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全国版)第二编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_第1页
语文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全国版)第二编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_第2页
语文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全国版)第二编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_第3页
语文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全国版)第二编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_第4页
语文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全国版)第二编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编 第四部分 第十六章课后练能力一、(2010年南昌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纹饰 傅修延“纹”和“饰”通常被当做一个词,即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但“纹”与“饰”还是有区别的:“纹”者“文”也,“文”既可以表示“纹理”,更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意义;而“饰”有“巾”形,趋于“装饰”一义,其工艺内涵不言而喻。“纹”与“文”因何相通?一般的解释是“文”源于“纹”鸟兽之纹启发了古人的造字思维,仓颉等人因而模仿足迹和毛羽,用交错的线条组织成形形色色的文字。尽管“纹”中有“文”,青铜器上的“纹”与“饰”却无法截然分开,因为青铜艺术讲究的就是“以纹为饰”。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但

2、最重要的还是纹饰,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从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彩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或许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与此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兽面纹即饕餮纹,属于青铜纹饰

3、的代表,其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这种安排预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不重要的地方尽可能省略,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并予以夸张表现。不仅如此,人们还注意到,兽面纹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这种从两侧向中心聚拢而构成的图像,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对称与平衡。这是美的体现(“美”字也能对折),“纹”之所以能“饰”,依靠的就是对称与平衡之美。然而就在动物纹趋于消歇之时,一种新的“纹”加入了“饰”的队伍,这就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包括一些“前汉字”)。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没有文字,图形文字繁荣于商末周初。其中,表现动物的可

4、谓“文”中有“纹”,如羽纹、鳞纹、甲纹和翼纹等,这些纹样使得这些文字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它们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在此我们看到了“以文为饰”,“饰”固然是一种辅助性的功能,但通过发挥这种辅助性的功能“效用与花纹同”,“文”为自身赢得了成为艺术主体的机会。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截然分开。汉字一直保持着对称平衡的形态,与其最初扮演的“饰”的角色有相当关系。如果没有在青铜器上度过自己的童年,中国的书法艺术很可能跳不出美术字的窠臼,无从获得那种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体现在饕餮纹饰中的赫赫威仪与勃勃生机,为金文书法所继承并传之后世。(选自试论青铜

5、器上的“前叙事”, 有删改)1下面关于“纹”“文”和“饰”的表述,与文意不吻合的一项是()A“纹”指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其中包括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动物纹,也包括几何纹以及青铜器上的文字。B从初始意义说,“文”是“纹”的同义词,但“文”还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更广泛的意义,“纹”中包含了“文”。C青铜器“以纹为饰”,所以,“饰”也可以视为“纹”的同义词。但是,“饰”的内涵,则更多地强调其作为工艺手段的装饰功能。D“文”起源于“纹”,“纹”的出现又早于“饰”,“纹”与“饰”既有一定的区别,在艺术表现方面又有相同的功能。【解析】D“纹的出现又早于饰”文中无据。参看文章第段“尽管纹中有文,青铜

6、器上的纹与饰却无法截然分开”一句。【答案】D2下列对文意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纹饰是青铜器上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动物纹又向来是纹饰的主体。B彩陶图案与青铜纹饰都采用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构图方法,这在早期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上都可以得到印证。C兽面纹将最具本质传神意味的眼睛放在整个纹饰中突出的地位,这种安排是与后来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相吻合的。D兽面纹的形成过程显示出强烈的向心性,就连其中的“美”字,也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对称与平衡”的理念。【解析】A错在“动物纹又向来是纹饰的主体”。由选文第段可知,早期的青铜器是如此,但后来情况就不是这样了,动物纹淡出后,几何纹逐步占

7、主体,“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B.错在“都采用以的构图方法”,原文是说“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或许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D.错在将“美”字列为兽面纹的图案。【答案】C3下列关于汉字演化过程与特征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A汉字起初是以“饰”的身份出现在青铜器上的,但通过发挥这种辅助性的功能,汉字后来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的主体。B繁荣于商末夏初的图形文字“文”中有“纹”,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因而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C汉字具有亦文亦图的性质,也一直保持着对称平衡的形态,因而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截然分开。D与纹饰不可分割的密切关

8、系,使汉字书法传承了纹饰中的勃勃生机,并从而获得了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解析】B据原文第段可知,“文中有纹”只是“表现动物的”图形文字的特点,而并非全部图形文字的特点,所以,该项有以偏赅全之误。【答案】B二、(2010年成都诊断性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城市文脉如果将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城市文脉就是他的基因。城市的文脉,指的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的,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一切显性或隐性的东西。显性的东西包括人、建筑、景观以及环境中的各种要素;隐性的东西则是指那些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的因素,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作为一个城

9、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来的历史印记,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一个城市的魂,一个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城市建筑是一个城市文脉的集中体现。早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就在重申“场所精神”概念的同时引入了“时间维度”,提醒人们关注城市建筑的历史延续和人文价值。在城市中,建筑形式转化为一个地点的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对事物的共同记忆,通过建筑语言的抽象化过程呈现出来,使记忆事件本身与都市建筑一起构成了场所精神,并成为都市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积淀成为需要后人加以善待的历史文脉。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如果对于城市的文脉没有

10、能够合理继承与发展,就会出现文脉的断层。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建筑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失语”现象:忽略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不再寻求彼此间的统一,成为一种创造孤独形象的游戏;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而忽视对城市文化内涵的反映;建筑设计缺乏创新精神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精神的阐释。基于此,建筑设计应从诸如“形式、风格、艺术”等传统解读中走出来,去关注建筑在城市中设计的本源,去关注城市文脉,站在更广泛的层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去寻找具有真正创意的、显现城市生命活力的建筑答案。有学者给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好建筑”的六条标准:秩序和统一、表达、完整性、平面和剖面、细节、整合。这六条标准

