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水污染案件的定性分析及法律完善_第1页
江苏盐城水污染案件的定性分析及法律完善_第2页
江苏盐城水污染案件的定性分析及法律完善_第3页
江苏盐城水污染案件的定性分析及法律完善_第4页
江苏盐城水污染案件的定性分析及法律完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盐城水污染案件的定性分析及法律完善 中图分类号: ( 四 号 楷 体 加 黑 )密 级: ( 四 号 楷 体 加 黑 ) udc : ( 四 号 楷 体 加 黑 )本校编号: 10652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论文题目: 江苏盐城 水污染案 件的定性 分析及法律完善研究生姓名: 蔡力 学号: 201校内 指导 教师姓名 : 黄开诚 职 称: 副 教授校外指导 教师姓名 :职务职称 :申请学位 等级: 硕 士专业方向:刑 法学习形式:全日 制 论文提交 日期: 2012 年 3 月20 日 论文答辩日期 : 2012 年 x 月 x 日独创性 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2、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 西 南 政 法大 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年 月 日 学位论 文版权 使用授 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 南 政法 大 学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可 以 将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 并 采 用 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3、段保存、 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电子文档。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江苏盐城水污染案件的定性 分析 及法律完善analysis and legal improvement of water pollution in yancheng, jiangsu cases作 者 姓 名: 蔡 力 指 导 教 师: 黄开 诚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

4、aw江苏盐城水污染案 件的定性分析及法律完善 内容摘 要本文是由争议较大的江苏盐城 水污染案件为案例展开的分析研究, 主要区分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界限, 阐述了重 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在当前立法中存在的缺陷,由此笔者提出为完善此罪 的建议措施。 全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提要如下: 第一部分是案由:江苏盐城水污染案件 。 第二部分是案情介绍。简要介绍江苏盐城的水污染案件基本情况。 第三部分是案例的争议焦点。 被告人胡某 、 丁某应构成何种罪名, 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赞成法院的判决, 认为胡某 、 丁某 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另一种观点否定法院的判决,认为胡某 、丁某的行为构成

5、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第四部分是本案例双方争议焦点 问题的法理分析。 在这部分首先分析了重大环境事故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 其次是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在此基础上, 区分两个 犯罪之间的界限, 最后对胡某 、 丁某 行为进行定性分析, 认为胡某的行为既不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又不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第五部分是本案的研究结论。先是得出 通过上述分析被告人应为无罪 的 结论, 然后深层次地研究当前刑法中规定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缺陷和漏洞, 例如主观方面、 犯罪形态和法定刑方面存在缺陷 。 针对本罪存在的重大缺陷, 笔者提出修改和完善这一犯罪的刑法建议措施 。 例如, 建议将主观方

6、面修改为以过错责任为主, 辅之以严格责任; 修改既遂标准; 加大处罚力度, 增加刑法种类等等。 第六部分是结语。 刑法是保护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 呼吁要通过完善刑法立法来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关键词: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投放危险物质罪;缺陷 ;立法完善;严格责任 第 1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as a case study analysis which carried out by the jiangsu yancheng water pollution by the controversial case, makes a distinct

7、ion of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crime and crime of the throwing dangerous substance, states the defects of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crime in the current legislation, thu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propos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is crim

8、ethis article contains six parts, feed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is the cause of action. description the case cause of action which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the second part is the merits of introduction.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water pollution in yancheng, jiangsu casesthe third p

9、art is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of the case. the defendant mr.hu constitute what counts, there are two views. a view in favor of the courts decision that the mr.hu the conduct constitutes the crime of placing of dangerous substances; another view is to deny the courts decision that the mr.hu the beh

10、avior constitutes a maj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crimethe fourth part is the focus of legal analysis in this case dispute. first in this part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the crime of major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and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followed by the launch of the concept

11、of crimes and the elements of the dangerous substances on this basis,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charges in the four constitu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isting boundaries, and finallyan act carried out a qualitative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mr.hu the behavior is neither constitute a major envi

12、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crime,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the placing of dangerous material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case. first obtained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the defendant not guilty conclusion, deeper study flaws and loopholes in the current criminal law provided for the cri

