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学角度看《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的不同风格_第1页
从文体学角度看《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的不同风格_第2页
从文体学角度看《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的不同风格_第3页
从文体学角度看《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的不同风格_第4页
从文体学角度看《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的不同风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文体学角度看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的不同 风格1. 引言译者是不是可以有自己的风格, 对此在翻译界一直有着不同 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创作,译者应该根据译文 读者的需要对译文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译文读者的口味。 而另 外一些学者则认为, 原文固然有自己的风格, 但译者的任务是再 现原文的风格。 译文的风格应该与原文保持一致, 译文所展现给 读者的风格应该是原文作者的,而不应该是译者的。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事实上都有其 一定的道理。 任何一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多多少少要受到自 己主观思想的影响。不同的译者对于同一篇文章有着不同的理 解,因此做出来的译文也不相

2、同。 但是无论译者有着多么不同的 风格,译者都不能忘记翻译最根本的任务在译语中寻找与原 文最贴切的对等语。因此,译者做出的译文既要准确、通顺,又 要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还要满足读者需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对译本有着深刻的影响, 度量译者的风格 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译者在翻译中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的界定。 本 文将通过对英国诗人彭斯的作品 一朵红红的玫瑰 三个不同中 译本的对比分析, 分析译者在翻译中的风格和能动性, 从而提出 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2. 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不同译本的比较原作:A Red, Red RoseO My Luve s like a red , red ro

3、se , That s newly sprung in June;O My Luve s like the melodieThat s sweetly played in tune.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So deep in luve am I, my dear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Till a the seas gang dry.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 my dear , the sun ; , my dear , life shall run., my only luve , a whi

4、le!,my luve ,And the rocks melt wi I will luve thee still While the sands o And fare thee weel And fare thee weel And I will come againThough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By Robert Burns参考译文一:吾爱吾爱玫瑰红, 六月初开韵晓风; 吾爱吾爱如管弦, 其声悠扬而玲珑。吾爱吾爱美而殊,我心爱你永不渝,我心爱你永不渝,直到四海海水枯;直到四海海水枯,岩石融化变成泥,只要我还有口气,我心爱你永不渝。暂时告别我心肝, 请你不

5、要把心耽! 纵使相隔十万里,踏穿地皮也要还。(郭沫若译)参考译文二:啊,我爱人像红红的玫瑰, 它在六月里初开; 啊,我爱人像一支乐曲, 美妙地演奏起来。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我爱你那么深切;我爱你下去,亲爱的,一直到四海枯竭。一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到太阳把岩石烧裂;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 只要是生命不绝。再见吧一一我唯一的爱人,我和你小别片刻;我要回来的,亲爱的,即使是万里相隔。(袁可嘉译)参考译文三: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啊,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合拍又和谐。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情!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纵使

6、大海干涸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珍重吧,我唯一的爱人,珍重吧,让我们暂时别离,但我定要回来,哪怕千里万里!(王佐良译)一朵红红的玫瑰 是彭斯以苏格兰方言写的一首为社会阶 层广为吟唱的民族诗歌,在这首诗中,彭斯赋予了红玫瑰爱情的 象征,诗中传达了对爱人的浓浓依恋与不舍。 正如中国古代的乐 府诗歌一样,彭斯的这首诗准确地说应该是歌词, 整首诗整齐有 序,第一小节中用了一个排比句,每一节都押韵,长短句中创造 出了一种优美的抑扬格律。正是这种形式上的美给读者造就了一 种优雅的意境和想象的空间。下面我们来分析三个不同的译文。 中国的古诗讲究工整,形 式对等,郭沫若

7、的译文采取了七言律诗的格式, 每一句的字数刚 好七个,然而我们仔细体味后却感觉到,这种形式上的工整与原 作的整齐有序是有区别的。译文读起来虽然朗朗上口,却像念经。 原诗形式整齐却不死板,诗人所要表达的别离但又十分依恋的矛 盾心情在长短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由于过分讲求形式上 的对等,郭沫若的译文显得单调呆板, 使得原诗的意境在这里大打折扣袁可嘉的译本采用了现代诗的形式, 简单明了,先不谈这种 译法产生的读者效应如何,袁译的对等是绝对不同于郭译的那种 死板的格式,这个译本充分考虑到了原诗的长短句形式, 更难得 的是,在丝毫没有改变原诗含义的基础上译者从汉语中找到了对 应的字词进行二、四句押

8、韵,这一点是比郭译的进步之处。最后是王佐良的译本。让我们先来对比袁译和王译对“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 my dear , Till a , the seas gang dry. ” 禾口 “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 While thesands o , life shall run. ” 两句的不同译法。袁的译文是: “我爱你下去,亲爱的,一直到四海枯竭。” “我要爱你下去, 亲爱的,只要是生命不绝。”而王的译文为:“亲爱的,我永远 爱你,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 一息犹存。” 体会两种不

