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1)亦儒亦道亦入庙,古经排序座最高。三千年前锁一挂,九州书生马脱套。推卦择地赶鬼嚎,修身立命投帝好。今朝说破人信否?借炉煮酒慢慢唠。好吧,就是这里。这里热闹。木匠初来乍到,拜过地主,请多多关照。班门弄斧,大伙莫笑,劳大德指教。“哎,胖子,发什么呆?还不快把布景挂起来,展开。”第一章 从有关周朝的小故事讲起一、 不该存在的孩子他一出世就带着灵异的光芒:开口即把自己的名字叫响。他将恩惠普施给四方,自己却朴实得如下人一样。他能将未来展望,又可把细微辩详。他顺应天道的方向,又能体察民众所想。他仁爱而威严,他诚实又慈祥。他将自己点亮,使民众神往。他利用万物而使民生兴旺,却又知节
2、省而不惘。他教民众生产之方,又使民众乐于模仿。他既随季节的规律而把号角吹响,又知道如何应对突然面对的灾荒。他的神态郁郁而端庄,他的道德嶷嶷又高尚。他的行为顺天而应时,他的衣着朴素又大方。他治国有如灌溉的河水流淌:公平、普遍、不带自我倾向。因此啊,因此啊,只要是日月所能照耀的地方,只要是风雨所能吹淋的土壤,没有哪里的人不来投、来降。这是对很早、很早、很早的四、五千年前,一个名字叫高辛的君王:帝喾的赞扬。他是黄帝的曾孙,圣人尧的父亲,夏朝的开国之君启的曾曾祖父。一个在史圣司马迁的眼中几乎完美的领袖。但老天不会让一个人把所有的好处占尽,所以也给帝喾安排了一点闹心的事。他的正妃娘娘:一个叫姜原的女人为
3、他生了一个别人的孩子。伟人的胸怀与常人总要有一些不一样才行,所以他既没有如后来的圣人们一样将娘娘扫地出门,也没有如当今的男人般暴跳如雷,甚至连责怪帝妃的意思都没有,只是不想认这个不该来而来的孩子,于是就让人将这个新生的婴儿扔掉了事。据说:这个孩子被扔到了一条狭窄的巷子里,但所有经过的牛马都能避开而不践踏到他。又将他扔到野外的森林中,但森林中恰好有很多的人。再将他放置到水渠内的冰面上,这时飞鸟都跑来用它们的羽翼为他覆盖和铺垫这些神话有多少真实的成份,我们不得而知。但不论如何,他得救了。被允许留下来。当然,也给这个不该存在的孩子留下了一个记号:取名为“弃”,应当放弃或曾经放弃的意思。一个使人感到羞
4、辱的名字。正是这个不该来而来,想扔又扔不出去的人的出世,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这个弃就是三千年前大闹中国,又为三千年来的中国社会制定规则的以周公、文王为代表的周族的始祖。即使是生在帝宫,弃的不正常出生也决定了他的待遇不会好到哪里去。但不公正的待遇及被羞辱不仅可以压倒一个人,有时也是会成为另一些人财富的。弃的经历就是如此。弃在小的时候因为受到歧视而没有人同他玩,他就选择了苎麻、豆类等植物作为玩伴,“挖窝子、点黄豆、种生”地看它们生根、开花和发芽。成人后,这种在游戏中积累的经验也就自然地变成了他的特长。他知道了什么样的土地适宜于种植什么样的作物,并开始在适宜于五谷生长的地方有计划的种植起来。饥饿的民众
5、也随之效仿。因为他的功绩显著,他的同母兄弟尧继承帝位后,就认命他做了掌管农业的官,负责教导人民有计划地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使过去靠天吃饭的人都得到了极大的利益,国家也因此而兴旺起来。所以到舜帝时,就给弃封了一块叫邰的地方以为奖励,位置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封号为“后稷”,另立姬为姓。也因为他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人,民间又将他称为“农神”。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2)二、流亡在陶唐、虞、夏三代,周族均为农官,并由此而兴盛。当时商族人的祖先契与周族人的祖先弃一样同为尧帝的大臣,任司徒,主管人事。在夏朝四百多年的演变中,商族茁壮成长,并利用夏桀腐败无能的机会成功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而这时的周族因
6、为拥护夏王的原因与商族结冤。好汉不吃眼前亏。打不过就跑。于是周族人在他们的头人带领下,放弃肥沃的土地,有组织地向西方戎狄游牧民族居住的边境地区逃亡。流亡之初,周族处境艰难,经过不窋、鞠、公刘三代领导人的斗争,最后总算在山区争得了一块较为稳定的地盘,并在公刘的儿子庆节时期建立了国都,即邠邑,山名也称豳,在今陕西省郴县和句邑县一带。公刘时期,是周族人相对平静的一段时期,所以经济发展得不错,是周族人的第一次复兴。之后,经过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八代领袖的变迁,传位到古公亶父,从而开始了周族的第二次复兴。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3)三、古公创业俗话说:时间是化解仇恨的良药
7、。老美说: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两句话都可以为古公亶父时期的商周和谈这一重大事件作注。这时的商朝内部腐败加剧,部族起义不断,边境冲突频繁,国势已呈衰竭之势,急需要有人来帮助维护其摇摇欲坠的政权。而周族在贫瘠的山区苦撑多年,也非常想重振昔日的雄风,再现过去的辉煌。于是一个“以土地换和平”的三赢协议产生了:商族允许周族回到肥沃的原住地周原平原,使之从此走向富强之道。商族则在结束与周族人长期敌对状态的同时,利用周族的力量对抗狄戎民族,既减少了军费,又稳定了西部的边疆。还有一个赢家是狄戎族,他们得以收回被周族长期占领的失地。周族迁移后,那些原来与周族为邻,多年来就是古公亶父的支持者与被保护
