是非活劳动价值论(非活劳动价值论包括“要素价值论”及其翻版,如“新的劳动价值一元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论”、“广义价值论”、“价值创造源泉两层次论”、“多元价值论” 、“生产费用价值论” 、“均衡价格理论”“效用价值论”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或者把价值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认为价值指物对人的效用,或者认为价值是人对物效用的评价。这种认识不仅是对价值的源泉的认识不同,更关键是体现的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观的对立。认为承认除了人类的活劳动外,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起到的必不可少的作用,在价值形成中参与价值形成。晏智杰认为,“依照商品二重性学

44、说,在不能不承认使用价值源泉多元化的同时,却要排除价值源泉多元化的可能性,这显然与实际经济生活不符”。6 晏智杰. 劳动价值论:反思与争论j. 经济评论, 2004,3:3.6“要素价值论者认为财富由多种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不过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的财富,所以它理应也由创造财富的多种要素共同决定。价值不仅包含劳动的凝结,而且还包括地力、科技力、社会的自然力等一切自然力耗费的凝结。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建多元价值理论,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和坚持三个代表根本思想的必然要求。当代经济发展主体正在走向多元化,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价值论也应是多元化的。”7 朱芬华, 管德华. 我国劳动价值论

45、战: 1996-2006j. 技术经济, 2007,7: 57.7魏江林认为:“一方面是由于获得此种物质的劳动量不同,同时还应考虑各种物质本身的稀缺性,以及人们对于这种物质的偏好。因此单纯的依靠劳动量来作为价值决定的基础,过于片面。人类的劳动对于产品的创造只是起到了人的能动的作用,但是不能将人的客观活动当作为产品创造的唯一源泉。因此,我个人认为对于产品的创造,即使用价值的创造,并非单独依靠于人类劳动,同时应考虑劳动对象本身自然的不可更改的稀缺性。”8 魏江林. 对价值论的思考从产品和商品区别的角度考虑j. 经济师, 2008,2:44.8高尚全提出:“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不仅劳动,而且资本、技

46、术等生产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劳动、资本或技术本身都不能单独创造价值,价值创造离不开各种生产要素的综合作用的”。9 高尚全.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n. 经济日报, 2000-11-14.9邹东涛认为,“由于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单位产品,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非物质产品,其中所包含的活劳动已经大大减少知识、技术、企业家才能、信息等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资源。当代的商品生产和经济发展已经超越的传统的三要素的范围。”1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邹东涛n.人民日报, 2001-1-16.笔者认为,马克思劳

47、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核应该坚持,即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物不创造价值。这一内核反映了人类追求自身“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想,也反映了当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作用日趋增强的事实。如果不坚持这一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就会遭到彻底破坏。鼓吹非劳动价值论等的观点首先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和背叛,其次对于承认人类是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思想和构建公平合理的和谐社会都是不利的,应当予以批判。(3)关于生产劳动范围的争论在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问题上,我国学者主要是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部门内部人们劳动是否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的问题上产生分歧。在这个问题上,学者的观点主要也是分成两类,第一类,认为部分社

48、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部分管理和服务劳动虽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有重大作用的,但是这类劳动却不创造价值;第二类,认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劳动等也是创造价值的,这些行业的产生都源自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工的细化,这些劳动是通过间接的形式参与生产过程从而创造价值的。事实上,“从特殊的社会历史制度条件上说,生产劳动总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总是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性质的,不存在超越历史脱离社会经济关系的生产劳动。因此某种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关键视其是否真正体现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2 刘伟. 经济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10.代表第一类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管理和社

49、会服务劳动比如军人、警察、法官、教师、医生等的劳动虽然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但是他们不创造价值。“服务劳动,有的是生产价值的生产劳动,如商品运输;有的则很难说也是生产价值的劳动,如娱乐场所的服务。社会公务劳动,如党政官员的劳动等,他们的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很重要的,但却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这种非生产劳动是更高层次的、社会十分需要的劳动。”3 卫兴华. 关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与认识之我见j. 南开学报 2002,1:5.杨圣明认为,“是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否则便是非生产劳动。首先,创造价值的服务劳动范围扩大了,像金融、保险、商业、电讯等服务劳动应列人创造价值的范

