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跨文化传播之误区翻译的单向道关熔珍中华文明,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独立于其他文明之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其他文明相继湮灭之后依然传承至今。然而,在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的今天,遭遇西方文化的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园却并未享有其应有的崇高地位和尊荣。究其原因,学者王宁认为在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翻译的缺席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文化的翻译”。然而,笔者认为,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翻译并没有缺席,真正缺失的是翻译中国文化进入西方的中国文化翻译。翻译,作为中国与西方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本身应该是一个双向式的交流渠道。然而,中国翻译一直以来走的都是单向道,忽视了另一个方向。所谓翻译的单向道,是指
2、在翻译的过程中,仅注重西方文化,西方情趣和异国风情。因此,在向中国翻译引进西方的时候,忠实于西方的原文和文化,致力于保持西方的语言文化特色,甚至是西方的意识形态。这样一种翻译指向并不仅仅是在翻译西方进入中国文化时存在,更为严重的是,在翻译介绍中国文化进入西方时,依然是忠实于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读者,迎合西方的文化情趣,以西方文化来剪裁中国文化。这样一种“译西入中”的单向翻译所带来的结果是:中国文化得不到合理有效地传播和推广,致使中国文化陷入今日之尴尬局面。事实上从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之日起,翻译就一直在场,并肩负着重要的传播使命。近代之中国,从“五四”时代开始,就一直大量引进西方文学作品,随之而来
3、的是先进的西方文化。中国今日之严重“欧化”,除了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原因外,翻译之因素不容忽视。为拯救衰落之旧中国,为促进发展之今日中国,翻译更多的是承担引进西方先进的作用,引进西方的文学,西方的科技乃至西方的文化。因此,在中国的翻译理论界,翻译研究大多针对的是如何翻译西方进入中国的翻译标准、原则、技巧等等。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大多关注翻译西方进入中国的翻译状况,强调忠实于原文。殊不知这样的一种翻译要求,实际上就是忠实西方的文化。本来,从比较文学研究之角度来看,中西文化之交流与传播实际上就是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当一种文化与另一种异质文化初次接触与面对之
4、时,它自然而然会以自己的文化观念、视野和习惯来审视、打量、理解然后是接受对方,之后是反省、反思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而翻译研究,作为文化传播与交流之重要手段之一,实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交流与对话,这样一种介于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双向式的互动与交流。如果在翻译西方文学文化进入中国时忠实于西方文化,那么,反过来,翻译中国文化进入西方世界时,就应该是忠实于中国的文化。这样才能实现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双向式发展,才是翻译之正途。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为了与西方世界接轨,中国掀起了全民学英语的高潮。“英语时代”,上至80岁的老太,下至呀呀学语之稚儿,人人学英语。高考、考研、提干、职称样样离不开英语。大量的外国
5、文学作品、影视文学作品等等外国文学文化被译介进入中国,甚至在中国的学术研究界也是套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来研究、批评和界定中国之文学研究。在所谓“英语时代”以及与西方接轨的表象背后,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其实陷入了单向交流与传播的误区,造成了中国文化之日渐“边缘”与“失语”,使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和身份。美国学者奥椎基(aldridge)就曾警告:“如果以西方的批评标准来批判东方的文学作品,那必然会使东方文学减少其身份。”这在翻译研究领域中同样是具有警示作用的。在现实的中西跨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追求西方文化和西方情趣,西方的异国风情成了流行之时尚。洋节文化蜂拥而至,
6、而中国节日文化则日渐淡忘,甚至中国节日变成了西方节日。如七夕、鬼节等等被简单地译成了chinese valentines day, chinese halloween。这是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翻译单向道的具体表现。在翻译中国富有文化内涵的节日,或者是名言名句,甚至是文学佳作时,译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遵循“信、达、雅”的翻译要求,努力达到翻译的忠实。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样的翻译所忠实的是西方文化,而不是中国文化。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把自己臣服在西方文化之下,让自己忠实西方的原文,这就是中国翻译的严重问题所在。为了让西方的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节日,所以“七夕”和“鬼节”成了
7、valentine和halloween。我们的“七夕”就变成了美丽浪漫的情人节,“鬼节”变成了那个备受孩子喜欢的万圣节,只不过场景换成在中国发生而已。中国文化成了注脚。显然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这样单向的翻译中被渐渐抹拭。忠实于西方,以西方为标准,在这样的一个逻辑之下,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学不行,因为中国没有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的电影不行,因为中国没有电影获“奥斯卡”金像奖;对此,笔者曾不止一次地想:如果西方世界认为真正的人是白肤金发碧眼,那关熔珍:跨文化传播之误区翻译的单向道来稿摘登现代传播双月刊2007年第2期(总第145期)143么是不是有些国人就会觉得自己不是人了呢?!显然,在中西文化
