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语文阅读教学现行弊端与理想境界之例谈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阅读教学现行弊端与理想境界之例谈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阅读教学现行弊端与理想境界之例谈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阅读教学现行弊端与理想境界之例谈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阅读教学现行弊端与理想境界之例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洗去铅华 守望本真 语文阅读教学现行弊端与理想境界之例谈综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老师最为关注的焦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于是,车行陌上,春光袅袅,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然而,欣喜之余,许多问题也相伴而生:课堂上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泛语文”活动及太多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其中一些课堂行为已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流行色”,一些课堂教学上的“时髦”,已成为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追求。语文阅读教学就该如此吗?笔者认为并不其然。1、反思多媒体一位教师执教东方之珠一文,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阅读,接着逐个出示关于浅水湾、海洋

2、公园、铜锣湾的多媒体课件。忽而是海豚精彩表演的视频,忽而出现铜锣湾热闹的街景,忽而又是香港回归时分的视频;接着老师让学生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香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整堂课,学生像看电影似地学课文,教师以翻新的手段替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感悟,漠视文本的作用,课堂教学成为另一种借助高科技的“满堂灌”。这样的语文课虚张声势,失去了语文味,充其量只是媒体展示课、美术欣赏课,语文课最重要的东西引领学生体味语言、感悟表达,学积累、习方法,却在教师手里丢失贻尽。2、反思学科渗透新课程强调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语文课堂上有机渗透其他学科,有利于拓宽学生的

3、知识面,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但学科渗透并不意味着不分彼此。有位教师在教古诗赠汪伦时,让学生依次表现当时的情景,喜欢绘画的可以绘制画面,喜欢音乐的哼唱送别的乐曲,喜欢表演的可以想象汪伦的动作自己编舞,最后全班合唱朋友啊朋友。这节课看似热闹,但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素养方面收效甚微。学科渗透提倡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但语文课程具有它的独特性与特殊价值,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帮助的可以考虑采用,如让学生算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即使坐飞机一个来回也要七十年,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太阳离我们很远。(太阳);让学生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示意图,可以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设计之妙(詹天佑)。但如果读到“打碗碗花”的样子,读到“

4、太阳灶”的形状,也让学生画出,则既浪费时间,又无助于学生学习。随意地学科拼凑,滥用学科渗透,最后势必“种他人的田,荒自己的地”,造就一个学科的“大杂烩”。3、反思表演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课堂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表演性。如童话美丽的公鸡、寓言狼和小羊、故事将相和等,都很适合让学生设计人物语言动作,进行想象表演。但,课堂表演也并非多多益善。如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只注意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让一些随意、肤浅、哗众取宠的表演充斥课堂,挤占课堂,那课堂只能是虚假的繁荣、本质的空洞,

5、课堂教学热闹而无效。4、关于其他形式的泛语文活动一段时间以来,为了追求所谓的主体性与课堂的新异热闹,开堂的音乐、课中的系列活动、结束时呼啦啦的歌声,似乎成了一个模式。为了“尽善尽美”地展现,教师准备充分:幻灯、投影、录音机、小节目,应有尽有。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教师让学生上台表演董存瑞昂首挺胸的动作,并配上语言。台上的学生肢体僵硬,台下的学生笑声一片;在新型玻璃中,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马上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或认识用对联、快板、顺口溜、广告词等形式表达出来;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师则用大量时间以“慈祥的爱”好还是“严厉的爱”好,让学生展开辨论一时间,语文课堂“欢乐的蹦跳”取代

6、了“琅琅书声”和“静静地思考”;学生书生意气,指点江山,离题却越来越远!“乱花渐欲迷人眼”,斑澜未必皆春色。大而无当的喧嚣可以浪得虚名,却与语文教学无补。如果仅仅为了营造课堂教学的“亮点”而使用 “奇招” 、“妙招”,那只能使课堂浮华空洞,流于形式。该浓则浓,须淡则淡,能简不繁,当艳不让。一位教育专家就曾给语文课堂如此定义:“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教学手段虽多,但总有基本的教学手段。拿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让学生直接诵读文本,感悟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深入把握文本语言的内在精神,使学生文本语言与人文熏陶融为一体,使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有效落实。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更应

7、洗去铅华,认真实践“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求发展”的回归本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删繁趋丰三秋树本真语文是简约丰满之语文很多老师,面对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往往无所适从,看看这段,好;看看那段,也好!这个要教,那个也要抓。于是,课堂教学目标纷繁,内容复杂,环节零碎,教师教得精疲力尽,学生学得迷迷糊糊。“大道至简,大巧似拙”,本真语文首先要求简约。简约,意即简洁、干净,一切行为直指目标,不拖泥带水。但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浅薄。简约的外表下蕴涵着丰富立意的挖掘。本真语文之“丰满”,既要有对文本立意宽度的拓展,又要有对文本主题厚度的深挖与情感的深度体验。为此,语文教师面对文本,一定要学

8、会科学裁剪,要善于在研读中寻找可为之处,舍弃不为之处,并扎扎实实地聚集、放大、凸显该“为”的地方,精简目标,简化环节,深挖精练,从而带领学生走进阅读的广阔天地。例如笔者在教学桂花雨一文时,就选取了文章三组句子作为重点研读对象,并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一条主线:故乡、杭州两地的桂花,最让我难忘的是哪里的桂花?为什么?两个板块:第一板块:闻花香,比较两地桂花谁更香;第二板块:悟乡情,感受母亲与“我”的思乡浓情,感悟作者爱故乡桂花的深层原因。整节课,教师精心挖掘教材内部的立意层次,引领学生读读、找找、说说、练练,在不断生成的阅读期待中,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让学生感悟故乡的桂花虽不及杭州的桂花

