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的生产历史悠久[谷风行业]_第1页
中国陶瓷的生产历史悠久[谷风行业]_第2页
中国陶瓷的生产历史悠久[谷风行业]_第3页
中国陶瓷的生产历史悠久[谷风行业]_第4页
中国陶瓷的生产历史悠久[谷风行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陶瓷的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可谓博大精深。英语中的“CHINA”最初的意思是瓷器,由于中国古陶瓷上千年来远销世界各地,声播海外,享誉全球,于是,“CHINA”这个词就演变为“中国”的涵义。正因为中国古陶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乐于收藏中国古陶瓷。人们在鉴赏和研究古陶瓷藏品的过程中,追思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灿烂的文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形成种种理性感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到了近代,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又认识到:古陶瓷因其久远、名贵、稀少和不可再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值

2、钱。保存它,远远超过保存金银和珠宝,是一种良好的不动产积蓄。收藏古陶瓷,既是财富的运用,资源的配置,也是投资赚钱,发财致富的重要途径。于是一代比一代多的人投入了中国古陶瓷的收藏、鉴赏和研究活动。过去和今天,许许多多的人都有收藏古陶瓷的经历,但结果并不一样,有的人成功了,更多的人却失败了。产生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眼力”的差别,是识货与不识货的差别。所谓“识货”就是指要认得古陶瓷,要知道什么是古陶瓷。怎样从整体上鉴定真假古瓷器(二)什么是古陶瓷?顾名思义,中国古代生产的陶瓷就叫古陶瓷,在市场上,人们习惯于把古陶瓷和近代生产的陶瓷(主要指民国陶瓷)称之为“老货”。作为“老货”的陶瓷与其

3、它陶瓷即现代生产的陶瓷相比较,当然有“共性”即相同的性质。这个“共性”就是指:作为“老货”的陶瓷和现代生产的陶瓷都属于“陶瓷”,都具有“陶瓷”的属性。鉴定古陶瓷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能区别、分清陶瓷的“古”和“今”、“老”和“新”,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确定其具体年代和窑口等。古陶瓷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也有其固有的个性即特殊性。古陶瓷的特殊性表明:古陶瓷就是古陶瓷,它姓“古”而不姓“今”,它是“老货”,而不是“新货”。任何现代生产的陶瓷,无论仿古做旧水平再高,赝品再逼真,都不可能具备古陶瓷自身特有的全部特征。因此,只要我们在总体上把握住古陶瓷普遍都具有的各种特征,从总体上搞清古陶瓷与赝品

4、的区别,就能提高鉴定能力,少“走眼”,少“吃药”了。中国古陶瓷历史悠久,窑口众多、种类繁多,质有高低,品有优劣,属有御窑、官窑、民窑之分,复杂纷繁,要完全分别掌握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就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办不到的。对于刚开始学习鉴定和收藏古陶瓷的人,特别是年纪较大或者文化素质不高的人来说,要具体的去学习并通过学习掌握一个又一个的古代著名瓷窑的各种陶瓷品种,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征,是很难、很难的事。即使综合素质很高的人,要把中国陶瓷史上各个时期有名的窑口、窑系的产品搞明白,在实践中能准确无误地鉴别清楚,非十年、二十年的工夫是不行的,还要看有没有相应的主、客观条件(例如,文化水平高不高,有无渊博的人

5、文知识,有无大量的准确无误的古陶瓷标准器,有没有接受过较系统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有没有机会亲自到各个古窑址去考查,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有没有专业老师指导等等)。因此,在总体上去把握鉴定真假古陶瓷的标准,学会在总体上辨别和分清古陶瓷的真伪,对于业余古陶瓷爱好者和刚刚开始从事古陶瓷收藏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而且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就古瓷器的总体而言,只要是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下面所论及到的特点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着。这些特点是由古代或农耕社会特有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例如,工艺水平、原材料、生产工具、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使用过程|、留存过程等)决定的,是历史的诸多因素的集合。如果,一件