8、者的小部落也纷纷下山投靠古公,搬到周原来继续与古公为邻。因为这些长期与狄戎族为敌的人在周族搬迁后,根本就无力抗衡狄戎族的报复打击。背靠大树好乘凉。对古公而言,这都是些一线的炮灰,况且还可由此赚到得民心的好名声,不收白不收。古公亶父在周原筑城修屋,归附的小部落则在四周以邑为单位定居。为了抵抗共同的敌人戎狄民族,也为了有序地发展生产,他们必须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达成某种统一,于是,一个以周族为中心的新型小国就在周原形成了。这个小国虽然属于商的下属国,但它却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的另类国家。因为周族具有夏朝的文化底蕴,又同时熟悉商及戎狄民族的文化,在农业上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加上泾渭两河流域的
9、土地肥沃,及在长期对商对戎狄族斗争中培养成的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部族精神,这个小国多年积聚的力量一下子得以释放,从而非常迅速而有序地发展壮大起来。实力的壮大激起了周族的野心膨胀,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古公亶父的心中产生了夺取商*权的雄心和计划。诗经?鲁颂?宓宫篇说“后稷的孙子,正是这个名叫古公亶父的大王。率民迁居到岐山的南面后,就开始策划,准备灭商。继位者文王和武王,更是将大王的旗帜高扬。秉承上天的使命,牧野一战把商亡。这首诗是鲁人追述祖德的宗庙诗。诗称灭商的计划由古公亶父开始制定和实施,周文王、周武王不过是继承其遗志而完成者。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4)四、到敌人的后方去协议的保证是和婚。这个
10、历史的使命落到了古公亶父的第三个儿子季历身上,由他与商族的贵族女子太任通婚,生下了周族未来的接班人姬昌那个在死后被封为周文王的周族开国君主。古公亶父一共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由老三季历与商女通婚以产生具有商族血统的人来继承王位的协议,毫无疑问是破坏了当时嫡长子继承制的成规。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古公还要装着笑脸对外宣布:是因为古公自己喜欢姬昌这个小孙子的原因,才废除了老大和老二的继承权。但打落的牙齿往肚咽也不是白咽的。事实证明,坏事有时也可以变成好事,古公就正是借此机会为商朝的灭亡布下了两枚威力无比的定时炸弹。季历的两个兄长泰伯和仲雍哥俩,对外宣布自动放弃依惯例应有的嫡长子继承权
11、后离开周原,带着人马顺流而下,到敌人的后方去。这一漂就漂到了长江的中下游一带,在商王的背后建立根据地,这就是后来的吴国前身。武王伐纣的前夕,这支队伍带领着东方的夷族发生大规模叛乱,严重消耗了商王实力,并拖住了商王的主力部队,以至于左传?昭公十一年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将商朝的灭亡归于东夷的叛乱,而不是武王的暴动,可见其炸弹的威力非同一般,不是闹着玩的。古公走出这步表面上自翦羽翼的妙棋后,很快就取得了商王的完全信任。成了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古公亶父死后,季历继承了父亲的君位,称公季,或王季。这时的商王赋予王季代商王征战的权利,并在物资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正是在商王武乙和文丁的大力支持下,周族先后
12、征服了周围的戎狄部落,既为商朝解除了西北方外来民族的威胁,同时又扩展了周族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军事实力,使之从一个小国一跃而成了西方的霸主。这时,周商关系出现了一个急转弯。季历在位第6年,周族大胜戎族,并俘获戎族三个大夫。在向商王献捷时,季历被商王文丁处死。这真是季历做梦都没想到的倒霉事。所谓飞鸟尽,良弓藏啊。早知如此,又何必把对手消灭得太快太干净。当然,假打也不一定就能活得了,因为,由商族挑选的主角姬昌要上场,不能再等了,你这个周族的纯种季历不能成为绊脚石。这时的姬昌已经46岁。他继承父位后,号称西伯。从此,周族进入周文王的时代。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5)五、文王兴国姬昌的体内的确流着商人的
13、血,但父子的情更深。所以,他对商族的推举应当不会感恩戴德的。当然他也没有反抗的余地和必要,还是化悲痛为力量,卧薪尝胆地积蓄实力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了实力才会有发言权。于是,他上台后广施仁政,从土地改革开始,采用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他所推行的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广泛地实行井田制:也即将九百亩田按井字形划分为九块,八家各耕种其中的一块,中间为公田,由八家共耕,收成为租税。这八家组成一个自然小村落,共用一口水井,也因此而成为周族行政区划的最基本单位。大小官员也都有分地,子孙继承作为公禄。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他又施行了一系列省刑罚、薄赋敛、轻瑶役、宽民力的改革制度。如商贾往来不收税收捕鱼不禁
14、止犯罪不连坐等等。这些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也自然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这些改革不仅影响了国内,对邻国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许多小国的庶民和奴隶纷纷逃往生存条件相对宽松得多的周国,由此引发了邻国贵族对周族的不满。为了缓和这个矛盾,姬昌又制定了“有亡荒阅”的法令,即所有逃亡的奴隶都可逮捕,然后送归原主。这样,他的系列改革计划不仅得到了平民阶层的拥护,也得到了贵族的广泛支持。最重要的是,有许多或天真或失意的贵族及怀才不遇的谋士,如孤竹国国君伯夷、叔齐及大夫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括等人也纷纷前来投靠,使得周族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又迎得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和良好的口碑。这时候
