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扬州市老城区1号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章 总 则第1条 编制规划的背景、目的为加强老城区传统风貌保护,科学指导老城区整治与更新,逐步适应城市发展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需求,在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的指导下,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分街坊对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的细化和深化。第2条 编制规划的基本依据本规划的编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老城区的特点而制定,符合有关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第3条 规划的法律运用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本区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划,凡与本规划有矛盾和冲突的,以本规划为准
2、。对违反本规划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予以处罚。第4条 文本与图则的法律效力,与其它有关的规范与技术标准的关系1、文本与图则配套使用,二者不可分割,具有同等法律效力。2、文本涉及的指标是结合扬州老城区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所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江苏省及扬州市的有关规范和规定。3、本规划解释权属于扬州市规划局。第二章 规划依据、原则、目标第5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3、建设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4、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2)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6、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7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8、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9、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0、扬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2002)第6条 规划原则1、遵循“整体控制、积极保护、合理保留、全面改善”的原则,体现全面保护老城区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基本要求。2、遵循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尽量保持街坊原有格局和空间形态,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用地功能,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合理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方便居民生活。3、遵循延续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有效手段展示和“解读”文物古迹和街区风貌,提高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老城区历史、各类古迹(含古井、古树名木
4、等)和园林、建筑艺术的认知程度,增强名城保护知识,延续并弘扬传统文化,合理利用名城资源,促进旅游发展。第7条 本街坊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本街坊位于老城区西北部,属明清旧城范围,是老城区最早开发的地区,现状除5 处文物保护单位外,传统风貌及格局已荡然无存。2、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通的文昌中路、汶河北路和四望亭路两侧多为多层商业、办公建筑,是扬州以文昌阁为中心的城市商业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区内部多为八九十年代开发的多层住宅区,如四望亭路南的集贤三村小区、淮海路以东的市政府宿舍区等。这些新建建筑普遍存在着建筑风格、建筑尺度、建筑色彩与老城区传统风貌不相适应的地方。3、街坊内土地利用不尽合理,行政
