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试题》附答案_第1页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试题》附答案_第2页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试题》附答案_第3页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试题》附答案_第4页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试题》附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试题学校_ 班级_ 姓名_ 成绩_一、基础积累(共10分)1. 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丁卯(mo) 猥琐(wi) 孱头(c hn)b . 灼灼(sho) 毋宁(w) 屏息(b ng)c . 亵玩(xi) 竹篾(mi) 案牍(d )d . 吞噬(s) 羸弱(1i) 啮沙(ni)2.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庭广众 诲人不惓 忍俊不禁 忱心忡忡b . 如释重负 祸不单行 不期而至 语无论次c . 不可捉摸 以身作则 天涯海角 姗姗来迟d . 悲天悯人 血气方刚 千均重负 海市蜃楼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

2、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b . 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c .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d . 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报纸杂志”“改革开放”“油盐酱醋”“调查研究”“深受感动”都是并列短语。b . “一泓泉水”“外国朋友”“生日礼物”“大家唱歌”“更加坚强”都是偏正短语。c . “喷出火焰”“看到长城”“放松下来”“热爱祖国”“安排任务”都是动宾短语。d . “的”“地”“得”“所”“

3、似的”都是结构助词。5.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节目鲜为人知,在此节目中,其青春活泼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青睐。b . 一个人如果目空一切,一意孤行,就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迷失方向。c . 儿童剧芝麻开门剧情抑扬顿挫,台词诙谐幽默,受到现场观众热烈称赞。d . 峨眉山猴子,或相依相偎,或交头接耳,或追逐嬉戏,情态各异,栩栩如生。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4、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注】楚之还臣:即屈原。薄丛:贫瘠的丛林。不见:不被人知道。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亭亭净植 植:种植b . 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c . 不为无人而不芳 芳:芳香d .

5、 自古人知贵兰 贵:尊贵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 下车引之b . 水陆草木之花c .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 . 何陋之有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9.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3处)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11. 根据提示,默写填空。念天地之悠悠,_!_,阴阳割昏晓。有约不来过夜半,_。泊秦淮中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

6、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的句子是:“_,_。”三、语言运用(共4分)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摘编自早春的风筝)【材料二

7、】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风”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摘编自网络)【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

8、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清明民俗有改动)(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2)【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草木恩典李丹崖草的香,似乎只有在两个时间可以闻出来。一是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的时候。这时候的草,像是慷慨就义,被镰刀、被车轮,割断、碾压,散发出奇特的生命的香。这香味,让人觉得有一种拿生命才换得来的美。我小时候喂过牛,给牛铡过草,当祖母把成捆的青草放到铡刀下,我奋力挥动胳膊,向下一压,咔嚓,草被斩成了两段,旋即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我追求这种香,似乎也在

9、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人是具有动物性的,格外爱这些草木滋味。另一是在草被熬煮的时候。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小时候,我常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气。遇到病人前来抓药,父亲把那些或叶,或花,或根,或果的中药材用纱布包起来,放到砂锅内熬煮,满屋子的中药香。在滚沸的高温作用下,我觉得这才能彻彻底底地闻到草木的香味。秋天到了,草木走向成熟,似一个男孩走向青年,一个女孩发育完善。旧时,在乡间,我喜欢睡在小溪边的草甸子上,一边看蓝天白云,一边嚼草根,我觉得,这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小时候,身小力薄的我干不了农活,放羊是我唯一的活。我把羊拴在溪边的小树上,确保它们只吃草,不会啃食庄稼,我就往地

10、上一躺,看着羊羔吃奶,母羊反刍;我呢,则效仿羊的样子,去尝一尝草根。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来进行光合作用,它是最能吸纳天地灵气的。所以,维生素多蕴含在很多青菜当中,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这个循环看起来有些吊诡,实际上,又是多么巧妙的一个轮回。青草,在这样的一个轮回中,无疑扮演了“双面人生”。成全人畜,又替人畜打扫垃圾,还这个世界天蓝水碧,它们的一生近乎伟大。我有一位诗人朋友,他有种奇怪的感觉,每次在城市居住久了,吃得大鱼大肉,诗性会逐渐泯灭,会写不出东西。这个时候,他都会到山区的寺院里,找一处周遭长满茂密树

