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听课的心得体会_第1页
教师听课的心得体会_第2页
教师听课的心得体会_第3页
教师听课的心得体会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师听课的心得体会 导语:讲课教师扎实的基本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听课的人也会有所感受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听 课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教师听课的心得体会范文此次五一黄金周,我们在 南昌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老师、青年优秀老师本色语文观 摩课研讨会听课活动,亲耳聆听了多位全国知名特级教师 和全国阅读教学比赛获奖教师的授课,他们以丰富的人生积 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 我们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崇高境界,使我们在听课活动中如沐 春风,如饮甘露,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也 让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一次彻底地反思。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什么?一一

2、“字词句篇、听说读写。” 尽管是五、六年级的课,可教师们无一不紧扣着这八个字: 于永正扎着马步一笔一划教“愧”字的书写,周奇一句话一 句话带读教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王崧舟为“免贵姓谢”一个 小小的口语习惯和学生较真,窦桂梅和学生亲切地聊天,从 故事本身的故事聊到故事背后的故事尽管教学方法不 同,但万变不离其宗一一“紧扣文本,听说读写”,突出了 “五重教学”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 惯。而纵观我们的语文公开课,往往过分追求花哨的效果, 急功近利,为了好看而板书,为了好听而拓展。基础训练不 好看,放弃了。能力培养太费时,放弃了。于永正大师就批 判了这种现象,给了我们启迪:语文课要上得更

3、真实一些、 朴实一些、扎实一些、更有效一些,要还语文字词句篇、听 说读写的本色。 此次听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形式多样、活泼有效的朗 读教学。从学奕的情境表演读到第一次抱母亲的生 活化朗读,从清平乐村居中的配乐诵读到和时间赛 跑中的白色朗读,从张祖礼的深情范读到孙建锋的激情引 读各位明星教师不约而同都把读放在首位,以读代讲, 把读贯穿其中,通过读让学生走进了课文,走进了人物的心 灵,和主人公一同哭,一同笑,一同感受;通过读让学生深 切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心得体会教师听课心得体会范 文。可以说,一个“读”字概括了此次观摩课教学方法的 精华。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再读课文,理解大意;品读课 文,感悟

4、意境。这些教案书上常用的方法,被各位明星教师 演绎得酣畅淋漓。 为什么他们都选择了“读”作为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呢? 我在王崧舟和于永正两位大师的讲座中找到了答案。王崧舟 大师说:“融入人物,体验情感,这才是语文之道。” “学 好语文三个字一一动感情。”于永正大师说:“学好语文三个 字一一跟我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根本途径,而语感又是 作文的基础。“读”,一举可多得也。 那又该如何指导朗读呢?我从观摩课中学到了几点经 验: 首先要求老师自己要有扎实的朗读功底。只有老师读好 了,才能感动学生。这次观摩课中各位名师的精彩朗读,或 激情洋溢,或清新隽永,但无一次不将学生深深引入了课文 的意境,也获得了听

5、课教师一阵阵自发而热烈的掌声。 指导学生朗读不是单纯地指导朗读技巧,而要让学生在 理解了课文意境的基础上,品味词句,自读自悟,只要读出 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情感,那就是好的朗读方式。 朗读要有梯度,不能强求学生一下子就读出韵味。自由 读、指名读、大声读、范读、引读、品读 要舍得花时间 给学生读,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一 次次读中体验、感悟。 于永正大师的朗读训练小窍门:要求学生每天读 20 页 书,老师每天花 10 分钟时间检查朗读。既扩展了学生的课 外阅读量,又锻炼了朗读能力。 在听课中我还发现各位名师的课堂提问并不多,但往往 都在点上。所谓“备课要抓课眼” 。有时一篇课文

6、的教学设 计从一个问题入手,却起到了提携全文的作用。比如王崧舟 在两小儿辩日中围绕“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提问“谁能看出这两对词语的名堂” ,引发讨论,再通过解 词分析品读,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有的提问涵盖全文内容。比如“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有的直接问到学生的内心感受之上, 比如陈飞在 清平乐 村 居中问道: “这户农家的生活打动了辛弃疾,你被哪个画 面打动了呢?” 。同学们由此问发散,看画面想画面 说画面,逐步走进了词境。还有的提问能引起学生争论, 产生独特见解。 比如窦桂梅在 牛郎织女 一课中发问:“你 认为牛郎织女的爱情美满吗?”引发了学生对爱情观的争论, 其中迸发出的妙语灼见,让听课老师都为之赞叹不已。这样 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既全面又具体地分析问题,提出自己 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真 正成为学生潜心读书的课堂。 但反思我们在教学中,太倚重于提问:检查预习、破题 开篇、整体认知、输理结构、学习段落、认识事物、体会情 感全部靠提问,所有的启发引导也是靠提问特别是在所 谓“分析”课文时,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这种满堂问有悖于 课改精神。我发现,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尽力减少课堂提问, 并尽力设计出能引导学生兴趣,有可能激发学生独特体验的, 覆盖面宽、空间大的好问题。 两天半的时间,听了 16 节课, 3 个讲座,很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