6、瓷器跟下面所论及的特点一点都不沾边,或者,某些“特点”似象非象,很不自然,是现代人在烧制过程中或烧制完成之后,通过各种手段,人为地强加上去的,那就一定是仿品或赝品。“软道”是所有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以下我们统称为“老货”)都具有的带共同性的特征。就古瓷器的总体而言,只要是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下面所论及到的特点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着。这些特点是由古代或农耕社会特有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例如,工艺水平、原材料、生产工具、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使用过程|、留存过程等)决定的,是历史的诸多因素的集合。如果,一件瓷器跟下面所论及的特点一点都不沾边,或者,某些“特点”似象非象,很不自然,是现代人在烧制过程

7、中或烧制完成之后,通过各种手段,人为地强加上去的,那就一定是仿品或赝品。那么,就大多数古瓷器来说,它们普遍具有那些共同的特征或特点呢?-主要就是“软道”和“瑕疵”。“软道”是所有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以下我们统称为“老货”)都具有的带共同性的特征。除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保存的“库货”或“桶瓷”(即清代官窑烧制的瓷器保存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库房里,至今尚未从木桶中取出、起封开包的“新”古瓷器)以外,凡是我们能见到的出土的和传世的“老货”,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软道”,几乎难有例外。所谓“软道”,是指“老货”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正常使用、清洁(刷洗、擦拭、拂拭等)、搬运、移动、随

8、葬、埋藏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其它物体接触、摩擦、碰撞,所自然留下来的历史痕迹。这些痕迹以点、线、面及其不规则组合的形态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于“老货”的某些部位。这里所说的“点”可能是圆点、也可能是椭圆型的点或者不规则的点。点的深浅、力度、密度和分布是没有规律的。这种点状痕迹是“老货”与尖状物偶然发生冲击而留下的。这里所说的“线”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弯曲程度不一的曲线。线的长短、深浅、力度、密度、分布、特别是方向,是不一样的。这种线状痕迹是古瓷器与尖状物偶然发生擦挂而留下的划痕。这里所说的“面”,就是指疤痕,也可以理解为是“点”的扩大,或者说是许多“点”的密集形的集合。这种疤痕不可能在短时

9、间内一次性生成,只能是“老货”在正常使用中长期与某种物体做力度很微弱地摩擦而形成,其型态当然也是不规则的。“老货”上的疤痕主要在盘、碗、盆、钵等日常盛物的器皿底部和某些器物的某些部位存在着,用手抚摩感觉仍然是光滑的,有些疤痕不明显,需要将上述器皿的底部或某个部位面向亮处倾斜才能观察到,甚至还要借助于放大镜。例如,“老货”中的各种茶壶、酒壶的流口下部必然有条状型的疤痕。这也是鉴定这类器物的一个重要标准。“老货”“软道”中的“点”和“线”,主要分布在“老货”的突出部位,即古瓷器最容易与外部物体相接触的部位,例如,尊、瓶、罐、坛、盆、碗等器皿的外腹部和口部:某些折沿器(折沿盆、折沿洗、唾壶等)的口部

10、和器内弯折处。相对而言,“点”、“线”分布较宽,“面”分布较集中。明显的,用肉眼可以看见;不明显的,要借助于放大镜。所谓“软道”,是指“老货”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正常使用、清洁(刷洗、擦拭、拂拭等)、搬运、移动、随葬、埋藏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其它物体接触、摩擦、碰撞,所自然留下来的历史痕迹。这些痕迹以点、线、面及其不规则组合的形态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于“老货”的某些部位。这里所说的“点”可能是圆点、也可能是椭圆型的点或者不规则的点。点的深浅、力度、密度和分布是没有规律的。这种点状痕迹是“老货”与尖状物偶然发生冲击而留下的。这里所说的“线”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弯曲程度不一的曲线。线的长短、深