15、,有一个人开始难受,坐不住了。这个人就是周族的邻居:一个叫崇的大国国君虎。他的封国在今河南省嵩山县附近,位于中央政府的商族国都朝歌(今河北洪县境内)与周族的封国之间。由于他与周国为邻,各方面受周的影响最大,所以对周的意见也最为强烈。比如,虽然逃走的奴隶大多被送了回来,但他们回来后依然会冤声载道,搞得国内矛盾越来越激化。于是他就跑到商王那里去告状,说周族这样干下去,最终的结果是对商王不利。因为得人心者得天下,连诸侯国的国君及大夫们都跑到他那里听差,岂不是另立中央了?由此引起了商王帝辛的警觉,于是在姬昌继位后的第三十五年,发兵周国城下,将年已八十多岁的姬昌逮捕归案,囚禁在距当时的商王城朝歌仅数十里
16、的小城羑里(今汤阴城北数里)。姬昌被商王囚禁了六年,直到一个在后来帮助姬昌改变了周族命运的人加入到周族的阵营,姬昌才得以被释放。这个人就是传奇人物吕尚,中国最大的忽悠大家所熟知的姜太公。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6)六、忽悠商王上贿榜吕尚也叫姜太公、姜子牙、太公望、师尚父等。姜是姓,吕是氏,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子是先生的意思。姜的后人封他为太公。周文王姬昌曾说“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所以,也自号太公望,这个太公是指文王的父亲王季。周武王曾娶姜太公的女儿为妻,又聘他为太师,故以父礼、师礼待他,尊称他为师尚父这么多称号,看着就让人晕。由此也可见吕尚是周族历史上多么重要的一个角色。不简单吧。史书一
17、般称他为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谋略家。民间一般把他视为神仙、异人。其实,他也是中国文字记载中最早、最大的一个忽悠。据传说,吕尚是炎帝神农氏的远裔,伯夷、共工、蚩尤的后代。从小聪明好学,平时喜欢演习宫廷礼仪及战场阵法,精通数术,深察天地之道,通晓人事之理,熟知共工、蚩尤及黄帝的兵法。学成后周游列国,寻师访友,进一步研究历代兴衰治乱之源,安邦治国之道,兵家制胜之略及战阵之法,由此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军事理论和治国韬略。可惜他一生怀才不遇,游历七十国而未得到赏识,普通人的谋生方式他又不内行,所以总被人看不起,称他为无用的狂人。一直到七十岁时,他还在商都朝歌城中卖牛肉以维持生计。卖肉之余,他也在市场上
18、摆个卦滩,以易(不是周易)会友,传道说教,观察政情,预测朝政,以图有人赏识。因他精通易理,见多识广,又善于察言观色,他算的卦常常很“灵验” 而名震朝野。他在朝歌一共生活了八年,与姬昌被囚羑里的时间大致同时。当姬昌听说了吕尚的名声后,就去拜访他。姬昌问他有什么本事?他回答了八个字:“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我最差的本事是杀牛卖肉,最大的本事是推翻国家政权。这是最对姬昌心病的良药,他听后暗喜,就派自己的得力大臣散宜生、南宫括、闳夭三人去拜吕尚为师,向他求教。吕尚教他们的第一招,就是收集天下最美最美的美女及最稀罕最稀罕的宝马、最难得最难得的珍珠送给商王以救姬昌。拿了人家的手软。见到漂亮妹妹的帝辛大概是
19、觉得被囚六年的姬昌还算厚道,加之姬昌已经是接近九十岁的人了,量他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所以在得到了这些宝贝后,就送了一个顺手人情,放虎归了山。糊涂的帝辛当真成全了姜太公的计谋,并由此成了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受贿第一人呵呵,大忽悠姜太公给他放的一个贿榜状元。大忽悠自己则从此鲤鱼跳龙门,登上了兴风作浪,呼风唤唤雨的宝座。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7)七、姜太公钓鱼西伯姬昌被姜太公设计救出后,深知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欲拜他为国师,将灭商的重任托付给他。但吕尚的才能虽大,地位却只是一个卖肉的屠夫,还是个糟老头子。姬昌如果拜他为国师,不说别国笑话,诸侯不服,就是本国的文武百官就难于接受,将来政令如何行?没关
20、系,吕尚的口袋里可能缺银子,但肚子里多的是办法咱们来钓鱼吧。他跑到商王抓不到,姬昌正好来的渭水南岸“隐居”。每天都装模作样地在河边深潭处钓鱼。他用的鱼钩是直的,也不上鱼饵,而且离水三尺。一个七十多岁的白胡子老头,不疯不颠,每天乐此不倦地在那里胡闹,不引起轰动效应那才是怪事。在戏的高潮来临前,他又派人到处传谣,说他钓到了一条大鲤鱼,鱼腹中有兵书玉铃篇。又说他钓到了一块玉璞,上刻“周受命,吕佐昌,德合于今,昌来提。”丑角的戏演得差不多了,老生周文王开始出场。周文王一生勤俭,从来就反对反猎之类的铺张浪费活动,这次也破了例,要打猎。不仅破了例,而且一贯谨慎的他还非要将这次出猎搞得大张旗鼓不可,生怕别人
21、不知道。出猎前又请早就安排好的人装模作样地算卦,结论是这次出猎什么野兽也打不到,得到的将是一位辅佐霸王的神仙。果然就见到了这个白胡子的“神仙公公”姜子牙。见面后,文王当众背台词“我那可怜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就说过了,应该有高人来帮助周国。你才能让周国得以兴旺发达啊!你真的是这个高人吗?我老子望你望得好长时间啊!你就叫太公望吧!”随之大礼伺候。姜太公自编自导,文王主演的这出戏演得怎么样?又是化妆,又是弄鬼,又是卜,又是梦,又是预言,说假话连死了四十年的父亲都搬出来做干证。真不知道他父亲怎么不早一点报梦,也好免那几年担惊受怕的牢狱之灾,也免得这个神仙公公起早摸黑地多卖那几年肉。懂得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
