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基础教育改革_第1页
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基础教育改革_第2页
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基础教育改革_第3页
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基础教育改革_第4页
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基础教育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基础教育改革陈尚达(皖西学院中文系,安徽六安237012)摘要:终身学习不仅包含着学习者学习权利与积极行动、追求心灵充实并体验快乐原则的个性诉求,也包含着政府的制度完善与机会提供、致力于经济发展并推进社会公平的社会性目的。终身学习思想对基础教育具有某种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终身学习视野下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包括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引导儿童快乐学习、成人的学习榜样示范和社会教育的辅助与补充作用。关键词:终身学习;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全球化与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已经和终身学习社会成为同义语,终身学习业已从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思潮演变成许多国家积极的教育政策与实践行动。我国近几年来也在积

2、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并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不过,终身学习概念往往被狭义地理解为学校教育之后的成人继续学习与职业培训,而较少意识到基础教育阶段对终身学习所蕴藏的强大势能,因而具有的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终身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愿自觉自主自律,错过了黄金学习时期的成人由于学习的循序渐进性而可能存在知识经验与主动态度的双重缺失,从而对终身学习不感兴趣或无能为力。这或许就是有的国家提供大量终身教育机会却并没有迎来相应的全民终身学习热潮的真实原因。如同英国菲尔德教授指出的,终身学习社会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需要公民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和浓厚的学习兴趣。1有人曾这样批评:“基

3、础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终身学习政策应该从年轻人的教育开始。”2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厘清终身学习内涵并审视其思想,把握终身学习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探讨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基础教育改革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一、终身学习的内涵辨析与思想审视1994年意大利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指出,“终身学习是一个通过不断的支持来发挥人类潜能的过程,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获得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3终身学习指向个人的学习权,潜能的实现与发挥的积极心理和外部的支持与激励。但是,英国的格林教授认为,“在发达国家,关于终

4、身学习话语的背景有很多共同的认识,然而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一致的地方。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远景在目的与实现的途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终身学习的版本中,主要的目标是个人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在其它地方,则是促进社会平等与社会融合;也许更为普遍的认识是,终身学习是为提高生产力与国家的经济竞争力。”4终身学习概念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理解上很难达成共识。通过对以下几对概念的辨析,我们试图把握终身学习的主要内涵,并对目前流行的终身学习思想加以审视与反思。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理论后的一种概念的延伸与转化,终身学习思想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

5、发展起来的。显然,终身教育对终身学习起着重要的服务、支持与促进作用。两者区别也明显。终身教育的行为主体是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它强调建立一种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可接受教育的体制,并提供能够让社会成员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更便于接受教育的机会。终身学习的行为主体是学习者个人,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进取与人格完善,能够充分利用受教育机会自愿自主自觉自律地学习。终身学习与心性提升。终身学习其实有着朴素的思想渊源,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等就表达了终身学习的意思与要求。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道德修养,强调“内仁外礼”。论语将“学而”章放在首位,其用意是很深的。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序言中就曾指出,孔子的最大

6、精神是学习精神。5孔子倡导的学习具有非物质功利性,而表现为精神上的超越,论语里仁有言:“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西方关于学习的“修炼”传统也如此,这是一种“以矫治与救赎为目的的学习”。6学习“不是借助知识去控制和支配外界与他人,而在于治愈并丰富自己的内部世界所欠缺的部分”7,使一个人由不完善的存在逼近完善的存在,学习是一种德性实践。美国哈钦斯追求不只以经济与功利为目的而着眼于对人、对人性及对“人生真正价值”的培养的“学习社会”,就是继承了上述学习传统思想的体现。他所著学习社会论中的“学习社会”被作为“终身学习社会”受到关注和重视。终身学习的内涵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而不是仅以谋取职业获利

7、为目的。“那种简单地以为只要为所有的成人提供了广泛的教育机会的社会就是学习社会的看法显然是肤浅的”,“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如果不把人性的培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并彻底改变以往的传统价值观念,那么学习社会就谈不上建立”。8终身学习与人力资源开发。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在多数发达国家,终身学习政策指向义务教育后教育与培训体系。9在终身学习政策的制定中过多地考虑职业培训与技能更新,人力资源开发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应该看到,迅速发展的科技变化,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变迁,是终身学习的理念产生与政策出台的现实背景,这是个人学会生存的客观需要。如桑克蒂斯所言,终身学习是变革的产物,这种变革的