11、木的禅房来住,日日食蔬,这样,就能诗性重返。他说,他获奖最多的诗作,是寺院里的那些草木和蔬菜给予的。这是何笑美妙的草木思典!有时候,我实在羡慕那些古人,居住的全部是木材架构的房子,戴的帽子是斗笠,披的是蓑衣,穿的是木履或草鞋,这样,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现如今,你披着满是塑料味道的雨衣,穿着不透气的胶鞋,能“任平生”吗?我不是过激,只是想表达,人一亲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培育了高雅,构建了和谐。草木的思典,也许是它们自己都不知晓的义举,但,一岁一枯荣,它们一直在轮回。也多亏了草木的这份坚守、这种任性,才让我们有机会食草,刷新自己;闻春,愉悦心智;观色,养眼醒神。(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注:【思典】旧指帝王按定制给臣子的赏赐。后泛指思惠。13. 赏析第段划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小时候,我常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气。14. 第段中加点的“轮回”一词具体指什么?请概括。15. 通读全文,你认为草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恩典”?(二)现代文阅读。一针一线皆关情蔡勋建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

13、,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

14、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他的裁缝

15、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除

16、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

17、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有删改)注:襻(p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绗(h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16

18、. 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17.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18.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19. 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五、名著阅读(共5分)名著海底两万里阅读题。20. 书中描绘了美丽迷人的珊瑚王国,在这里发生的事件是( )a

19、 黑鲨嘴中救采珠人b . 与章鱼搏斗c . 遇上土著人d . 埋葬船员21. 被称为“捕鲸大王”的人是( )a . 康塞尔b . 尼德兰c . 阿龙纳斯d . 法拉古22. 书中“沉没的大陆”是( )a . 庞贝古城b . 诺亚古城c . 大西洋洲d . 东胜神洲23. 下列有关尼摩船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他是全书的核心人物。b . 身份神秘,知识渊博,机智沉稳,富有正义感。c . 他热爱海洋,常年驾驶着“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生活在海底世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d . 他身上既有人文主义和民主的思想,又具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2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鹦鹉螺

20、号”是利用钠发电解决能源问题的。b . 从上“鹦鹉螺号”起,到尼德兰、阿龙纳斯教授和康塞尔逃出船,他们共在船上生活了2年。c . 尼摩船长将海底打捞的财富用来援助那些被压迫的民族和劳苦的民众。d . 尼摩船长航行到南极时遇到极度缺氧困难。六、写作(共40分)25. 古往今来,花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人们无尽的情思。花开的时候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花开的时候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22答案与解析一、基础积累(共10分)1. 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丁卯(mo) 猥琐(wi) 孱头(c hn)b . 灼灼(

21、sho) 毋宁(w) 屏息(b ng)c . 亵玩(xi) 竹篾(mi) 案牍(d )d . 吞噬(s) 羸弱(1i) 啮沙(ni)【答案】c 【解析】【详解】a .孱头(c n);b 灼灼(zhu);d .吞噬(sh);故选c 。2.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庭广众 诲人不惓 忍俊不禁 忱心忡忡b . 如释重负 祸不单行 不期而至 语无论次c . 不可捉摸 以身作则 天涯海角 姗姗来迟d . 悲天悯人 血气方刚 千均重负 海市蜃楼【答案】c 【解析】【详解】a .诲人不惓(倦),忱心忡忡(忧);b .语无论次(伦);d 千均重负(钧);故选c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

22、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b . 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c .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d . 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答案】b 【解析】【详解】b .句中并列的词之间用顿号,“屋里,院里,门道”中的逗号改为顿号。故选b 。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报纸杂志”“改革开放”“油盐酱醋”“调查研究”“深受感动”都是并列短语。b . “一泓泉水”“外国朋友”“生日礼物”“大家唱歌”“更加坚强”都是偏正短语。c . “喷

