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兴观群怨”_第1页
略论“兴观群怨”_第2页
略论“兴观群怨”_第3页
略论“兴观群怨”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略论“兴观群怨”一、春秋赋诗、引诗与“兴观群怨”“兴观群怨”是孔子诗论的重要命题之一,他从伦理、美育以及博物的角度解释传授 诗:提出“兴”、“观”、“群”、“怨”说。孔安国说:“兴”就是“引譬连类”,朱熹释之为“感 发意志”。郑玄释“观”是“观风俗之盛衰”。“群”,孔安国 解释为“群居相切磋”。“怨”,孔安国释为“刺上政也”,强 调其讽谏作用。后世的种种训诠都不过是对孔、 郑之说的进一步 发挥。既有从政治礼用方面的阐释,也有从艺术审美角度的理解。 笔者认为,要弄明白“兴观群怨”的真正内涵,还是应该以孔子所处的年代及当时的社会风气为出发点,即从春秋盛行的赋诗、 引诗等现象的影响,来看孔子提出“兴

2、观群怨”的思想动机。周至厉、幽,王室始衰。平王东迁,江河日下,纲纪废弛, 礼崩乐坏,诸侯崛起,争霸兼并。诸侯国彼此之间的关系便显得 日趋复杂微妙,彼此间的会聘燕飨的交际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当时,为了邀宠或劝喻君主,为了结交同盟或折服敌国,各国大 夫于外交场合莫不讲究其进退之礼仪,文饰其应对之辞令。赋诗 者出于表达心志的需要,可随心所欲,割裂诗章,只取所求,而 不必管诗之原意。在他们眼里,赋诗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交际的语 言手段和形式,而不是语言艺术的审美活动。春秋赋诗、言语引诗极盛于襄公、昭公时期,左传载孔子引诗七条。礼记谈到诗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其中 大多数与孔子有关。论语中记述与诗有关的二十条

3、。孔 子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子路)在他看来,学诗就是为 了从政和“专对”,假设不能如此,读得再多,学得再好也没有 用处。基于对诗所具有的政治教化功能和语言交际的实用价值的 强调,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 语?阳货);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论语 ?阳货)这些论诗话语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很显然在孔子是从当时用诗的视角来说诗的。 可以看出, 孔子提 出的“兴观群怨”的思想动机更多的是有关

4、诗歌的社会功用而 非审美价值。二、“诗可以怨”以邶风 ?柏舟为例(一)汉儒与宋儒对“诗可以怨”的继承及发展 东汉毛诗序,承继西汉经师们以美刺言诗、为政教服务 的精神, 创立了“美刺说”。 毛诗序 强调风化与美刺的作用: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 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教化,是统治者利用诗歌,按照统治 阶级的政治要求和伦理道德规范对臣民进行正面教育, 即“上以 风化下”。讽谕,是臣民对政治或社会现实有所不满,利用诗歌 对统治者进行劝谏,即“下以风刺上”。这是对孔子诗“可以 怨”的观点的继承。宋朱熹的诗集传可以说是诗经解读的集大成者,他 以理学为思想基础,集中了宋

5、人训诂、考据的新成果,对毛诗 序进行了批判,诗集传选择众说,据诗歌本义,对其各诗 题旨与诗义做了较有新意的探讨,有些见解较为接近诗的本义。 对“诗可以怨”这一观点,朱熹解释为 “怨而不怒”。就是说 人们通过诗歌宣泄怨愤之情, 从而进入平静和谐的精神境界, 不能叫嚣怒张, 以骂詈为诗, 应运用一些较曲折的艺术手法。由此可见,汉儒持论立例,皆以“美刺说”为宗旨,非讽即 颂,把诗三百篇的旨意规定在政教的美刺范围中, 成为所谓安邦 治国、立身行事的准则。 宋儒批驳这种牵强附会统治阶级政治思 想的解释, 而试图解释诗歌本义, 同时也就将“可以怨”的范围 从政教扩大到了弃妇思情、 个人不得志的抒发等更广阔

6、的社会层 面。两代学者在这一观点上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对邶风 柏舟主旨的理解。(二)汉儒与宋儒对邶风 ?柏舟的解读及其原因 第一章中:“ ?彼柏舟,亦泛其流。”毛诗传曰:“兴 也。?,流貌。柏,木,所以宜为舟也。亦其流,不以济度也。” 笺曰:“舟,载物者也。今不用,而与物然俱流于水中。兴者, 喻仁人之不见用,而与群小人并列,亦由是也。”而诗集传 则说道:“言一柏为舟,坚 ?牢实,而不以乘载;无所依薄,但 然?于水中而已。”此处解释是两家明显的不同:同是在水中飘 荡,汉儒将其理解为仁人不被采用只得与小人为伍, 而宋儒理解 为妇女无所依靠。第四章中:“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对“群小”的解释是 关

7、键,笺云: “群小,众小人在君侧者。”诗集传:“群小, 众妾也。”这个解释也是两家对“怨”之内容理解大相径庭的原 因之一。第五章是两家理解分歧最多的地方。 首先“日居月诸, 胡迭 而微这句”, 笺云:“日, 君象也。月, 臣象也。 微,谓亏伤也。 君道当常明如日,而月有亏盈,今君失道而任小人,大臣专恣, 则日如月然。 ”诗集传 云:“言日当常明, 而月则有时而亏, 犹正嫡当尊,众妾当卑。今众妾反胜正嫡,是日月更迭而亏。” 两家分别以日月比“君臣”和“嫡妾”。 又“静言思之, 不能奋 飞”句,毛诗传云:“不能如鸟奋翼而飞去。”笺云:“臣 不遇于君,犹不忍去,厚之至也。”而诗集传:“是以忧之 至恨

8、其不能奋起而飞去也。”一个是不忍心飞去,一个是恨不能飞去。朱子与毛郑的不同在于,毛郑通经是为了明白礼乐制度,朱子则是为了发明天道,涵养人之性情。其中原因 可以从汉、宋两朝的治学背景窥得一二。西汉时,孔子被尊为内 圣外王的圣人。 “内圣”指个人道德, 立身行事等等, 重在“教” 这一面。“外王”指为汉家定制度,重在政治这一面。汉儒两方 并重,但政大于教。就诗而言,毛公、郑玄解经,就落脚在 政治这一方面。迄乎宋代,学术思想产生了很大转变,自韩愈始 言尊奉孟子,王安石奉孟子入孔子庙。 社会思想方面则禅宗盛行, 儒学已是一线如坠,当此刺激下,士人自会急求新变。宋儒治学 风貌类似先秦诸子,眼界开阔,意气

9、风发,敢质疑前人学术,甚 至敢质疑五经之真伪。三、结语 本文从孔子所处的年代及当时的社会风气为出发点, 考察春 秋盛行的赋诗、 引诗等现象, 探究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思想 动机,认为他从当时用诗的视角来说诗的, 所重视的更多是诗在 政治教化和交际方面的社会功能。 从汉儒与宋儒对“诗可以怨” 的继承与发展来看,汉代创立了“美刺说”,将诗的旨意局 限在政教上; 而宋儒则据诗歌本义, 对其各诗题旨与诗义做了较 有新意的探讨, 将“怨”的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更广的社会 层面。通过毛诗正义与诗集传对邶风 ?柏舟的分析, 本文分析了两类主旨: 毛诗序 以为是卫顷公时仁人不遇之诗; 鲁诗则以为是妇人诉说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