8、实质是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变革,它所表现出的紧迫性是前所未有的。10发达国家多将终身学习政策作为应付科技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方式,本无可厚非,但以强调经济发展与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最直接目的,“经济成为最大的政治”,从而使得终身学习的功利性价值取向非常明显。如同菲尔德所批评的,终身学习政策已经演变成了权宜的策略,这些策略几乎都集中在提高劳动力与灵活性方面,深陷于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主义之中。2换言之,终身学习政策大多畸变为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而不是基于人格完善的目的,这正是哈钦斯所极力反对的。终身学习与社会公平。终身学习政策主要指向义务教育后的教育与培训体系,并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教育系统,它的一个基本

9、目的就是解决社会不公,推进社会公平。政府向民众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与学习资源吸引民众进行补偿性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所导致的学力不平等现象。教育或学习是促进社会流动与民族素质整体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然而有调查研究表明,教育背景好且经济社会地位高的群体对终身学习持积极态度,并能获得明显成效,而那些最需要终身学习的低收入弱势群体对终身学习持消极态度,且收效甚微。终身学习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平,“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社会排斥与不公平的一个方面不仅表现在就业与收入上,还体现在消费、个人福利、健康与公民身份等方面。”10这说明个人发展并不取决于外在教育机会与学习资源的提供,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志

10、向选择及由此带来的积极学习行动。况且“教育机会”本来就只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把握及其实现也有赖于人们的素质条件,并不必然地、命定地导致预期的教育结果。”11我们不能因此否定终身学习政策在推进社会公平方面的积极意义,而要努力寻求促进个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积极主动学习行动的有效措施。它从一个侧面有力地说明,终身学习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即人生早期就要开始规划实施,否则就存在教育或学习的“马太效应”。终身学习与快乐原则。作为一生持续不断的自愿自主自觉自律的终身学习行动,应该是一种快乐行动。论语学而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涉及思维的悟性,“习”涉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其中包含着思维的澄明

11、与智慧的生成,并伴随着自我肯定的快乐生命体验。“读书(学习)活动,就是徜徉于葡萄园(教科书),把一个个词汇作为熟透了的葡萄加以品尝的快乐”。6然而快乐需要经历痛苦并超越痛苦,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切的快乐都伴随着主体的苦痛,免除苦痛的地方不可能带来快乐。被动催生能动;磨砺衍生快乐。快乐的学习浮现出这样的主体轨迹:在磨砺之中走向解放。”6“学习知识对于人类而言不仅意味着实际的用途,也意味着理智的欢乐”,即“一种经过严肃认真的思考后豁然开朗的情感体验。这种理智的欢乐对于学习者的吸引力要超越任何外在的奖赏。尽管这种理智的欢乐超越任何实际的用处,但是它对于人类个体保持认识的积极性以及整个精神生活

12、的健康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12另外,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是学习的快乐之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往与对话就是为了寻求沟通达成共识或求同存异,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就是探究真理的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基于沟通的学习,其实就是实现意义与关系的编织。在杜威看来,意义不是赐予的,而是借助沟通不断地生成变化的。”6正是在这种沟通过程中,实现人类文化世界与学习者经验世界之间的某种趣味性转换,也就是维果茨基指出的“科学概念”(概括化的意义)和“自发概念”(感受性的意义)6之间的互动与转化,也即基于沟通的外部语言与自我思维的内部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换。因此,“所谓学习,就是跟客观世界的交往与

13、对话,跟他人的交往与对话,跟自身的交往与对话。就是说,学习是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实现自我修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可以说是构筑世界、构筑伙伴、构筑自身的实践。”6学习就是在对话中实现心性的提升并体验理智的欢乐,认识世界与他人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快乐学习,主动发展。通过上述辨析我们不难发现,终身学习不仅包含着学习者学习权利与积极行动、追求心灵充实并体现快乐原则的个性诉求,也包含着政府的制度完善与机会提供、致力于经济发展并推进社会公平的目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不能将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终身学习价值自然是个性发展价值与

14、社会发展价值的合金。杜威是个人主义学习的概念和心理学主义学习的概念的批评者,他把学校看作“学习共同体”,作为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物,他认为学习是关于客观世界、人际关系与自我修养的整体性“构筑”。“共同体”思想对于基础教育改革与终身学习制度完善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二、终身学习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基础教育”这样解释:“这种教育尽管是传授基本知识,但是它还要人们学习如何感知和理解世界。它必须努力培养人们尤其是儿童,具有自学的爱好,而且使他们终身都有这种爱好。在发展人们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批判精神的同时,还必须激发他们求知识、提问题和向自己提出疑