11、浅、力度、密度、分布、特别是方向,是不一样的。这种线状痕迹是古瓷器与尖状物偶然发生擦挂而留下的划痕。这里所说的“面”,就是指疤痕,也可以理解为是“点”的扩大,或者说是许多“点”的密集形的集合。这种疤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次性生成,只能是“老货”在正常使用中长期与某种物体做力度很微弱地摩擦而形成,其型态当然也是不规则的。“老货”上的疤痕主要在盘、碗、盆、钵等日常盛物的器皿底部和某些器物的某些部位存在着,用手抚摩感觉仍然是光滑的,有些疤痕不明显,需要将上述器皿的底部或某个部位面向亮处倾斜才能观察到,甚至还要借助于放大镜。例如,“老货”中的各种茶壶、酒壶的流口下部必然有条状型的疤痕。这也是鉴定这类器物

12、的一个重要标准。“老货”“软道”中的“点”和“线”,主要分布在“老货”的突出部位,即古瓷器最容易与外部物体相接触的部位,例如,尊、瓶、罐、坛、盆、碗等器皿的外腹部和口部:某些折沿器(折沿盆、折沿洗、唾壶等)的口部和器内弯折处。相对而言,“点”、“线”分布较宽,“面”分布较集中。明显的,用肉眼可以看见;不明显的,要借助于放大镜。现在,古陶瓷赝品的制造者当然要在“软道”上做假。其方法是用卵石轻轻敲击、用浆砣或极细的金刚沙纸轻轻擦磨,甚至,还有用牛皮或橡胶皮沾油轻磨的。但是,假的就是假的,假“软道”是有破绽的。用上述方法做出的假“软道“很难做出形态不同的“点”来;所做出的“线”往往是力度、深度相同,

13、长短差不多,呈平行线状态;所做出的“面”极不自然,无深浅之分,无浓淡之别;很难出现“点”与“线”、“点”与“面”、“线”与“面”的自然组合,更难出现“点”、“线”、“面”三者的自然组合。为了避免新瓷器表面出现明显的平行线,现在,有的造假者,采取螺旋形磨擦的方法,这种方法留下的痕迹,仍然是不自然的,往往是均衡而带规律的。既然打磨要留下作伪的痕迹,为什么造假者还要去打磨呢?因为古瓷器的釉面光泽静穆,给人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感,而新瓷器有耀眼的窑光-浮光-燥光,刺眼,看起来很不舒服。所以,造假者是一定要千方百计去掉窑光的。做假去窑光的主要方法有:1、用氢氟酸、高锰酸钾等化学原料涂抹侵蚀,用这种方法处理

14、的,瓷器釉色苍白、干涩,给人一种“木楚楚”的感觉,有时由于清洗不干净,还要留下化学原料的“残渣余孽”,在放大镜下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2、用兽皮或零号砂纸轻轻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必然留下平行线,作伪再高明,也躲不过放大镜。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会变得不正常,有一种感到不对劲又说不出来的感觉,用干燥的手抚摩觉得不光滑,有些滞手。刚刚做假用化学原料和茶水处理过的新瓷器,用手掌摸、握还会有粘手的感觉;如果,用热水洗洗手,马上用手摸此种器物,极有可能闻到“酸”味。除“软道”外,大多数“老货“还难免有各种“瑕疵”。“瑕疵”是古瓷器在烧制过程、使用过程和留存环境中产生的,有的“瑕疵

15、”可以理解为是“软道”在程度上的恶化、深化和表面化、扩大化,是“软道”的质变。“瑕疵”的具体表现繁多。主要有:“棕眼”即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生成的小孔。小孔的口部在放大镜下看,酷似火山口,孔内通常是比较脏的,不同大小和不同部位的孔洞,脏的程度和状态是不一样的。而人为制作的假“棕眼”,小孔口部就显得整齐和干净。“斑点”即釉面在烧制过程中,由于胎土和釉药不纯洁,存在多种矿物质或其它化学物质因而出现的的大小不同的斑点。“老货”的斑点颜色通常比较深沉,而且偏黄。仿品的斑点是人为的、有意造成的,往往颜色偏浅,显黑褐色,形状也不自然。“缩釉”或“漏釉”即“老货”在施釉或烧制过程中,由于