13、me of maj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such as the subjective aspect of crime blurred intervene too late. significant deficiencies exist in this crime. i propose to revise and improve the count of criminal law proposed measures, such as in the main, the subjective aspect, the punishment of le

14、gislative proposals, legisla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ubjective aspects of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crime is modifying it to include both 第 2 页 江苏盐城水污染案 件的定性分析及法律完善 intentional fault and liability fault as a major part, conditional strict responsibility as a subjective compleme

15、ntthe six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ollution is increasing and environment is worse. the criminal law is the last line of defense i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calling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criminal legislation to prevent pollution, protect the environmentkey words :signi

16、fica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crime; crime of the throwing dangerous substance; defects; consummation of legislation ; strict responsibility第 3 页 江苏盐城水污染案 件的定性分析及法律完善 目 录 引 言1 一、案由 1 二 、 案 情 介绍1 三、 本案例 的 法 律 争议 焦 点. 2 (一)认为胡某、丁某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2 (二)认为胡某、丁某的行为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2 四 、 案 件 争议 焦 点 相 关的

17、 法 理 分 析3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构成要件. 3 二投放危险物质罪 8 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界限 10 四对胡某、丁某行为的定性分析11 五 、 研 究 结论. 13 (一)本案例的法律定性. 13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罪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13 六、结语19 参考文献20 致谢 22第 1 页 江苏盐城水污染案 件的定性分析及法律完善 引 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民在创造财富的同时, 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最近几年, 为了追求企业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 人们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造成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等不可恢

18、复性破坏。 环境 自身的净化和恢复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笔者撰写本文的最大目的是通过对这 起江苏盐城 的污染案件的分析 来完善环境刑法, 以 有效打击和控制污染环境的恶劣行为, 使社会各个阶层都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清楚自身的法律责任, 从而有效地保护好我们周身的环境。 纵观国内学术界, 研究环境刑法专著 不在少数, 论文也有上百篇。 但是结合案例分析环境刑法的论著并不多。 结合本案例 分析的论文有 对盐城水污染事件的法律思考 、从盐城水污染案看环境刑法的尴尬 若干篇, 但对污染案件的分析还不够深入, 提出的立法建议还不够全面, 因此我们有必要 结合盐城污染案件来分析研究环境刑法。 这 不

19、仅有立法意义 (提出笔者个人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立法完善建议) , 而且 具有理论意义 (通过此案例分析笔者区分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同另一罪名 投放危险物质罪之间的 界限, 进一步丰富相关刑法理论知识 ) , 更 有司法实践意义 (为今后的司法实践处理相类似的案件提 供指导,为进一步完善环境刑法提供指理论支持)。 本文的创新点有两处, 一是提出了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 在立法上的完善建议 ;二是对本案例的两种争议观点均持否定态度,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即行为人应当无罪。 一、案 由 江苏盐城水污染案件 二、案 情介绍 2009 年 2 月份, 江苏省盐城市发生一起严重的水污染事件。 经证据调查

20、显示:2007年底起 至 2008 年 2 月 份,标新化工 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 胡某,及该公司生第 1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产车间负责人丁某 在已经受到环保部门的多次警告和行政处罚情况下, 明知公司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 有害工业废水, 无视 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将生产过程中产生 含酚类有毒化合物 的废水, 未经处理直接排进公司附近的河流内, 任其造成自来水的水源 的 严重污染, 自来水厂不得已停止供水六十六多个小时, 市区的居民因此断水将近三天, 造成了社会恐慌等严重后果和难以计算的 财产损失, 其行为已经严重触犯了 刑法 第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 据此当地人民法院作出

21、如下一审判决: 被告人胡某, 因其行为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且为主犯, 判处其十年有 期刑徒刑; 被告人丁某, 系投放危险物 质1罪的从犯,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三、 本 案例的 法律争 议焦点 考察国内近年发生的环境污染案件, 对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通常 以重大污染事故罪进行处罚 , 而此次法院却宣判被告人胡某构成投放危险物罪, 当属我国此类情况之首例。这一不同以往的判决, 立即 引起各方关注, 引发 了网民和学者们的热议, 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一)认为胡某、丁某 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一方持肯定说, 即 认为法院的宣判 ?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正确的。 如辽宁孙金宝律师就认为

