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斜拉索的垂度效应计算_第1页
第二节斜拉索的垂度效应计算_第2页
第二节斜拉索的垂度效应计算_第3页
第二节斜拉索的垂度效应计算_第4页
第二节斜拉索的垂度效应计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节斜拉索的垂度效应计算 、等效弹性模量 斜拉桥的拉索一般采用柔性索,斜索在自重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垂度,这一垂度的 大小与索力有关,垂度与索力呈非线性关系。斜索张拉时,索的伸长量包括弹性伸长以及克 服垂度所带来的伸长,为方便计算,可以用等效弹性模量的方法,在弹性伸长公式中计入垂 度的影响。 等效弹性模量常用 Ernst公式,推导如下: 如图2-2所示,q为斜索自重集度,fm为斜索跨中m的径向挠度。因索不承担弯矩, 根据m处索弯矩为零的条件,得到: 1q1l1ql2 cos 8 8 cos: (2-1) 当索的水平投影长度很长时(L300m),按抛物线计算会带来一定的误差,因而应采用 图2-

2、2斜拉索的受力图式 索形应该是悬链线,对于 fm很小的情形,可近似地按抛物线计算,索的长度为: (2-2) 2| 3 q i 24T2 2 cos : d l dT 2| 3 q i 12T3 cos2 : (2-3) 用弹性模量的概念表示上述垂度的影响,则有: dT l 12IT312十 (2-4) E 二 f d 心l A Aq2l3 cos2 口( 了 L )2 式中:二二T/A , q二A , L=lcos:为斜索的水平投影长度, Ef :计算垂度效应的当量弹性模量。 在T的作用下,斜索的弹性应变为: Ee 因此,等效弹性模量 Eeq为: 即: E - CT Ee eq CT (J E

3、e eV + 1 e Ee Ef Ef Ee Eeq L2 (2-5) 斜拉索等效弹模与斜索水平投影长 Eeq/E Ee L的关系如图2-3所示。 图 2-3 Eeq与 L 的关系(Ee=205000MPa,=98kN/m3) 、斜拉索两端倾角修正 斜拉索两端的钢导管安装时,必须考虑垂度引起的索两端倾角的变化量 导管轴线偏位。一般情况下,可按抛物线计算,即 R 4f 4 ql2 q L tancos - L 一 ll 8T 2T 2- 3,否则将造成 (2 -6) =tan_(- 2厉 更精确的悬链线方程求解。 第三节索力的初拟和调整 一、恒载平衡法索力初拟 如图2-4所示,对于主跨, 忽略主

4、梁抗弯刚度的影响,则Wm为第i号索所支承的 恒载重量,根据竖向力的平衡,得到: 图2-4索力初拟计算图式 Tmi 二 Wm / sin : i(2-7) 拉索引起的水平力为: Fmi =TmiLcos: i =Wm/tan: i(2-8) 进一步考察边跨,忽略塔的抗弯刚度,则主、边跨拉索的水平分力应相等,得到: Tbi - Fbi / cos- Fmi / cos i(2-9) (tanW Leos R ) 边跨第i号索支承的恒载重量 Wb可依据Tbi作相应的调整: Wb FLsin讥一1(2-10) tan% 二、可行域法调索计算 在斜拉桥的设计中,通常先要确定一个合理成桥状态,然后根据拟定

5、的施工工序确定 各合理施工状态。所谓合理成桥状态是指斜拉桥在施工完成后,在所有恒载作用下,各构件 受力满足某种理想状态,如梁、塔中弯曲应变能最小。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确定的过程实际 上就是按施工过程确定各索初张力的过程。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通常可以先不考虑施工过 程,只根据成桥状态的受力图式来计算,然后按施工过程将索的张拉程序逐个细化。分析方 法有简支梁法、刚性支承连续梁法、可行域法等。 (一)简支梁法 选择一个合适的斜拉索初始张拉力,使主梁结构的恒载内力与主梁以拉索的锚固点为简 支支承的简支梁内力一致。 (二)刚性支承连续梁法 将斜拉索和主梁锚固点处作为刚性支承点(零挠度)进行分析,计算出各支点

6、反力。 利用斜拉索索力的竖向分力与刚性支点反力相等的条件确定斜拉索的成桥状态索力,主梁的 恒载内力图即为刚性支承连续梁的弯矩及支承反力产生的轴力图,如图4-1-1b)所示。计算 方法可按一般的结构力学方法进行分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力学概念明确,计算简单,且成 桥索力接近“稳定张拉力”,有利于减小徐变对成桥内力的影响。但是,通过施工来实施这 种内力状态是困难的。因为跨中段的弯矩与一次张拉力无关(不计徐变时)。成桥后必须设 法消除由中间合龙段及二期恒载引起的正弯矩效应。这就要通过反复调索来实现, 对密索体 系较难控制。 (三)可行域法71 从控制主梁应力的角度看,索力的过大或过小都有可能造成主梁上

7、、下缘拉应力或压应 力超限,因而期间必定存在一个索力可行域,使主梁在各种工况下各截面应力均在容许范围 之内。 下面介绍可行域法调索计算的过程。 主梁截面的应力控制条件可按如下公式表示: 1、拉应力控制条件 主梁截面上、下缘在恒载和活载共同作用下的上下缘最大拉应力二十、二bi应满足: Nd A Md (上缘) (2-11) (下缘) (2-12) 2、压应力控制条件 主梁截面上下缘在恒载和活载组合作用下的上下缘最大压应力Fa、匚ba应满足: Nd M d 丄“I. 打(上缘) (2-13) 二ba二-芈晋bn空Ja 1 (下缘) AWb (2-14) 式中:Nd、M d 全部恒载(包括预应力)产