16、胎面有油污或釉汁太浓等原因,使釉面出现局部露胎无釉的现象。“老货”因缩釉或漏釉所露出的胎面应该比较脏,而且脏得比较深沉,好象深入到了胎骨一样。“粘砂”即指釉面遗落的窑灰,或因垫烧粘结在器底上的砂粒。一般多见于器足。“老货”的粘砂在器底的分布不均匀,粘结程度也不一样。新货的粘砂往往色调偏深,集合坚硬、板结,分布不自然。有的粘砂使用了化学粘胶,如果用火烧,可闻到胶臭味。“窑裂”即胎体在窑内烧制时,受火不均而出现的裂纹。“磕伤”和“缺渣”即器身的某一部位被其它物体碰撞而破碎后缺失碎片的现象。“老货”残缺部位必然露胎,胎应该比较脏,缺口边缘不很锋利,甚至还有细小缺口。如果一件瓷器缺口露胎很干净,缺口边

17、缘比较锋利,就要小心人为做假。“冲口”即器身的某一部位-多数是器身的腹部或口部与其它物体相碰而出现的长短不同的裂纹,有外冲里不冲、里冲外不冲和里外冲之分。“重皮”即器物的口部因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虽已分裂却还没有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炸底”即器物底部因投放东西相冲击而形成的裂纹。此现象瓶、罐类的老瓷器居多。“足磕”即器物底足在搁置时不小心和用力过大,触地发生撞击致伤而留下的痕迹-缺口或丝印。“毛口”或“毛边”即器物的口部边缘的釉面因伤间断脱缺或全部脱落。釉面脱缺而露出的胎面应该是比较脏的,一般显黑灰色,这种“脏”色是长年累月形成的,也显得深沉。“新货”做出的假“毛口”,很整

18、齐,露胎新,不很脏,缺口处胎釉结合紧密,不象“老货”缺口处的胎釉那样似乎有点剥离感,陈旧感。“划伤”即釉面和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而留下的明显伤痕。“磨釉”和“伤釉”即釉面与其它物体长期反复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伤彩”即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而致伤。“脱釉”即高古瓷的釉面受酸、碱、盐的腐蚀,或入土受侵蚀而剥落的现象。“水碱”即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受水浸蚀,使釉色起了变化,从而产生的白灰色的片状物质。水锈”即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从而使呈灰黄色、铁红色、铜绿色的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的现象。“土锈”即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主要出现在釉薄之处。“老货不怕新,新货不怕脏”,对那些瓷器上和瓷

19、片上满是“土锈”的东西要特别小心。人为做假造成的“水碱”、“水锈”和“土锈”用水洗即掉,真的“水碱”、“水锈”和“土锈”是不容易洗掉的。“土蚀”即釉面、彩绘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出现局部失亮的现象一般来说,存世久远的古瓷器比存世时间不太长的古瓷器,“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大件古瓷器比小件古瓷器的“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实用性强的古瓷器比供摆设、观赏的古瓷器,“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民窑古瓷器比官窑古瓷器的“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鉴定一件据称是“古瓷器”的东西时,一定要将“瑕疵”与“软道”结合起来考察。如果,任何瑕疵没有,任何软道也没有,就要果断地加以否

20、定。试问: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古瓷器连一点历史痕迹都没有,可能吗?须知:越是高档、精美的仿品、赝品,做假者就越是不愿做假“瑕疵”、假“软道”,因为,这要冒更大的风险,不小心砸坏了,损失就大了“偷鸡不成,反赊一把米”,是划不来的事。市场上,最容易让人上当受骗的是:嵌旧底足制作的赝品和老胎挂新彩的赝品。所谓“嵌旧底足制作的赝品”是指器物的底部是“老货”的底部,其余部分是新的。人们往往一看见底部是旧的,就放松了警惕,不再细看,误认为真。这种东西,器型常常不规整,特别是器物下部很不协调,老胎和新胎结合部难免有接痕隐现(为了掩盖,往往在此部位施厚釉),注意综合鉴定,是不难识破的。“老胎挂新彩的赝品”是指有