8、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如果继续以往的单向道,那么中国文化就难以赢得其应有的身份和尊荣。翻译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桥梁,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为改变单向翻译的现状,有学者疾呼要大量向西方世界翻译中国文化精品、文学精品,呼吁学者们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英文著述,藉此改变中国文化、学术之“弱势”。但笔者认为,在此之前,翻译研究有必要先认真审视当前翻译的单向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先考虑翻译过程中的“译中入西”的问题及其操作性。中国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上的单向道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的。在殖民半殖民时代,在救亡图存时代,大量引进西方是中国翻译的必然之路;在全球化之下的今日中国,为与国际接轨,
9、赶超世界强国,大量引进西方同样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之途。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实现翻译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改变翻译的单向性问题。只有这样,中国的文化才能够真正进入西方世界,才能够真正为世界所了解。不然,在单向道的翻译下,再多的中国文化传播和推广,也不过是论证西方文化的世界适用罢了。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变我们的英语语言教育的方式方法,强调英语词汇和语法学习应该是推广和展现中国文化、文学的工具,是推广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手段。英语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中国文化成功向西方传播。然而,在英语语言教育界,英语教育的方向却是:让英语学习者像“native speaker”说英语一
10、样地说英语,像“nativespeaker”一样地表达英语,“native speaker”没有说过的不要说,“native speaker”没有用过的表达不要用,要用英语的逻辑思维来思维。学英语要求要模仿地道英语的语音语调,要听地道的英语广播,要用地道的英语教材,要看地道的英文报纸,要用地道的英语来表达。这样,学英语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让学习者臣服西方的洗脑过程,成了追求西方文化、西方情趣的过程。于是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比西方学生更了解西方的历史与文化,却对自己本国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那么中西交流与传播,交流什么呢?传播什么呢?笔者的一位美国朋友曾开玩笑地说:“我想了解中国,但是学生们跟我谈的
11、都是西方文化。圣诞节、情人节等等,他们了解的比我还要多。但是,中国人是怎么过自己的节日呢?”这样的英语学习结果绝不是当初中国强调英语教育的初衷。其次,要改变英语的教学与研究。笔者认为,在采用原版西方文学作品作为英语学习的必修篇目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英文版的中国文学作品篇目的存在;更多的着力点应该是放在如何增加中国文学经典佳作巨著的英文版上,而不是一味地采用西方文学作品。现在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学习西方文学作品,却没有有效地要求学生学习英文版的中国文学作品;甚至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大学英语的课文当中几乎没有一篇英文版的中国文学作品存在。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可以侃侃而谈西方文学作品,西方文化情趣,却无法
12、同样地用英文谈论中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化。那么在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之时,究竟交流什么,传播什么呢?如今,有识之士提出“输出东方”,提出“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致力于中国文化、文学的西方传播。的确,在追求文化多样性的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的今天,该是中国文化全面走向世界的时候了。作为世界文化的一元,中国文化应该在世界上占据与其相衬的国际地位。这就要求中国文化精品与文学精品能够通过世界性的语言(英语)拥有更广泛的世界性读者。英语应该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全球推广的途径,而不应该是西化中国的手段。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好的翻译前例供学者们思考。以前,中国的饺子的英译是“dumpling”,粽子是“dumpling ofglutinous rice”。如今则是直接的音译“jiaozi”,“zongzi”。曾经被嘲笑的“人山人海”的英译“people mountain peoplesea”,“好久不见”的英译“long time no see”,如今看来却是保存中国文化较好的例子。这样的翻译显然忠实的是中国文化,走的是不同于“译西入中”的翻译方向。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是一种伴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世界文化多元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应该而且是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