9、香,但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浓浓的乡情却让我对故乡的桂花念念不忘,最后师生共同揭示“桂花雨”中蕴含的“故乡情”。这样的设计,主题清晰,环节简明,立意丰厚,而且把对教材的线性梳理变成了立体式的整体架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及最后豁然开朗的顿悟。值得一提的是 ,“简约”并不排斥多媒体等其他教学手段的使用。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为了更大程度地使课堂“丰满”,语文教师更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让音乐、图片、录像等适时地在学生耳边响起,眼前展现。比如桂花雨一课的教学,教师就可以使用“摇花乐”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充分感受故乡桂花带给“我”的童趣。还可以在学完全文之后播放“当

10、我再次回到久别的故乡”这样一段录像,让文章主人公再次走走故乡的石子路,闻闻童年的桂花香,重温童年时代的故乡梦。此时,深情的音乐伴以画面缓缓响起,“假如你是本文作者,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有哪些感叹?”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故乡情的感受体验将更深刻、更强烈。当然,语文课中的多媒体,充其量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它不能取代文本语言,更不能凌驾于语言之上。二、返朴归真二月花本真语文是品读言语之语文“语文”简而言之就是语言文字的学科,新课程把语文的工具性摆在了重要的地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功能,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把重心返回到语言上,要善于引领学生揣摩言语意义的生成机制,领悟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怎样被具体运用,

11、品味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也深化理解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例如,桂花雨一文就安排了如下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抓重点句初步明白杭州、故乡两地的桂花,作者最爱的是故乡的桂花,然后以一个开放的问题作者为什么独爱故乡的桂花?第二次把学生引入文本中,学生读完全文后,找出了文中描写花香的句子,在充分交流自己阅读感受、体会故乡桂花香的基础上,教师再以“故乡的桂花与杭州的桂花,哪个更香?”这一问题,把阅读焦点聚集到“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香里的”与“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两句话上,于是,引发了以下一段精彩的对

12、话:教学片断1:生1:我认为还是故乡的桂花香,我是从“浸”字读出来的,故乡的桂花太香了,整个村子就像被泡在了浓浓的桂花香里。师:好一个“泡”字,好浓的花香!但你能肯定整个村子全泡在桂花香里了吗?生2:不一定,因为他说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全都浸在桂花香里,我认为这里的“至少”是“最起码”的意思,也就是说桂花开的时候,最起码前后十几家邻居,都泡在桂花香里,而前后十几家之外的,就不好说,可能闻得到,也可能闻不到,但前后十几家邻居,肯定闻得到。师:那么故乡的桂花能肯定“香飘十里”吗?生3:不能肯定是否真的香飘十里,但前后十几家邻居,都能闻到浓浓的桂花香气。师:那杭州的桂花呢?生4:杭州的桂花真的香飘十

13、里,我是从“那才是”三个字读出来的。生5:我认为“那才是香飘十里”是针对上句故乡的桂花 “不说香飘十里”来说的,所以,单以香味上来说,我认为还是杭州的桂花更胜一筹。师:看来确实是杭州的桂花更香一点。但作者为什么偏偏对故乡的桂花念念不忘、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到文章里去找更深一层的原因。上述的教学过程,教师的设计似乎没有什么新奇之招,但教者对教学的处理却显得机智巧妙。其巧妙就在于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在一次又一次地品读比较过程中,学生思维逐步向纵深推进,对文本内涵的感悟逐步引向深入。“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只有语言文字才是语文课的根本,这种把语言训练

14、作为本体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真语文学习。三、稻花香里说丰年本真语文是读写结合之语文上世纪九十年代,“读写结合”曾风靡一时,进入新世纪后,在高扬的人文大旗下,这种做法已不多见。而现在,随着人们对语文课堂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读写结合”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让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水乳交融,已成为本真语文一道亮丽的风景。具体做法有:1、模仿句子仿写 桂花雨一文中,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故乡的桂花香,因为故乡的桂花里寄托着游子心中深深的情,因此“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母亲这句话的含义,教学时设计相关填充:这里的( )再( ),也比不上家乡的(

15、)。这样的训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搭建梯子,让学生在杭州与家乡的多次比较中,品出了情,悟出了理。2、补充文本留白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有留白之处,这些“空白”,或言外有意,让读者存想;或言此意彼,让学生琢磨;或迂回反衬;或委婉曲笔。把这些空白处,择要地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语文的整体素质。教学片断2: 师:是啊,杭州的桂花再香,哪比得上家乡的桂花香;杭州的山水再美哪比得上家乡的山水美;故乡,是游子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一道记忆。那当时的“我”有没有听出妈妈话中的含义呢?生:听出来了,因为听完

16、母亲的话,“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师:是的,母亲的话也勾起了小作者心中那一幕幕难忘的童年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又重回到作者的脑海中,那听了母亲的话,“我”当时心里又会有哪些感受呢?屏幕出示: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忽地一动,童年时代故乡的点点滴滴又一一地在我眼前浮现: 。这个教学片断,教师利用文本空白点,营造倾诉的情怀,让学生在练笔中积蓄情感,体味情感,深入文章主人公的内心,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3、拓展文本主题 很多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刻意制造情境,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这样的练笔既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可以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桂花雨的最后,教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练习:教学片断3师:同学们,谁没有故乡,谁不热爱自己的故乡,桂花雨寄托的是作者深深的故乡情哪!终于有一天,思乡的游子又回到了故乡,又见到了久违了的老桂花树,站在桂花树下,闻着悠悠的花香,望着故乡熟悉的石子路、泥房子,作者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教师播放录像并深情旁白,之后屏幕出示:站在桂花树下,我不禁感慨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