22、,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同另一罪名投放危险物质罪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别。前者的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 而 后者多为故意, 既包括直接又包括间接。 根据法院认证的证据 , 被告人胡某、 丁某的单 位 之前已经受到行政机关的多次警告处罚, 明知自己排放的污水废水中存在有害物质, 直接排放会触犯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 造成周围环境污2染 , 却仍然继续直接大量排放污水, 这应当认定为一种放任的间接故意。 因此, 胡某的这种行为应该认定构成投放危险物质,法院的宣判是有理有据、合法合理的。 3(二)认为胡某、丁某 的行为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1南方周末 ,2009 年08 月 18 日,/0.2王淇: “对 盐城

23、水污染事件的法律思考 ”, 环 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 年03 期 ,第 26 页。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 中 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确定 罪名的补充规定(五)的规定,该犯罪的罪名修改为“污染环境罪” 。 第 2 页 江苏盐城水污染案 件的定性分析及法律完善 另一方持否定说, 即认为胡某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明显是错误的, 而应 遵从相同案件相通判决的规律 认定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才是合适的。 代表人物有 孙国祥 教授 、 王灿发教授、 傅学良老师及广东谭卫山律 师等。 他们认为, 本案被告人 胡某和丁 某的行为 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各个构成要件相吻合的, 不能为了迎合公

24、众的愤怒和政策的转变就选择性司法, 选择法定刑更重的投放危险物质罪 , 这种做法对被告人来说是4极不公平的,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 。 四、案 件争议 焦点相 关 的法 理分析 我国现行通说认为,犯罪构成包括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 犯罪主体、犯罪客观、5犯罪主观 、 犯罪客体方面的构成要件 。 有鉴于此, 本文将以此四个方面要件为线索, 对本 案 例 涉 及 的 两 个 罪 名 ? 重 大 环 境 污 染 事 故 罪 和 投 放 危 险 物 质 罪 的 犯 罪 构 成 进 行 分析,并以此为基础, 对本案被告人的 行为定性问题进行阐释, 从而 做出科学正确的结论。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构成要件 根

25、据修订后的刑法第338 条之规定, 所谓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 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排放、 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 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 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6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 其构成分为四个方面 ,分述如下: 1. 本罪的客体方面 关于本罪的客体, 在学术界是 有争议的, 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本7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环境保护的管理秩序 ; 第二种观点认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4王灿发, 傅学良: “在环 境保护与罪刑法定天平上的选择” , 中国经济报告 ,2009 年 11 期, 第11页。 5高铭暄、马克昌: 刑法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6、,2000 年 10 月版,第 53 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 ,2011 年2 月 25 日,第46 条。 7陈永忠, 陈录: “试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犯罪构成”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 年 01 期, 第74 页。 第 3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环境权益 ; 第三种观点认为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既 有国家对环境保护的管理秩序, 又有公9民及全社会所享有的环境权益。 第一种观点的表述不够全面, 因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不仅仅侵犯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管理秩序, 还侵犯了公民所享有的环境权益。 第二种观点虽 然已经注意到公民的环境权益,但是又忽略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秩序。相

27、比而言,第三种观点是比较全面的,因为一方面它 既涉及到侵犯到了国家层面上的内容, 也注意到了 环境犯罪对 公民层面上的环境权益 。 综上, 本罪所侵犯的客体可以表述为, 国家在环境资源管理及生态保护的相关制度以及公民所享有的环境权益。 2. 本罪 的客 观方面 根据修订后的 刑法 第 338 条,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 违反国家相关规定,排放、 倾倒或者处置 带有放射性的 物质或者带有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 以及有毒有害的物质 , 严 重 污 染 环 境 或 者 后 果 特 别 严 重 的 行 为 。 据此, 本 罪 的 客 观 行 为 表 现 为 三 个 方 面:一是违反国家规定 ; 二是