5、办公用地占据了发展商业的黄金地段,对打造和完善以文昌阁为中心的城市商业中心十分不利。4、街坊内道路系统不完善,特别是在商业中心地段缺少东西向城市支路,使文昌中路交通负担过重,造成交通不畅,经常阻塞的现象。5、本街坊现状人口约10813人。第8条 规划重点与目标 1、根据老城区控规大纲的要求,合理确定保护与更新模式,进一步明确西寺(扬州八怪纪念馆)、憩园、古木兰院、四望亭、文昌阁等文控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协调控制范围。加强二道河和北护城河沿河景观的规划控制。2、依据老城区的功能定位,及本街区所处位置,调整用地布局,缩减行政办公教育科研等用地规模,增加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增强城市商业中心的服务功能。
6、增加绿地广场,改善街坊的整体环境。3、确定合理的人口容量,控制建设强度,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环境质量。4、完善道路系统,增加城市支路及街坊内部道路,缓解城市主要交通的压力,提高城市商业中心环境容量,设置相应的广场和停车场,解决商业中心停车难的现象。5、依据合理利用和展示文物古迹、“解读古城”的原则,改善西方寺、憩园等文控保单位交通现状,充分展示扬州历史名城的丰富内涵。6、通过老城区风貌的保护和城市设计的引导,提高老城区文化景观品质,突显老城区特色。第三章 街坊范围、街坊性质第9条 街坊区位 老城区1号街坊位于文昌阁西北角,二道河以东、北护城河以南,紧邻瘦西湖。第10条 街坊范围 东至汶河北路
7、,西至二道河,北至丁溪、北外城河,南至文昌中路。第11条 街坊面积 规划街坊面积46.67公顷(按道路中心线计),规划净用地44.15公顷。第12条 街坊主要性质 本街坊是以文昌阁为中心的城市商业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商业、服务、娱乐、旅游、休闲功能为主,保留一定的居住功能。第四章 土 地 使 用第13条 用地结构调整的原则 1、坚持以体现文化内涵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原则,尽量保持街坊原有的空间格局,本着保护古城传统风貌的要求,适当调整用地性质,理顺路网,结合老城区的特点加强绿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2、取消街坊内工业用地,增强商业、旅游、文化娱乐等功能。3、允许用地有一定弹性,原则上文化娱乐、商
8、业金融用地、商务办公用地等公共设施用地之间可以适当兼容。4、现有文控保单位功能根据其规模、所处区位、保存状况等确定,充分挖掘文控保单位的使用价值,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第14条 用地布局调整的重点缩减行政办公用地,增加文昌阁周边地段商业及文化娱乐用地;新增加街坊内部绿化,并在商业中心地段增设停车场用地;严格控制文保单位西方寺、憩园周边用地,对周边的建筑进行风格和高度的控制。第15条 土地使用适建范围规定 考虑到规划的弹性和可操作性,在特定的条件下,用地性质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做适当调整,但应符合扬州市老城区街坊土地使用适建范围规定表的规定。土地使用适建范围规定表 规划用地使用类别适建建
9、筑类别居住用地r公共建筑用地c行政办公c1金商融业贸服易务c2文化娱乐c3体育c4医疗卫生c5教育科研c6低层住宅/商住综合楼/#/单身宿舍#/#/幼托#/#/派出所、居委会、房管所#/#卫生所 、保健中心#小区配套文体设施#/#小型农贸商品市场/综合型商场/#/金融、贸易、保险业/#/#小型旅馆设施#/#/#办公、商业写字楼/#/#小型市政公用设施#社会停车场、库/注:#/允许设置 不得设置 符合有关规定,取得有关部门允许,可以设置第16条 主要用地调整1、行政办公用地:逐步搬迁广陵区政府,市政协等行政办公用地。 2、商业金融及文化娱乐用地:通过用地功能的置换,增加商业、文化娱乐用地、主要沿
10、汶河北路、四望亭西路、文昌中路布置。3、中小学及幼儿园用地:保留西门街小学、汶河中心小学、扬师附中,增加出入口和疏散场地,减少学生上学生放学对城市主、次干道交通的影响。4、居住用地:严格控制居住用地、土地利用强度,减少居住用地人口毛密度,规划将广陵区政府用地北侧调整为居住用地。5、公共绿地:保留现状的绿化,临二道河应控制不小于10米宽的滨河绿化带,在滨水地带可设置一些为居住及旅游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形成较有活力的开放空间。第17条 土地使用强度规定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按地块图则列表中规定的数据进行控制,地块建设中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只能小于或等于地块图则中的规定值,绿地率只能等于或大于地块