23、出火焰”“看到长城”“放松下来”“热爱祖国”“安排任务”都是动宾短语。d . “的”“地”“得”“所”“似的”都是结构助词。【答案】d 【解析】【详解】a .“深受感动”是动宾短语;b .“大家唱歌”主谓短语;c .“放松下来”是补充短语;故选d 。5.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节目鲜为人知,在此节目中,其青春活泼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青睐。b . 一个人如果目空一切,一意孤行,就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迷失方向。c . 儿童剧芝麻开门剧情抑扬顿挫,台词诙谐幽默,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称赞。d . 峨眉山的猴子,或相依相偎,或交头接耳,或追逐嬉戏,情态

24、各异,栩栩如生。【答案】b 【解析】【详解】a .鲜为人知,意思是很少有人知道。与句意不符,使用有误;b .目空一切,意思是眼睛里除了自己,就什么也没有。形容高傲自大。使用正确;c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适用对象有误;d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适用对象有误;故选b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注】楚之还臣:即屈原。薄丛:贫瘠的丛林。不见:不被人知道。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亭亭净植 植:种植b . 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c . 不为无人而不芳 芳:芳香d . 自古人知贵兰 贵:尊贵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的加点词

26、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 下车引之b . 水陆草木之花c .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 . 何陋之有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9.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3处)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答案】6. b 7. c 8.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了。 9.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解析】【6题详解】a .亭亭净植。植:树立;c .不为无人而不芳。芳:香味;d .自古人知贵兰。贵:以为贵;故选b 。【7题详解】例句: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 .代词;b .结构

27、助词,的;c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翻译时,需要落实关键字: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少。闻:听说。【9题详解】本题考查划分节奏。首先弄清句子的意思是: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据此可断句为: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点睛】译文:甲:水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

28、爱的有很多。濂溪清赏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唐朝以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淤泥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不长出外蔓,不长出侧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喜爱菊花的人,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喜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喜爱牡丹的人,几乎所有人都喜欢牡丹吧!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

29、,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象的画面,来表现“思家”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手法的理解。这首诗内容是: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

30、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三、四句中“远行人”指诗人,诗中并未写自己如何思家,只是想象家中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远行的自己,用家人思念自己来表现自己的思家之情。 11. 根据提示,默写填空。念天地之悠悠,_!_,阴阳割昏晓。有约不来过夜半,_。泊秦淮中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的句子是:“_,_。”【答案】 (1). 独怆然而涕下 (2). 造化钟神秀 (3). 闲敲棋子落灯花 (4). 商女不知亡国恨 (5). 隔江犹唱后庭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作答时,要求句子符合

31、题意,书写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字的笔画写准确。注意“怆、涕”易写成别字,“隔”笔画易写错。三、语言运用(共4分)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

32、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摘编自早春的风筝)【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风”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摘编自网络)【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

33、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清明民俗有改动)(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2)【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答案】(1)关于风筝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风筝上图案绘制的寓意等。(2)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材料一第一段“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提炼“风筝的起源”;第二段“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

34、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按时间顺序介绍了风筝的发展;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概括为风筝的制作工艺,图案绘制的寓意。(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材料三描绘清明上河图中放风筝的情景。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所作,其主题是描绘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为北宋风俗画。由此可判断,材料三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这句话。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草木恩典李丹崖草的香,似乎只有在两个时间可以闻出来。一是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的时候。这时候的草,像是慷慨就义

35、,被镰刀、被车轮,割断、碾压,散发出奇特的生命的香。这香味,让人觉得有一种拿生命才换得来的美。我小时候喂过牛,给牛铡过草,当祖母把成捆的青草放到铡刀下,我奋力挥动胳膊,向下一压,咔嚓,草被斩成了两段,旋即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我追求这种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人是具有动物性的,格外爱这些草木滋味。另一是在草被熬煮的时候。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小时候,我常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气。遇到病人前来抓药,父亲把那些或叶,或花,或根,或果的中药材用纱布包起来,放到砂锅内熬煮,满屋子的中药香。在滚沸的高温作用下,我觉得这才能彻彻底底地闻到草木的香味。秋天到了,草木走向成熟,似一