28、排放、 倾倒或者处置有害物质 ; 三是严重污染环境或后果特别严重。 具体如下: 首先,本罪的特定犯罪前提条件是 违反国家规定。根据刑法第 96 条的规定,所谓 “违反国家规定” , 是指违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规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规定的行政措施、 发布的决定和命令 。 落实到本罪, “ 违反国家规定 ” 是指违反了 中国环境保护法 、 海洋环境保护法、 水污染防治法 等法律及 放射防护条例 等法规 。 行 为人处置废物废水, 有毒有害的物质 的行为, 若并没有触犯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 、法规,则不构成本罪。 其次, 行为人实施了非法处理 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

29、, 包括排放、 倾倒、 处置三种 行为方式 。 所谓排放 , 是指排泄放出 有毒有害物质, 例如泵出、 倒出、 流出、 溢出 、 喷出;所谓倾倒 , 是指通过一定的载运工具 向土地、 水体、 大气倾斜倒出 容器里的有毒有害物质 ; 所谓处置 , 是指通过 改变有毒有害 物质的物理、 化学、 生 物特性 的方式, 使物体 的体积减小或者数量减少或者位置发生位移的 行为,例如焚烧、混合等。8 钱水苗: “论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 浙江大学学报 ,2000 年 02 期,第32 页 9 张聪: “ 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构成要件- 以 保护法益为核心 ” , 经 济与法 ,2011 年 04 期

30、, 第199 页。 第 4 页 江苏盐城水污染案 件的定性分析及法律完善 第三, 行为人实施的行为严重污染 了环境 (基本罪的要求) 或者导致 环境污染特别严重的后果 (重罪的要求) 。 关于本罪的基本罪,1997 年 刑法 规定 的是结果犯, 即行为人 行为 必须 造 成 人 身 重 大 伤 亡 或 财 产 巨 大 损失的 环 境 污 染 事 故 才 能 构 成 犯 罪 。 而刑法修正案 (八) 对此进行了修订, 把原来的犯罪形态 ?结果犯改为 现在的行为犯 (罪 名 也由 原 来 的 重大 环 境 污 染事 故 罪 依 司法 解 释 改 为污 染 环 境 罪 ) 。 这是因为一方面 目前环

31、境污染日益严重, 环境污染事故频发 , 为了更加有效地打击 这类犯罪, 造福子孙 后代有必要降低入罪门槛; 另一方面, 是考虑到环境污染事故具有滞后性和不可预测性等因素。 何谓 “严重污染环境” ?目前 还没有出台最高立法机关的立法解释以及两高的司法解释, 相关的 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 也没有明确的定义。 有的学者认为, 严重污染环 境 , 可 以 按 照 数 据 测 定 的 方 式 , 如 以 下 两 种 情 况 均 属 于 严 重 污 染 环 境 的 情 形 : (1 )严重超出 gbzi?2002 版的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所规定的数据范围。 (2 ) 严重超出 工业 “三废” 排放施行

32、标准 (gbj4?73) 、 大气 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82 )、 水泥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85 )、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0(gb4911-4913-85 ) 等 国 家 或 者 行 业 标 准 所 规 定 的 数 据 范 围 。 上 述 意 见 基 本 上 是 可 取的, 但是应当注意,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对环境污染的认定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的认定标准之间是有距离的 。 举例来说, 我国目前对大气污染的认定标准是 “pm10” , 而美国 等 西 方 国 家 的 认 定 标 准 则 是 “pm2.5 ” , 不 难 发 现 , 西 方 国 家 对 污 染 环

33、境 或 严 重 污 染环境的认定标准是高于我国的 。 结论: 为了有效地遏制和打击环境污染犯罪, 有必要适度提高对“严重污染环境”的认定标准 。如果今后有权机关作出解释,依有权解释办。至于何谓 “后果特别严重” , 我国 现行的法律法规条文中并没有明确规定, 我们 建议参照 2006 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11解释 中的第三条的规定。 10赵秉志: 刑法修正案(八) ,北 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年版, 第 407 页。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 第三