15、问的欲望。最后,这种教育还必须使人们感觉到,他是属于一个共同体的成员,而且无论对人对己都负有一种创造性的责任。”13这段话也可以视为终身学习思想对基础教育的某种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等重要思想都内含其中,终身学习将是学生自我负责的无止境探索行动。对课本客观知识世界的关注让位于对学生主观精神世界的激励。应试教育下教师往往满足于让学生外在地占有知识,知识成为许多原始不变的形式积累。教师仅把课程知识看作一种客观性对象物,却没有认识到,它只有转化为学生的主观性现实时,才能生成意义并发生效用,否则只是外在于心智的

16、符号堆积。14教学必须谋求物的对象性与人的主体性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明了支撑知识作为对象性客体的相关经验背景,以及帮助学生获得主观性意义的必要思维过程与可能逻辑方法。知识的功能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一切知识都只是重新探索的出发点”13,“探索是活力与自我更新的发动机”。15教学不能只是关注课本的“科学概念”,而是要通过学生的“自发概念”,将“科学概汁,不断激发对于社会事件的理智的关心,以及构筑发现事物之间关联的人们与自己的关联,乃是学习实践的中心主题。6这里意在强调借助“3c”获得学生以及教师自身双重的心灵充实,作用儿童的主观精神其实就是培养儿童学习的内驱力。对儿童学习严格要求的同时不能放松

17、成人的主动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值得大力关注的概念,它既包含学习的生态意识,即共同体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学习从而优化整体学习环境;也包含学习的平等意识,即共同体的成员不论成人与儿童都应该一视同仁并自我负责地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学校,“只有热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教师如何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如何学习。在家庭,“孩子是父母的文凭”。父母的个性素质与言语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习惯与学习品性。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成人对儿童学习严格要求而自己却疏于学习,我们过多关注孩子在学校课堂中的学习生活和在家庭的作业生活,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更多指向

18、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实践,而领导、教师和家长在家庭的学习生活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终身学习社会下这种不合理现象必须得到根本改变。关注效率的同时要兼顾平等原则。终身学习思想要求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从选择性教育转向全纳性教育。终身学习要求保障儿童的学习权,认为对所有受教育儿童,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都应该平等地对待,都能够平等地分享公共基础教育资源。前一个平等是指以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为标准的无差别的完全平等,后一个平等是指以能力为标准的按比例分配的有差别的平等。教育公平是要确保所有受教育儿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共同发展,实行人格教育上的绝对平等原则和学力教育上的效率

19、优先原则,努力体现“成人”上的共同发展和“成才”上的差别发展。这种有差异的共同发展是“每个人接受基本教育的绝对平等与不同兴趣类型和能力水平的人接受不同层面教育的相对平等的结合,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普及教育和英才教育的结合。”16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机会有限,关注效率是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然而关注效率的同时要兼顾平等原则,尤其要关注导致儿童能力差异的外因上的不平等因素。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重点与普通二元对立的中小学政策,导致学校在占有教育资源上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利影响依然存在并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还包括地区差异、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等客观不利因素。三、终身学习视野下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选择我

20、国基础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以分数为标准的智力论倾向,学习成为部分儿童享受的特权,而心灵充实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目的普遍不被重视。学校教育用纪律、练习和考试束缚和压抑儿童,儿童的自主学习权和自由思考权往往被无情地剥夺,学习已经蜕变为考试升学就业谋生的单纯功利性行为。对此,叶澜教授指出:“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指个性独特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其内容包括德、智、体、知、情、意、行等方面),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基本的任务,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17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关心下一

21、代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关系民族复兴与人类未来的宏大伟业。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实施补偿机制,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新世纪以来推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教育政策。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非均衡发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经费使用效率,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择校问题和薄弱学校问题等,基础教育领域的二元对立现象是加剧我国社会分层与分等的根源。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但也导致极为鲜明的地区差异与区域差别。我国城乡二元分化的现实也是建国以来重视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政策的产物,城乡差别极为显著。“

22、基础教育的二元特征是政府公共教育政策选择和执行的结果,而政府已经出台了大量积极措施,如实施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服务及支援西部教育计划等。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儿童快乐学习。我国较长时期以来的素质教育政策并没有真正推动并赢来基础教育实践的深层变革,这一现象让人深思。为学生减负、改革教学评价制度、教育要由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个性发展等,其落脚点都在提高教育质量、发展优质教育上,而这又涉及管理体制、思想观念、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内容。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有其相应的教育生态环境,我国实施素质