36、个男孩走向青年,一个女孩发育完善。旧时,在乡间,我喜欢睡在小溪边的草甸子上,一边看蓝天白云,一边嚼草根,我觉得,这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小时候,身小力薄的我干不了农活,放羊是我唯一的活。我把羊拴在溪边的小树上,确保它们只吃草,不会啃食庄稼,我就往地上一躺,看着羊羔吃奶,母羊反刍;我呢,则效仿羊的样子,去尝一尝草根。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来进行光合作用,它是最能吸纳天地灵气的。所以,维生素多蕴含在很多青菜当中,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这个循环看起来有些吊诡,实际上,又是多么巧妙的一个轮回。青草,在这样的一个轮回中

37、,无疑扮演了“双面人生”。成全人畜,又替人畜打扫垃圾,还这个世界天蓝水碧,它们的一生近乎伟大。我有一位诗人朋友,他有种奇怪的感觉,每次在城市居住久了,吃得大鱼大肉,诗性会逐渐泯灭,会写不出东西。这个时候,他都会到山区的寺院里,找一处周遭长满茂密树木的禅房来住,日日食蔬,这样,就能诗性重返。他说,他获奖最多的诗作,是寺院里的那些草木和蔬菜给予的。这是何笑美妙的草木思典!有时候,我实在羡慕那些古人,居住的全部是木材架构的房子,戴的帽子是斗笠,披的是蓑衣,穿的是木履或草鞋,这样,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现如今,你披着满是塑料味道的雨衣,穿着不透气的胶鞋,能“任平生”吗?我不是过激,只是想表达,

38、人一亲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培育了高雅,构建了和谐。草木的思典,也许是它们自己都不知晓的义举,但,一岁一枯荣,它们一直在轮回。也多亏了草木的这份坚守、这种任性,才让我们有机会食草,刷新自己;闻春,愉悦心智;观色,养眼醒神。(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注:【思典】旧指帝王按定制给臣子的赏赐。后泛指思惠。13. 赏析第段划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小时候,我常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气。14. 第段中加点的“轮回”一词具体指什么?请概括。15. 通读全文,你认为草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恩典”?【答案】13. “常常”表明作者经常这样做,“与众不同”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草木香味非常独

39、特。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对草木清香的偏爱之情,也为下文情感升华作铺垫。 14. “轮回”指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进行光合作用生成维生素。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吃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反过来,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 15. (1)草木是人类食材、药材的来源,滋养人们健康成长;(2)草木的香味、色彩能愉悦我们的心智;(3)草木所构建的大自然,让人们心思澄澈,回归本性,能给人们创作带来灵感。【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常常”是“经常”的意思,“与众不同”是“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意思;再分析句中这两个修饰的词语,“常常”是说我

40、经常在父亲的中药橱边转悠,“与众不同”修饰草木的香味。结合整个句子可知,这两个词语都是写“我”,从内容角度看,表现我对草木清香的偏爱之情;从结构的角度看,为下文情感升华作铺垫。【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注意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其前后文语境。“轮回”本义指佛教指有生命的东西永远象车轮运转一样在天堂、地狱、人间等六个范围内循环转化。这里根据第段的句子“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这个循环看起来有些吊诡,实际上,又是多么巧妙的一个轮回”可知“轮回”的意思。【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信息筛选。文中找