22、句歇后语的真实意思了吧。二个七老八十的人把满朝百姓及文武百官哄得团团转,就为了把屠夫包装成神仙。神仙上了坐,好戏才开头。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8)八、堵嘴的法术姜太公坐上国师的宝座后,果然为周文王提出了一系列灭商兴周的政治、军事策略,并在短短的十四年时间内导演了从灵台请命、吞并小国、观兵孟津、会盟诸侯到大战牧野等重大历史事件,从而推翻了强大的商族政权。孙子在他的著作兵法?用间篇中说“周之兴也,吕牙在商。”认为周武王能够打败帝辛的原因是姜尚在商的时间长,熟悉商王情况并从事了一系列搜集情报、挑拨离间的间谍活动的原因。这是从又一个角度肯定了姜太公对周族的重要性。其实,吕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促使
23、周兴商灭,最重要的原因既不是因为吕牙在商,也不是他会盟诸侯和大战牧野时的调兵遣将,而是他成功地包装了文王姬昌。他包装文王的手段就是史记中所说的“阴谋修德”。所谓的“阴谋修德”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达到让人相信你正当的结果。这话有些绕口,也不好听是吧。其实前面的姜太公钓鱼就是一场阴谋修德的把戏。让杀牛的屠夫来当国师通不过,包装成“神仙”不就服气了吗?包装姜太公只是开个头,包装文王才是关键。为什么呢?因为文王的伐商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没有解决。淮南子?道应训引武王问吕尚的话说“寡人伐纣天下,是臣弑其主,而下伐其上也。吾恐后世之用兵不休,斗争不已,为之奈何?”文王、武王在经济上、军事上、人才上都做好了灭商
24、的准备,但在政治上还有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顾虑就是商王是受天命的正统之君,而周文王、周武王只是商王的臣子。以臣弑君是犯上作乱,言不顺,名不正,得了天下后人民不服怎么办?所以,武王提出这个问题来求教于姜太公。姜太公的回答很妙,他说“甚善,王之问也。夫未得兽者,唯恐其创之小也。已得之,唯恐伤肉之多也。王若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道全为无用之事,烦忧之教。”意思是说你问的非常好啊。打猎时深怕猎物伤得不够厉害而让野兽跑了。得到了猎物又怕猎物伤得太重,使好肉不多而没有了收获。你想坐稳打下的江山,把人民的口堵住就行了,什么道啊,德啊,都不要当真,都是做给人看的,是多余的说教。姜太公的这句回答非常重要,点破了
25、天机,也正是其阴谋修德所要达到的目的。姬昌祖孙三代行善积德(没有这积累是万万不行的),但*的人气依然不够*所需,吕尚只稍加点拨就形成灭商之势,里面的学问是很深的。这堵嘴的法术就是其中之一。包装吕尚是铺垫,授命姬昌才是正戏。商王不是有天命吗?军民百姓不是因为怕违抗天命而犯天颜,不敢攻击商王吗?神仙公公(资格证)就是来请天夺商王之命而授予姬昌的。授天命要道具,光他钓一块玉璞起来的小伎俩还不行,吕尚选择了灵台做他的道具。诗经?大雅?灵台说“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姬昌在姜子牙的导演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了灵台。灵台相当于现在的天文台,是古人观天象的地方,
26、修高本为消除周围遮挡物的影响,以便于观察。古人观天象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活动,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观察日月星辰的常规运行,以确定历法,指导农时;二是观察天象的异常变化,如彗星、流星等,以寻求它们发生的可能意义。一般说来,为了统一政令,灵台是只有天子才有的,诸侯国不设灵台,设了也没有用,就像我们现在的时间都用北京时一样。如果每个地方都报一个时,岂不乱了套。但因为这种观察时间漫长,需要专门的人才,帝王的授时又十分准确,加之包括帝王自己在内的古人对天象的产生原理并不清楚,就使得灵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好像灵台是帝王与天对话的地方,是帝王接受天命的场所,因此,灵台也就成了天命所有者的象征,成了帝王的专用
27、品。帝王也正好以此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姜子牙精通其中的奥妙,于是以修灵台作道具。有了灵台才可以请天命,有了天命才可以授姬昌,授了天命姬昌才摇身一变,由西伯变成了周王。有了天命所授予的大王旗,*才合理合法,才有号召力,才堵住了人民的嘴,才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才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使各诸侯国“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地统统归顺于周族。也才可能有了后来的观兵孟津(演习)、会盟诸侯(检阅)、大战牧野(实施)、灭商成功(胜利)、分封诸侯(结局)各场戏。这就是吕尚对姬昌的包装,也正是他们使用的“阴谋”和所修的“德”。这里需要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装神弄鬼的姜子牙自己从不迷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骗人,为