50、围之内。其次,创造价值的管理劳动范围扩大了。目前,我国企业中的管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行业管理劳动或中介组织者的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的组成部分,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国家或政府的管理劳动应一分为二,即管理公共经济的生产劳动和管理社会文化、国家安全以及意识形态等的非生产劳动。另外,一些非常重要的社会劳动,比如军人、警察、法官等的劳动,尽管非常重要,但是它们并不是经济领域的劳动,而是政治、国家安全领域的劳动,因而也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第三,创造价值的科技劳动范围扩大了。过去仅仅把企业范围之内的科技劳动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这个范围太小。”4 杨圣明. 财富、价值、资本j. 中国社

51、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4:30.程恩富教授认为不能把整个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都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有的属于不为市场交换的目的或不进入市场交换而进行的政治、军事、行政、法律等服务劳动,如党政军、公检法等有关部门的活动。不是为要市场交换而从事的生产性服务劳动。李运福教授认为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和警察等不创造价值。5 叶祥松,白永秀.劳动价值论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j.理论经济学,2004,8:16-24.5他们的劳动是社会劳动,必须被社会承认才有资格参与社会交换、分配和消费。代表第二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党、政、军、教、科、文、卫等部门的劳动也是价值创造的源泉。逄锦聚教授认为:“近

52、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急剧细化,导致产业结构的组合变异,最突出之处是,商品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以服务为特征的多种新兴产业,它们以提供服务的方式间接参与生产过程,如金融及其衍生产业为企业提供融资、规避风险等服务,独立的科研部门通过市场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政府机构为经济均衡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等等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劳动的外延就不能再局限于物化在商品中、物化在物质产品中的劳动,而应该扩展到整个经济领域中的劳动,包括其中的提供各种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劳动”1 逄锦聚.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228-229.1晏智杰教授认为:“一切直接

53、或间接从事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行业、部门和职业,都是生产性的,一切相关的工作者都是生产性劳动者。这不仅包括物质生产(第一和第二产业),还包括为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第三产业);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且包括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那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各类人员;只要他们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做出了贡献。”2 晏智杰. 经济学价值理论新解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5.2何炼成教授认为教科文的劳动同样创造价值,而且创造更大更多的价值。党政部门为人民服务付出的劳动理应属于生产性劳动,这种劳动能创造高倍数

54、的价值。3 何炼成.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j.经济学家,2001,6:46-51.3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分别探讨了物质生产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劳动价值问题,澄清了上述争论。(详见第5章)还有像劳动时间的争论,价值量决定及计算的争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争论等和本课题的研究没有直接的联系,故本文不做详细论述。1.3.2国外研究现状自从马克思在基于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以来,西方学者就价值源泉、劳动价值论的逻辑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数次大的争论。根据逄锦聚等人的研究,西方学者在对劳动价值论争论中所表明的态度,无非是三种:第一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否定的态度

55、。主要代表人物有;庞巴维克、萨缪尔森、斯蒂德曼、霍奇森、罗宾逊等。他们都认为马克思关于转型问题的分析是不能成立的,由此得出的进一步结论就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完全没有必要,应该予以抛弃。庞巴维克认为:“马克思在第1卷中强调一切价值都以劳动而且仅仅以劳动为基础,商品价值与其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成比例,这些命题是直接和唯一地从商品的内在的交换关系中归纳和提炼出来的。现在在第3卷,我们被告知,各个商品之间必定是按不同于其中所包含的劳动量的比例进行交换的,而且这不是偶然的和暂时的,而是必然和持久的。我在这里看到的不是对矛盾的解释和调和,而是赤裸裸的矛盾本身,所以马克思的第3卷同第1卷是矛盾的,平均利润

56、率和生产价格不能同价值论相协调。”4 paul marlor sweezy: 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 by eugen von bohm-bawerks criticism of marx by hilferding,a.m.kelley,new york,1949,pp.30-31.转引自:逄锦聚.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52.4萨缪尔森认为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生产价格理论,只有在整个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都相等的情况下才会有效,这样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命题就失去了意义。5 逄锦聚. 马克思劳

57、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70.5罗宾逊认为马克思的价值价格理论大体上也就是马歇尔长期正常价格理论,只不过没有后者理论中所涉及的有关报酬递增或递减的复杂情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能够保持逻辑一致,即马克思所说的产品价值与价格才会相等。她认为马克思的转化理论是一种循环论证:因为后来要转化为价格的价值,当初就是从价格而来的。1 robinson ,j.(1959):review of 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 by eugen von bohm-bawerks criticism of marx by hilferdi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