41、出与“草木带给我们的恩典”有关的句子,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点作答。第段“遇到病人前来抓药,父亲把那些或叶,或花,或根,或果的中药材用纱布包起来,放到砂锅内熬煮,满屋子的中药香”;第段“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第段“他有种奇怪的感觉,每次在城市居住久了,吃得大鱼大肉,诗性会逐渐泯灭,会写不出东西。这个时候,他都会到山区的寺院里,找一处周遭长满茂密树木的禅房来住,日日食蔬,这样,就能诗性重返。他说,他获奖最多的诗作,是寺院里的那些草木和蔬菜给予”;第段“我不是过激,只是想表达,人一亲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培育了高雅,构建了和谐。”第段“也多亏了草木的这份坚守、这种

42、任性,才让我们有机会食草,刷新自己;闻香,愉悦心智;观色,养眼醒神。”分条概括作答即可。(二)现代文阅读。一针一线皆关情蔡勋建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

43、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

44、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

45、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

46、,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

47、,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有删改)注:襻(p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绗(h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16. 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17.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18.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1)左手捏着

48、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19. 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6. 画粉画线的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两不记”的绝活;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 17. 第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 18. (1)该句使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一举手

49、,一投足中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了父亲的高超技艺,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而且言语间也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2)这句使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的耕地,既贴切生动,又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同时也是对两种劳动美的赞美和歌颂。 19. 不可以。原题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通过父亲的手艺表达了父亲不仅技艺高超,更人格高尚。他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

50、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文章所叙写的第段开头“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第段开头“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第段开头“父亲有两不记”第段“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第段“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这些内容概括作答。【17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中间段的作用大致

51、有: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或铺垫作用;插叙,补充交代与文章内容有关的信息。结合上下文,第段“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由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得文章叙事清晰,突出了文章主旨。引出下文对父亲绝活的描述。所以这一段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8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

52、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突出父亲技艺高超,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之情。(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耕地”,使用比喻修辞,充满乡村泥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种劳动的赞美。一定要结合作者的情感分析效果。【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对题目的理解。对含义的理解可以从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两方面分析。题目的作用一般是:象征意义;语带双关;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线索;文眼;揭示文章中心;吸引读

53、者、新颖。本文段叙述了父亲“一针一线”的裁缝绝活、技艺高超。“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突出父亲品格高尚。结合文末主旨句“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理解,父亲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是将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串联在一起,揭示了文章中心。文章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而标题“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较平淡,只是交代了文章写作的对象,没有以上表达效果。据此整理作答。五、名著阅读(共5分)名著海底两万里阅读题。20. 书中描绘了美丽迷人的珊瑚

54、王国,在这里发生的事件是( )a . 黑鲨嘴中救采珠人b . 与章鱼搏斗c . 遇上土著人d . 埋葬船员21. 被称为“捕鲸大王”的人是( )a . 康塞尔b . 尼德兰c . 阿龙纳斯d . 法拉古22. 书中“沉没的大陆”是( )a . 庞贝古城b . 诺亚古城c . 大西洋洲d . 东胜神洲23. 下列有关尼摩船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他是全书的核心人物。b . 身份神秘,知识渊博,机智沉稳,富有正义感。c . 他热爱海洋,常年驾驶着“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生活在海底世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d . 他身上既有人文主义和民主的思想,又具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24. 下列说

55、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鹦鹉螺号”是利用钠发电解决能源问题的。b . 从上“鹦鹉螺号”起,到尼德兰、阿龙纳斯教授和康塞尔逃出船,他们共在船上生活了2年。c . 尼摩船长将海底打捞的财富用来援助那些被压迫的民族和劳苦的民众。d . 尼摩船长航行到南极时遇到极度缺氧的困难。【答案】20. d 21. b 22. c 23. c 24. b 【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a .黑鲨嘴中救采珠人这一情节是在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发生的;b .与章鱼搏斗这一情节是在大西洋发生的;c .遇上土著人这一情节是在去印度洋途中,格波罗阿尔岛上;d .海底两万里第二十四章讲述了珊瑚王国的事情,第二天,尼摩船长带阿龙纳斯教授们来到五彩缤纷的珊瑚王国,把一位因伤而死的船员安葬在珊瑚墓园里。故选d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