11、实际上就是从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角度间接反映“文脉”。城市文脉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本身也具有文脉,而它本身也是更大范围内的文脉的体现。城市文脉的传承不仅仅是因为怀旧,更是要使城市充满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创造出高品位的、人性化的城市空间,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精神需要。我们看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独有的中国传统特色正悄然逝去,越来越多的历史遗存,正在被同质化、工具化、平庸化,城市建设千篇一律现象日趋严重。因此,城市文脉的延续在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有删改)4下列关于“城市文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文脉作为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及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留存的历史积淀,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

12、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B城市文脉是建筑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建筑,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传承历史或表现城市文化的角色。C城市的景观、建筑形式甚至市民生活都与城市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D秩序和统一、表达、完整性、平面和剖面、细节、整合,“好建筑”的这六条标准实际上就是城市文脉的内涵。【解析】D以偏赅全。六条标准“是从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角度间接反映文脉”,不是城市文脉的内涵。【答案】D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阿尔多罗西在提出“场所精神”概念的同时引入了“时间维度”,提醒人们应对城市建筑的历史延续和人文价值予以关注。B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缺乏对城市

13、历史文化的阐释,使得建筑失去了文脉,无法成为城市的灵魂。C城市文脉的延续在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D城市的建筑设计应该站在更广泛的层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设计的本源,从“形式、风格、艺术”等传统解读中摆脱出来。【解析】A偷换概念。原文是“重申场所精神概念”,而不是“提出”。B.曲解文意。“城市文脉是建筑的灵魂”,而不是建筑是城市的灵魂。C.“无法避免”违背文意。【答案】D6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文脉的传承并不只是为了怀旧,文脉不是僵死的标本,保护文脉更需要保持传统文化底蕴,创造高品位的城市环境

14、。B建筑成为一种创造孤独形象的游戏,是因为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而忽视对城市文化内涵的反映。C高品位的城市环境应当具备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延续和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精神需要的人性化空间。D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持传统文化底蕴,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却是当今飞速发展的中国正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解析】B强加因果。“忽略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不再寻求彼此间的统一,成为一种创造孤独形象的游戏;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而忽视对城市文化内涵的反映”是建筑“失语”现象的两种表现形式。【答案】B三、(2010年黄冈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30年来中国外交理念的演变30年来中国在外交领域非常活跃,通过不断提出新主张、

15、新倡议,来达到优化环境、扩大影响、树立形象和趋利避害的目的。可以说,如今中国的外交理念已形成一个体系,其基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杠杆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政策,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远景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道路是和平发展,办法是互利共赢。中国外交理念变化的第一特征,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中国率先于1953年酿成,随后于1954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反映了二战结束之后广大新独立国家维护主权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共同愿望。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领导人在传承与弘扬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力图开拓创新。其一,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内和谐发展,对外和

16、平合作”,这是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策化,其中包含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传统主张。随后的发展是:“睦邻”派生出“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友好”派生出各种说法的“伙伴关系”,如“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互利”派生出“双赢、共赢”;“合作”被提升到与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并列的高度。中国外交中还注入了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传统因素如“和为贵”“和而不同”“以人为本”,这些反映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其二,从不同角度确立对象国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外交理念)叫做周边国家关系是首要,大国关系是关键,发展中国家关系是基础。中国从原先重视发展双边关系,到后来越来越积极参与多

17、边活动。其三,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的意思,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在安全、稳定的条件下加速社会建设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时代发展潮流等几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值得一提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对立物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冷战后也抛出了不少新提法、新花样。这些“理论”虽风靡一时,但多半要么夭折,要么用冠冕堂皇的外衣加以包装。中国外交理念变化的第二特征,是在务实的基础上让外界消除误解。其一,关于和平发展与和平崛起的关系。和平发展是主观既定方针,和平崛起则是客观表现形态,两者的本质相同。其二,关于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评估。对于中国

18、影响力的评估,既不应过誉,也不必忌讳。其三,关于“中国威胁论”与“中国机遇论”的较量。如今“中国机遇论”在国际上越来越占上风,但“中国威胁论”仍有市场。中国有句名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也可用来解释“中国威胁论”。其四,关于对建立和谐世界的理解。“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内涵界定,如果将其随意解释夸大为“大同世界”,愿望再好,也只能适得其反。7下列对“继承传统,与时俱进”这一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指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提出新主张、新倡议。B中国率先于1953年酿成、随后于1954年与印度

19、和缅甸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0年来在传承与弘扬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力图开拓创新。C传统的“睦邻”派生出“以邻为伴、与邻为善”;传统的“友好”派生出各种说法的“伙伴关系”;“互利”派生出“双赢、共赢”;“合作”派生出“和平与发展”“和为贵”等。D一些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传统因素渗透到中国外交中,这些反映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合作”是“被提升到与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并列的高度”,而非“派生”,故C错。【答案】C8根据原文,下列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在务实的基础上让外界消除误解。B30年来中国在外交领域非常活跃,通过不断提出新主张、新倡议,来达到优化环境、扩大影响、树立形象和趋利避害的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属于这些“新主张、新倡议”,它是中国传统的外交原则。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二战结束之后广大新独立国家维护主权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共同愿望,中国正是抓住这一契机来维护广大发展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