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_第1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_第2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_第3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_第4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 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 时。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二个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

2、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 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 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 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

3、成的 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 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 生活服务的观念。【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气压带

4、、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二)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几种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策略】1、通过作板图,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2、“问题导学”、多媒体实物投影。3、引导分析法、假设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巩固知识。4、借助比较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动手、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旧知识

5、前面学习了有关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知识,请冋学们想一想:什么是热力环流?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近地面的风受几个力影响?学生思考并回答 上述问题导入新课(案 例分析式导入)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并思考提出的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冰岛火山爆发后对欧洲航空运输业影响大,而对 北美航空运输影响不大?观看视频和思考 问题推进新课(教学法:引过渡: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简单 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大气环流,那么,全球性的大气环流聆听和做笔记导分析法)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来了解 一. 全球性大气环流结合教材P33第一段内容讲解:1. 大气环流

6、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 大气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 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过渡: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 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那么,地 球的大气运动如何?二.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 单圈环流假设条件下 的单圈环流(教学法:板 图分析法和 假设推理法)我们在假设“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情况下探讨一下,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所学热力环流的 知识和原理画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热力 环流图.再将平面图转移到球面图(完成课本P33图)的单圈环流.(如右图

7、) 分析总结: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 形成了 “单圈环流”。思考:实际上单圈环流是否存在 ?回忆画图,见活动 “理想状态赤道 与极地间热力环 流图”(图2.9), 并思考问题.过渡:去掉地球不自转的假设条件,仍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球表 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 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下面先来分析低纬环流的立体图2. 三圈环流讲解:A:赤道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然后向四周辐散,使近地理想现实化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咼空形成咼气压.一:附加自转B:赤道上空原本北流的南风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逐渐先偏转成西南条件风,到30 N高空形成西风并在30 N附近的上空堆

8、积,产生下沉气流,(教学法:启使近地面形成咼压.边对图文进行观发式教学法、C:近地面大气由咼压流向赤道低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察、思考,边听讲探讨-启发 式和做图比和摩擦力形成东北信风.这样,在0 -30 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解分析。较法)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本P33图左边画出低纬环流.(1)低纬环流过渡:0 -30 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那么其他纬度的大气运 动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讲解: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咼气压带流向咼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形成中纬西风.根据低纬环流的90 N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气流从高分析方法,听取北纬流向较低纬度

9、,偏转成极地东风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在60 N附近的近地面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然后向南北辐散,使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 带60 N高空形成高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分别补充下沉气流,形 成中纬和高纬环流半球三圈环流的 讲解分析思路,再 结合所学知识和 原理完成南半球 三圈环流板图展示法 和分析总结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图(三圈环流)的形成冷去卩地声风尹副极価低压亦60N中:稣厂西 风 齊*(:感 行副热带高压带愛畲i信凤芦 东北算/岚)赤道低压带学生读图,结合三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多媒体课件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圈环流及气压带 和风带形成过程 并思考回答问题思

10、考:全球七个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否相同 ?分析总结: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是高低相间南北对称分布过渡:太阳并不是终年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做周期性南北 回归运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也做季节性移动 ,那么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又是怎样的呢?理想现实化 二(再附加公 转条件)(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展示: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和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思考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有何区别?分析总结:A.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 季节移动。B.就北半球来说,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

11、移。学生通过读图、观 察思考,总结移动 规律并做笔记探究:北半球 海洋和 陆地冬 夏季气过渡:前面讲热力环流时提到了海陆风,海陆风产生原因是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的存在,大陆增温和降温速度快,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气压带风 带并未呈带状分布三.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读图、合作探究, 思考分析,发表看 法(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压中心的高低 (教学法: 论归纳法、 究学习法)引导学 生层层 推进读图思考、分析回 思考: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这个假设否定掉,我们地球表答问题面的气压带应该是一种什么状况?下面以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为例分别分析7月和1月海陆气压分布情况.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欧大陆理想形状图.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上冬夏季高低气压状况和气压中心位置不同?讲解分析:通过多媒体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分析,得出结论.(并展示 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图如下 )一月亚速尔c恭古卄西f白利亚高瓜 :IT, J.亚欧人陆亚洲(印度低压/_平洋- 1N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思考:南半球气压带分布是否与北半球一致?过渡: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的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影响很大.请结合P38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逐步投影)四.季风的形成讲解: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变化有显著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