28、了包装文王姬昌的需要,为了抬高姬昌的“德”的需要。他所著的六韬?王翼说“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多么精辟的言论,这也是为姜太公自己的所作所为作下的最好注脚。姜太公不信占卜,不信鬼神,他重视的是人的因素,尤其是人心向背。他深信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这就是他阴谋修德地以装神弄鬼来包装文王的原因。经过文王和姜太公阴谋修德、恩威并重的苦心经营,在十年的时间里,周族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大为西到密(今甘肃灵台县),东北到黎(今山西黎城县),东到邘(今河南沁阳县),南到长江、汉水、汝水三个地域,已经取得了商王朝三分之二的天下。这时灭商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但九十七岁的文王已等不来灭商的那一天,在
29、公元前1051年逝世。王子发继承王位,称周武王。(需要特别对涉世不深的年轻朋友们解释一下“道全为无用之事”这几个字。姜太公所说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心慈手软,不要做东郭先生;二是在对待民众的不同意见时,为了统一思想可以采取一定的非常措施。也即常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说,作者是想告诉武王:为王者不能为“道”“德”所累,而是要活学活用。而且这句话是对为王者办大事时所言的,不是普通人就可以受用。如果我们将这句话解释成人可以坏事做尽,甚至只做坏事,不做好事,不讲道德,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没有周族三代所积的德,所*的民心,他姜太公有什么本事翻天呢?所谓“以正治国,以奇治兵”
30、。姜太公在此是在周族用“正”的基础上用“奇”。如果搞错了,有一天难堪下不了台的时候说:这是跟姜太公学的,是苕木匠告诉我的。我可不认这帐啊。呵呵。在后面我们会看到,周易这本书中的“孚”字很多,作者是十分注重于立德的。)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9)九、成王败寇文王逝世的第二年,武王以姜太公为太师,四弟周公旦为太宰,在孟津这个地方进行了一场实战前的演练。这场演练依然是以美名远扬的文王名誉进行的,所以特意用车载着文王的牌位。在当时“小国感其德,大国畏其威”的背景下,姜太公作出了迟到的人将被斩首的严格规定。效果不错,有八百个诸侯带着他们的队伍加入到了反叛商王的行列。而武王以“还不知道上天是否允许我们去
31、攻打他们”为理由结束了这次演练。实际上,武王和姜太公只是想检阅一下自己阵营的实力,本没有做好进军的准备。演习的成功坚定了他们灭商的信心,剩下的只是一个时机的问题。据说,姜太公这时派间谍到商朝挑拨离间,自己则虎视眈眈地等待商族的变化。而商族的内部也的确正在发生着一场生死的较量。从成汤革命推翻夏桀政权而建殷商王朝以来,如何消除统治集团内部日益严重的腐化堕落现象就始终是商王们的头疼事。在五百年的时间里,商王们曾数次迁都以改风气,但均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第二十六代帝王帝乙时期,官民普遍的迷信及饮酒作乐的风气达到了极点,严重地危及到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物极必反。就在商朝眼看就要灭亡的危及关头,一个可
32、能的救星接替了帝乙的王位。这个人就是帝乙的小儿子智勇双全的帝辛。帝乙的长子名叫微子启,是小老婆生的儿子。正妃娘娘所生的辛后出。但依当时普遍采用的嫡长子继承制,王位只能够由辛来继承。所以,微子靠边站,喝凉风,辛则坐上了帝王的宝座。帝辛身高力大,且从小就聪明能干,能说会道,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面对几百年积蓄下来的商族恶习及这些恶习所造成的即将土崩瓦解的政治局面,他锐意改革。他的新政从改革当时迷信的礼乐制度开始,并大量启用包括妇女在内的一批进步青年,企图以此清风荡涤历史的污泥。他的改革如果成功,即使不能够完全挽救即将死亡的政权,也应当起到一支强心针的作用,让这个政权得以缓一口气
33、地继续存在下去。但非常可惜的是,他的改革失败了。是因为他年轻气盛,政治经验不足,不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也没有能够充分尊重老臣?还是受到改革冲击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太大?或者是姜太公的挑拨离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也或者还是其它的什么原因?反正他失败了,而历史不能象走象棋一般悔棋,不能再来一次。在这个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可怜帝王与旧的保守势力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并最终决裂时,他绝望了,并在绝望之中杀反对他的王子比干,囚太师箕子。这时,心存忌妒地为姜太公实施计划的少师微子带着象征国家权力的礼乐器、带着对美好报酬的梦想,投奔到了敌对的阵营虎视眈眈的武王军前。机会来了,上天灭商的批文下来了。“将军”,武王
34、说。帝辛被将死了。虽然他在主力部队应对东边叛乱的同时,也临时组识了七十万的抵抗力量,但还是被武王将死了。和历次改朝换代的战争一样,战场上血流成河,可以漂起木棍。他是投火自焚的。宁死不屈。不,在周人的眼中,对他盖棺定论时,他是死有余辜,罪有应得的。对,就给他的棺材板上钉上“纣王”两个可耻的大字,让后人啐骂吧。历来就有“不留千古骂名”的俗话。其实,能留千古骂名的人都不是小人物,而是帝王将相才有的权力。“纣王”这个名字就是千古第一骂名。他不是帝辛的本名,而是周武王及姜太公他们给取的。“纣” 字的本义是马车上套马的皮带。称帝辛为“纣王”是骂他对待如马般善良的国民管得太紧,相当于暴君的意思。也是从此开始