21、的赝品采用在“老货”即旧瓷器上,磨去原来的纹饰,再加彩绘制而制成的半新半旧的东西。这类东西往往冒充名贵品种,索价很高,欺骗性很强。鉴别的方法是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老货”用过都会留下“软道”甚至硬伤,如伤痕在彩料的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上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别扭。鉴定此类东西一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彩料下面的情况;二是要将整幅画面的所有彩料相互比较,看看有无新彩和旧彩同存的现象。仿古瓷器的基本形式在目前红红火火、林林总总的“新、假、破”仿古瓷中,当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仿古瓷数量最多、品种最广、技术最佳、影响最大。现按其制作水平,张浦生先生将所见仿古瓷

22、分成臆造型、摹拟型、复制型三种不同形式:1臆造型:特点是无形无神。由于它属随意制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质量较差。其造型古怪,装饰别扭,款识稀见,工艺粗糙,给人以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此类瓷器容易让初学者或好胜者上当,加上出售者又抛出一些诱人或激将的话语,说这种东西难得、少见,或连国内几家大博物馆都没有,怕你也看不懂等等。2摹拟型:特点是有形无神。由于它系根据图片制作,不仅形象一样,而且连尺寸大小都一致,质量尚好。这对那些爱好钻研书本知识的人来说,尤易受骗上当。加上出售者又拿出书本给你观看,使人深信不疑。但这类瓷器的底足不过关(因不少图录上没有底足照片),釉质也不对,有的“太白”,有的“过亮”

23、,缺乏旧器的风采。因此,鉴定瓷器要特别注意观察底足,同时,也要警惕旧底足接新胎的赝品。3复制型:特点是有形有神。由于它不仅对照实物,请专家分头合作精工细作制成,而且还有一道专门做旧中的工序,故而维妙维肖,几乎可以乱真,此类瓷器俗称高仿品,新名词叫“克隆瓷”。加上出售者除炮制出一套生动的流传故事外,还送上一本高价拍卖成交的图录,以此来引诱那些贪心暴利的大款或占有欲较强的大收藏家上钩。实践证明,最好的作伪高手,也会存在缺点和破绽,只要我们在鉴定时冷静仔细,全面分析;另外,鉴者还要见多识广,善于总结,才能练成一双火眼金睛。如何防止对仿古瓷的上当受骗?张浦生先生从造型、绘画、胎釉、款识、工艺等方面,总

24、结出五种瓷器不能要。 1器形不规整,古里古怪的不能要。历代古瓷的器形,都有一定的形制;而器形太规整的也不能要,那是用现代灌浆工艺制成的。 2绘画看上去不顺眼的不能要,说明作者绘画水平的低下;而绘画画得太好的,也不要能,它超越了时代的水准。3胎体份量太重的不能要,古瓷份量一般也有规范,例如:明代永乐瓷轻、宣德瓷重,成化瓷又轻;清代康熙瓷重,雍正瓷轻,乾隆瓷比雍正瓷重,但较康熙瓷轻;而胎体份量过轻的也不能要,说明瓷胎质量有问题。 4釉面光泽太亮的不能要,这是瓷器刚出窑炉的现象;但釉面光泽不亮的也不能要,它是人为用酸处理的结果。 5款字书法不象样的不能要,因现代人惯用圆珠笔,不善于书写毛笔字的缘故;

25、而款字书法写得太毕真的也不能要,那很可能是通过电脑做出来的。除此之外,还有瓷器扣之声音十分响亮的不能要,此是用现代高温窑炉烧成的,元末明初瓷器底部涩胎上火石红非常明显的不能要,再有瓶、罐一类琢器的器身接口过于明显的不能要,因为这些都是作伪者故弄玄虚、画蛇添足的做法而已。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分类法、比较法和甄别法。1. 分类法: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2. 比较法: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