11、图则中的规定值。第五章 保护与更新模式第18条 保护与更新原则1、根据现状风貌及历史文脉特点,确定不同的保护要求,并按用地范围划定为不同的保护与更新模式,便于整体控制和规划管理。2、延续传统的街巷体系、空间形态及地方建筑特色,保持老城区的整体风貌。3、鼓励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模式,逐步对老城区进行整治。第19条 保护与更新模式根据地段内主要建筑物的整治与保护要求,按相对完整的用地范围界定如下三类保护与更新模式:1、保护用地:指文(控)保单位或有价值的传统建筑相对集中的地段,用地范围一般包括一类风貌地段和部分二类风貌地段。要求:原则上保护用地内建筑物以保护为主,其中文(控)保建筑和有一定历
12、史价值的传统建筑按相应的保护要求进行保护,其他建筑一般以按传统风貌要求翻建为主,极少数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可进行整饬或改造。本规划范围内保护用地主要集中在宋大城遗址、西方寺、憩园、古木兰院(石塔)、和文昌阁、四望亭,面积为0.98公顷,占总用地的2.22%。 2、整治用地:指民居相对集中、整体上具备一定的传统风貌特征的地段,另外一些地段建筑虽不是传统建筑,但建筑体量、形式与老城区风貌较协调的地段也纳入整治用地范围。整治用地一般包括二类风貌地段及部分三类风貌地段。要求:整治用地原则上应借鉴历史文化街区整治的一些做法进行整治,建筑物以按传统风貌要求修建及整饬为主,少数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可
13、进行改造,零星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物按相应的保护要求进行保护。本规划范围内整治用地主要集中在西方寺西侧沿淮海路建筑、槐古道院北侧、北护城河南的污水处理处,蓝天大厦停车场北侧新建建筑,面积为0.58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1.31%。3、可改造用地:指那些不具备历史价值和地方特色的简易房、危旧房相对集中或者整体风貌与老城区很不协调的地段,如近年来插建新建的多层建筑较集中的地段,纳入可改造用地范围,一般包括四类风貌地段和部分三类风貌地段。要求:对于可改造用地内的建筑,主要进行改造以取得与老城区整体风貌的协调。局部建筑质量和环境很差的地段可先按照传统风貌和格局的要求进行整体改造,部分大体量建筑物可暂
14、留,今后条件成熟时也须按风貌协调的要求进行相应整治;地段内零星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物应按相应的保护要求进行保护,周边的改造建筑应处理好与这些建筑的关系。本规划范围内可改造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主次干路两侧和街坊用地内部,多层居住区,还包括范围内的中小学用地,可改造面积为31.53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71.42%。第20条 建筑的保护与整治规定街区内的建筑采用“保护、保留、更新”三个层次加以整治。1、保护a、修缮:指列入市级及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和文物控制的建筑。法定保护建筑的修缮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坚持按原样修复。本地段有文保单位5处,占地面积0.87公顷,为西方寺、
15、四望亭、憩园、古木兰院、文昌阁均已纳入保护用地范围。b、改善:指风貌较好、结构完整并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其外观修缮必须坚持原样修复的原则,内部可在保持原有结构体系的前提下,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加以改造。此类建筑分布在槐古道院、市政协西北侧民居和盐阜路南一幢建筑。2、保留a、整饬:指结构和质量好,与传统风貌不够协调但尚未产生强烈冲突的建筑,对这类建筑外观不符合传统风貌的部分进行强制性改正(通俗说法即“穿衣带帽”)。主要包括:文昌中路沿街建筑、四望亭、文昌阁周边建筑。b、暂留:指建筑质量、结构较好,设施配套齐全,虽不具备传统风貌,但体量较大的建筑,今后待条件成熟时进行整治。主要包括:汶河北
16、路沿街建筑,文昌中路沿街建筑,文昌中路与汶河北路交叉口的行政办公建筑。3、更新a、翻建:指在具有一定传统城市肌理特征的地段,建筑体量符合传统风貌要求,但建筑质量较差,可按传统建筑的特征要求对建筑进行原地翻建。原则上翻建用地内不得增加任何新的建筑面积和建筑占地,新建建筑必须服从文本中规定的建筑高度和退让等要求,在延续传统风貌的前提下,逐步改善居住环境。主要包括:驼铃巷、北岳巷地段、中小街西侧建筑。b、改造:对不具备历史价值及地方特色的简易房、危旧房以及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现代建筑,应严格控制任何新的建设活动,以保证下一步改造的顺利实施。主要包括:扬师附中宿舍西边,中小街西边沿线建筑等。第21条
17、古井和大树等的保护范围及规定1、古井周边5.0米范围为保护范围,街坊内有保护价值的大树,以树冠投影及周边5.0米为保护范围,在本街坊内,共有古井5处,古树22处,具体位置详见规划图则。2、在上述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影响景观和古树生长的建构筑物。3、对其他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构件、标志物等,参照上述规定执行,不得任意破坏。4、在整治或改造过程中,应将上述要素的保护与周边环境的营造有机结合。第六章 建 筑 控 制第22条 建筑高度规定1、建筑高度:指檐口至室外地坪的高度。2、建筑高度应按地块图则列表中规定的数据进行控制,建筑高度的取值为最大值,实际建设时不应超出该值。第23条 建筑高度分区1、一类高度