35、,在帝王死后,就由后一代的王臣们根据其在位时的表现给他取一个名字钉在棺材板上让人或敬或恨。如西伯姬昌因为以德服民而称为“文王”。姬昌的儿子发因有以武力推翻商王之功而称为“武王”。姬昌的孙子涌因为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而称为“成王”等等。这个称号也叫谥号。当然,这类骂名是否属实,也是有问号的,特别是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因为战争的结局是实力和计谋较量的结果,成王败寇又是历史的惯例。帝辛是败君,罪名当然只能由着周族为掩盖自己弑君的罪行和得天下后的得人心而安。真实的情形如何,是有许多地方可作进一步探讨的。帝辛变成“纣王”的这一年,是武王继位的第五年公元前1046年。也是这一年,喊了五百多年的“帝王”的职称变
36、了,不再叫帝王,而改为“天子”。王子发因此成为了第一个周天子。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10)十、封邦建国武王坐上天子的宝座后,释放了因反对帝辛的改革而被囚禁的百官贵族,又将商朝国库的粮食分发给贫弱的普通民众,同时展出代表国家权力的九鼎及宝玉为了更好地统治全国,也为了感谢曾经帮助过周族的部落、方国及大臣们,他还采取了论功行赏,分封诸侯的分封建国制度。这个制度也叫封邦建国,体国经野,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封建制度。这个制度是由周天子将特定的区域及区域中的民授予诸侯国君,诸侯又将自己的国土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样层层分封,就形成了由天子、诸侯、卿、大夫组成的各级首领及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个制度与过去商王朝
37、时期的部落联盟制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更紧密,更易于管理,也因此使得政权更为稳定。分封制的实质是权利的重新分配,而土地大小和质量及人口数量的多少是区别权利大小的关键。当时的受封者主要有三类人一是姬姓宗室贵族及帮助周灭商的功臣,如武王之弟周公被封于鲁,弟鲜封于管,弟叔封于蔡,远戚召公奭封于燕,最大的功臣吕尚被封于齐等二是历代帝王的后代,如封神农的后代在焦,黄帝的后代封在祝,尧帝的后代封在蓟,舜帝的后代封在陈,大禹的后代封在杞等。这些人都是根深蒂固的家族;三是依商灭夏时的惯例,封商帝辛的长子武庚为侯,以保存商的祭祀,安抚商遗民。但为了防止其*,又将商地化分为三部分,命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带兵各
38、据一部,以监视武庚,称为三监。武王分封的区域和受封者相互的关系非常复杂,充分考虑了如何有利于巩固周族政权,即“以藩屏周”的目的。分封制是由武王时期开始全面实施的一种新的国家制度,但它不是武王的创造,而是文王时期施行的井田制的放大。井田制和分封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权利、义务与土地、人口相联系,其目的就是强化社会组织,巩固社会秩序,这也是周族改革的一个最基本特点。如果说分封制与井田制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它们所实施的区域的大小有别。井田制是在周族内部施行的一种制度,而分封制则是推行到天子与诸侯之间,是周朝的一种基本制度。忙完分饼子的事,把那些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军阀门打发走后,该整顿朝纲,过过当帝王
39、的瘾了。于是在武王取得胜利的两年后,他上门拜访了商王当年的太师箕子,向他寻问保天下的方略。箕子告诉了他治国的几条基本规则,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尚书?洪范的内容。这个基本准则也就成了周族的临时国策,直到周公制礼作乐后形成了自己的规则为止。武王在位只有短短的八年。在灭商后的第四年病逝,长子成王涌继位。这时发生了一件对周族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就是周公摄政。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11)十一、周公摄政周文王一共有十个儿子,依次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在文王的这十个儿子中,老四周公旦的能力最强,多才多艺,也自视甚高,并深得文王的宠信,一直
40、就是文王的得力助手。当时的王位继承制主要有三种:为主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一般正确情况下大都如此;二是兄死弟及,一般在嫡长子能力有限,而兄弟的能力又特别强时采用;三是君王指定,一般在非常时期采用,如我们前面说过的季历对古公的继承。季历之后的周族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季历之后是文王。文王死后,由老二武王发继承了王位(老大伯邑考早逝)。这种以血统而不是以能力排序的继承制度,在能力最强的周公看起来是很不公平的,但在兄长面前他只能忍耐、忍耐、再忍耐。而当武王死后又将王位传给了自己年幼的儿子时,他不干了,他对王位有了跃跃欲试的野心。距离太近了,近得让人旋晕,这个王位。再不动手,更等何年。机会来了就干吧