8、生的主梁截面轴力和弯矩,轴力以压为正, 弯矩以下缘受拉为正; A、W、Wb 主梁的面积、上缘和下缘抗弯抵抗矩; tm bm 其它荷载(除恒载)引起的主梁截面上、下缘最大应力(应力以拉为正, 压为负,下同) ;tn、二bn 其它荷载(除恒载)引起的主梁截面上、下缘最小应力。 3、主梁恒载弯矩的可行域 在以上应力控制条件的关系式中,M d是通过调索预期达到的恒载弯矩,系待求值,由 式(2-11)(2-14)可得: Md纠-血-b + %mWt = Mdll(控制上缘拉应力) A Md兰叫+1】-mW)=Mdi2 (控制下缘拉应力) A , M d兰-血-Ba 】PnWt = Mdai(控制上缘压应

9、力) A M d凤牛+匕1-% = Mda2 (控制下缘压应力) (2-15) 在式(2-15)中,令Md1 =min Mdl2,Mda1 (控制恒载正弯矩) Md2 =max MdM,Mda2(控制恒载负弯矩) 则主梁恒载弯矩可行域为: Md2 - Md -Md1 (2-16 ) 怖域 1 f /1. 图2-5弯矩可行域 在主梁上施加预应力可增大可行域的范围,调索最终的结果不仅应使主梁恒载弯矩全部 进入可行域,而且索力分布应较均匀。 4、恒载弯矩计算的影响矩阵法 为了达到通过调索,使主梁各截面的恒载弯矩进入上述可行域内的目的,可按下述影响 矩阵法计算各拉索的初张力: (1) 按前面所述的恒载

10、平衡法初拟索力T 。 (2) 依据主梁安装程序和各初拟索力计,计算各控制截面恒、活载的内力:M 、 :Nd 1 和应力 J、 6。 (3) 按上述应力控制条件,计算各控制截面的恒载弯矩可行域Md ?。 (4) 将各控制截面当前恒载弯矩:M 与:Md /差值作为索力调整的弯矩增量目标: :M .M .;Md?(2-17) (5) 计算斜拉索恒载弯矩影响系数。模拟主梁安装程序,求出张拉拉索时各截面的M。 张拉j号拉索时,i截面所产生的弯矩 Mj与张拉力Tj之比值,称为拉索j对i截面的弯矩 影响系数,用aij -Mij /Tj表示。 (6)建立索力增量影响矩阵: ai =T|a2=丁2 a*i -

11、T3 ai n =Tn: M1 a2T2823 = 13a2n=Tn - - : M 2 ann:Tn 二-八 M n (2-1 索力调整增量为: U - IaIUM / 8) 调整后的索力为: T 二T IT (2-19) 控制截面的位置, 对于密索体系的斜拉桥宜选在拉索锚固截面,对于稀索体系的斜拉桥 则宜选在两锚固点间的跨中。 (7)将新求得的初始索力T?,重新代回第(2)步继续计算,直到所有控制截面的恒 载弯矩全部落入可行域内为止。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拉索一次张拉的情形,合龙段的内力与初始索力大小无关,若合龙 段的内力过大,就必须在合龙后对部分拉索作二次张拉。 图2-6为岳阳洞庭湖大桥布

12、置预应力后,主梁恒载弯矩可行域以及调索后的恒载弯矩 图,从图中可见恒载弯矩全部进入了可行域内。 图2-6主梁恒载弯矩可行域及调索后的恒载弯矩图 一 T 丘-.一_1三互柴 、悬臂施工时合理施工状态的确定 斜拉桥采用悬臂法施工时,随着梁体的伸长,拉索的数量逐渐增加,后期梁体悬挂和拉 索张拉必然对前期各拉索的索力、梁体标高和应力产生影响。因而在确定了合理成桥状态的 索力T ?(如式(2-19)所示)及成桥状态梁体标高之后,必须以此为目标确定相应的施工阶 段各索的初张力 T 和梁段初始安装标高。 1、拉索初张力汀p 1的计算 对于一次张拉的情形,索力的相互影响可用下式表示: 第 1 对索力:=6,

13、T1P * b12 T2P b1n TnP - T1Q 第 2 对索力:T2 =b22 T2P b2n TnP T2Q 第 n 对索力:二Bn TnP - T.q 汁 -B 汀J 応(2-20) 索力初张力为: 汁J -B-”兀?(2-21) 式中:拉索的最终索力; TP /施工阶段拉索的初张力; 订q?体系转换、二期恒载、徐变等引起的索力变化量; bj j号索的单位张拉索力引起第i号索的索力变化量,计算中不仅要考虑新 增梁段的影响,还需考虑各种施工设备等临时荷载的影响。 拉索的索力发生变化后,修正弹性模量也发生了变化,在施工模拟计算中,这一因素 必须加以考虑。 2、施工中各梁段标高的确定 梁体各控制点标高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可用下式表示: 第 1 号梁段标咼:H1 = H io - 口11 一 12 * -1 ,;1Q 第2号梁段标高:H2 =H20 、:22 =2,Q2 第 n 号梁段标咼:H n = H no - n 11 nQ H =H o 1 d(2-22) 施工中梁体的初始标高为: Ho4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