34、百三十九条规定的 “后果特别严重” : (一) 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一百万以上的 ; (二) 致使水源污染、人员疏散转移达到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环境事件分级 ii 级以上情形的; (三)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十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三十亩以上,其他土地六十亩以上基本功能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 (四)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一百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死亡七千五百株以上的; (五)致使三人以上死亡、 十人以上重伤、 三十人以上轻伤, 或者三人以上重伤并十人以上轻伤的; (六) 致使传染病发生、 流行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ii 级以上情形的; (

35、七)其他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形。 第 5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本罪的对象,1997 年 刑法 规定的是危险物质, 而且必须是 国家危险废 物名录 (以下简称 名录 ) 中已经 明确列举的。 刑法修正案 (八) 对之进行了 修订 ,规定本罪的对象是有害物质。 有害物质的范围程度较危险物质更宽 ,除了名录中 的规定危险物质外, 还包括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以及其他 一般污染物。3 .本 罪的 主体 关于本罪的主体是选择主体,包括 已满 16 周岁以上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 自然人和单位。 根据刑法第 30 条的规定,单位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团体

36、和机关。前四种单位可以构成本罪的主体 , 学术界和理论界均 没有什么争议 。 司法实践中, 乱排污水、 乱倒废物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主体绝大多数是从事生产的企业 。 有问题的是, 国家12 13机关 是不是本罪的适格主体?学术界对 此有肯定说 和否定说 两种 不同的意见。 肯定说认为国家机关是本罪的适格主体, 理由在于:首先,刑法第 30 条已明确规定国家是单位的一种;其次,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决定国家机关应当属于犯罪主体;最后,在政企未完全分开前, 国家机关在实践中参与犯罪活动, 应给予严厉打击 。 否定说则 主张 国家机关不能成为本罪的适格主体 。 笔者赞同否定说。 理由有四 点。 第一

37、, 国 家机关本身就属于国家环境保护制度的立法者、 执法者和司法者, “ 裁判” 不能同时是赛场上的 “运动员” 。 第二, 国家机关主要是 代替国家实行管理功能, 并不会直接追求 自身利益而参与犯罪活动 , 主观上不存在 犯罪意思。 第三, 处罚的性质决定了国家 机关不能成为 犯罪的适格主体。 对单位处罚的主要措施是罚金, 处罚了国家机关, 会造成国家机关的财政运行困难, 对 整个社会是不利的。 而且, 国家机关是靠财政拨款的, 处罚国家 机关 没有实质意义。 4 .本罪的 主观方面12郭建华:“ 国家机关应该成为犯罪主体”,宜 宾学院学报,2008 年 02 期,第 137 页。 13杨平

38、,赵光侣,赵丽仙: “论国家机关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 职 业圈 ,2007 年 24 期,第83 页。 第 6 页 江苏盐城水污染案 件的定性分析及法律完善 关于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还是过失, 理论上存在 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本罪的罪过形式 只能是故意,即 行为人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违反国家的法律 、 法规会造成严重14环境 污 染 的 后 果 , 还 积 极 追 求 或 放 任 这 种 危 害 结 果 的 发 生 。 第二 种 意 见 认 为 本 罪 的罪15 16过形式是 过失。 第三种意见认为 本罪的罪过形式既包括故意,亦 包括过失 。 此种意见细分 又可以分为三种: 一种是

39、主要出于故意, 少数情况下是出于过失; 另外一种则是大多数情 况下为过失, 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为故意; 还有一种观点是主观方面, 包 括了两17种 过 失 和 间 接 故 意 。 此 处 的 间 接 故 意 , 是 指 为 片 面 追 求 经 济 利 益 或 其 他 利 益 , 明 知 道自己的行为会违反国家环保制度, 会造成土地、 水体、 大 气等严重污染, 仍然放任不顾。 首先, 本罪的罪过形式不可能是直接故意。 从司法实践来看, 行为人都不可能追求严重污染 环境的后果。行为本身没有积极追求环境的污染,因此不可能是直接故意。 其次, 本罪的罪过形式 也不可能是 间接故意。 一方面是因为如果