26、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3. 甄别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体。任何具体的事物都与其它事物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征。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就叫类型。相同类型的东西都有共同特征,而每一个东西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彼此也有区别,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就可以掌握它们的共同特征即共性,也可以分别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即个性。比如,古往今来的一切陶瓷,无论其产生于什么时代、什么国家、什么地区、什么窑口,它们都具有陶瓷的共同特征,于是,它们都属于陶瓷这一类型;再比如,唐代的瓷器,无论是

27、越窑瓷器、邢窑瓷器,还是邛窑瓷器、长沙窑瓷器,他们都是唐代有名的瓷器,具有唐代瓷器的共同特征,如中唐以前,各个瓷窑生产的碗、盘内外底都留有支烧痕迹,底部普遍为平底、玉壁形底,胎釉之间普遍有化妆土,掌握了这一共同特征,即使我们没有去过江西洪州窑、安徽寿州窑考察,但一看见这两个窑口生产的碗、盘,我们仍能判断它们的年代。这就是运用分类法、比较法的实例。再举一个例子: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窑址二十六处,而四川就占了十八个,作为青瓷这一类型,它们当然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但它们彼此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是可以区分的。比如,南朝时,浙江越窑的窑场已在竞争中有所减少,青瓷多数胎壁致密,

28、呈灰色,通体施青釉,胎釉结合紧密,少数胎较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釉或青黄釉;而同期的四川生产的青瓷则胎质较细,呈灰白色或浅灰色,釉色青中带黄或黄色,多开片,易剥落,有蜡泪痕。通过对青瓷史发展过程的了解,将四川青瓷和长江下游的青瓷加以分析、比较和甄别,分别去认识和掌握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即个性,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把四川生产的青瓷都说成是浙江生产的青瓷了。一、看表釉。宋代青白瓷的工艺以湖田窑“领衔”,因此,现代作坊大多以此为“标型”,千方百计在釉色白中泛青、“莹缜如玉”上下功夫,但往往过犹不及。宋代青白瓷是高钙釉瓷器,釉中氧化钙含量高达14左右,在 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时,釉的流动性大,因此,在器

29、物的刻划印花、转角、折弯等处聚釉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许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则显白,釉面光泽亮润。而仿品大多为石灰碱釉,釉中氧化钙含量低,在高温下流动性弱,少有明显的聚釉特征,器物通体釉色比较一律,且釉面失透。有的采取人为聚釉,即在刻画印花、转角、折弯等处多喷釉,使釉层增厚,釉色加深,但这种人为聚釉,釉中难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来不自然,形似色块。有的仿品玻璃质感特强,光亮刺眼,与古器“宝光”相去甚远。还有少数作坊采用酸蚀手段去光,结果轻者手感滞涩,重者釉面酸孔累累,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察觉。二、看胎质。众多书籍和专著介绍宋代青白瓷的胎质,都说是洁白坚致细腻,瓷化程度高,这只是相

30、对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和工艺水平而言,它与现今瓷器胎质的洁白坚致细腻和瓷化程度相比较,不能类同。宋代湖田窑青白瓷的胎质,其实以淡淡的糙米黄和浅灰白为多,由于当时还没有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元代才发明),胎质比不上现代瓷器坚密,这从残器的剖面可以观察领悟,严重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孔隙。另外,宋时瓷土采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炼,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细。很多器物的露胎处(尤其是器底)会有颗粒状土渣。现代仿制的青白瓷,胎质雪白光滑,十分坚挺,这一点是很容易辨别的。为了掩人耳目,有的作坊采取在瓷土中掺入微量的色土和细沙粒,以改变胎质颜色和结构;有的则在成品瓷的露胎处,抹上黄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这些只要稍具

