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对策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对策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对策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对策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虽然涌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仍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大致可用“累、慢、闷、差”四个字来形容: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慢,教师教学进程慢,学生形成积累慢;闷,课堂气氛沉闷,教学中几乎看不到师生的互动;差,教学效果差,考试成绩差。一句话,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衡。文言文太旧,无味而厌学。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高中生,受到了像网络语言、快餐文化等新潮语言文化的吸引,他们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的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从而对文言文产生了抵触情绪。文言文本身又因其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不高。高

2、中的文言文比初中的文言文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了,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花了一定的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了弃学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在高中生中占了不小的比例,这样反过来就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效果。再加上青春期学生在快餐文化、时尚文化的影响下容易出现浮躁、张狂、功利的心态,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整个高中文言文教学。课标指出:“为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我们现有的

3、传统的教法导致高中生在高中学习古文时往往是不求甚解。所以经过一个假期,很多东西已经忘记,对于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是没有一点记忆和迁移。因此在上古文课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本人针对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利用本文提出自己的一些对策,希望对今后的文言教学有所帮助。第一节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产生阅读的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一)用生动的历史故事打开文言之门高中文言文课本的选材大都与历史人物相关,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个有用的因素。现在的学生每天接触的电视新闻媒体

4、、报刊杂志等方面,都会涉及到历史知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学生学习生活中所了解的与课文有关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对文言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见闻,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介绍古代文化,比如古代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科举职官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识,或介绍作者生平,或讲述与课本有关的故事,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教赤壁赋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苏轼凄凉哀怨的心境,我给学生介绍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的这段历史。高中大多数文言文以人物传记为主,与相关社会、时代的历史、政治相关,且史实中的人物、事件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鸿门宴、荆轲刺秦王中,晋公子重耳流亡

5、途中与列国的关系,伍子胥与吴国的兴衰,项刘二人如何争夺天下等历史事件与这个时期的作品内容存在内在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解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要么让学生感到内容枯燥、单调,不易激趣,要么不能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到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效果,甚至切断了学生广阔的知识道路,压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六国论时,我展示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北宋时,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成为北宋王朝的巨大威胁。1004年,北宋在打胜仗的情况下却和契丹签订了不平等的“檀渊之盟”。这时学生就明白了苏洵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抒发他对当时政局的忧思。(二)运用多媒体、音乐、漫画等手段吸引学生由于

6、课堂教学的局限,导致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特定历史背景和一些历史人物不了解,因而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就可能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图片、音乐、漫画等一些现代化教学技术,让学生在一定时间、课堂内了解历史,可以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和享受,引导学生短时间内顺利走进文本。如在学习荆轲刺秦这篇文章时,可让学生用几幅图画把文章的故事情节描绘出来:1.易水送别; 2. 图穷匕见;3. 秦廷刺杀;4.壮士就义。第二节 教师引领启发将学生带入文言殿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改变文言文在学生心中的印象。教师不要布置硬性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走入课文,走进作者的心

7、灵世界,去真切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委屈衷情等。学生的阅读过程是放松的、惬意的、不带负担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文言文其实并非面目可憎,还是有它的可爱之处。在选择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要,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文学习基础。否则会起反作用。第三节 读,是开启文言大门的钥匙。从人的认知规律的角度看,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要经过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是人脑对事物的感觉、知觉形成表象,这是我们认识新事物的基础,只有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知性的分析、理解才有意义。所以,我们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先采用“读”的手段,让学生在脑子中先形成对文章的感性认识,从整体上对

8、课文有了一定的把握。这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文言断句对于理解文义很重要,句子如果断得不对,就会理解错误,在教学时,对于容易弄错停顿的句子,教师要特别提示。文言文中,语气词比现代汉语多,文言语气比较丰富,学生常常把握不准,揣摩不透,所以,教师要作示范朗读,并让学生模仿。要求学生读准语气,读出感情,反复朗读和诵读,熟读成诵。“读”就是朗读课文。诵读的方式多样,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大声齐读、分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交替进

9、行,培养语感并解决生字难字,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记住相关内容。我国古代教学就非常重视朗读,从一些名句中可见一斑,如“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姚鼐的“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然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即为一证。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忽视了诵读,只注重理解,这是造成学生文言文语感差的直接原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所以在初次接触一篇文言文时可以让学生试读,文言文朗读虽然存在困难,字少意深,音单义广,句法简奥,语焉不详,但往往朗读之后学生更容易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所以文言文朗读需要长期练习,甚至需要机械性的反复。为了使朗读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朗读的步骤,每次朗读要有具体的要求,把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意。如在教苏武传时,可以分角色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诵读展示出来,卫侓的恐吓,李陵的劝降,苏武的不屈等都可在朗读的过程中体现出。这样,首先可以给学生一个总体印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比起老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