23、教育必须从教育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变革入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理顺政校关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我国长期实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和行政体制,使得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意识大于服务意识,对学校教育管得过多过死。因此,如何转变政府的教育行政职能,并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则是改善政校关系的关键。19第二,变革应试教育观念、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行为方式等。课堂教学价值观要“从单一地传授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只关注现成知识传授价值的教师,实际上是在育以被动接受、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与意志为基本存在方式的人。”20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要将学习的主

24、动权还给学生,让儿童内在于生命中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在课堂学习生活中得到焕发,具体说就是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和“评议权”这“五还”问题。21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生成性过程,是在教师生命关怀与价值引导下的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判断自信表达的生命实践活动,是借助对话性相互作用编制“意义与关系”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问题情境的挑战和思维智慧的交锋,实现经验的改造并体验到理智的欢乐。这种基于理智探险与快乐体验的课堂教学是儿童学会选择和判断进而形成智慧与德性的学习生活。领导、教师和家长率先垂范,以成人的积极学习行动孕育儿童的浓厚学习兴趣。科技理

25、性主导的现代工业化社会主要表现出成人对儿童的操纵和控制的病态特征,应试教育下的过分强调纪律、练习和考试的现象是其典型表现。小学儿童就面临沉重的学习负担,中学生承受着极为辛苦的学习生活,也是成人普遍难以接受的,这已经成为公认的社会事实。当然,以自己积极的学习行动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领导、教师和家长不乏其人,但从总体上看,成人世界的贪图享乐与儿童世界的忍辱负重形成鲜明对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在成人与儿童之间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这种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关注儿童个性发展,关怀儿童生命成长,这并没有错,但是这种关注和关怀应该适度,否则“过犹不及”。根据杜威的“共同体”概念,成人

26、应该平等地对待儿童并引导儿童追求一种民主生活方式,否则成人与儿童之间在学习观念与行为上的尖锐对立不仅深刻影响到儿童的学习活动,更影响到儿童的精神健康成长。因此,领导、教师和家长要率先垂范,以成人的积极学习行动孕育儿童的浓厚学习兴趣。以成人的良好个性和完美人格正面引导儿童,积极影响儿童,这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态意识,而且是一种深刻的民主平等思想。充分利用城乡有利教育资源,发挥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辅助与补充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提出教学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就是强调一种“生态学课程”,要将学校课程、家庭课程与社区课程有机整合,克服单纯用书本课程去控制和影响学生的

27、不良应试教育传统做法。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意在转变学生单一的“坐学”传统,转而要求从活动中学、从生活中学、从社区中学。基础教育要充分利用城乡有利的教育资源,拓展学校教育内涵和空间,如城市的青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人民公园和乡村的田野风光、古朴建筑、大棚蔬菜和丰收果园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参观与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校外学习生活,对学校教育和课堂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辅助与补充作用。课堂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这是谋求“科学概念”与“自发概念”之间的互动与转化,教学从传递知识转向作用于儿童的整体生活世界,在扩充儿童内心世界的同时

28、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帮助儿童实现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与学会生存,这本身就是终身学习的题中之义。政府又负有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基础教育领域二元问题的解决也应由政府通过公共教育政策的调整来予以解决。”18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对贫困地区与薄弱学校实施补偿机制,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终身学习社会铺路与奠基。在这方面,党和念”内化为“自发概念”,借以扩充学生的主观精神世界,而讨论与对话成为必要的手段。有学者主张21世纪的教育应当用“3c”(关怀、关切、关联)代替“3r”(读、写、算)。为客体、为

29、他人、为自身绞尽脑参考文献1朱敏.对终身学习政策的批判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a).2加段纳德j约翰斯顿.终身学习:实效性研究m.澳大利亚潘塞出版社,2000.3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英格林.政策、政治和终身学习的未来m.科干出版社,2000.5钱穆.论语新解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6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吴遵民.全球化视野中“学习社会”与基础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8英恩斯林等.终身学习国际手册m.科鲁沃学术出版社,200

30、1.9转引自吴晓义.终身学习视野下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的沟通及衔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10英菲尔德.终身学习与新教育秩序m.纯特斯多克出版社,2000.11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1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英麦克fd扬著,谢维和等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加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郝文武.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j.教育研究,2007(11).17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理论纲要j.上海教育科研,2001(1).18袁本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公共教育政策的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19褚宏启.政府与学校的关系重构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