40、行为人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则以刑法114 条规定的投放危险物质罪定罪处罚;另一方面是因为刑法修正案 (八) 虽然 对重大责任事故罪进行修订, 罪名已变更为污染环境罪, 但法定刑却没有改变 (基本罪的法定刑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并处罚金; 重罪的法定刑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因此, 本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过失 , 包括行为人应该知道环境严重污染的危害 结果可能发生却因疏忽大意而没有认识到, 或者是 行为人明知污染环境的危险可能发生, 却因过于自信而没有认识到 的两种主观心理状态 ,分析如下: 第一, 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 凡 带有 “事故” 二字通常为过失犯罪 。

41、重大责 任事故罪、 医疗事故罪等犯罪就是适例 。 因为,“事故” 在 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指不在人预想中的人身伤亡或比较重大的财产损失, 立法者既然用事故二字, 就表明事故的发生是在其意料之外的, 行为主体应该意识到危害的发生却由于疏忽或者已经意识到危害的发生却过于自信, 这是与过失相吻合。 本罪的罪名当中也有 “事故” 二字, 因此, 其主观 方面也应与其他事故犯罪保持一致,即只能是过失犯罪。14周利平: “试析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报 ,1998 年第2 期, 第109 页;周 道鸾: 刑法修改与适用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年版,第671 页。 15 赵秉志

42、: 中国刑法实用 , 河南: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1264页; 钱水高: “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年版第2期,137页。 16张穹: 刑法适用手册 ,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 第1201 页 ;张宏伟: 论危害环境罪的特征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85 页。 17刘树德: 阅读公报?形式准判例学理链接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年版,第456 页。 第 7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 法定刑决定了本罪主观内容只能是过失。 这与 刑 法 第115 条规定的投放危险物质罪

43、的法定刑相比较 就可以看出。 第115 条第一款规定的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法定刑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至死刑, 而 115 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法定刑就只在三至七年有期徒刑。 刑法 第233 条规定的过失杀人罪 的法定刑最高也只在七年,而 第232 条所规定的故意 杀人 犯罪,法定刑就远远高于七年,甚至达到死刑 。因此, 故意过失犯罪的法定刑相差甚远。 根据 刑法 第 338 条, 本罪的最高七年有期徒刑的法定刑决定了本罪只能过失犯罪, 不可能是故意犯罪, 否则将与 罪责相适应原则不 相符。 综上所述,本罪的罪过形式只能 是过失,不能是直接故意,也不可能是间接故意 。 二投放危险

44、物质罪 根据修订后的刑法114 条和 115 条的规定,所谓投放危险物质罪 ,是指行为人故意投放毒害性、 放射性、 腐蚀性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 , 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18其构成要件分析 如下: 1 . 本 罪的 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为公共安全, 在刑法理论上无太大争议, 但是 何谓 “公共安全” ?学术界却不同的认识 。 一种观点认为, 所谓的公共安全, 针对的就是 不特定的人群, 不19在 乎 数 量 的 多 少 , 可 以 是 多 数 的 人 , 也 可 以 是 少 数 的 人 , 最 主 要 在 于 不 特 定 。 另 有的学者认为, 公共安全是两个选择项, 要么是针对不特定的人

45、, 要么是多数的人, 符合 其20中 的 一 种即可 , 这 种观点 以 张 明楷教 授 为 代 表。 还 有 学者 认 为 , 公共安 全 , 应当 是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的人身健康或者财产方面的安全, 不特定和多数两个修饰词属于并列关系,这种观点属于学界的通说。 笔者赞成第二种观点,即公共安全是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安全。所谓“不特定”,是与 “特定” 相对的, 是指对象的不确定, 难以控制。 所谓 “多数人” , 是相对 “少数人”而言的, 是指人数的数量难以 用具体数字表述。 “公共”的核心概念就是多数人,18郭虹: “论 投放危险物质罪” , 经 济研究导刊 ,2010 年 22 期,第

46、103 页。 19张小虎: “ 放火罪之理论探究”, 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年 04 期,第79 页。 20 张明楷:刑 法学,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1203 页。 第 8 页 江苏盐城水污染案 件的定性分析及法律完善 少数人不构成公共。 而 “不特定” 的人, 即使是少数, 也存在着随时向多数人转化的可能性。 因此, 除特定的少数人外, 特定的多数、 不特定的少数或者 多数都应该属于公 共安全,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二种 观点。 2 . 本 罪的 客观方面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 实施了用 投放的方式处置危险物质 (包括毒害性、 放射性等危险物质),对公