18、区:定义:建筑的檐口高度控制在3.6米以内为主,绝对控制在6.5米以内(建筑用地不得超过20%)控制对象:历史文化保护区及传统建筑群等具有较完整传统肌理的地段。2、二类高度区:定义:建筑的檐口高度控制在6.5米以内为主,绝对控制在10.0米(建筑用地不得超过20%)控制对象:历史文化保护区与传统建筑群周边的空间景观过渡地段。3、三类高度区:定义: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10米以内。控制对象:可改造用地内的居住用地。注:可改造用地内居住建筑高度,不得超出三类,但在控制阶段须根据现状建筑高度及与周边风貌协调的原则作具体控制,分别确定为一类、二类、三类。4、四类高度区:定义:建筑檐口高度以12米为主,控制
19、在16米以内。控制对象:城市次干道两侧的沿街公建用地。5、五类高度区:定义:建筑檐口高度以16.0米以内为主,原则控制在20.0米以内,个别地段绝对控制在24.0米以内。控制对象:城市主干道(文昌中路、汶河路)两侧的沿街公建用地。第24条 建筑高度控制1、保护用地及整治用地内的建筑物高度一般维持现状高度,翻建建筑在周边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建筑高度,但不应超出建筑高度规定要求,同时应满足民房建设的相关规定;整饬建筑基本维持现状高度,在条件许可时,可对视觉冲突较大的建筑局部进行降层处理。2、可改造用地根据其所处位置确定合理的建筑高度,一般在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建筑群周边的空间过渡地段以一类、
20、二类高度区为主,风貌协调区内居住建筑一般以二、三类为主,城市主次干道两侧根据道路宽度确定三类、四类或五类高度区。各类高度衔接地段应充分考虑建筑高度、建筑风貌的协调与过渡。3、为丰富老城区天际轮廓线,标志性建筑(亭、台、楼、阁等),高度可不受所在地段高度分区限制。4、本街坊内保护用地规划为一类高度区,其周边控制地段规划为二类高度区;三、四类高度主要沿四望亭路、淮海路和盐阜路布置;五类高度主要集中在文昌中路、汶河北路局部地段。第25条 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规定建筑退让老城区城市道路距离根据道路宽度确定,街坊内部道路两侧建筑不规定退让道路红线距离(街坊内部道路宽度即建筑红线宽度),在满足道路最小距离的前
21、提下,可根据现状建筑和用地情况进行一定退让,要求街道空间曲折和进退有机变化。第26条 建筑间距控制规定1、改造类建筑住宅日照间距不低于1:1.32,街坊内增建的托儿所、幼儿园的日照间距不低于1:1.57(日照间距的具体定义及计算详见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住宅建筑和其它性质建筑其间距应符合消防、抗震、环境卫生、工程管线埋设和文物保护等的规定、要求。2、翻建类建筑间距可参照执行现行民房管理规定。第七章 道 路 交 通第27条 道路系统规划原则1、维护老城区空间格局的完整性,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街坊级道路骨架的确定以保护传统风貌为前提。2、在保护用地和整治用地范围内,街巷原则
22、上维持现有走向及宽度,个别或局部不具备历史价值、影响整体风貌的建筑在翻建或改造时可适当后退加宽,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街坊级主、次干道建筑红线宽度分别按68米、46米进行控制,禁止随意改动传统街巷的原有路名。3、在保护与整治用地外围的可改造用地范围内,通过局部理顺、沟通和改造时适当拓宽、个别增加等方式,形成街坊级主干道,增强街区与城市道路联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基本的消防及管线布置要求,涉及到个别和局部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时,维持原有尺度。第28条 道路宽度、断面形式、路面结构规定1、道路宽度,依据道路系统规划原则确定。2、规划范围内街坊级主干道为中小街、北小街、大梅家巷及西接线,另外还有文昌
23、阁北边新辟的主干道,上述主干道基本形成环路,方便居民生活,便于组织旅游交通。3、本街坊次干道主要包括石塔北街、驼岭巷、北岳巷、螃蟹巷、书院巷。4、本街坊支路为沿二道河沿河的非机动车道。5、街坊道路多为人车混行道路,道路断面不强求整齐划一,而应根据两侧建筑情况确定,但应考虑同一条街坊道路断面的过渡,尽可能利用道路两侧小空间进行绿化或设置街头小型活动场地,路面结构尽可能采用扬州传统地方材料。6、中小街南端的道路改造为步行街。第29条 广场和街巷空间节点指标及分布街坊内应根据各地块图则中广场和街巷空间节点的规定进行控制设置,主要包括大梅家巷西接线与石塔北街交叉口、四望亭路、螃蟹巷、中小街街口。第30