31、常识,即可“捉襟见肘”。三、看底足。从传世器物和出土标本看,宋代青白瓷基本上采用芒口覆烧、涩圈叠烧和垫饼置烧三种方法,当代仿品均采用之。前两种因为芒口和涩圈都有露胎,只要掌握好前述看胎质的知识,是不难识别的。而垫饼置烧,有不少人却真伪不辨。需要注意的是,真品的垫饼痕呈淡淡的土黄色或褐黄色,且深浅不一,而仿品实际上并非用垫饼置烧,而是在匣钵中(有的甚至不用匣钵,直接在气窑中裸烧)烧出成瓷后,再人工采用釉料、颜料以及杂料做出饼痕,这种“饼痕”颜色为黄黑色或酱色,特别的深,甚至高出器底,与真品饼痕自然渗出吸附明显不相同。有的更简单,用淡淡的黄色浆水或黄泥涂满器底,以“丑”遮“俊”。还要注意的是,有些

32、有圈足的器物,足根无釉,器底满釉却有饼痕;有的既有饼痕,又有支钉痕,根本不符窑艺,仿制者一知半解,“狗尾续貂”,自露马脚。四、看器型。由于青白瓷的生产窑口众多,历时长久,因此其器型十分丰富,日用品、陈设品、礼器、明器中的品种难以计数,需要认真掌握各个时期不同品种的基本造型以及演变规律与特征。现代作坊中生产的青白瓷,大多数是按照正式出版物的图谱或存世品进行仿制,但那毕竟是仿品,具备一定常识还是容易鉴别的。让人较为头痛的是少数似是而非的器型,稍不注意,就会弄错。一藏友购得一只青白瓷塔式盖罐,晶莹透亮的色泽、冰裂如砌石般的开片(深埋土层形成的典型特征)、白中微黄的胎质、罐内壁粗拙的胎泥连接条疤、平底

33、垫烧的褐黄色饼痕、外壁刻花低凹处积釉呈淡淡的湖青色,都不是现代仿品所能企及的,这些均为“开门”的宋代青白瓷特征。然而,此罐却是一件既真又“假”的器物,这是因为:在宋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浙江的龙泉窑和陕西的耀州窑等,都曾经生产过塔式盖罐,从出土和存世的器物看,塔式盖罐的罐身一般都为长体形,配上高高的塔盖,比例十分协调;圆体的罐子,其盖一般为扁圆形,有齐边的,有花边的(如荷叶形);有的有钮,有的无钮。而藏友的这只罐,罐身高9cm,腹径10cm,基本上呈圆形;而塔盖高7.5cm,差不多与罐身的高度相接近,上下比例不适当,看起来很别扭。再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罐身和罐盖的青釉虽然都有开片,但开片的纹路并

34、不相同,而一器物深埋于同一土层中,却形成两种不同纹片是不可能的。那么,这将作何解释呢?我认为,这应该是同一地点出土的两件器物张冠李戴了:圆罐身存盖破,塔盖罐身碎盖存,它们重见天日后,被人为地搭配在一起了,因此,此罐应算作一件既真又“假”的器物。“使用痕迹鉴识法”与古瓷鉴定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瓷器也一样,凡经长时间使用,器表都会出现使用痕迹,这是人工擦拭和外界空气中硬质微粒及腐蚀性分子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只有四种情况下的瓷器没有使用浪迹:第一种是新烧成的瓷器包括仿古瓷器,第二种是古代陪葬的专用瓷器,第三种是没有使用过的窖藏瓷器,第四种是“库货”。什么是“库货”?在古瓷传世器中,有一种毫无

35、磨损、光亮如新的器物,虽然它们经历的年代比较久远,但一直收藏在包装中从未启封,所以打开来重见天日时,几乎同新烧成的器物毫无差别。这种古瓷不会在民间,也不会在地下,只能收藏在昔日皇室的库房中。据说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有这种官窑瓷器,因为当年从景德镇御窑厂贡奉京城后一直封存在皇室库房中,没有拿出来使用,所以古董界称其为“库货”。瓷器器表的使用痕迹可以分为三种,即釉面的硬伤划痕、器表软道和器底的自然磨痕。一、器身的使用痕迹 器身使用痕迹包括釉面的硬伤划痕和器表软道。硬伤划痕是瓷器表面釉层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同硬度大于它的器物或物体在较大力量的接触中被划伤或碰击所形成的破坏性痕迹。我们日常使用的高温瓷器的釉