41、。于是他依然摄政小毛孩滚一边玩去,让老子来。夺王位可不是好玩的事,要慎之又慎,所以周公并没有直接说老子要当王。而只是说成王太小了,还不知道如何处理国事,弄不好诸侯不服管而暴动就麻烦了,所以我来帮帮忙,当几天代王。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话说得再好听也不行。为什么不行呢,因为不合理,因为当代王也不是随便就可以当的,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够当的,也还要讲个规矩不是。譬如买股票排队,也还要有一个先来后到,是吧。你周公自己说要当代王就当代王怎么行呢?于是朝廷内外反对声一片。反对周公的人中呼声最高的是管叔鲜,因为在他看来要摄政也轮不到你老四,而应当是我这个老三才对,顺序不是在那里明摆着吗?所以他要反。唉,周
42、公最恨的就是这个血统论了。既然你管叔要当这个刺头,我就把你先灭了吧。灭了你,我不就可以“弟及”了吗?热闹开始了。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12)十二、逆我者亡写到这里,我们就要先说一下当时的力量格局了。周朝当时的权力制度是王下面为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他们对天子负责,是朝政的制定者,天子的保卫者和王令的传达者。三公之下是冢宰,也即太宰,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是王命的执行者,天子的大管家。太宰下面是司徒、司马、司空等文武百官。成王即位时,外公姜子牙为太师,是王室的智囊。地头蛇周族的家族领袖召公为太保,是王室的盔甲。周公为太傅兼太宰,掌管着朝廷的行政权。周公摄政后,各怀心思的周族权力集团被明显地分
43、为三派:一是以周公为中心,主要由行政官员及忠于周公的诸侯国组成的权力集团;二是以成王为中心,由召公、姜太公所领导的周王室及外戚的势力集团;三是由管叔、蔡叔、霍叔等武王众兄弟、成王众叔组成的外围军事集团。周公要篡夺王权。召公及姜太公要为成王保护王权。三叔不服周公的篡权。一时间这个新生的政权上空乌云密布、雷声振天。周公的篡权要想成功,就必须清除掉另二个集团的中心人物成王和管叔。两人比较,掌握兵权的管叔对周公的威胁更大,也更容易拿下。所以周公摄政后,首先就将矛头指向管叔鲜,要拿他开刀以除后患。兄弟相杀,外人不愿插手。所以周公对诸侯的调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说服他们,他做了两件事使其行为合法:一是
44、向成王借旗帜二是给管叔安罪名。他先说服姜太公和召公,同意其打着成王的旗帜去平叛。两公也同意了。不是相信周公摄政的诚意,而是权益之计。因为强权之下不得不借。也可能有坐山观虎斗的心理吧。周公借到王旗后,还得借武庚、淮夷等周族敌人的名。只有将管、蔡的不满上升到投敌叛国的高度,才能使周公的征伐名正言顺。所以他对外宣传:因为担心三叔与武庚反叛朝廷,所以我周公临时摄政。果然他们就反了,看我有先见之明吧。并不是我想兄弟相残,实在是不得不杀啊。我现在就要起兵去镇压,大家都跟我来吧。可笑的理由和逻辑不是,三叔反的是周公的摄政行为本身,如果他不摄政,又哪来的反叛。这逻辑不通的谎言竟然清清楚楚地记在史书上。竟然有那
45、么多的人相信。应该说周公这两手都是对姜太公灭商计划的活学活用,最后的结局也证明这是非常成功的实践。周公的“平乱”很顺利,或许是对手的士兵们敬畏王权,或许是士兵们都不愿参与这场对他们自己而言毫无意义的战斗,或许是管叔的部队中出了叛徒,也或许是管叔们本来就没有准备对抗等等原因,反正战斗的结局是一边倒。对手的部队基本上没有抵抗,或就地投降,或望风而逃。周公于是杀商王武庚及三哥管叔,囚小兄弟蔡叔,贬小兄弟霍叔为民。然后将商族遗民一分为二:一部分分给武王灭商时投城的微子,建宋国以存商祭。一部分封给幼弟康叔封,建卫国。头脑简单的莽汉管叔太好对付了。但周公的篡权之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可能平坦,因为还有两个狡
46、猾狡猾的老家伙在那里布局呢。特别是那个满脑袋鬼点子的姜太公,可不是吃素的。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13)十三、高手过招推太极在周公解决三叔的问题时,姜太公和召公也并没有闲着。两个人一边调兵遣将防守王城,一边商量阻击周公的对策:在周公锋芒正锐的时候,既应当避免与之正面交锋,又不能放其走进王城。对,上上策应当是维持双方实际控制区的现状,以待时变。那就试一试吧,于是派成王的小叔叔、周公的九弟、还是一个十多岁小孩子的封带着一株“异母同颖”的植物去见周公。所谓的“异母同颖”,也即有两个主杆却在上面合成一处、只有一个共同顶端的植物。这在今天杂交架接普遍的时代当然不稀奇,但在当时却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幼稚的
47、唐叔封是作为成王的特使,高高兴兴地带着宝物来见兄长的。但周公一见这玩意就来气,因为他明白这是召公和姜太公这两个老头在捣鬼。意思是分而治之,周公主东的意思。或者说,召公和姜太公借这颗植物向周公传达的是王城己经由成王主政的信息。是明确告之周公你想摄政,门都没有,你不能再回王城了。就用已经抢到手的半个饼子充充饥,当个半王吧。还只是暂时送给你当一当的半王。周公这时的处境其实不妙:身处三叔及商的势力范围,难于得到民众的支持,东边是尚未平息的淮夷之乱,而西边的根据地又传来了政变的消息。姜太公和召公之所以敢在这个时候为成王要权,除他们乘周公在王城的势力较弱之时控制了王城局面外,看中的应当也正是周公当时的困境
48、。周公对自己的处境是清楚的,对召、姜二公的势力和才能更是不敢轻视,所以,他选择了先站稳脚跟这条路。他用两年时间将东边各反抗势力扫平。立足已稳后,周公开始还手了。他写了一首名叫鸱鸮的诗送给成王:猫头鹰啊!猫头鹰!已经抓走我的孩子,不能毁坏我的家。恩爱呀,辛勤呀,生养孩子多么可怜呀!趁着天还没有下雨,取那边家乡的泥土,修缮好我的门窗。如今你这些手下的人啊,也可能要来侵害我。我的手上没有足够的材料,我去揪那开了花的茅,我去积攒没人要的小草。我的嘴已经累病了,唉!我没有安定的住所。我的羽毛凋零,我的尾巴残破,我的破屋摇摇欲坠。在刮风下雨的飘摇中,我只能发出惊恐的鸣叫。读这首诗的感觉好像很凄凉,其实诗中