24、条 停车场指标及分布1、在街坊主次干道骨架外围,设社会公共停车场,限制机动车进入街坊内部(消防特种车辆除外)。2、可改造用地应根据下表控制指标设置机动车停车场,鼓励设置地下停车库。3、整治用地内在进行建筑整饬或翻建时,应参照下表适当增加停车场面积。各类建筑配建停车位规划指标使用性质计算单位机动车自行车摩托车行政办公车位/万m2建筑面积50500/商业、金融、服务、市场等车位/万m2建筑面积60750/文化娱乐车位/万m2建筑面积60750/医院车位/万m2建筑面积40500/住宅车 位0.221备注:(1)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机动车位按25m2/车位、非机动车按1.5m2/车位计算;停车楼或地下
25、停车库建筑面积机动车按30m2/车位、自行车按2.0m2/车位计算。 (2)公共建筑摩托车位已折算为机动车位。4、本街坊共设公共停车场9处(包括一处地下停车场),主要布置于中小街西侧和四望亭螃蟹巷入口,另外在文昌商圈中间布置两处停车场。大梅家巷西接线与石塔北街交叉口设一处。5、规划中的停车场,不作为单纯停车之用,可以补充作为以停车为主的绿化活动空间,也可与绿化广场共同设置。第八章 市 政 公 用 设 施第31条 给水规划1、给水水源引自文昌中路、汶河北路、四望亭路现状给水干管。2、街巷内部结合道路拓宽,疏理和调整现状管网,更换部分管材,优化管网布置和水力状况,提高供水压力。3、按规范要求增设消
26、火栓,对历史街区、重点保护地段不大于80米,提高老城区消防能力。第32条 排水规划1、根据污水截流总体布置,结合街巷改造,按照雨污合流制增设截流支干管,排入街坊周边现状污水截流主干管,条件许可时可采用雨污分流制。2、对没有卫生设施的旧房,改造房屋内部结构,使用现代卫生设备,杜绝污水直接入河。第33条 燃气规划1、规划条件许可时则实施集中管道供气,其余为罐装气瓶供气,减少并逐步杜绝人工煤的使用。2、管网采用中低压两级管网,按规范要求设置调压站。第34条 供电规划1、供电电源由文昌中路、汶河北路和四望亭路引入。2、线路原则上按埋地考虑,局部保护和整治地段如因条件所限,可考虑架空敷设,但应注意防护要
27、求及视觉要求。3、区内供电线路按道路走向统一布置,原则上按路东、路南一侧敷设。第35条 电信规划1、广电、电信以及宽带网等弱电线路由文昌中路、汶河北路和四望亭路路引入。2、线路考虑架空敷设,但应注意视觉美观要求。3、区内通信线路按道路走向统一布置,原则上沿路西、路北一侧敷设。第36条 环卫设施1、生活垃圾收集服务半径20米左右,实施垃圾袋装化。2、公厕设置因地制宜,服务半径一般为100-150米,公厕建筑面积一般为25 m2左右。第九章 地块划分与控制指标第37条 地块划分1、规划的用地性质尽量单纯(允许小面积相容性质用地存在,但不允许不相容性质用地存在)。2、地块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
28、形式、色彩的控制要求相同。3、地块以街巷或其它道路及河道为界。4、现状机关团体、部队院校及各企业事业单位,规划予以保留的,单独划块。5、公园、绿地和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按专项规划要求单独划块。6、近期内已落实重点改造的成片地段,可规划为一块。7、由于翻新用地在管理和实施上的特殊性,其区块及地块划分宜小不宜大(其总体控制指标应以区块单位统计,以达到整体上的合理性)。8、地块划分:本街坊共分为 个区块, 个地块。第38条 控制指标1、根据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本街坊居住人口控制在5380左右。2、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控制指标共分为8项内容,详见下表。序号控制内容说 明1保护与更新模式分为保护类
29、、整治类和可改造类三种类型2用地性质分类标准依据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结合老城区实际情况确定分类级别3用地面积根据地块实际范围计算,单位公顷4容积率建筑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比值5建筑密度建筑基底面积与地块面积比值6建筑高度建筑高度分为主体高度与极限高度两类,主体高度指地块内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极限高度指个别建筑物或建筑局部最大高度7绿地率根据规定要求设置,小型活动场地可计入绿化用地3、保护类用地和整治类用地内建筑一般原地保护或翻新,仅规定其建筑限高,除个别注明外,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应低于现状指标,绿地率应高于现状指标。4、可改造用地控制指标一般性规定序号高度分区容积率建筑密度(%
30、)建筑高度(m)绿地率备注主体极限1一类0.5503.66.52二类0.8456.510153三类1.0(1.5)35(50)1020(10)括号内数字为沿街建筑或小地块的指标4四类1.5(1.8)35(60)121625(10)同上5五类2.560162410注:1、人均公共绿地不小于0.5平方米;2、实际控制指标以图则为准。第十章 城 市 设 计 导 则第39条 建筑设计引导1、建筑形式与风格(1)文(控)保建筑及有价值的传统建筑在整饰时应按照和参照文保单位的保护要求进行。(2)翻新民居应基本依据原有的布局及形式,尽可能采用原有或相近的建筑材料。(3)新建建筑应借鉴扬州传统民居天井式院落布