36、层主要由氧化硅即玻璃质组成,硬度与玻璃相同,大体相当于国际上流行的莫氏硬度标准的6度。瓷器如果被大于莫氏6度的硬质钢、和田玉、翡翠,或比它硬度大的石英砂石类物体在一定的力度下划擦或碰击,釉面即会留下损伤划痕。这种硬伤划痕是偶然产生的,它只会出现于瓷器外表的个别部位,而不可能遍布器身。早些年有人用抛沙的方法,或将厚重瓷器在沙堆上撞击,对景德镇生产的新仿古瓷进行作旧处理,还被有的藏友当作真古瓷购藏,就是他们不懂得古瓷使用痕迹形成的原理所致。现在,这种作旧方法已经过时,蒙骗人的古瓷贩子已大多不用此法。器表软道是古瓷器表最常见的使用浪迹。这种软道的提法,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中曾提到过,但并未引起古

37、瓷鉴定界的重视,更不用说把它升华为鉴定古瓷时考量瓷器本身各要素之外的一种重要实用方法来论述。 瓷器软道是指在长期使用擦拭中,瓷釉被硬度大于玻璃质的微粒所划伤的痕迹。有人会问,用棉布、人造纤维布做的抹布那么软,它们的硬度远远低于莫氏6度,怎么就能够在擦拭瓷器时将它的表面划伤呢?其实,在我们所生活的接近地面的空气中,存在着人们肉眼看不见的硬质微粒,它们的硬度大于瓷釉硬度,一旦粘附在擦拭瓷器的抹布上,就会在瓷器表面留下划痕。这种现象不单会在瓷器釉面出现,在汽车及其他喷漆物的表面、漆木家具的表面、玻璃用具和镜子的表面以及人们配戴的眼镜的表面,擦拭长久后都会留下这样的软道。瓷器表面的擦拭软道一般用肉眼是

38、看不到的。那么怎样才能观察到软道的存在与否呢?这里介绍两种方法: 其一是直接用5倍以上的放大镜在光亮处观察釉面,如发现釉面有划痕一样的破损,这种划痕就是软道。如果用放大镜看不到划痕,则这件瓷器就不是经过长期使用的器物,假如是古瓷的形制,则一种可能是新仿器,还有可能就是“库货”(当然,“库货”在民间出现的几率是微忽其微的)、陪葬专用瓷器或者未经使用过的窖藏瓷器,这就需要我们另作综合鉴定和具体分析。 另一种方法是“光点观察法”。这种方法是把瓷器拿到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或者在室内用一个安装着聚光灯泡的手电筒照射瓷器表面,或者把瓷器放在室内的白炽灯光源下,就会在瓷器釉面看到一个反光点。观察这个反光点,

39、如果是经长期使用擦拭过的古瓷器,在反光点的周围就会出现蛛网状的光晕。受擦拭较久的汽车漆面在阳光下也会产生这种光晕。海外回流品元代蓝釉大罐的釉表在灯光照射下就产生这种光晕。为使读者更清楚地加以认识,特用线描图表示。对长期使用擦拭过的瓷器表面的这种光学现象,笔者命其名为“蛛网状光晕”(简称蛛网晕)。 这种光学现象的物理学机理是什么呢?笔者研究认为,这实际上是瓷釉软道形成的无序性和有序性的辩证统一现象。人们为保洁而擦拭瓷器时的行为是无意识情况下的无序行为,无数个方向不同的软道,反而转化为对点状光源在反光上的有序折射,即在反光点周围形成有序的、规律性的“蛛网状光晕”现象。总之,人们在不经意间用的无序擦拭,在瓷器釉面留下了较为均匀一致的、各向同性的(借用天文学“宇宙背景辐射”特征用语)软道痕迹。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