49、充满了杀机。如果意译的话,这首诗的第一段的大意是说:“王权我可以不要,但你们不能阻止我回到周原故士这个家乡。为了取得周族现在的这个王权,我辛勤努力,付出了很多,不容易啊!”这是在对成王摆功劳,倚老卖老。第二段的大意是说“乘着你们还没有攻击我,我还握有兵权的时候,我要在你们所占据的我的故乡找地方修好我的王城。但你的手下人啊!可能要欺负我,不让我完成。”当时的召公在王城统率王师,保卫成王,阻击周公。而姜太公已经到齐国就封,并着手夹击周公。第三、四两段的大意是说“我这么做是不得己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我给你们解释得嘴都病了,你们还是不相信我摄政的好心,还是不让我回家。我可怜啊!人到晚年却还没
50、有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家。”高手过招有如太极推手,看似平常,却是很厉害的啊。这首诗又厉害在哪里呢?周公威助成王,如果还是不让我回王城,我就要另立山头,筑一个新的王城给你们看,给大家看,让民众都知道我们之间的矛盾。这有什么厉害的呢?因为大凡有成就的政治家,一般都是要有“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的本领的,否则干不长。譬如我们前面说的:周公想篡权,但又怕天下不服,所以就说我只是代成王主政。召公想为成王要回权力,就送周公双杆禾,也没有公开王室的矛盾。周公现在作这首诗告知成王,他将要筑王城,无疑是威胁成王将向天下公开王室的这个矛盾。而一旦公开,成王肯定很难堪,哪有一国两都的道理。所以,成王对周公的这首诗及诗
51、中的威胁很是不满,但又不好发作,因为是成王派唐叔赠“命禾”任命的他这个“二王”啊。所以,我们说这首送给成王的诗是很厉害的,将允许周公回王城(不敢),或者允许他筑王城(不想)之间进行选择的难题推到了成王的手里。成王该如何做呢?这还真是一个考验双方智慧的难题。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14)十四、借力打力“想要夺回来,就先给他吧。”这就是成王和他的智囊们想出来的办法。要筑新王城,你就筑吧。如果要我们的成王也点头,当然也行,但有条件。条件就是把政权还给我。经过双方很多“外交上”的努力,最后达成了“以周公还政于成王,换取成王对周公主东的公开承认”的这么个协议。当然,这个协议要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史记?燕
52、召公世家所说的:“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注意啊,这种政治格局是完全违背周族的封土建国制的,所以,所谓“召公主西”的说法不过是为成王捡面子的说法,还是“堵嘴”的伎俩,实际上是成王和周公东西分治。在洛诰中,成王也说得很清楚让我们二人共同主持朝政吧。成王与周公达成的这个交换协议,在当时看来应该算是一个表面上双赢的协议。对周公而言,能够掌握由天子公开承认的大半个江山的实权,并同意筑王城规模的洛邑作为居住地,他己经心满意足,总算没有白“摄政”(篡权)一场。而且如果与成王公开叫板,他并没有十分胜算的把握。他深知王权本身的重量,因为他打的仍然是成王的旗号。他也清楚召公和姜太公的份量。他的
53、精力也已经有限。对于成王而言,能从已经被周公夺去的政权中要回一半,而且得到了周公不夺王城丰的承诺和表面上对成王王权的承认,即“还政于成王”,无疑是一个较大的胜利。当然,对成王而言,这仍然不过是要回王权这面旗帜的权益之计。协议达成后,一座从周武王开始二百多年里的十多个周王一个也没有去住过的奇怪的新王城洛邑(今洛阳附近)就在王城丰(今西安附近)的西边很快产生了。开城仪式是由成王亲自主持的。在这个仪式上,成王正式主政,周公伏首称臣。发球权总算到了成王的手里。成王准备发球了。成王要发球了。成王真的发球了。发球:姜太公听令:“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到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吃球。周公傻眼了。高
54、手过招地推来推去,最后是成王借力打力地一使劲,就一招致胜,将周公打翻在地,口吐鲜血。为什么?征伐权是一个很重要的权力,实际上它就是王权的代理权。姜太公的齐国因为获得了这个权力而兴旺。周族也是因为当时得到了商王所赐的这个权力而称霸。周公“主东”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征伐权。有了这个权就可以控制下属各国,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各项利益。现在成王将周公所主之“东”中的这么大范围的权力给了姜太公,周公还主哪个“东”呢?这不是为挤兑他而下的战书吗?周公当然是个聪明的人,知道大势所趋,这个强讨恶要来的王城看来是住不安稳了。你们怎么能不按合同办?太不守信誉了,太不讲规矩了。唉,还是快跑吧,逃命要紧。既不向你召公、成王筑起的铜墙铁壁的“西”跑,也不向他姜太公布下了天罗地网的“东”跑。我向南跑。周公头都不回地一口气跑到了支持者楚王的地盘,也即今河南省的信阳一带。这可是个可进(看有没有力量)可退(可以逃到天崖海角)的好地方。“来啊,你们。怎么不来了?”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早知道这句话不对,这王权还不得,我就不还多好呢,反正又再借不成了。不还行吗?死得更快、更难堪。所谓落花流水春去也。周公篡权的这条不平坦的路总算走到了尽头。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15)十五、以人方便,自己方便捕小鱼的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