9、同译法,我们发现王译的字词用法其 实更符合汉语的习惯。如果讲“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是比较 奇怪的,因为这种说法虽然与原文对等,但是真的要表达感情时, 汉语中没有人会说“爱你下去”,最多只会说“我要继续爱 你”,而王译中的“我永远爱你”则符合了汉语的用语特点和习 惯。王译虽然没有像郭译那样对整,像袁译那样二、四押韵,但 是译者在形式上的灵活变通使得译文读起来像音乐一样流畅,文字所传达的意思非常饱满,而诗歌本身特有的美感在译文中没有 丝毫损伤,原诗的意境便在这字里行间中很好地表现出来了,这 让我们不禁钦佩译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比较这三个译本并不是要单纯地指出谁的 更好,因为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不

10、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需求, 喜 欢律诗的人也许更欣赏郭沫若的译本, 而喜欢现代诗歌的人可能 更倾向于后面的两个译本。总的来说,王佐良的译文无论是 “形”还是“神”都与原文做到了最好的对应, 更符合现代人的 欣赏口味。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曾将翻译的标准定为“信, 达, 雅”三层,这三个译本都很好地做到了“信”与“达”这两层, 但是不同的译者所具有的不同风格便在三个译本对于“雅”的 不同处理上表现出来了。 而正是译者不同的风格使得他们做出的 译文产生了不同的效果。3. 译者的风格须遵循的原则 译者的风格该如何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到底应该受到 哪些限制呢?根据上一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两个图说

11、明。图 1图 2注:F形式M语义从图1中我们看到, 由于英汉语言本身的用法差异, 以及不 同的文化背景等因素, 无论译者拥有多么高超的文字能力与翻译 技巧,译文与原文的形式上一定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译文的 形式 F 与原文的形式 F 是不可能完全相等的。然而译文的形式不是没有限制的, 我们从图 2 中看到,无论 译文的形式 F 如何变换都不能完全脱离原文。 从原文到译文, 语 义层是不能够被改变的。译者的风格只能限定在形式变换之中, 而不能因为追求风格改动原文的语义。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我们沿用数学上常用的集合概念 表示。图 3从图示中我们看到, 首先,语义对等应该是译者翻译的基础,

12、无论译者采用何种文体表现原文, 译文都不能背离原文要表达的 含义。其次,虽然译者可以决定译文的文体和形式采用古体 或者现代体, 但是这并不代表译者的选择或决定是随意的、 盲目 的,原文是诗歌体裁, 读者在欣赏译文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需求, 而我们看到上面的三个译本都没有背离诗歌体裁, 所以只有在语 义对等和文体对等的基础上,译者的不同风格才会为译文增色。 根据对这三个不同译本的分析比较, 下面我们总结出译者的风格 应该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3.1 根基于原文,忠实于原文。奈达将翻译定义为: “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 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谭载喜, 1984,

13、P10)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完成翻译的任务时, 语义应该是放在首位的。 如果一篇译文连原文的中心意思都无法 准确完整地展现给读者, 那么即使译文用词非常优美, 文体与原 文完全对应,译文读者所读到的文章也已经不是原作了, 而是译 者根据自己主观思想重新创作出来的新的东西。译者的任务是在译文中为原文找出“最贴切, 最自然的对等 语”,而不是修正或改写原文,译者不能在译文中按照自己的主 观想法去修改。译本的首句总是奠定了全文的基调的, 我们来看 三个译本对原诗首句的处理,无论是郭沫若的“吾爱吾爱玫瑰 红,六月初开韵晓风”,还是袁可嘉的“啊,我爱人像红红的玫 瑰,它在六月里初开”,或者是王佐

14、良的“啊,我的爱人像朵红 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无论三个 译本体现着译者怎样的不同风格,作为著名的翻译家,郭沫若、 袁可嘉与王佐良都没有因为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忽略或者改动 原文的语义,这一点是值得所有翻译工作者学习的。3.2 着眼于译文读者,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 译者的风格不是可以随意发挥的, 译者的风格可以体现在为 达到找出“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这一目的时, 不同译者对 译文做出的不同调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每次写完诗之后都 会拿去读给街坊平民老百姓听, 直到他们能够完全理解诗中蕴涵 的意义为止。翻译也是一样,译文是为读者服务的,译者在某种 程度上可以说是不同文化的传递者。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 理论,译文的读者对于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大体相似,但是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在种种因素的 作用下是永远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然而译者还是要追求尽可能地使其相似,否则翻译本身的目的就没有被实现。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因素, 原文中的一些内容对于译文读 者来说可能比较难理解, 这时译者可以回归到语义层, 对原文中 的隐含成分加以补充说明, 这样译文必然会拉长, 这多出来的几 个字却是完全必要的, 正如上一章中所举的例子, 袁译和王译对 于原诗中同样的诗句采用了不同的译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