31、局形式,杜绝条式住宅建筑行列式布置的单调布局;(4)住宅建筑连续长度不得超过25.0米,超过25.0米必须在平面上错开;(5)老城区新建建筑必须采用坡屋顶。2、单体建筑体量 住宅建筑面积1200m2沿城市主干道公建建筑面积5000m2沿城市次干道公建建筑面积3500m2其余地段公共建筑面积2000m23、建筑材料应选用与传统材料相似的建筑材料,不宜采用与老城区传统风貌相冲突的建筑材料。4、建筑色调新建建筑色调以(浅)青灰色为主,辅以白色和暖色加以点缀,并根据建筑所处地段的保护等级加以引导,创造出协调统一和丰富的城市建筑色彩。第40条 传统街巷景观设计引导1、街巷应按不同等级加以保护与整治;2、
32、街巷空间景观应保证再现进退自如、曲折多变的传统空间,市政管线敷设和交通等应与传统格局相协调,杜绝拉直拓宽的简单处理;3、街巷两侧建筑直面连续长度在超过16.0米的情况下,应通过进退或微曲等手段,以丰富街巷空间景观效果。4、街巷两侧应尽可能做到用地功能、建筑风貌的统一,以保证街坊传统风貌的协调。 附表一老城区1号街坊用地汇总表序号用地性质代 码用地面积(公顷)占地百分比(%)1住宅用地r10.7224.282行政办公用地c10.711.613商业用地c211.3025.594文化娱乐用地c31.794.055市政设施u0.491.116中小学幼儿园用地r226.7315.247文物古迹用地c70
33、.060.148道路、广场用地s9.822.209绿化用地g2.555.78合 计44.15100附表二老城区1号街坊现状风貌评价相应用地汇总表编号风貌类型用地面积(ha)占地比例(%)1一 类0.962.172二 类0.551.253三 类0.390.884四 类32.1272.755总 计34.0277.05附表三老城区1号街坊保护与更新模式相应用地汇总表编号用地类型用地面积(ha)占地比例(%)1保护用地0.982.222整治用地0.581.313可改造用地31.5371.424总 计33.0974.95备注:上述用地不包含街坊道路用地。附表四老城区1号街坊建筑高度控制相应用地汇总表编
34、号高度控制类型用地面积(ha)占地比例(%)1一 类1.433.242二 类4.249.603三 类16.1136.494四 类9.5521.635五 类1.763.996总 计33.0974.95附表五文物保护(控制)单位一览表序号单位名称级别年代所在地使用(责任)单位产权单位类 别1西方寺省明初驼岭巷18号八怪纪念馆古建筑2四望亭市明美食街东端市政局路灯所古建筑3憩 园市近代淮海路44号市安全局近现代历史遗迹4古木兰院(楠木楼、石塔)市唐建、宋移建文昌中路绿岛内石塔宾馆古建筑5、文昌阁市明市区汶河路、文昌中路市政公用局古建筑附表六古树名木情况一览表编号树 种树龄保护级别生长状况生长地点保护单位1银杏1000年以上一级良好文昌路石塔寺旁市区绿化队2银杏700年一级良好八怪纪念馆内八怪纪念馆3银杏2500年一级一般汶河小学内汶河小学4银杏500年一级一般市政协院内市政协5槐树1000年以上一级较差驼岭巷10号市区绿化队6银杏300年一级较差市政协院内市政协7银杏300年一级良好西门街小学内西门街小学8银杏200年二级一般西门街小学内西门街小学9银杏200年二级一般工艺大楼市公安局10银杏200年二级一般工艺大楼市公安局11银杏2200年二级一般古木栏院内石塔宾馆12瓜子黄杨2140年二级一般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镀膜玻璃市场发展动态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锂精矿行业竞争格局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铂金首饰市场运营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轨道交通牵引变流器行业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箱纸板行业运行动态与发展建议分析报告
- 2025贵州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2025-2030年中国硫氰酸钠市场运营现状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伊春职业学院《平面制图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文本翻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急性左心衰》课件
- 二零二五版洗煤厂与矿业公司合作洗煤业务合同3篇
- 上海市第一至十八届高一物理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4李娜一建管理讲义修订版
- 2024院感培训课件
- 护理试讲考核15分钟
- 2025天猫服饰春夏趋势白皮书
- 电力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及保证措施
-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 GB/T 44895-2024市场和社会调查调查问卷编制指南
- 我国职业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