47、共安全产生了危害的行为 。所谓“投放”,是指向公用水源、21食品及公共场所等足以让不特定多数人或牲畜、 禽类等接触到危险物质的场所放置。 根据 刑法 第 114 条和第115 条的规定, 本罪基本罪的犯罪形态是危险犯 , 重罪的犯罪形态则是结果犯。 就本罪基本罪来说, 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投放了危险物质的行为就构成既遂, 对于本罪的重罪来说, 行为人要构成既遂则不仅要实施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而且还必须导致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 同时, 本文还需强调的一个问题是本罪的既、 未遂问题。 通说认为, 本罪系危险犯 ,即只要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投放危险物质的行为, 且

48、足以危害公共安全, 即可认定为既遂 , 而 不 是 以 不 特 定 多 数 人 中 毒 或 公 私 财 产 遭 受 重 大 毁 损 的 严 重 后 果 发 生 才 认 定 为 既22遂。 3 . 本 罪的 主体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只能由自然人构成, 单位不能构成此罪。 同时, 根据我 国 刑法 第17 条第2 款之规定, 本罪的主体为 已满14 周岁并且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 . 本 罪的 主观方面 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但司法实践中 多数情况下是直接故意 。 至于行为人的具体犯罪动机如何, 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 但可作为量刑情节的参考。21陈忠

49、林: 刑法学 (下 ) ,北京:法 律出版社,2006 年版, 第 33 页。 22刘建宏、李永升: 刑法学分论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年版,第 38 页。 第 9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界限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两者都对他人生命、 健康或财产之利益 产生了危害, 两者行为对象中都涵盖有害物质。 但是两罪仍旧存在明显的区别, 具体分析如下: 1. 客体不同 投放危险物质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即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 财产权利方面 的安全; 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侵犯的客体 是一种复杂客体,

50、既侵犯了国家对环境保护和 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 又侵犯了公民的环境权益。 因此, 这两罪所侵犯的客体是不同的。 2. 主体不同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并且大多数情况为单位。 而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犯罪主体只能由自然人构成。 另外, 同样是自然人的情况下,重大环境 污染事故罪的刑事责任 年龄要求是年满 16 周岁,而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主体的 刑事责任年龄要求是年满14 周岁 。 3. 客观方面 不同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在客观方面 表现为违反国家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 排放、倾倒或处置 污染物质的行为, 而投放危险物质罪表现为 以投放方式处置 危险物质, 包括毒

51、害性、放射性物质。两罪的 客观方面 存在以下三处不同: 第一是前提条件不同。 前罪必须首先要求行为人的行为违反 国家规定, 即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 而投放危险物质罪 没有这样的前提条件, 其行为也许不违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但 只要行为人故意投放危险物质, 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即可构成犯罪。 第二是行为方式不同。前罪中的排放 ,指的是生产活动中将工业污水、工业废气、工业废料等物质直接倾倒、 处理, 注入河流、 通向空气或埋于土壤之中。 后罪中的 投放,是指 以甩、撒的方法放置。因此,两者的行为方式是存在 一定的 区别的。 第 10 页 江苏盐城水污染案 件的定性分析及法律完善

52、 第三是犯罪发生的场合不完全相同。 前者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犯罪, 后者则没有时间限制。 第四是犯罪的形态不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基本罪是行为犯,重罪是结果犯;而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基本罪是危险犯,重罪则是结果犯 。 第五是行为对象不同。前者的行为对象是有害物质,后者的行为对象是危险 物质。所谓 有害物质, 是指 名录 规定的危险物质、 根据国家规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和 其他 一般污染物质。 所谓危险物质, 是指 足以严重危害人体或其他生物体的生命、 健康或者公私财产的物质, 包括毒害性物质、 放射物质、 传染病病原体等。 因此, 两者行为 对象存在一定区别。 4. 主观方面 不同 前罪的主观罪过形式是过失, 包括过于自信的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